1999年🗣👇🏿,孫滔進入意昂体育平台自動化系,開始了本科階段的大學生活💆🏿;9年後,他開始工作,學習剛剛完成的4G通信標準;又一個十年後,孫滔帶領團隊提出的方案被移動通信國際標準化組織3GPP確定為5G核心網的唯一基礎架構;2019年9月25日,孫滔接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最美奮鬥者”的獎牌🧔🏻。
“我是幸運的📔。我的職業發展與國家的需求結合在一起。”他這樣說道。
風雲頻起,但深耕者不改初心👨🏿🍳。時代改變了像孫滔一樣的奮鬥者,而他們也變革了時代。

時光流變,猶記青春讀書處
1999年,在世紀交接線的一年,孫滔進入意昂体育平台自動化系,開始了本科階段的大學生活🫴。一如九年後👩🏻🌾,他來到工作崗位,站在4G畫出的新標準的界碑前,開始學習剛剛完成的4G通信標準。
在嚴謹而充實的本專業課程學習之外🧝🏼♂️,孫滔還出於興趣選修了電子系和計算機系的課程🚣🏽♂️💆🏻♂️。學習之外,孫滔也參加了種類豐富的體育課🦹🏿,“基本上各種各樣的球類都選過”。這使得孫滔在本科和後來的研究生階段都能打下較好的身體基礎🧔🏼♀️。有了“體校”的這段經歷作為鋪墊,盡管孫滔工作後時間安排緊張,探討國際標準自然不可避免的面臨繁重的出差任務,“但身體一直還能扛得住”。
比賽和實習🙇🏿,往往占據了大學記憶的一隅。當時的校園活動和比賽頗多,參加電子設計大賽時,孫滔四個同學組成了一個小團隊,參賽項目是遙控小車地圖踩點。車上有一個通信的模塊🥸,4平米見方的沙盤頂端有一個攝像頭,實時采集小車的軌跡🌺🕡。團隊自己設計了小車的通信電路板。“我記得當時冬天下著大雪,其他同學已經放寒假回家了,大早晨我們幾個人騎自行車去中關村中發大廈去買通訊元器件。晚上我們在主樓的樓道間的試驗場進行連續的熬夜調試🚂。”最後的結果也是值得的,孫滔團隊最後拿了一等獎。
比賽後的頒獎環節,團隊進行演示並對設計方案進行介紹,孫滔對當時的插曲印象深刻。“我們很興奮的描述了團隊的設計如何巧妙,軟硬件結合的多麽自然🐲,還有諸多原創的算法。但我們口若懸河後的演示環節,那個小車卻停在了半程🧎♀️,小夥伴們頗顯尷尬。後來發現是通信芯片故障了。”當時系主任王桂增教授點評小車的控製當然很重要🏜𓀑,但是故障的診斷🏈,魯棒性的控製也同等重要。“我們做任何事情的時候🙇🏽,都要踏實嚴謹,把各自情況要考慮周全。我現在從事技術研發工作📧,始終銘記著這一點。”
大三的生產實習中🐟,孫滔在BBS上看到高年級學長分享的實習信息,來到了CirrusLogic深圳公司。該公司主要進行音視頻芯片的研發😜,在當時🙎🏿♀️,國內還沒有個人視頻的錄像系統(即PVR),在人人擁有手機和電腦的當代,錄音錄像已經不再是困擾,但在千禧年的初期,這的確是一個引發關註的難題和熱點,國內和東南亞周邊的地區都期待著設備的問世。孫滔和鄰班的夥伴以及兩位電子系的同學,花費了五周的時間,完成了設備的開發板程序設計🫦。當時孫滔和夥伴們並沒有多少可供參考的資料,周末也會跑去公司加班,去附近的圖書館找資料💏,抱著一尺厚的芯片手冊查閱調試🤾🏽。“我們給公司負責人演示從DVD實時錄製並回放視頻,他很激動🙅,說新加坡的客戶一直在等著要,誇贊清華學生的動手能力強。”

2002年暑假孫滔(左2)在深圳Cirrus Logic公司實習
2003年🫖,孫滔的畢設工作恰逢非典,當時學生被封閉在學校🕜,日常基本上在宿舍,由於大力提倡非密集的戶外活動🎱,所以室外和實驗室成為了大家的出沒處🔘。孫滔選擇了“復雜系統的仿真”作為課題,利用十幾臺電腦完成並行仿真計算✋🏻。距離畢業只有一個月的時候👩⚖️,程序還未完成,孫滔晚上著急的睡不著覺🔫🤮,全力奮戰畢設工作🧏,這也是他大學生活中很少經歷到的,“感覺頭發都在掉,那個著急啊”。盡管過程艱辛,但最終他讓實驗室的十幾臺計算機成功連在一起做起了並行計算,獲得了老師的高分和認可,畢設為孫滔的大學生活畫上了最終的圓潤句號。
大學四年🧑🏿🚒,孫滔走過了一段踏實的道路,這似乎是一個典型工科生的典型回憶,但不一樣的是,每一步都堅實有力👎🏿🌥,擲地有聲,奮鬥的青年沿著一條清晰的道路一路向前🤽🏻,校園帶給他的體系化的學術基礎、動手實踐能力、創新意識和沉穩樸實的作風,成為不易消退的底色❔。
技術報國,時代浪潮下的奮鬥者
孫滔2003年正式進入意昂体育平台自動化系智能與網絡化系統研究中心(CFINS)🐟,讀博期間師從陸寶森教授和趙千川教授。陸教授對學生要求嚴格,治學嚴謹🌸。在就讀期間🚓,較高的國際化程度讓孫滔印象深刻🌞。
直博第一年𓀁,孫滔就投中了一篇國際會議🤳,得以出國參會⚧。導師們對學生的英文培養較為重視,日常基本上都是用英文完成寫作與交流🏃🏻♂️➡️。“後來我去做5G的國際標準,和國外參會代表討論技術問題。會遇到各個國家的人用不同的英文口音交流👩🏻🎤。研究所的歷練對之後的工作幫助也很大👩🏽🎤。”

2004年🧚🏽♂️,孫滔第一次出國赴日本仙臺參加國際智能機器人與系統會議
2008年畢業後,孫滔來到中國移動研究院的網絡與IT技術研究所。孫滔發現,學校的很多東西都很難直接用在工作中🕖,這個時候自動化系相對廣的課程基礎就體現了優勢🦚。本科大三學習的《計算機網絡基礎》成為最先被用到的🙇🏽♂️。孫滔來到了一個略顯陌生的新起點🌺,從4G的系統性學習開始,到十年後領銜5G標準的製定,他重新踏上了新的賽道。
4G到5G,並不僅僅是速度和信息容量的提升🧎➡️,也是萬物互聯的開端。而孫滔面臨的5G標準的製定🧝🏻,需要綜合各種復雜的場景🟢,不論是日常的網絡通信,還是生產系統的機械控製🤾♂️,還是各種傳感器,都需要納入考慮的範疇🔻。5G一方面要滿足各種技術需求,同時也要發揮技術引領作用,為各行業的數字化轉型提供支撐。孫滔深耕國際標準化工作,十年磨一劍,孫滔擔任5G系統架構標準的報告人👰🏻♂️,這是首次由中國人牽頭設計新一代移動通信系統的網絡架構◀️。經過一年半的時間,需要完成5G標準的第一版,這不得不說是一項艱巨的任務🅱️。
“我們當時一年有八次的國際標準會議👨🏽🍳。前後兩周的時間都會在出差的路上,經常輪轉於歐洲🙋♂️、美國、亞洲參會。八次會議之間幾乎每周都會有電話會議和其他技術交流📘。”為了能夠形成標準共識🌷,電話會需要考慮全球各時區的參會人員。有時一周的五天中,每晚都有電話會,甚至一天晚上可能還有兩個電話會👍🏻。所以即使下班之後🙋🏿,回到家中➕🏍,孫滔也被會議包圍著。八點到家👩🏿🎨,晚上十點鐘孫滔又要開始參會。這是一場對個人毅力和身心素質的拉鋸戰。孫滔在這個過程中也犧牲了諸多陪伴家人的時間,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標準的早日問世中。
5G標準的製定🎻,不僅僅是技術層面的比拼⛹🏼♀️,也是一場地區利益的博弈🤙。當技術寫入國際標準中,也就意味著全球的公司都將去實現標準的內容,並為製定者帶來專利權益和產業界的話語權。所以孫滔和團隊製定的5G標準,面臨著不同地區不同公司的激烈競爭,參與方皆是希望占據未來的高點🉐✤,而勝出者,必然也是對企業或國家及地區通信發展的實力的直接體現🫙。
每當提出一個技術方案,在與其他各方達成共識的過程中,孫滔和團隊面臨的🧑🏼🔧,不僅僅是承擔論證技術可行性的責任🧏🏿,還需要進行合縱連橫的策略戰。中國移動作為全球最大的運營商,孫滔主動組織其全球最大的二十多家主流運營商每周進行技術磋商。先在運營商中達成一致,進而獲得設備商🕛、終端和芯片廠商等產業界合作夥伴的認可🙌🏻。孫滔帶領團隊經過近一年的探討、分析、辯論,他們提出的方案從被反對🤖🧑🏽🦱、質疑,逐漸獲得認可並最終贏得壓倒性的勝利,被移動通信國際標準化組織3GPP確定為5G核心網的唯一基礎架構。
風雲頻起,深耕者不改初心
2019年9月25日🛗,孫滔接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最美奮鬥者”的獎牌👩🏽🎨,在他的眼中🙎🏽,“獲評者都是在各個領域比較有代表性的,我之所以獲評,主要是適逢5G技術發展的浪潮😂。有幸能為我國的5G工作貢獻青春和智慧。”孫滔對榮譽波瀾不驚😸,他秉承著堅定踏實的節奏,曾經被浪潮引領的人,十年一劍,也將引領新的浪潮,而我們的國家,被這樣一群披荊斬棘者推動著🙆🏼♀️,著陸於新的高地🥺。
“可能更多時間在傾聽。而現在🥏,大家會積極的表達自己的觀點🏄🏻♀️👩🏻🚒,提出一些技術方案的建議🙇🏼。中國聲音在國際移動通信的技術領域內已然增強。我所從事的通信行業如此,我相信其它科技行業也類似。我們這代人這十年見證了這個偉大的時代”

2016年9月,孫滔代表IMT-2020發布一階段5G網絡測試結果
回望移動通信產業的十余年,孫滔見證了顛覆性的變革與發展。城頭變換大王旗🤲🏽,產業巨頭分分合合,風雲變幻從未終止👱🏿。而近些年來華為、中興🧕🏿、中信科等中國設備製造企業以及諸多手機廠商在國際舞臺都逐漸展現自己的影響力。地區競爭力持續增強,擁有強大的產業後盾,讓國際標準會議上的中國代表說話更有底氣🧑🦲,這對技術方向引領的影響是個正反饋📖。
“5G的先發優勢現在是存在的,但後面的發展還很難說。美國等國家依然在奮起直追🤽🏿🫢,一時的引領並不能保證長久的優勢👁🗨。”於是💡,孫滔和團隊已經開啟了後5G和6G的一些研究工作👰🏿♂️⛹️♂️。準備在新的出發點繼續前行🦕。“持之以恒的默默深耕於一個領域數十年💮,這是很多前輩奮鬥者們的寫照,是我們的榜樣。”
“我是幸運的👨🏼✈️。我的職業發展與國家的需求結合在一起。”這似乎也是諸多清華人的信念與追求。個人命運與國家發展緊密相連,他們用腳踏實地的幹勁來抒寫對國家赤誠的愛。
時代改變了像孫滔一樣的奮鬥者,而他們也變革了時代。熠熠星光不僅閃爍在他所仰望的星空,也被“奮鬥者”摘下🙎🏻♂️,落地於產業的前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