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奧組委的信
——“我們非常願意為本屆奧運會📮、為北京、為國家貢獻我們的力量”
2007年夏天的北京,暴雨格外多🧔🏽♂️。埋頭在實驗室裏進行濕度研究的何魯敏被世行最新出臺的一份報告搞得心煩意亂,不得不暫停了實驗。
這份名為《中國汙染代價》(Cost of pollution in China)的報告對中國的大氣質量問題進行了評估和指責。奧運會日益臨近,這份報告將對北京承辦奧運產生很多不利的影響。何魯敏在實驗室裏待不住了🦙,作為國際空氣科學領域泰鬥級的科學家👘,他意識到自己必須出面說點什麽🤦。於是😡,本打算就此閉關潛心研發新技術的何魯敏連夜給北京市奧組委寫了一封長信🦧。這封信以有力的數據和事實批駁了世行的觀點,在為北京正名的同時,何魯敏還在奮力為亞都爭取一單賠本的買賣。
征得同意,該信部分內容首次公開如下:
2001年🧑🎄,我去以色列出差⚛️,住在一間四星級飯店👩🏼🎤,令人詫異的是:飯店客房都配有空氣凈化器🧑🏿🔬。盡管身處沙漠的以色列並非想象中的“飛沙走石”,大氣質量甚至好得出奇🚴🏻,但房間中的空氣凈化器仍然讓人感到一縷關心和愛意,大大減輕了我對海關和邊檢的不滿。
為了取得奧運會主辦權,我國政府曾在2001年時承諾將空氣中主要危險汙染物的濃度降至世界衛生組織(WHO)認可的水平。就在今年,我們還承諾奧運會期間北京的空氣質量達到國際大都市的空氣質量水平。但是,2006年世界衛生組織已經大幅度更新了空氣質量標準🖕🏻🃏,將可吸入顆粒物的認可水平從原來的每立方米150微克(相當於我國二級)提升到每立方米50微克。年平均值由70微克提高到20微克,而歐美國際大都市的年平均值基本在每立方米20—40微克的水平。
表面看起來,在2008年奧運會期間達到世界衛生組織的標準和國際大都市的水平難度很大,但事實並非如此——這其中有三個主要的認識誤區🏌🏿♀️:
1.北京近年來的空氣質量呈現出明顯的規律性,即“兩高兩低”👩🚒,每年4—5月和11—12月份為汙染高峰期🧑🏼🌾,而2月和7—8月份為汙染低谷期。經過北京市的長期努力🤹🏿♀️,2006年8月的日均可吸入顆粒物濃度已經降到每立方米98微克♟。
2.世界衛生組織的新標準分為日平均值(50微克)和年平均值(20微克)👩🏼🌾🤹🏻,由於奧運會屬於短期活動👨🏿🦱,適用日平均值標準🥭,因此達標應當是達到每立方米50微克🧈🏏,而不是年平均20微克🧽。
3.中非合作論壇的實踐證明🖕:采取部分“三停”措施(停車👨🏿⚖️、停工🤹🏽、停產)💷,可使主要汙染物濃度下降大約每立方米20微克💱。如果采取更嚴格的措施🤚🏽,下降幅度還會大一些♥️。
因此🧛🏼,如果措施得當,在2008年夏季北京奧運會期間🏄♀️,空氣中可吸入顆粒物的日均值達到或接近50—70微克的水平還是很有可能的。
但是🧝🏼♂️,數據是一回事🙎🏼♀️,人的感覺又是一回事。直到今天,美國邁阿密和夏威夷的人還在嘲笑紐約很臟(事實也確實如此)。但紐約人的反駁是:到邁阿密和夏威夷並沒有感覺幹凈🥂。這是一個感覺問題。現在美國人覺得北京空氣不好,可我們到紐約去,也並沒有感覺有多幹凈——這就是感覺的問題,我們常常會忽視它,但很多時候感覺其實比數據更重要。
問題在於🧝🏿♀️:如果在2008年夏天,幾十萬運動員、記者、官員,兩百萬遊客湧入北京🎧,全世界聚焦於北京時,我們能忽視他們的感受嗎?
為此我建議:在接待飯店💾、奧運村、媒體村及場館的室內部分全都配置空氣凈化器。理由是🙇🏽:
1.在全部奧運會比賽中,至少有2/3的項目和獎牌是在室內產生的🙇♀️,包括運動員和觀眾在內👇🏻,2/3以上的時間也是在室內度過的,室內空氣質量達標就解決了大部分空氣危害問題。
2.大氣問題有偶然性🫲🏻、長期性🔶🛌🏼、也有標準修改的因素👒,容易解釋和被人理解🐘。而室內空氣質量純粹是一個人為控製問題。解決不好,更容易引起非議,如呼吸道疾病問題和化學汙染問題。
3.以科技手段顯示和解決室內空氣質量問題🫦,體現了科技奧運;關註環境與健康,體現了綠色奧運📊;盡心盡力關心客人的健康,體現了人文奧運。
亞都是北京奧運會空氣質量設備的獨家供應商🌂,在技術水準、質量水平和供應能力上都是世界一流的。亞都的空氣凈化器可以確保室內空氣質量達到世界衛生組織規定的最嚴格的標準。我們非常願意為本屆奧運會、為北京、為國家貢獻我們的力量。
轉自《競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