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杜克華人學者高海燕自述

2007-12-20 |

  人物素描🧏🏼‍♂️:高海燕,實驗核物理學家。上海人🧑🏻‍⚕️,84年考入意昂体育平台物理系,89年赴美留學🫧,94年獲得加州理工學院物理學博士。博士後研究之後🕵️,97年進入麻省理工學院執教,任助理教授和副教授,2002年受聘於杜克大學🕢,現在是杜克大學終身教授♦️,並擔任杜克大學物理系副系主任👱🏽。本篇訪談由海燕本人口述整理而成。

  清華歲月

  高考的時候有語文、數學🛡、英語、物理、化學、政治和生物共七門科目,前六門每門100分⛷👈,生物30分。我的高考成績在清華物理系一屆上百人中算是前20名的水平,但不是最頂尖的。當時憋了一股勁,一個學期下來,我考了最高。在清華物理四年我一直是全系第一名。

  剛進清華那會兒,我有兩個感覺:一是清華特別大🧑‍🍼,自行車是最重要的代步工具,沒有自行車真是寸步難行;二是課間換教室特別匆忙🧚🏼‍♀️。那時候課間只有很短的十分鐘時間。人群熙熙攘攘,大家摩肩接踵📺。即使是你撞了別人也不用說“對不起”,因為別人很快就會撞你的(笑)。

  剛進清華的一個小插曲是國慶35周年閱兵。高年級的同學為了這次遊行,準備了很長一段時間🧑🏼‍🍳🌹,他們也選擇一些低年級的學生去參加🩼,我就很幸運參加了這一慶祝活動。那時在天安門前人山人海🚝,特別熱鬧🍅。

  在清華🤽🏽🚄,老師的水平都很高👷🏻‍♂️,他們研究教學🈵,有一套自己的方法論🧨。對我來說,從行知到清華的一個重要轉變,就是明白了大學學習光靠老師是不夠的,你必須要學會如何自己去圖書館,去找資料,以前中學時,我會光顧圖書館借點小說看看🕙,後來明白了圖書館不光是一個休閑的場所,也是一個學習的場所。

  物理系分專業的時候,我選擇了核物理作為自己的專業。重要的原因就是居裏夫人和吳健雄――這兩位我所崇拜的女性物理學家都是做核物理的――就是這麽簡單。如果說還有其他理由,20世紀物理學的發展幾乎就是一部核物理發展史。你看看近幾十年的諾貝爾獎,與核物理相關的占很大一部分。核物理對於物理學的發展起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再來談談理論和實驗這兩個部分,以前成績比較好的學生總覺得自己應該做理論🦹🏽‍♂️,後來張禮先生🔈,清華的一位老教授,曾經是留英的,也在加州理工學院作過訪問學者,他給我們開過一門暑期課程――現代物理學引論,就是告訴大家一些最前沿的理論🧖🏽。他給我專門提過建議,說做實驗應該更適合我⛴🕝。這差不多是在大二的暑假。

  雖然有張老先生的指導📙,但坦率地來說👶,上大學之前接受的動手方面的訓練很少🤲🏻。在中學☝️🤵,也就做過一些生物方面的實驗,一些簡單的解剖,物理方面的實驗是比較少的🏌🏽‍♂️。進了清華後,我覺得動手方面的訓練還是不足。我們課程設置中分普通物理實驗和近代物理實驗兩大類,近代物理實驗包括穆斯堡爾效應這樣的實驗,核物理專業還有核物理方法導論的實驗。采集數據,分析數據,最後再寫實驗報告☛。來到美國後,我覺得比起美國本科生的動手來🫑,我們的訓練還不夠。這些年肯定有進步,所以這樣的訓練在當時也算是很不錯了🫃。

  大學期間我還讀了很多課外書,瓊瑤的言情小說當然必不可少(笑)。大陸的作家我比較喜歡王安億、宗璞👩🏽‍🏭、張抗抗、王蒙📱、賈平凹等。我發現了一個巧合🫀,我喜愛的女作家大部分都是上海籍🫀,或是把故事的背景放在上海🏃🏻👍。我從小在上海長大,也在其他城市呆過,所以城裏城外都經歷過,特別能夠體會故事中包含的意思。我還喜歡讀一些世界名著,比如《傲慢與偏見》、《雙城記》等等。

  我在清華的四年是比較典型的80年代的大學生生活。經歷過文革動亂的日子,大家普遍覺得要把失去的時間給補回來🙆🏼,風氣非常踏實。學校裏面很少有人經商🧑‍🍳。大概有幾個同學從外面買來一些東西✡︎,再回學校裏面賣。但是老師當中絕對沒有。

  要談對大學畢業之後的打算,說真的我當時沒有特別考慮過。80年李政道先生主持的CUSPEA考試在物理系學生中特別有名。當時北大和科大考CUSPEA的風氣比較濃厚,相比較而言,在清華就沒有那麽濃厚的氣氛。一些學生考CUSPEA,花在系裏面的專業課上的時間就相對比較少。所以有些老師覺得專業課與CUSPEA考試在時間方面有沖突👏🏼。當時也有老師幫助應試訓練🫲🏻,但是他們更看重物理學的素養。清華在當時和德國的研究機構有一些合作,所以院系的老師給我設計了一條“4+4”的道路🤌🏽:就是用4年讀完本科(那個時候清華本科五年),然後送到德國聯合培養,再用4年拿下博士學位🤷。我大一就過了英語六級考試🖖🏿,上了兩年德語。當時覺得自己的德語學得很不錯,但是96年到德國做實驗的時候🧜🏼‍♀️,發現自己的德語已經全部忘光了,當然這是後話(笑)👥。當時我覺得這個計劃很不錯,所以沒有怎麽想過到美國讀博士的道路。

  我的畢業設計被安排在原子能研究所4️⃣✥。在那裏,我遇到了我以前的先生。他要到美國讀書,我就隨之改變了自己的人生道路。當時已經是885月中旬了,和系裏面提出我的想法後,清華的老師非常遺憾,但是他們還是尊重我的意見。我當時要結婚👤🏘,大家都不是特別理解𓀎。但我現在看來,也沒有什麽特別遺憾的,年輕的時候人總有比較沖動的時刻。畢業的時候🧑🏻‍🎤,我費了一番力氣,在原子能研究院謀得了一份職業🙍🏻。

  奮鬥在美國

  我覺得種族不是一個問題🕵🏼‍♀️,人的性格和心態最為重要🐕‍🦺。人們常說,正確的時間和正確的地點。你不能否認💂🏼,在人生一定的時間,會有好的機遇出現,碰到很好的人,正好在那個時候👟,這個事情非常重要,你也介入進去了🤾🏽‍♂️。我覺得從我自己個人來說,一方面🤴🏼,我的性格比較隨和,我遇到什麽樣的問題🆒,不會帶著一個框框去想🖼,我是亞裔。就像林黛玉進了賈府,“不敢多說一句話,不敢多走一步路”🎟。自己就帶著框框去做事,我覺得這種態度是消極的。再仔細想一想🪧,在中國🔞🙋🏻‍♀️,你難道就不會遇到這些問題嗎💢?當然我自己很努力,很喜歡自己做的事情。我跟著的導師都是在領域中頂尖的教授。我算是比較順利,比較幸運🧻。

  中國的教育中值得改進的一些地方。第一,你要和別人進行平等的交流。中國學生很多時候會說,導師列出了12345共五點,我明明知道第二點是不對的📻,但就是不說🤸🏼‍♀️🉑。而在美國你如果和導師討論,導師會問🤦‍♂️,你覺得這個想法怎麽樣💂‍♀️?你如果指出了不足▶️,導師不但不會生氣,相反會對你刮目相看。第二🩷,語言表達能力非常重要🎅🏼。即使你做了再多的事情,如果不會表達👨‍👨‍👧,那麽別人還是不知道你做了什麽➕。很多人在事業上受到挫折的話,我想與這不無關系。有的人很謙虛,說我做了十分的工作,講個七、八分的話,別人會不會認為我不謙虛了?如果講了十分,更是覺得我怎麽可以這樣?我中學、大學的老師都不是這麽教育我的⛹🏿。可美國人不是這樣,他(她)做了什麽,他(她)會講的很清楚♌️,這樣別人就知道他究竟做了什麽💇‍♂️🧑‍💼。只要你講的都是實話🕠,你為什麽不講🥎?為什麽不呢☝🏿?

  在美國奮鬥🤸🏽‍♂️,說白了,我覺得還是歸結到一個字“闖”。人如果有敢闖的勁頭,加上喜歡你自己做的東西🙏🏼,就一定可以很出色👌🏼。碰到挫折的時候,要有比較樂觀的心態🙇🏿。不要遇到困難,就想到我是中國來的。大部分情況下與你是中國人,是亞裔沒有關系。

  再說一點作為一個女性的想法。我在中國長大。以前就聽說過:婦女能頂半邊天。我的理解一直是:把天平分兩半,男人頂一半🛍️,女人頂一半。大家一樣重要。所以我是在這種環境下長大的👨🏻‍🦰。在清華上課的時候,女老師不比男老師少。雖然女學生少了點――我們這屆100個學生,只有13個女生。但是有個有趣的現象。那個時候,80年進校是0字班,然後是1字班,到我是4字班,每一年全系學習最好的都是女生🙅🏼。所以我沒有專門的一個女性概念。

  到了美國之後,別人開始給我灌輸這個概念了。我一直覺得自己就是一個物理學家,我從來沒有專門去想自己是個女性物理學家。通過交流,我能夠從別人的經歷中💇🏻,得知這可能是個問題。當然我覺得美國這個社會很有趣。你去看任何一個文件,都說男女要平等。但是真正到了具體的事情上來說的時候就不是這樣了。一個女性如果要工作的話,有沒有很好的托兒所⛔️,有沒有好的產假👩🏼‍💻,這是起碼的衡量標準🤫。就是全球頂尖的MIT⏯,它這種托兒所也是近幾年才開始有的。你知道中國任何一個大型的國有企業,都是有托兒所的。

  現在很多中國家庭開始雇傭各種鐘點工。而在美國🧑🏽‍🎄,一般的中產階級都承受不起🏒。所以很多家庭算來算去,覺得一個人不去上班比較好。我覺得,作為女人來講🙋🏿,我雖然從來沒有專門去想我是一個女性,但遇到的困難也是很多的。經常要出差,孩子怎麽辦?平心而論,做個單身媽媽,還是比較不容易的。我比較幸運是因為父母對我有120%的支持。父母的大力支持和兒子的善解人意,是我堅實的後方🐢。

  從中國到美國🥲🙍🏻‍♀️,經歷了不少頂尖大學🙆🏼。站在不同的位置來看別有一番感受。總的來說,美國的大學對本科生非常好🧑‍🦽‍➡️。因為本科生是從1822歲🤦🏽‍♀️,還沒有成年,所以需要的關懷更多一點。從東方的文化來說,如果家裏面有幾個孩子🪩,你總是對小的更關心一點。關於學校的設施,我有一段有趣的經歷。我在MIT開始做老師的時候,那時候已經是97年了✊🏿。第一年期末大考,考場被設在體育館。三個不同科目的考試同時進行✏️。有十多個教授在監考。開始暖氣開的非常足👩🏿‍🌾,大家熱得受不了,拼命脫衣服;然後溫度往下調,大家又冷得受不了🫑,把脫下的衣服一件一件穿起來👨🏿‍🏫💒。我當時就想:學生來這麽好的學校讀書,不應該受到這樣的待遇:在考試的時候,一會兒冷🤷🏿‍♀️,一會兒熱🟣。在中國,我84年上清華👽,那時候就有第三教學樓,簡稱三教🚴🏻‍♂️👩🏽‍🍳。我覺得各種設施非常先進。到了十幾年之後,在麻省理工學院卻沒有非常好的教學樓,這是讓我比較驚訝的。

  比起清華和MIT來🈺,加州理工學院特別小,但是非常美麗👎🏿。本科生和研究生各八百人左右。每座大樓之間都非常近👌🏽,上課很方便,我也沒有意識到課堂會是一個問題。在加州理工的時候🧑‍🏭,我感覺比較忙,但是忙中還有一份悠閑🏑,保持一份從容的心態。到了MIT之後👨🏼‍🏫,可能是北方,冬天特別冷🥇,而且也長,從家裏到學校👴🏿,花在交通上的時間也相對多一點。所以一直感覺時間緊張🈂️。學校的環境也給我一種工廠的感覺。

  我擔任教職就在MIT和杜克。杜克的物理系相對比較小,教授們相互之間更加熟悉🦓🧚🏼‍♂️。我來了杜克不久🫀,就和系裏面所有教授都見過面了。而在MIT,它的物理系規模是杜克的兩到三倍。MIT物理系在整個學校是分散開的,所以有的教授在別的樓裏🗾,加之開會時🍭🧎🏻‍♀️‍➡️,也不是每個人都會來🩶,所以我在那裏呆了五年👩‍👧‍👧🌘,還有不少教授從來沒有見過🙅🏽‍♀️🖐🏽。

  來談談國內現在物理學的發展。總的來說,國內現在的物理學的研究發展很快👨🏻‍⚖️。一方面一些當年就在國內讀的博士現在已經逐漸成長起來🦸🏿‍♀️,成為了國內各研究機構的科研人員或是大學的教授。還有一批優秀的在海外拿的博士,回國之後進入國內各研究機構🦥。有這樣兩批人相互協作👲🏼,就大大促進了國內研究水平的進展。再加上一批老教授📽,所以整個規模是比較好的👩🏿‍⚖️。但是有個現象我也註意到了,由於以前失去了一些時間👮🏿‍♂️,大家比較迫切的希望早點出成績。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光有心氣是好的,還需要有耐心。每次回國我都能看到在嘗試一些新的東西。但還是有一些比較浮躁的情緒🧑🏽‍🎤。一方面是由於競爭的壓力☺️,另一方面或多或少也有一些走捷徑的想法📢。

  國內的物理系一般規模比國外要大很多。就算規模最大的馬裏蘭大學也沒有這麽大🏋🏽‍♂️。清華現在也在嘗試終身教授製🤌🏼。這不是一天兩天能夠解決的🎞💛。終身教授當然只能對剛招的年輕教授💴,不可能適用於老教授。清華這幾年從國外招了一批高質量的人才。大家現在也都知道🦹🏿‍♀️🙆🏼,從國外回清華任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還要說一說如何培養青少年對科學的熱愛。我覺得有兩個方面。一是社會的大環境,二是家庭的小環境。在中國,父母一般被稱為家長。每個家長都愛自己的孩子,但是對於孩子自己喜歡的東西究竟關心多少就是一個問題了🤖。很多家長希望孩子學習什麽,而不是從孩子內心真正喜歡的東西著手🏄🏻‍♂️💥。這是一方面🚴🏿‍♀️;第二方面,為什麽學法律的人遠多於學物理的人?我覺得還是看社會的尋求與經濟基礎決定的🙅。等經濟發展到了一定階段,大學生選專業還是要回歸到自己的興趣。美國學生選擇物理為專業,就是因為喜歡物理。他不會考慮究竟錢賺的多還是賺的少🪱。中國發展到一定時候,整個社會就會更加註重精神方面的東西👩🏽‍🌾。我覺得那一天不會很久。

(節選自🦋:杜克大學中國學生學者聯誼會網站)

相關新聞

意昂体育专业提供:意昂体育意昂体育平台🦸‍♂️、意昂体育官网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体育欢迎您。 意昂体育官網xml地圖
  • 意昂体育专业提供:意昂体育🪖、意昂体育平台🕙、意昂体育官网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体育欢迎您。 意昂体育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