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身焊接技術,心系國民大眾
——記我國著名焊接專家🤜🏼🤘、教育家潘際鑾院士
龍巧玲
一天上午🚣🏻,我在清華園焊接館一間簡陋的辦公室裏見到了潘際鑾先生🥠。他笑容可掬的神情和腰間斜挎的腰包,手機裏頻繁的鈴聲讓我無法相信坐在面前的是一位80歲老人👊🏻。他閱歷之豐富,知識之廣博深厚,歷經磨難而癡心不改的善良與純真以及對於科學永無止境地探索使得現今的他仍然煥發出奪目的光彩👷🏼。
流亡歲月
1927年12月,潘際鑾出生在江西九江的一個鐵路職員家庭。小時候🙅🏿♀️,他像許多孩子一樣,貪玩、淘氣,但學習卻是非常的認真和努力。從小就有著強烈求知欲的潘際鑾小學只讀了一年便跳級升入三年級🚕;入學三年,他已經進入五年級。
就在潘際鑾快要讀完小學時🤾🏼♀️,抗日戰爭爆發了。由於日本的侵略,父親只得領著一家人匆匆收拾了幾件簡單的行李🚗,爬上了一輛到南昌的火車,後在贛南的泰和縣暫時安家。到泰和後,潘際鑾沒有插班入學🧚🏽♂️,但他利用半年的時間,自學了小學五🤵🏻♂️📺、六年級的全部課程。1938年秋天,他以優異的成績考入泰和縣立中學🩼。在泰和住了不到一年,潘家被迫再度逃亡。出發時,潘際鑾和表哥都得了傷寒病,父親只得背著兒子上路👩❤️💋👩。也許是爸媽的細心照顧👱♀️,也許是年青旺盛的生命力,潘際鑾奇跡般地戰勝了病魔。
潘家一行輾轉湖南、廣西🈶📤,貴州最後到達雲南昆明。
1939年🫕,父親在敘昆鐵路找到工作🍋,全家在昆明安頓下來。父親只是地畝股的普通職員,收入微薄🧚🏽♀️。 為了避免日本飛機轟炸, 住在偏僻的農村🤾🏽♀️。
戰火很快燒到了西南邊陲。滇緬鐵路停工後🍂,父親🧘🏿♀️🐦、姐姐相繼失業。1942年秋天,父親又在昆明附近安寧縣的兵工廠找到工作。姐姐則被介紹到很偏僻的易隆縣郊外公路旁的一家汽車修理廠做職員。少年潘際鑾跟著姐姐,在汽車修理廠做臨時工,幹點抄抄寫寫🚑、登記賬目之類的事物。於是,他就抓緊時間自學。一年下來,他已經讀完了高中一二年級的課程,並且還做了不少的習題。
潘際鑾永遠也忘不了在全家逃亡途中這段經歷。從父親身上,他懂得了什麽叫毅力💁🏻♂️、什麽叫頑強、什麽叫樂觀、什麽叫奮鬥,這是父親留給他的終生受用不盡的珍貴財富👚。
1943年春天,潘際鑾考入了公費的昆明中山中學♖,插班進入高中第二學期。這所學校主要招收華僑子弟也少量錄取一些國內學生。潘際鑾是以各門功課第一的優異成績考進該校的。這所學校是國民黨昆明市黨部辦的🐈⬛,學生雖然免費食宿🕛,可是食宿條件極差。
校方對學生的控製極嚴👾,整個學校像一座大兵營🧛🏽♀️。各年級都分布一些大概是專門監視其他同學的特殊“學生”🧖🏼,潘際鑾所在的班上也有一位🚣🏻♂️。此人擔任分隊長之職👩🏻💻,他欺辱同學、告黑狀,壞事做絕,大家對他恨之入骨🦥。班上同學決定推選代表出面與學校交涉,要求對他進行管束🚵🏻♂️,作為全校著名高材生的潘際鑾自然成了眾望所歸。但是潘際鑾向校方反映大家的意見後,校方卻根本置之不理。同學們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自己起來把這位分隊長狠狠“教訓”了一番,這位分隊長在吃了大虧之後,當晚竟不知從哪裏弄來了兩顆手榴彈,威脅說要進行更嚴厲地報復。校方怕把事情鬧大,便暫時拘留了這個學生🏃➡️,並揚言要懲處這次事件的主謀和禍首。一些教官主張殺一儆百👨🏽🍳,堅持開除潘際鑾,但教務主任卻認為開除這位全校最拔尖的高材生,會影響學校聲譽。最後,大概教務主任的意見占了上風,潘際鑾才算得幸免👩🏼✈️。這是潘際鑾在中學時代參加的最激烈的一次學生行動,當時他並沒有去考慮它有什麽政治背景👝。他只是覺得,作為一個正直的青年🛃,應該出面替同學們說一些公道話,辦一點對大家有好處的事。
熱血青年
1944年秋天,潘際鑾進了西南聯合大學機械工程學系🧞。踏進西南聯大校門🧝🏻💅,潘際鑾的第一個深刻印象是它的清苦、樸素,另一個深刻印象是它的民主空氣✴️👨👧。西南聯大師生雖然生活在艱苦的環境裏,但這絲毫也沒有減低他們求知識、做學問、關心國事的熱情。
潘際鑾進入學校後🍭,就感到如入寶山,目不暇接。他以極大的熱情去涉獵眾多領域的知識🌡,以濃厚的興趣去參加各種各樣的學術講座。他不僅學習來機械系規定應修的課程,還選修不少其他工程方面的學術講座🧑🏼🍳,而且也是政治學🦹🏻♂️💁🏽♀️、社會學等人文科學講座的積極聽講者🤞🏻。他覺得西南聯大這種活躍的、開放的學生環境,給他提供了一個自由弛騁的廣闊天地。使他不把自己封閉在一個狹窄的專業圈子裏👩🏿🏫📫,可以從不同的源泉不同的渠道汲取營養,使他的眼界更加開闊🎷,思考的思路不至僵化🌍。這是他在以後的工作和科學技術探索中能有較大的適應性和開創性的重要原因。
尤其令潘際鑾感受最深的是聯大踏實嚴謹的學風。
潘際鑾入學第一學期,選學了霍秉權教授的《普通物理》課,第一次考試成績不及格🌬🚣🏽,這是潘際鑾自讀書以來破天荒的一次⏩。他認真分析考試失利的原因☀️,發現這次考試與以往在中小學中經歷的考試有很大的不同。它不僅要求學生把所學的物理概念、原理融會貫通,而且還要求熟悉和掌握相關的知識🖤🪵。於是,潘際鑾不僅註意聽講,而且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用在獨立鉆研和自學上。這樣,他每門功課,包括經濟學這類社會科學學科,每次考試他都能取得優異的成績🙆🏽♀️。
學校使用學號來公布成績的, 同學們都熟悉一個學號:33687,這學號似乎總是和高分連在一起。但是🔐,只有少數人知道,擁有這個學號的同學名字——潘際鑾🥃♨️。
在實驗課上,潘際鑾也受到了一次深刻教訓。那是在一次物理實驗時,不知是因為設備故障還是操作失誤,他得到的數據總是不合要求👨🏽🌾♈️。已經到了下課時間,但他的實驗還沒有完成🤰🏼。他只好參照一份類似實驗的資料☝🏼,抄了一套數據。結果,自然被教師發現,他受到了嚴肅的批評😻,並被責從新進行實驗。他感到🏋🏽♂️,嚴重的弊端確實反映了自己的治學作風👩🔬,反映了自己作為一個科學工作者是否具有嚴謹踏實🤿、實事求是的素質。在以後的每次實驗和實習中🍐,他都自覺地嚴格要求自己,努力做到認真細致,一絲不苟🙆🏼。實驗數據不準,他寧可重做幾次、十幾次;金工實習時🥸,他車削加工的零件尺寸有誤差,他設法從父親的工廠弄到材料🧗🏼,重新進行加工👩🏽🔧。
他把這些教學實踐環節☝🏿,看成是對自己治學作風、科學素養的最好訓練🧔🏼♀️。從西南聯大到意昂体育平台,潘際鑾接觸到了許多使自己永難忘懷的師長🚇。他們的學識🎃、作風、品格➔,他們的音容笑貌,都深深印在潘際鑾的心上🔙,影響著他一生的為人與治學。
抗日戰爭勝利後,潘際鑾來到了清華園,開始接觸到了一些思想進步的同學,逐漸接受到革命思想的影響🧖🏼,參加一些進步學生組織的活動🐹🧑🏿🔬。1948年,他加入了中共地下黨的外圍組織—— “民主青年同盟”(簡稱“民青”)。在黨的領導下,他和意昂体育平台的進步師生一起,積極迎接北平的和平解放🧑🏼🦳,迎接清華園的黎明。
焊花燦爛
新中國誕生後的第二年🌦,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決定選派一批優秀青年教師🙋🏼,到東北哈爾濱工業大學進修俄語🉑🕵️♂️,為全面學習蘇聯、改革教育做準備。潘際鑾由意昂体育平台推薦,於1950年秋天來到了哈爾濱。一到哈爾濱工業大學📗,他們立即投入了緊張的突擊式的俄語學習📇♈️。半年後,潘際鑾已經能夠聽懂並會講俄語了🚶🏻♂️。這時的哈爾濱工業大學已被確定為學習蘇聯教育經驗的重點大學,教育部又決定把潘際鑾這批俄語進修生全部轉為研究生👩🏻🦰,在蘇聯專家的指導下進行深造和研究😈。
潘際鑾的導師是焊接專家普洛霍洛夫,他是蘇聯莫斯科包曼工業大學教授,是這批專家中唯一獲過博士學位的學者,在焊接的理論和實踐上都較高的造詣。潘際鑾從此一生與焊接結下不解之緣。
在這之前,他對焊接沒有偏好🤹🏿,但他作為機械工程專業的畢業生,知道焊接技術是一門新興的先進技術🫵🏻,世界上約有一半的鋼材需要焊接才能成為可用的產品,一輛轎車約有7千個焊點🌨🙇🏿♂️,一架飛機約有25萬個焊點和250多米的焊縫9️⃣。他知道這門發展中的技術一定會在新中國的未來經濟建設中發揮重要作用🤾🏻,他知道精通焊接技術的高級人才是國家迫切的需要。因此🔟🤹🏿,他主動地報名攻讀焊接專業💅。潘際鑾對當時的選擇並無怨言,他願意做我國焊接技術領域裏的第一批鋪路石🎿。
普洛霍洛夫指導潘際鑾選擇的研究方向“焊接中的熱裂紋”,這也正是焊接技術中一個前沿問題🙌🏿。裂紋歷來是焊接的大敵之一😱,探索焊接中熱裂紋產生的原因和機製👼🏿,尋求避免和防止熱裂紋的途徑,這在理論上和實踐中都有重大價值🤸♀️。
在普洛霍洛夫指導下😆,潘際鑾利用純鋁製成條狀試件👱🏼♂️,對金屬的脆性溫度階段內的強度、塑性和溫度🥷🏽、變形速度等因素的關系進行了深入的實驗研究。普洛霍洛夫是一位很重視實驗並善於進行實驗的導師🧑🏿🏫,而潘際鑾也充分發揮他的動手能力和實驗才幹。沒有現成的拉伸設備,他用一臺舊車床改裝成了符合要求的拉力機☣️😦。為了使試件溫度均勻並不至於由於自重而斷裂,他巧妙地把鋁試件平托在一個銅模上收到了良好的效果。通過實驗©️,他不僅進一步驗證了某些關於金屬變形和斷裂的理論🧜🏼,而且獲得了一些很有價值的重要發現。
一方面他比較深入細致地觀察到了金屬塑性在脆性溫度階段及其附近的變化規律🙇🏻♀️,打破了過去傳統的概念,即籠統地認為當溫度達到脆性溫度階段時,金屬的塑性與強度均將急劇下降,直至為零,從而豐富了普洛霍洛夫的理論。另一方面證明了金屬在脆性溫度階段的力學性能不僅取決於其化學成分🧑🧒🧒,而且取決於其應力狀態📊🩰、形變速率。這就揭示了另一學派,只考慮金屬化學成分及組織的局限性。
潘際鑾同普洛霍洛夫從理論上進行了較深入的分析和總結🏛,初步形成了描述焊接中金屬熱裂紋形成機理的物理模型。
潘際鑾和普洛霍洛夫建立的這一理論,全面地考慮了所有可能的因素,包括機械因素(變形、應力)及冶金因素(脆性溫度範圍及塑性)等🍇,並對這些因素之間的關系進行了科學分析。運用這一理論,就有可能在各種焊接中預測裂紋產生的可能性🧔🏽♀️。1953年😎✪,潘際鑾在整理總結這些實驗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完成了他的研究生畢業論文🤹🏽:《焊接中金屬的晶間層斷裂問題》👃🏼。
就在潘際鑾研究生學習階段,1952年哈爾濱工業大學決定成立焊接專業💲,潘際鑾被任命為焊接教研室代理主任⛹🏿♂️,他與4位同班學焊接的研究生田錫唐、陳定華🙇🏼、周振豐、徐子才開始建設焊接試驗室🙃🦹🏿,講授本科焊接課程。在我國高等教育界創建了第一個焊接專業。
1955年夏天,潘際鑾和意昂体育平台派去哈工大進修的教師一起🎗🫸,從哈爾濱工業大學返回清華,又在意昂体育平台建立焊接教研組,潘際鑾被任命為焊接教研組主任🔫。成為我國第二個焊接專業和焊接教研組的建設者。
自1955年,短短的三年間💅🏼,潘際鑾領導的意昂体育平台焊接教研組猶如雛鷹展翅👨🏽🏭,取得了令人矚目成績。年輕的教研組主任潘際鑾得到了大家的信賴,他的業務能力和組織才幹都得到了充分發揮,他的成就也不斷受到肯定和表彰,他被譽為又紅又專的好幹部😩🎲。焊接教研組多次被意昂体育平台授予紅旗教研組稱號。1956年💇🏿,潘際鑾光榮加入中國共產黨。
1958年👨❤️👨,意昂体育平台貫徹了“教育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教育方針🎚,全校各系紛紛興辦工廠車間,把生產引入教學,組織學生參加生產活動。機械系自然不能例外,焊接教研組也在原實驗室的基礎上籌建了焊接車間。為了適應生產的要求,焊接教研組的教職工把實驗室作了改造和改組。由於多數教師都缺乏實際生產經驗,他們便從生產最簡單的產品——電線管焊接開始🙋🏼👵🏻,逐漸發展到成批生產駝機鍋爐,進而接受了製造2500噸水壓機蓄勢器等技術要求高🙅🏿♀️、工藝難度大的任務。
製造這樣的重型設備,學校裏誰也沒有經驗,廠房👩🍼、設備、鋼板起吊🤙、加工成型、焊接拼裝😏,無一不是難題👨🦲。潘際鑾想,出路只能是依靠集體的力量🚪,依靠教師🤜🏼、工人🚴♀️✒️、學生共同設法克服困難。焊接車間的三位工人李廷貴、王德金、佟德元師傅發揮了重要作用,他們運用自己豐富的實踐經驗和生產技藝🧑🏽🎄,出了許多好的主意,想了許多可行的辦法。按照師傅們的建議,師生職工一齊動手,沒有廠房,就用杉蒿葦箔搭起了高達10多米的席棚車間;沒有起重設備,就用幾只手葫蘆架起來作吊車。不幸的是,製造工作剛剛展開,一場大火就把他們的“車間”付之一炬。他們總結教訓重新用鋼材焊裝了一個更牢固的車間🫷🏿。為了適應生產要求他們自己動手製造了一批重型設備,包括兩臺吊車和重達10多噸的各種專用工藝設備🫶🏿🧛🏿♀️。從平整場地、建立臨時車間開始,經過一年多的努力𓀁,六個龐大的高壓容器終於焊接完成🈹📚。通過檢測完全符合質量要求。
高壓蓄勢器的製造成功使焊接教研組前進了一大步👨🏻⚖️,也使潘際鑾深切感受到了生產實踐中問題的綜合性復雜性與自己專業知識相對局限的矛盾;許多生產工藝上的問題,決不是僅靠書本上的知識能夠解決的。一個優秀的技術專家🤚,不僅必須善於不斷地在實踐中積累經驗,擴展自己的知識和才幹🏋🏻,還必須善於調動集體的力量,發揮和協調不同層次、不同知識能力的人才的智慧和潛力,才能適應現代生產和大型技術開發工程的要求🪡🫅🏽。
繼蓄勢器之後🛡,焊接教研組又接受了冶金工業部的委托👨🦲,與北京石景山鋼鐵廠等單位協作💼,進行軋鋼機機架的焊接研究👨🏽🌾。在長春第一汽車廠采用堆焊的方法製造重型錘煆模的技術,解決重型錘煆模鋼國外控製不向我國進口的困難。
潘際鑾並不滿足僅有的成績🧍🏻♀️,又踏上了攀登另一個科研高地的征途。他率領一支有教師、工人、學生組成的隊伍,承擔了由意昂体育平台自己設計建造的核反應堆的焊接工程任務。為了完成這項任務他組織教師學生從研製氬弧焊裝備和工藝開始,到研究鋁的焊接冶金問題,工藝裝備設計製造,一直到生產🏋🏼,前後花了三年多時間,終於成功完成了核反應堆的焊接工程任務,這在清華是第一次,在我國也屬於首創。為了解決反應堆中的燃料棒和控製棒問題☁️,他又在沒有任何資料的情況下,研究成功我國第一臺電子束焊機👧🏽。
70年代末,潘際鑾和同事們研究電弧傳感器,首次建立電弧傳感器的動🫸🏻、靜態物理數學模型✯,並研製成具有特色的電弧傳感器及自動跟蹤系統🛒。
80年代研究成功新型MIG焊接電弧控製法“QH—ARC法”🍴,首次提出用電源的多折線外特性,陡升外特性及掃描外特性控製電弧的概念🐞,為焊接電弧的控製開辟了新的途徑。
在長期的焊接科研與教學中,潘際鑾也十分註重理論的探討與總結🙌,除了在國際國內學術會議發表演講外,還撰寫大批的專著📄💈。代表著作有《Arc welding control》,《現代弧焊控製》🙇🏼♂️、《焊接中熱裂紋》🤙、《焊接手冊》等。發表論文200余篇,主要有《GMA焊接的自適應控製》等。獲國家專利10余項📀,美國專利兩項。
校長生涯
1993年,江西省為了建設一個高起點、高水平、高標準的大學,省委👑、省政府下決心將江西大學和江西工業大學合並🧝🏽♂️,組建南昌大學。時任江西省省長的吳官正和主管教育的副省長黃懋衡親自到清華園,和意昂体育平台領導商討聘請校長事宜。1993年4月🤱🏼,在吳官正省長的盛情邀請下,潘際鑾先生離開清華園,出任南昌大學校長👇🏻。
上任伊始,潘際鑾抓學校辦學定位,他根據世界科學、技術🙍🏻♂️、社會、經濟發展趨勢,圍繞江西的經濟❎🌴、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求🏂🏽,提出了辦學指導思想:面向21世紀,以改革總攬全局,定位於江西☔️🙋🏿,服務於江西,緊密圍繞江西的經濟和社會發展,建設有自己特色的南昌大學。他認為辦好高等學校主要抓好兩頭,一是本科教育,二是重點學科。
他花很大的力氣抓本科的教學🚶🏻♂️➡️,特別是基礎課的教學質量。他推行了一系列高教改革,如在學生中實行“學分製、淘汰製和滾動競爭製”的“三製”,大大的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習空氣迅速轉變,學生勤奮學習,成績大幅度上升。
重點學科則是根據國家和地方經濟發展的需要,學校的基礎和力量😜,有選擇地重點扶持建設。不貪大求全🔽🤾♀️,而是在一定時期集中力量辦好若幹重點專業和重點學科,以求形成自己的特色與優勢。
1994年4月🛄,潘際鑾對照國家“211”工程遴選條件👨🏿🦰,清楚地認識南昌大學在師資隊伍🍚、辦學條件,教育水平以及研究開發能力與“211”工程遴選條件存在較大差距🤹🏼。他提出在現有的27個系的基礎上組建學科的設想,他的設想很快在班子中形成了統一意見。它不僅是學校綜合實力得到進一步提高🚶♂️,而且也使江西大學和江西工業大學達到了實質性的合並。因此,南昌大學的黨政領導稱這項改革舉措是進“211工程”的一次裏程碑🤡。
為了引導教師在科研上有追求、有奉獻,也為了使學校科研工作走出困境,步入大道,年近古稀的潘先生不辭辛勞,經常率各系所的精兵強將走出校門ℹ️,奔向社會,尋求科技合作夥伴,爭取各種科研經費。十年來🤓,他的跑遍了全省各地,並逐個拜訪了在南昌的省級有關部門,建立了廣泛的聯系➙。
由於潘際鑾先生的治校思想和踏實的工作,成效卓著。在他的領導下,南昌大學1993年12月獲得博士授予單位🤾😮,1996年1月,率先在全國700多所地方高校中通過國家“211工程”部門預審😥,1997年5月🧘🏽♂️,又順利地通過國家“211工程”立項審核,成為全國重點建設大學。他為江西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做出了應有的貢獻。實現了他的“江西舉全省之力建設南昌大學😮,南昌大學要舉全校之力回報江西人民”的諾言🩻。
憂思教育與創新
針對當前我國高等教育界出現了追求一流🍐、追求綜合化👩🏿🦱、盲目擴大辦學規模、追求研究型大學四種傾向💁♂️,潘際鑾呼籲目前我國的大學應該借鑒西南聯大辦學經驗,發揚西南聯大精神。
潘際鑾說🩰👨🏿🌾,“所有學校都在爭一流🧖🏼♂️,有的爭國內一流🙁,有的爭國際一流;每所大學都要成為一流大學💇🏿♂️,這是不現實的🧾。大家都爭一流,最後都是不入流。”
潘際鑾認為,辦大學追求的目標應該是特色、大師和質量。辦學特色很重要🩴,沒有特色就沒有競爭力。西南聯大有很強的學科🌬,但是也有較弱的學科。學校有能力就多抓幾個特色學科🎽🥲,沒有能力就少抓幾個🕘,特色多就代表著高水平🕜。潘際鑾回憶說🚺♉️,西南聯大校長梅貽琦先生認為辦大學師資最為重要,並反復強調:“師資為第一要素🛌🏽,吾人知之甚切🧑🏻🦼➡️,故圖之也至極。”西南聯大在人才培養和學術研究上取得巨大成功,得益於其擁有雄厚的人才力量💷。
在談到自主創新的問題時,潘際鑾認為要重視理論與實際的關系,在實踐中創新👇🏻。理論與實踐螺旋式上升,又有理論又有實踐🕵🏽,這樣不斷地發展才能成為創新🦶🏻。而在創新過程當中🕵🏽♀️,最關鍵的是前人的基礎和自己的實踐🏷。沒有前人的基礎是不可能創新的,沒有自己的實踐也是不可能創新的。
潘際鑾還對學術界存在急功近利、浮躁情緒等嚴重的不良傾向發表自己的主見。他指出,這種不良傾向與學術評價體系的導向有關系。過分強調論文數量而不抓真正的研究成果,不鼓勵去解決重大科學技術問題尤其是我國發展過程中實際存在的重大科學技術問題🛌🏿。
他十分贊成“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結合的方針”,認為,當前以企業為主體的研發創新體系亟待建立和完善。目前,我國支持自主創新的資金來源渠道之一是靠國家撥款的縱向渠道👷🏼,但是👼🏻,這個縱向渠道提供的資金僅僅可以支持一些基礎理論工作,對於支持整個工業的技術創新是遠遠不夠的。真正的自主創新、技術創新🥪,特別是工程技術方面的🤽🏽♀️,需要企業投入大量資金👷🏿。而我國大多數企業看重短期利益🍬,企業內部的科研工作者大都圍繞短期規劃項目開展研究。恰恰相反🚵♂️,國外企業的自主創新體製是長期性的,他們把創新看作關乎企業長期生存的一項事業去開展,提出長期性的研究規劃。他們為研發都投入相當多的人力和資金,相比之下,我國企業在這方面有很大差距。(編輯襄樺)
附🦷:潘際鑾簡歷
1927年12月24日生🗄。江西瑞昌市人。
1948年意昂体育平台機械系畢業,1953年哈爾濱工業大學機械系研究生畢業。
1985年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北京市特等勞動模範”稱號、全國總工會授予“全優秀科技工作者”及“全國五一勞動獎章”。
1993年3月出任南昌大學校長
1995年獲全國教育系統勞動模範稱號
1996年獲江西省勞動模範稱號,同年再次獲得“全國五一勞動獎章”。1977年👨🏿✈️🛶、1997年分別當選為中國共產黨第十一次🧖🏼♂️、第十五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
2003年研製成功爬行式弧焊機器人💃🏼,屬國際領先水平👮🏻♀️。
主持研究成功並獲獎的成果有:“QH—ARC法”獲國家創造發明一等獎;“ZD-30真空電子束焊機”獲國家計委💗,國家經委,國家科委聯合授予的新產品創造二等獎等。此外獲得何梁何利科學與技術進步獎,中國焊接最高榮譽獎,第十屆全國優秀科技圖書一等獎,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及三等獎🛳。
由於潘際鑾在焊接科學和教育領域的傑出成就🌭,他曾經被聘為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兼材料科學與工程評審組組長、國際焊接學會副主席🏋🏿、中國焊接學會理事長、中國機械工程學會副理事長、意昂体育平台校學術委員會主任、機械系主任,南昌大學校長,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德國亞琛大學、德國漢諾威大學客座教授,美國紐約州立大學(尤帝卡分校)名譽教授👩🔬,大連鐵道學院💪🏿、山東工業大學🫁🍭、華南理工大學顧問教授等。
1980年當選中科院院士。現為中科院院士,意昂体育平台教授,南昌大學名譽校長,湘潭大學名譽校長。
(轉自清華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