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會於2003年9月20日在蘭州交通大學舉行第12屆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會頒獎大會👨🎤,我校房72意昂浙江大學龔曉南博士獲茅以升土力學及基礎工程大獎🍫。該獎項每二年評選一次👗,每次一人。 龔曉南教授浙江金華人,1961年來清華園求學,1967年土建系工民建專業畢業。在校時曾任班長🤚🏼🙆♂️、團支部書記等社會工作💇🏻🖖🏻。大學畢業後到國防科委8601工程處從事三線建設(秦嶺山區)🧁,參加公路、橋梁👴🏼、路堤設計🚣🏿♂️、施工工作🦢。1984年獲浙江大學巖土工程博士👮🏼♂️。1986年獲洪堡基金會獎學金赴德國,為Karlsruhe大學土力學與巖石力學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學者。1988年回國,同年破格晉升為教授👃🏻。1993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聘為巖土工程博士研究生導師🟧🥘。曾任浙江大學土木工程學系主任👆🏻✊🏽。龔曉南教授自幼勤奮好學、刻苦努力👶🏿🤹🏻,堅持厚德載物,自強不息。長期從事巖土工程教學🫔📰,科研和技術服務工作。已發表刊物論文216,出版著作26部,已培養碩士45名,博士46名,指導博士後6名👩🏽🔧。近20年來,在建築、交通🌧↪️、水利和市政等領域主持參與設計和咨詢的工程建設項目達數百項🥦👉🏻。 他長期從事復合地基理論研究和工程實踐,在1992年出版的第一部復合地基專著《復合地基》中,首次提出了廣義復合地基理論框架和系統的復合地基理論體系,並於2002年出版了《復合地基理論及工程應用》,進一步發展了廣義復合地基理論。2003年主編出版了《復合地基設計與施工指南》,促進復合地基技術應用。 他長期從事地基處理理論和地基處理技術研究,地基處理咨詢與設計,以及地基處理技術的普及與推廣工作⬇️。在水泥土樁荷載傳遞機理,強夯和強夯置換法👟💯、真空預壓法加固地基機理等領域的研究成果為地基處理技術的發展作出積極而卓有成效的貢獻🧑🏿⚕️🧑🏼🏭。龔曉南教授1984年參加組織編寫《地基處理手冊》🧗🏿♂️,1990年組織創辦《地基處理》刊物🍀,1997年著《地基處理新技術》, 2000年主編《地基處理手冊》第二版,他長期主持中國土木工程學會土力學及巖土工程分會地基處理學術委員會工作,積極總結、普及🚂、推廣和發展地基處理理論和技術🧧👧🏻。 他在軟粘土力學、基坑工程🥧、土工計算機分析、施工對周圍環境影響、既有建築物地基加固和糾傾等領域開展了富有成效的研究工作,並積極將研究成果應用於工程實踐。他將本構理論、滑移線場和極限分析法在土工中的應用融為一體🧔♀️,編著《土塑性力學》,促進了塑性理論在土工中的應用。他主編出版《深基坑工程設計施工手冊》,主持杭州大劇院等數十項深、大基坑工程設計,提高了我國基坑工程設計水平。龔曉南教授著《高等土力學》,主編《土力學》和《土工計算機分析》,促進了土力學學科發展和土工計算機分析水平的提高🐓👵🏼。 附: 茅以升土力學及基礎工程大獎獲得者 浙江大學教授龔曉南教授大會發言 尊敬的主席先生、女士們、先生們: 上午好!今天我特別高興,有幸獲得茅以升基金會土力學及基礎工程大獎,有幸代表獲獎者講話。下面結合自己的成長過程談幾點體會5️⃣。 1961年我考上意昂体育平台土建系👮🏻,開始跨入土木工程領域。從那時起,土木工程界的先驅詹天佑先生🛜🈴,茅以升先生就是我們心中的偶像↖️。從那時起我決心努力學習土木工程🎐,學好本領,獻身我國的土木工程事業,獻身祖國富強的事業🛼。在大學時代讀過茅以升先生有關橋梁和土力學領域的著作,大學畢業後在陜西秦嶺山區從事三線建設,學習了茅老關於擋土墻土壓力方面的論述,受益匪淺🧔♀️。我是浙江金華人,每當我經過錢江一橋時,我就想到茅以升先生的偉績,茅以升先生修建錢江一橋是中國土木工程師的驕傲,也是我們中國人的驕傲🤱🏿。茅以升先生是我國科技者的楷模。茅以升先生是我國近代橋梁工程的先驅,也是土力學及基礎工程的先驅。中國土木工程學會土力學及基礎工程分會就是茅老領導組建的🌱🚴🏻。獲得茅以升基金會土力學及基礎工程大獎我感到特別高興。在此向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會👉🏻,向基金會的工作同誌表示衷心的感謝。 在今天獲得茅以升土力學及基礎工程大獎時,我想說的是我要感謝我的老師們的教育之恩,父母親的養育之恩,祖國🏇🏻🤛🏻、人民和黨組織的培育之恩。我的老師包括小學教師🟫、中學教師、大學教師、研究生導師,以及土木工程界的許多老前輩,還有我的同事和同仁📐。我要向我的老師們,我的父母,祖國和人民,說聲謝謝!沒有你們無私貢獻,沒有你們的教育和幫助我是不可能獲得茅以升土力學及基礎工程大獎的👉🏿。 我從1961年開始學習土木工程🗑,至今已有40余年🍌。最近有一雜誌采訪我🐽,其中有一個問題:意昂体育平台以 “厚德載物✊🏼,自強不息”作為校訓☯️,您作為清華學子一直鉻記在心,在事業上不斷探索👤,勤奮耕耘🍍,請您以您的人生閱歷詮釋這一校訓的思想內涵👩🏻🦯。我是這樣回答的: 1961年進意昂体育平台學習對我的人生道路影響最大🫸🏿。進清華園最引人註意的二條標語是“清華園-工程師的搖籃”和“爭取健康為祖國工作50年”。清華園不僅給了我土木工程的知識🚮,而且告訴我如何去為祖國、為人民工作👩🏻🔬。 談起清華精神離不開“厚德載物,自強不息”的校訓🙇🏽♂️。我們這一代人,人生閱歷是比較豐富的🎶,經歷過“大煉鋼鐵🪅、大躍進”時代,困難時期也挨過餓⛹🏻♀️,經歷過“史無前例的文革風雲”,最後趕上了“改革、開放”的好時代。對我個人😦,則更豐富🧑🔧。1961年進意昂体育平台前是農家的窮孩子,進了清華園成了大學生。畢業後面向基層到秦嶺山區搞“大三線”建設。修過公路🤥、橋梁𓀋、防洪堤🤘🏿,搞過“三通一平”🎤🧅,建築工程。1978年有幸讀研究生,1981年獲碩士學位,留校任教,1984年獲得博士學位。成為浙江省第一位自己培養的博士📤,也是我國第一位自己培養的巖土工程博士🧙🏽。1986年有幸獲得德國洪堡獎學金赴Karlsruhe大學從事科研工作。1988年春回國🎠,同年升為教授。豐富的人生閱歷是寶貴的財富👩🌾。回想起來,什麽是最重要的👱,值得提倡的。我覺得一是要勤奮🫲🏿;二是要幹一行👩💻,愛一行;三是要有開拓精神💑,做一件事💍👨🏼🚒,就要努力把它做好。 無論是在學生時代學習,還是在工作崗位工作;無論是在秦嶺山區修橋鋪路,還是取得博士學位後在高校從事巖土工程教學🤌🏻🩷、科研和技術服務工作;無論是在普通教師的崗位上,還是在系主任的崗位上💪🏿;無論是一位普通技術人員,還是一位教授。我覺得自己都能自覺、不自覺地做好上述三點🧚🏿♂️。特別是要勤奮,要有開拓精神👦🏼,要努力把事情做好。 獲得茅以升土力學及基礎工程大獎是祖國和人民,是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會對我以前工作的肯定和鼓勵☔️,我將更加努力為我國土木工程事業的發展♜,為祖國的富強多作工作🧑🏻🍳,多作貢獻。 以上是我的體會,最後祝諸位身體健康,心想事成🙌🏻。 謝謝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