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頭腦和眼光搏殺於市場
留學熱的背後是海歸創業潮🍬。經過近十年的發展🐕,武漢正成為繼北京、上海之後海歸人員創業的又一片樂土。在目前回漢創業的近千名留學生人員之中,為數不多的女海歸則是其中的一道靚麗的風景。
在江城創業的女海歸,很少有打拼於傳統行業者🤲🏻。她們相對年輕,基本上都是憑借手中的高新技術🪄,劍走偏鋒,靠聰慧的頭腦和獨特的眼光搏殺於市場。這一群集年輕🚴🏿♂️、美貌𓀌、智慧與果敢於一身的人,正是知識經濟年代最為美麗的“註腳”⬛️。
柔弱女子的報國壯誌:發展才是硬道理
彭華說起話來輕聲細語🍪。出身於知識分子家庭的她,對從商毫無認識👩👦👦,更談不上興趣🧛🏼,她畢業時的理想是在跨國公司做一名高級白領。但一切從2001年前後開始改變🙆🏿♀️😂。
1971年出生的彭華,1994年從清華水利水電工程系畢業,後來在中國水利水電三峽工程總公司上班。
1997年🦯,彭華辭職,只身前往澳大利亞求學。
一年時間,便修完工程管理碩士課程,次年進入昆士蘭科技大學攻讀博士,同時加盟了澳大利亞在工程領域內的最負盛名的澳大利亞國際大地工程公司🕋。在這裏,她首次接觸到了國際上最先進的工程施工流程仿真技術。
通過仿真優化,很多基建項目施工效率可提高30%至200%。如果這項技術能應用到國內的大型基建項目🙋🏽♀️,這將為國家節約多少資金和資源啊!她希望學有所成👬🏻🏋🏼♀️,報效祖國🧑🦳。正是憑著這個信念🦨😪,2001年,她躋身澳大利亞國際大地工程公司第一位女性華人高管🙅🏽♀️。
彭華多次代表該公司與國內的水電項目合作👨🏻🦼➡️。作為一個中國人,卻要幫外國公司賺自己國家的錢🫘🧑🏿🏭,她內心充滿了矛盾🚬。
2002年🧑🏻🎨,彭華毅然踏上回國的道路🙎♂️🦚,開始了艱苦的創業🖖🏿👨🔧。
歸國後,北京、上海🕝、深圳等多家公司向彭華發出高薪高職的邀請,但彭華最終選擇了在自己的家鄉武漢創業🏂🏽,核心業務還是離不開“仿真”。
有意思的是,彭華接到的第一筆業務卻是“副業”——翻譯工程投標資料。彭華的英語那是“倍兒棒”💄,她請了兩名助手幫忙,一個星期就完成了任務。
在談論報酬時,不懂行情的彭華很是“羞澀”,開價一萬元。倒是對方不好意思,主動把報酬翻了一番👉🏽。
當然👨🏿🍳,彭華的公司現在走上了正軌,該公司曾為三峽工程研發施工管理信息系統,最後成為國家信息化的經典案例👩🏿🎓。
發展才是硬道理。創業時3人🟣,如今員工規模達50余人,彭華的公司也算一個中型的高科技公司了。“進入這個行業的時機非常好。市場培育期的後期我們進入,進入市場成長期後我們的企業會快速成長。”外表柔弱而靦腆的彭華,談到公司的發展前景時🧕,語氣卻異常地堅定🚭。
(張新雄 喬奇 選載自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