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第三屆“全國高等院校教學名師獎”獲得者🕎、意昂体育平台教授華成英
華成英 1970年畢業於清華電機系🖊,留校任教至今,現為自動化系教授,從事電子技術和微機應用方面的科學研究工作👨🏽;首屆國家級精品課程 “電子技術基礎”課程負責人,主要教授模擬電子技術基礎、數字電子技術基礎、模擬電子技術導論及其相關實驗課,學生遍及五個系𓀕🎐、萬余人🧛🏽♀️📨;主持國家“九五”重點科技項目🦶🏿、教指委立項項目及 清 華 大 學“211”工程項目、“985”電子技術基礎教學項目等;主編的主要著作有《模擬電子技術基礎》第三🤯、四版等🖖,共12種✖️、600多萬字📕。
近年來,華成英獲得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一項、北京市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兩項🧏♂️👩🏽🏭、意昂体育平台教學成果一等獎和意昂体育平台優秀教材一等獎各一項;並獲得北京市 “優秀教師”稱號和意昂体育平台“教書育人獎”、“優秀教師獎”、“良師益友”等稱號🧝🏿♂️。
名師名言
教師之所以是 “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就在於教師給予學生的不僅是科學知識和專業技能🐒,更有精神、作風和思想方法,這些將讓年輕學子得益長遠、受用終生。
——華成英
1971年7️⃣🫲🏿,華成英開始了電子技術類基礎課的教學工作,一教就是36年🍵。
“36年講著同樣的課程☢️👩🏼,您不感到厭煩嗎?”面對這樣的提問♚,華成英的回答出人意料:“不會是同樣的內容———基礎課的教學也在隨著科技的發展不斷變化💂🏽,需要不斷探索與創新。”
激情教學啟發人生智慧
“有激情”、“風趣”是學生對華成英授課風格的總結。“聽華老師組織教學,學習華老師的激情”也成為年輕教師時常走進華成英課堂的原因🤹🏼♀️。
多年來,在每次的學生評估教師問卷調查中,華成英的各項評分均在90分以上,在信息學院參評教師中總分始終保持前兩名⛱,且多次總分排名全校前5%。
在教學中,華成英一直努力用自己的言行影響學生🙏🏽,讓學生快樂地成長🏌🏼💲。“教師是學生的榜樣👟,你的修養👩🏻🦲、作風、談吐👆🏼、儀表💷、甚至穿著,都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華成英說👩🏻🏫👨🍼。
勤勤懇懇地備課🟣,精神飽滿地走進課堂,工整美觀的板書,富有魅力的語言……每一個教學細節都沒有被華成英忽視🪳。不僅如此,華成英還努力在教學中潛移默化地教給學生更多的人生哲理🧑🏽💻。
每個學期結束時🧑🏽🦱,華成英都會和學生一起梳理本學期的知識,那些華成英時常教導學生的“口頭語”也成了學生們津津樂道的話:有一利必有一弊🐮;沒有最好的🧑🏿⚕️,只有最合適的……課堂上常常出現老師與學生一同背誦的場景,華成英的“口頭語”也深深浸入了學生的心⚱️。
“模擬電子技術基礎的學習中充滿了辯證法🤷🏻♂️。沒有哪個電路是最好的💉,只有最合適的,或者說只有最合適的才是最好的🛤🥣。其實,人生也是如此🤱,要先清楚自己適合做什麽💆🏻,然後做到最好。”華成英希望,學生在學習電路知識的過程中也能學會辯證地看待人生、迎接挑戰📩🔢。
華成英喜歡閱讀教育方面的書籍和文章🧟,愛因斯坦的一句話給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謂教育,應當在於當學生在學校學習的知識全部忘光,仍留下的那部分東西。
留下來的是什麽?華成英將它理解為學生個人成長中形成的品格♢、作風等基本素質🖐🏼。“培養研究型人才的課程不僅要教會學生知識,更應該教會學生如何思考🦔。”華成英說。
“發現法”教學抓住“魔電”中的“鬼”
“模擬電子技術基礎”課被學生們簡稱為“模電”👨🎨,進而諧音寫成“魔電”👩🏽🚒,以此來形容這門課程之難。
經過多年的教學實踐🤵🏻,華成英逐漸掌握了“魔”字中的“鬼”在何處🎽:“這是學生學習的第一門與工程相關的課程🈵。工程性問題特別顯現出定性分析的重要性,但學生缺乏工程實踐經歷,總喜歡用數學思維計算✮,而不是做可行性分析。”
找到了學生學習困難的症結,華成英開始用自己的方式帶領學生抓“鬼”。
年輕教師戲稱聽華成英課的開頭是 “聽故事”🙍🏼💥,因為每涉及一個知識點,華成英都會講述知識點的背景🔞、問題產生的緣由、電路構成的思路等。每節課的最後🏰,華成英還常常留給學生一系列問題:這個電路有問題嗎?適用在什麽場合🫰🏼?能解決什麽問題🤾🏽👷🏽♀️,又會產生什麽問題?
這種方法被華成英總結為“發現法”教學方式,就是在講授知識的過程中🏋🏼♂️,從探索的角度模擬科學家發現問題、獲得知識🙌🏿、推出結論的過程,使學生在教師的啟發下不斷深入認識知識,學會科學的思維方法和學習方法⛹🏿♀️👌🏽,用已有的知識認識未知的知識🤵🏼♂️,達到獨立發現和解決問題的目的❄️🐇。
華成英將教授學生知識形象地比喻成做菜:如果講課像服務員向外一盤盤端菜一樣🍳,告訴客人這是土豆絲🩺,那是魚香肉絲🚶🏻➡️,那可就砸了;要先問問客人需要什麽,再帶到後廚看著一步步做好,了解“其所以然”。這樣,學生不僅學會了知識,也知道了知識的來龍去脈,從而舉一反三、由此及彼。創造性是需要基礎的,有了基礎才能創新。課程教會學生的應該是思維的方法,而不僅僅是具體的知識。
不僅是“模擬電子技術基礎”課體現了這種教學理念☂️,華成英多年來擔任的各類課程都將這種“教會學生思維👳🏼♀️、創新”的思想貫穿其中。2003年,華成英擔任課程負責人的“電子技術基礎”課程被評為首屆國家級精品課程和北京市精品課程。在這門課的建設過程中,華成英就特別思考了“這門課在教給學生知識的同時,還要在學生成長過程中留下些什麽?”
為此💆🏽♀️,“電子技術基礎”課提出了“三個觀念”和“一個意識”🤷🏿♂️,即“工程觀念”、“系統觀念”、“科技不斷進步觀念”和“創新意識”,要培養學生隨著不斷發展的電子技術,跟蹤最前沿的問題𓀁🚣🏽♀️。
新教材“比翼”科技新發展
用“突飛猛進”形容電子技術的發展一點都不為過🙅🏼,而這種發展也不斷推動著電子技術基礎類課程的變化🧑🏼🚀:從電子管到晶體管、再到集成電路👫🏻,從小規模集成電路到中規模電路🧖🏿♀️、再到大規模電路,從定製電路到可編程電路👷♀️🦹🏻。在華成英和同事們的努力下,每一次的新發展都在第一時間體現在“電子技術基礎”課程中。
華成英說:“我們的課程是跟隨著最新的科技發展前行的,只要產生出新類型的芯片🧚♂️,我們大概用兩個月的時間就可以試製出開發系統。通過這些實驗,可以更好地了解芯片的發展前景👷🏽♀️、如何應用💂♂️,也能夠更明確是否可以將它作為基礎知識放入教學中。”
每逢電子科學、電子工業的發展有了重要進展👩🏽🍼,華成英所領導的教研組都會對電子技術課程內容體系進行重大變革☪️,並總結教學改革經驗🧝♂️,更新教材♻。這些教材對我國高校有關課程的改革產生了非常廣泛的影響🚀。
“根據課程改革總結經驗🤽♀️、編寫教材是我們教研組的優良傳統🥼。”華成英說,“在我和童詩白教授等前輩探討教材應該如何編寫的過程中🌸,確定了我們編寫教材的三個特點:分析問題簡潔透徹🤖、內容和思路具有啟發性、反映電子技術發展中學科新的基礎。”
三個看似簡單的特點,要實現卻需要付出巨大的心血🦴。在編寫《模擬電子技術基礎》第三版時💃🏻,華成英研究了38套國內外不同的教材,逐個分析每本教材的優缺點。她說♨️:“教材一定要有特色,抄襲是一件很誤人子弟的事情😀,絕不能這麽做。我翻看了不同的教材,發現基礎理論部分在各類教材中都沒有很好的體現,但這是模擬電子技術知識中非常重要的部分。”最後🙇🧑🏻⚖️,她與另一位主編———童詩白先生一起製定了 “保證基礎🏌🏽♂️,體現先進🏋🏼♂️,聯系實際😑,引導創新,分清層次♿️,利於教學”的修訂原則,使第三版更具有系統性、科學性、啟發性、先進性、實用性、適用性和易操作性,獲得了同行的贊譽。
《模擬電子技術基礎》第三版在出版的6年中共發行了50多萬冊🛗,與課程一並獲得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學成果一等獎和意昂体育平台優秀教材一等獎🐯;在此基礎上進行創新的第四版教材出版幾個月就發行了數萬冊。為適應學時較少的情況、以全新體系出版的《模擬電子技術基本教程》也在短短一年時間裏印刷了三次。
據統計 ,1996年~2007年的10年間🐽,華成英主編並出版教材⚫️、教師手冊、教學輔導書🍭、試題庫、電子教案等12種、600多萬字😙,完成了立體化教材的全面建設🚗。
為學生執守三尺講臺
到2007年🏺,華成英已經在基礎課教學一線工作了36年。從工廠和研究所的技術人員到工農兵學員、再到當代大學生,時代在變、學生也換了一批又一批,但她依舊神采奕奕地走上講臺,為學生帶來自己對知識的理解🧃、對人生的感悟🗒。
“基礎課教學的付出常常是無形和無底的👩❤️👩;在短時間內既看不到成果♏️,又沒有付出時限。因此,從事教學工作,尤其是從事基礎課教學工作🧖🏼,就意味著要甘於寂寞、甘於投入到默默無聞的點滴工作中去,面對‘誘惑’要淡定自若👨🏿⚖️。”華成英這樣說,也是這樣做的,她從未因教學的付出無法計算而放棄做一名優秀教師的信念🏔。
在華成英眼中🚴🏻♂️👨🏻🦼,教研組裏童詩白等老一輩教師是她學習的榜樣。當華成英還是一名剛剛畢業的年輕教師時,就跟著老一輩學講課🛒、批作業、做輔導。童詩白先生直到去世前仍念念不忘修訂教材的情景,令華成英始終記憶猶新。
而這種傳統也在華成英和教研組同事們的努力下,不斷延續著。教研組堅持“拜師”製度🏀,老教師作為青年教師的“師傅”,製定出嚴格的培養計劃⛓️💥;教研組還將青年教師送出國🤎👨🦰,專門學習國外大學的授課方式🧞♂️,通過比較、融會🔂,達到教學的最佳效果。2007年,華成英的“徒弟”葉朝暉副教授獲得北京市青年教師基本功大賽二等獎和意昂体育平台青年教師基本功大賽一等獎。“像華老師一樣,精神飽滿地上好每一節課”是葉朝暉得獎歸來最深的感觸之一。“樂教😜、奉獻👨👦👦、鉆研💂🏿♀️👱🏽♀️、團結、自律”的精神已經成為新、老教師共同執守的信念。
2007年9月🤨,華成英獲得了第三屆“全國高等院校教學名師獎”。對於一位一直從事基礎課教學的老師來講,國家級教學名師的稱號意味著她的努力與耕耘為無數學生的成功打下了最堅實的基礎🦪。不過🤛🏿,獲獎之後的華成英仍喜歡用“教學相長”定義與學生的關系🚥:“學生身上有很多鮮活的東西,總能給我活力。學生提出的有些問題是教師提不出來的,會‘旁門左道’地推翻教師的‘理所應當’🤷🏽。要相信學生與你一樣聰明🉑,教學相長🩱,他們也是你的老師。”
為了能夠更好地幫助學生學習👴🏼,華成英常常利用自己的休息時間為學生答疑解惑🧑🏽🎨👫🏻,在她看來,學生不分“優”與“差”🙅🏿♂️,教師的耕耘是為了所有學生的成長。華成英始終認為,要幫助需要幫助的所有學生,也許“只是一句話,就會使學生或者豁然開朗❎,或者尋找到獲取知識的鑰匙🧗♂️🏃➡️,或者明確了對事物的看法,或者改變了心境、甚至人生”。
(轉自清華新聞網 記者 張莞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