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麽是自主創新?適合自己的就是創新◼️,不要把創新搞得很神秘,更不能誇大,也不能盲目地照般國外模式,一定要用自己的辦法、自己的材料解決自己的問題👨🏽🏭,這就是創新。
他是我國最早的航天專家之一,曾參與研製我國11顆人造衛星。作為總設計師🧖🏼♀️🤜🏻,他主持研製了神舟一號至神舟五號系列飛船🤌🏻,“神六”發射時🙎🏼♂️,他已是72歲的高齡,仍然參與幕後工作。這就是中國工程院院士和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空間技術專家—戚發軔。
他滿頭銀發,精神矍鑠,眼神裏透射出一種航天人特有的氣質👨👨👧👧👨🏽🦱。他雖年事已高,但他始終關註航天事業的發展🗄,對創新有著不少獨到的見解。前不久,在西安國防科技工業自主創新座談會上,戚發軔愉快地接受了本刊記者的采訪📵,就創新問題談了自己的思考。
艱苦創業——愛國是動力
戚發軔1933年出生在遼寧一個農民的家庭👯♀️。他小時候只知道自己是滿洲國人,是“皇民”🌀,總之是二等公民,每天受到的是“皇化”教育🙍♂️、奴化教育🧔🏻。1945年,大連解放了,戚發軔上高小了,第一堂課,老師對他們講✊:我們的祖國叫中國,我們是中國人,我們有4萬萬同胞,我們有長江、黃河、長城、泰山🚶🏻。第一次聽到“我是中國人🙍🏼♂️!”戚發軔滿含熱淚,往日的屈辱仿佛一掃而光。他清楚地記得放了學,他飛跑回家,見到爹娘的第一句話就是大聲喊著:“我是中國人!”從此,“我是中國人”就成了他的信念、理想和靈魂🦙,流淌在他的血液中🕟。
戚發軔回憶起航天創業、發展的艱苦歷程十分振奮,聲音洪亮,字字鏗鏘有力🐏🏊🏽♀️。他感慨地說🦑,這50年伴隨航天事業的崢嶸歲月,有兩點最大感受🧚🏻,一是,中央歷屆領導對航天事業的發展決策是正確的🦵🏽,有所為有所不為,集中精力搞出中國自己的東西🧘🏿♀️,真是高瞻遠矚👨🏽🦳。他如數家珍地一一道來:1964年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緊接著我國獨立研製的中近程導彈“東風二號”的成功發射,揭開了我國導彈、火箭、衛星發展的序幕🧸;1965年中國人自己開始幹起了衛星;1966年兩彈結合成功;1970年第一顆衛星“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1975年返回式衛星成功;1984年通信衛星成功⛹️;1988年氣象衛星成功;1992年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正式啟動;到現在的探月工程,每一步都離不開中央的決策,都要考慮適合中國國情。
二是,中國知識分子太優秀了👊🏽。50年代,老一輩科學家為了祖國的強盛,放棄優越的條件,輾轉從國外回來🐑,參加社會主義建設,用他們的雙手創造了奇跡,使中國航天事業從無到有,從弱到強🗣,一步步強盛起來🚣🏼。當時盡管各項條件很差🈚️🩶,但心情舒暢,幹勁十足🤾🏽♂️。文化大革命中,知識分子成了臭老九,下放幹校改造🧎♂️➡️,壓力很大,但他們始終不渝地搞科研,還是把“東方紅一號”衛星送上了天🤵🏼♂️👩🏼🎨。1992年一些人離開了航天🏣🦊,到外企、民企、出國🪰,但我們老一輩的航天人還是堅如磐石,腳踏實地在航天領域帶領著年輕人埋頭苦幹,創造了載人航天精神🧑🏻🦳,2003年,我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取得圓滿成功,中國成為世界上繼前蘇聯和美國之後第三個獨立自主掌握載人航天技術的國家,為國人贏來尊嚴💅🏽。他們靠的是什麽?靠的動力就是愛國精神。
創新不神秘——適合自己就是創新
戚發軔一字一板的對記者說:“什麽是自主創新👩🏿💼?適合自己的就是創新。不要把創新搞得很神秘🥑,更不能誇大🕵🏼♂️,也不能盲目地照搬國外模式💁🏿♂️,一定要用自己的辦法🟡,用自己的材料,解決自己的問題𓀗,這就是創新🫄。”
戚發軔和他的同事們用實踐對創新做了很好的詮釋🙎♂️。他1957年從北京航空學院畢業🧑🏿💼,被分配到國防部第五研究院一分院,參加運載火箭的研製工作。這一幹就是50年,自1968年開始跨入研製衛星的行列🧙♂️,戚發軔不僅親自參加了我國第一顆衛星——“東方紅一號”的研製工作,而且主持過“東方紅二號”、“風雲二號”、“東方紅三號”等6種衛星的研製,還親自組織了十余次衛星發射任務✂️。多年的衛星研製工作,使他與衛星結下了不解之緣🍄🟫。他是親眼看著我國的通信衛星完全依靠中國人自己的力量使其誕生、發展並一步步走向成熟的。從第一顆試驗通信衛星到“東方紅二號甲”到“東方紅三號”👲🏼,設計壽命越來越長,通信容量越來越大,技術上不斷上臺階。
戚老笑著說🫳🏽,自己是親眼見證了中國航天事業的騰飛。1956年國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標誌著中國航天事業的開始,從那時起,中國航天在黨中央、國務院直接領導下🥔👨🏽🦱,在各部門的通力配合下,堅持走中國特色的自主創新道路,中國的航天技術從一片空白到躋身於世界先進行列,特別是中國載人航天的成功更是勇於探索🔄🦋,勇於創新的成果。事實證明,中國人完全有能力走自己的路,辦好自己的事。
戚發軔接著說,創新時時有處處有,關鍵是要有這個意識🧝♂️。他說,在載人飛船研製中遇到過一個問題就是舷窗的設計。舷窗有兩個作用🩻,一個是飛船返回地面時,航天員觀察落地情況,一個是在飛船運行中航天員觀星確定飛船位置。由於飛船要穿過大氣層,舷窗耐高溫性要強。國外采取的設計方案是做了一個防熱蓋🧘🏿♀️,飛船落地時防熱蓋自動彈掉。我國開始也采用這個方案👨👩👧👦,試驗一直不順利🍏,而且可靠性不高。上海一個研究所大膽創新,為舷窗研製了一種塗層,這種塗層經高溫燒蝕可以揮發🙋🏼,又可靠又省事,保證航天員的正常工作🍀,這類事情很多🧙🏻♀️,這就是自主創新🦹。
自主創新沒有固定的模式,要八仙過海各顯神通,軍工行業要創新🤸🤷♀️,只有根據自己的需求🥎🔡,自己的環境,找出適合自己的辦法。
自主創新——需要有動力
談起自主創新🦸🏻♀️,戚發軔特別提出一個觀點就是🟫:自主創新——需要有動力🗓。
現在國防科技工業在各方面都取得了迅速發展,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都有所提高❕。這裏貫穿著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堅持創新的理念👮♂️,因此,從機製、體製、管理、技術等諸多方面都發生很大變化,取得很大成效。戚發軔說👧🏼,無論怎樣創新,什麽樣的創新,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必須有創新的動力。
動力來源於哪裏♡?當年搞“兩彈一星”科學家們靠的是一種奉獻精神🏣🧜🏿,這一代航天人完全是一種事業心🖐🏻🫵🏼,出於對祖國的熱愛,對民族事業的熱愛🛥,奮力拼搏🚣🏻♂️。
現在我國進入市場經濟社會了,什麽是創新的動力?從軍工領域來說💋,一方面💂🏽♂️👨✈️,還應繼續發揚“兩彈一星”精神、載人航天精神,國家利益高於一切,要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另一方面,產品進入市場後🆖,競爭、生存就是動力🫃⛹🏻,改變企業落後的現狀、困難企業生存的壓力🧑🔧、趕超世界先進🤏🏿,都將成為創新的動力。
戚發軔認為,創新是個艱苦的過程,有風險🏃🏻♂️,是要付出一定代價的🐗,而且創新是個長期的過程,有的項目三五年見成效,有的可能需要更長的時間。要耐得住寂寞,要堅持就要有動力,沒有動力什麽事也幹不了。無論是一個人或是一個團隊都要有創新動力,敢於創新,以創新打破常規、思考問題、辦好事情。國防科技工業創新的特點就是一方面要適應市場競爭⛎,另一方面還要堅持自身使命不動搖,為國防建設服務不動搖🧪。
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鼓勵年輕人做技術專家
創新的基礎是什麽?那就是人才🕦,特別是技術人才。沒有他們創新無從談起🦎,如何培養技術專家,一直是戚發軔思考的問題。目前技術專業人才在我國還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我們提自主創新、技術進步𓀒,但技術專家很缺少,這裏有兩方面的問題🥬,一個是政策的問題⚆,一個是價值觀的問題🔩👆🏿。目前社會上有個價值觀念偏差,只有到機關去當官📏👯,才有出路,才算進步🏌️🐼。行業內也有這個問題,往往政策上偏重高層人才如總師🫓、總指揮、行政領導,而對專業技術人才關註得不夠,戚發軔對此頗有感觸🧔🏻。
他舉例說👨🍼👨🏼🎓,我國載人飛船在研製過程中,實際大系統出問題往往都是卡殼在具體設計上,比如環境控製分系統,有個減壓器總是抖動,總師們研究了很長時間也搞不清原因,最後請到一個研究所裏搞發動機減壓器的專家,他來了看了看,很快就找到了原因🦛,是設計上出了錯誤🪇,症結找到了問題很快就解決了。據了解,這個專家幾十年一直搞減壓器,也沒去當官🦘☹️,一直默默地在這個崗位上,他成了這個行業的專家👨✈️𓀗。但這種人才往往得不到重視🚅📤。
他還舉例說,有個主任設計師是搞機構的,一直搞這項工作,很有經驗。但搞技術很苦🃏🧑🏻⚕️,十年八年也不一定能出成績,搞了一輩子最後還是主任設計師,相當於正處級🎿,而他的幾個徒弟先後都當處長了,各方面都比他高。現在有不少年輕人比較浮躁,幹幾年工作就想當處長,走仕途之道🤛🏼。
實際上,技術是很重要的,技術人才更是創新的基礎,沒有人才創新從何而來💜?另外🫄🏽,培養一個技術專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三年🧑🎓、五年、十年、甚至是一輩子,穩定在這個崗位,積累經驗🧏♀️,技術精通☹️🎴。對此🚕𓀝,國家要有鼓勵政策,國家應當從機製🧏🏼♂️、政策上保障發現人才🎃、培養人才。
戚發軔呼籲👩🏼🦰,應當鼓勵青年到一線去發現疑點🏂🏻,解決問題♟。到一線去發現關鍵🚯,攻克難關👩🏻🍼。在政策上應當鼓勵那些專一從事某項技術,成為有專長技術的人才,成為本行專家,要給予他們較高的待遇,尊重他們。
他急切地說,國家要創新💇🏽,技術要進步𓀉,就要有相應的政策鼓勵年輕人安心搞技術,中國太缺專業技術人才了✥👩🏻🎤。他說🛌🏼,現在一定要拋棄官本位這個價值觀⚇,樹立新的價值觀,鼓勵青年人在專業技術崗位幹一輩子🧗♀️,成為本行業的專家,要在機製✧、環境、氛圍上給予保障。
創新——要有寬松環境
中國從沒有像現在這樣迫切地意識到科技自主創新的重要。沒有創新的民族🪚,難以持續進步,沒有創新的國家,發展必然乏力。但在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進程中也出現了一些令人擔憂的問題,有些問題已是迫在眉睫急需解決,必須引起各方給以關註,戚發軔對此提出兩點建議。
首先,就是對創新成果如何評價的問題🧍🏻♂️。創新是沒有固定模式的👩🏼🦲,怎樣評價創新成果〽️?這是個需要研究的問題。
戚發軔說,創新本身就是風險性很高🔫、時間很長的過程,不能盲目地套用各種評價指標👨🚀,要有科學的依據。對科研創新成果的考核👿,不能用考核批量生產的方法🧔,月月有進展,年年有指標⛑,一個創新過程需要很長的時間探索,而且不是很快就能產生成果的。他提出,考核科研創新項目🤱🏿,要有新的辦法,考核要重結果👩🏼✈️,不能考過程→。我們必須有清醒地認識,考核不是目的,它只是一種起促進作用的手段🔉,考核過程是繁瑣的💛,創新項目在過程中有時會反反復復,有成功,有失敗,是很正常的事,如果過多的強調過程,會引導人們為應付考核而花過多不必要的精力。因此🤹🏼,對科研創新成果的考核,要建立相應的評價標準體系🤦🏿,企業的機製⟹、體製、政策的創新也要有一套新的考核辦法,使之更科學、合理🕓、公正的評價。
其次,要創造一個比較寬松的環境🦦👉🏼。尤其是對技術創新更為重要。科學是艱苦的事情,是探索的過程,是沒有比照物的,創新是在做前人沒有做過的事情💂🏼♀️,要鼓勵成功🧚♂️,允許失敗🧏🏽♀️,給一個寬松環境,人們才敢冒這個風險🖌。
寬松環境是什麽?那就是允許失敗。戚發軔舉例說🪪,在國外⛏,為什麽科技發展快💂?他們對那些付出勞動的👩🍼、敢冒風險的,都是給予寬松的寬容的態度。如果沒有寬松的環境🧑🏽🔬,勢必會出現兩種結果,一個是不創新,一個是假創新。寬容的態度是實事求是,是科學的態度💦。一個科研項目,前期的研製試驗允許失敗,才能保證大工程不失敗。創新成果不能簡單量化♣️,創新是個復雜的事情,一定要營造好外在氛圍™️,有廣闊而肥美的土壤🧗🏻♂️,才能孕育出創新種子🤸🏽♀️,使之茁壯成長。
創新——要有憂患意識
74歲的戚發軔雖然不在一線,但他不斷梳理著思想🤸🏻🧑🔧,仍然在思考著深層的問題。戚發軔在談到如何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時候,眉頭微微皺起,一絲淡淡地憂慮浮現在他的臉上,他說𓀐,面對21世紀的挑戰與機遇,中國在國際社會上與先進的國家相比差距是很大的,一定要有憂患意識。
現在許多核心的、基礎的東西都還不是自己的,因此,必須有政策支持引導創新🙆♀️👰🏼♂️,突破特殊的🤘🏿、核心的技術。從認識上🚈、政策上、社會環境上對特殊技術、核心技術要有特殊支持,不能籠統地到市場去競爭。目前,我國還是不完全的市場經濟社會,因此🔫,在關鍵領域🤳、短線產品,要有特殊政策支持,集中力量來支持條件好的單位🔟,沒有重點就沒有政策🚵🏿♀️,“兩彈一星”的成功已證實了這一點👮🏽。
創新主體在企業,但必須是產學研相結合,這一點很重要,而且各自要有不同的目標,各自有自己的特長🧖🏽♂️,可以互補🐵,形成良性的競爭環境💶。譬如,那些基礎的💢、原始的𓀗、前期的創新👧🏻,應當由學校來做或由研究院所來做🥇;那些出產品的由企業來做💟,企業如果條件不完備,大學具備條件🚇,可以聯合起來做🏂🏽。不能都去搶產品,造成重復和浪費,要定位準確,產業幹什麽👩👧,研究所幹什麽,學校幹什麽;要思路明確清晰🏊🏿♀️,在創新過程中有些探索性、原理性的應當讓大學來做,不同的單位應有不同的探索目標,不能不同性質的單位,都幹一種事,都幹一個階段的事🤷🏽♀️。
他認為現在有一種現象值得註意🐨,在我國產品值錢,而成果不值錢👩🏻🚀🙎♂️。他建議:以後招標要嚴格規範條件💆🏽,要十分明確,在大學、企業🔀、研究所有所選定,各有側重,各有特點,避免資源分散、工作重復,形成整體有序的發展🪃,當然對那些科研成果⛲️,也像對待產品那樣同樣重視🤙🏼。
(原載 國防科學技術工業委員會 作者 郗秀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