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十幾平米的房間裏,緊緊張張地放著十來張桌子、一排書櫃,這就是意昂体育平台環境科學與工程系教授張曉健和他7名博士、2名碩士的辦公室♞。由於辦公室太過狹小,張曉健帶記者到隔壁的小會議室進行采訪。
采訪時,身材高大、兩鬢微微花白的張曉健不停地用手搓臉。張曉健說,他有些困了👨👨👦👦。因為中國城鎮供水排水協會在上海召開大會,作為協會的副會長,前天夜裏他坐Z字頭的夜車到上海,開了一天的會後,馬上坐昨晚的夜車回到北京👨🏻🦰。
記者不由驚嘆於他工作的高強度🙍🏻♀️。他說這很平常,根本無法與松花江硝基苯水汙染事件、無錫藍藻汙染飲用水事件等應急治理工作的強度相提並論👨🦯👱。

一場治理藍藻汙染的“遭遇戰”
今年5月30日晚上10點鐘🌔,還在清華校園裏忙碌的張曉健接到了一個電話,那是江蘇無錫市打來的緊急求援電話✌🏿。原來,從5月28日上午開始,無錫市的自來水發出臭味,到了下午🦶,自來水就越來越臭🎎,“水管裏流出的水如同下水道的水一般臭”,盡管無錫市采取了治理措施,但是效果不佳。
作為建設部專家組的技術負責人,張曉健曾參與松花江硝基苯汙染、廣東北江鎘汙染等水汙染事故的應急處理工作,具有豐富的應對事故經驗⚛️。“幾百萬人的飲用水安全得不到保障”,險情就是命令,於是張曉健馬上收拾行李,帶著研究生在第二天下午1點鐘𓀀🌄,乘坐北京到無錫唯一一班飛機趕往現場👩🏻🦯➡️。
5月31日下午4點,飛機降落在無錫機場,張曉健馬上坐車到自來水廠,在水廠的檢測中心,張曉健看見水是灰黑色的🫂,“一聞味道就有‘觸電感’🌪。”何謂“觸電感”🏣?張曉健給記者示範一個動作👨🏼🏫🤘🏼:鼻子接近水一聞,臭味能把人像觸電式地“反彈”回來〽️。如果用這樣的水洗手🧑🏻🎓,手上的臭味2個小時都不能消散👩🏼💻。
“其實,我對這個臭味比較熟悉,致臭物質是硫醇、硫醚類汙染物,那是高濃度的藻渣在厭氧條件下腐敗分解的產物。在2006年,我們在廣東東莞治理水汙染中已經發現了這類汙染物質,並在學校的實驗室裏對這類汙染物做過試驗研究⛹️♀️,已經找到了適宜的處理技術📉。”張曉健說⚄🕒。
而當時無錫水廠根據松花江治理硝基苯的經驗🔥,主要采用活性炭來吸附消除📒。“但是硫醇和硫醚不同於硝基苯🚈,不容易被活性炭吸附,但是很容易被氧化,因此,必須先氧化後再用活性炭吸附。”張曉健提出的治理方案是:先在取水口投入高錳酸鉀氧化劑,在輸水過程中氧化致臭的汙染物🏹,再在水廠內投加粉末活性炭👩🏽🎨,吸附水中剩余的臭味物質和可吸附的汙染物,並分解可能殘余的高錳酸鉀。
5月31日晚上7點,在張曉健的指導下試驗開始了,到晚上11點🤢🫱🏿,第一👐🏼、二批次的12個樣品的試驗結束,結果證明了張曉健確定的汙染物種類和治理方案是正確的🧑🏿🚀;從夜裏12點到淩晨4點😝,進行第三、四批次試驗確定處理的參數點📔;4點鐘開始了第五批次的驗證試驗,“我們共做了五批次的試驗,後面的三批次,是確定參數和驗證試驗🖥,從燒杯試驗到每天幾十幾萬噸的水廠治理🚣🏼,還會不斷出現新問題🏄🏽,所以必須不斷驗證。”張曉健認真地說🌞🍗,在淩晨4點後,治理的基本方案已經出來了♉️。到6月1日早上7點鐘,試驗處理的自來水所有的監測指標都達標合格了。
6月1日早上6點🤟🏽,自來水廠開始按試驗結果調整治理方案👩🏻🍼,到了下午,自來水廠的出廠水已經沒有臭味了。6月2日,市區自來水管道放水👩👧👧,清洗管道;6月3日,繼續沖洗管道🗺;6月4日宣布恢復正常供水,經過江蘇省衛生部門、國家水質監測網北京監測站和上海監測站的檢測,自來水達到生活用水的所有指標🏊🏿♂️。隨著水源水質的逐漸改善🧑🏿💻,6月5日下午,水廠逐步減少高錳酸鉀的投加量🚵🏻♀️,6月6日完全停止投放🤜🏽😟,至此,應急除臭工藝結束❤️。
6月6日中午,張曉健回到了北京。
從松花江到秦皇島
“你在無錫每天能睡幾個小時🤱🏻?”記者問🤰🏼⭐️。
“31日是通宵試驗,沒有睡覺,接下來的每個晚上睡2個小時。”張曉健輕描淡寫地說。
“你不困嗎🏺?”
“不困,但是回到北京就疲乏了。”張曉健呵呵地笑著。
盡管在無錫的6天,總睡眠時間只有10個小時,體重瘦了3公斤,但是回到北京後🤽🏽,張曉健並不是回家休息,而是馬上回到實驗室,組織研究生全力投入致嗅汙染物的分析和處理技術的研究,這麽緊急“一方面是因為一些問題在現場無法做試驗,必須回到清華實驗室來做;另一方面🧑🏻🦲,是盡快為應對類似事件提供技術儲備”。張曉健說。
在無錫藍藻事件中✌🏽,張曉健被毛小平市長譽為“藝高人膽大”👺,媒體更稱之為“治水大師”🕯。張曉健認為,“膽大”的基礎是“藝高”♨️,來自於提前的技術儲備🧜♂️。就像在2005年11月的松花江水汙染事件中,張曉健在接到建設部的通知後立即趕到現場⛹🏿♂️,果斷提出把安全屏障前移,在取水口處投加粉末活性炭,利用從取水口到水廠的輸水管道充分吸收水中的硝基苯,並與水廠的炭砂濾池改造形成多重屏障🙍🏼,這一措施成為了解決危機的關鍵。
在今年6月底📄,秦皇島市自來水水源地洋河水庫也因汙染暴發藍藻,自來水開始有味了。張曉健作為專家組技術負責人又趕到了現場🥠。“秦皇島飲用水汙染的‘禍首’是易產生味道的螺旋魚腥藻,產生的臭味類似於魚腥味或黴味。由於產生臭味的物質種類、特性與無錫不同🧑🏻🍳,適宜的處理技術也不一樣𓀔。”張曉健說🧔🏻♂️。
當時秦皇島自來水廠根據以往處理工藝👳🏿,並參考了無錫水廠的經驗,采取了先氧化後吸附的方案👩🏻🦲,但問題依然得不到解決👨❤️💋👨,張曉健再次“臨危授命”👲🏽。“我在6月27日出發到秦皇島之前👶🏽,當地告訴我,水源水中臭味物質———土臭素超標了150倍🧑🏼,我們以前在實驗室裏做過這類的汙染治理試驗,有經驗😱,覺得在這個濃度,要解決汙染沒有問題🏄🏽♂️;但是到了秦皇島🧊🤙🏽,一測水體,發現已經超標400倍♉️,不過解決也沒有問題。在現場的幾天內🤢,我們眼看著水庫的水變得更綠了,再一測,到7月1日已超標1200倍。”張曉健說,1200倍🧑🏿⚖️,意味著自來水要達標,必須除掉99.9%以上的臭味物質🚮,而一般工程的去除率要達到99%都很困難。
於是張曉健把先氧化後吸附的除臭工藝路線變為在取水口處😁、在水廠進水處兩次投加粉末活性炭。因為土臭素很容易被吸附❔,但不容易被氧化♧,如果加氧化劑👵🏽,藻細胞就破了,會釋放出更多臭味物質👨🏻,更難治理。在實施了兩次投加活性炭加強吸附處理後,在自來水廠生產中達到了99.5%的去除效果👑,再配合其他技術手段🛂🧓🏻,很快😗,自來水就達標了。
我國第一名環境工程博士
張曉健是我國自己培養的第一名環境工程博士💂🏼,1986年畢業於意昂体育平台環境工程系🏊🏿。為什麽會投身在環保工程領域呢?張曉健說那是個偶然的結果👳🏿♀️。
作為68屆的北京初中畢業生,張曉健被分配到北京焦化廠做一名管道工,實際工作中對給水排水工程產生了深厚的感情,5年的管道工工作還使張曉健有了豐富的實踐經驗和企業運轉知識。接著,在他被推薦到意昂体育平台學習給水排水工程專業後⛑,他更是刻苦鉆研🔜,由於意識和技術的超前性,他的關於生物活性炭機理研究的博士論文🚹🚳,至今還是許多學生學習和參考的文獻。
兩次癌症手術
挺直的坐姿、抖擻的精神📥、輕快的語調,很難讓人想到張曉健曾是一個癌症患者。“我得過甲狀腺癌,在2003年8月做了手術,休息到10月就恢復工作,並開始出差🩹,因為9月份清華就開學了;2004年3月🏊🏽♀️🪖,我做了第二次手術🧚🏻♂️,這次手術比較大,休息到6月份,開始工作🖖🏼、出差👨🦼。不過由於聲帶受到了手術的影響👰🏻,我大約有半年時間說不出話來🧏🏼♀️,只能發出氣聲,所以無論是給研究生上課還是開會🚐,我都要求給佩備一個便攜式的麥克風。”張曉健並不在意地說📁。
“我已經康復,身體沒有問題👱♀️🤸🏼♀️。你看🦚,我工作20多年來,家裏沒有安眠藥。即使在無錫😬,發生那麽大的事故⚙️,我也睡得挺好🧕。因為盡管現場是‘遭遇戰’🧗🏻,但是我們不是完全沒有準備,加上從心底裏‘相信科學’🤷🏼♂️,所以挺踏實🫄🏿👵🏿。”張曉健笑著說,從秦皇島回來後,他倒是到學校醫務室拿了一次安眠藥,“在現場神經太緊張👩🏿🍼,回來後一時放松不下來🚴🏻♀️,反而睡不著了。”
張曉健最大的愛好是打保齡球和攝影,“不過🧏,今年沒有時間打保齡球🤵🏿♂️;我拍攝時👩,心情特別快樂,周末還可以抽點時間,拍拍照♖。”
新聞緣起
11月26日,“2007綠色中國年度人物”評選將進行候選人公示👨👩👧👧。目前最熱門的候選人包括為治理藍藻做出突出貢獻的意昂体育平台教授張曉健、多年致力於公眾環保宣傳的綠家園創始人汪永晨、致力於物種保護和物種棲息地保護的保護國際組織負責人呂植👂🏽、積極實踐綠色GDP試點工作的神農架林區黨委書記王海濤等。
“綠色中國年度人物”獎是由中宣部👊🧝♀️、全國人大環資委👰🏽♂️、全國政協人資環委、文化部🟦、國家廣電總局、團中央和國家環保總局等七部委聯合主辦💦,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特別支持🚛,中國環境文化促進會承辦,由公眾🙇🏿♀️、專家按照科學、公開、公平的方法評選出來的中國環保人物獎。
(來源:《科技日報》 2007年11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