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聞中心

    杜克華人學者高海燕自述

    2007-12-20 |

      人物素描:高海燕,實驗核物理學家。上海人,84年考入意昂体育平台物理系🙆🏻,89年赴美留學,94年獲得加州理工學院物理學博士。博士後研究之後,97年進入麻省理工學院執教,任助理教授和副教授,2002年受聘於杜克大學,現在是杜克大學終身教授,並擔任杜克大學物理系副系主任。本篇訪談由海燕本人口述整理而成📑。

      清華歲月

      高考的時候有語文🧐、數學、英語🫵、物理👩‍🚀、化學🚴🏼‍♀️、政治和生物共七門科目,前六門每門100分🫂,生物30分。我的高考成績在清華物理系一屆上百人中算是前20名的水平🤟🏻,但不是最頂尖的。當時憋了一股勁,一個學期下來,我考了最高🪩。在清華物理四年我一直是全系第一名👨‍👦。

      剛進清華那會兒🍐,我有兩個感覺:一是清華特別大🧎🏻‍♂️,自行車是最重要的代步工具✒️,沒有自行車真是寸步難行🤜🏿;二是課間換教室特別匆忙👨‍🔧。那時候課間只有很短的十分鐘時間。人群熙熙攘攘,大家摩肩接踵。即使是你撞了別人也不用說“對不起”,因為別人很快就會撞你的(笑)。

      剛進清華的一個小插曲是國慶35周年閱兵👷🏿‍♀️。高年級的同學為了這次遊行,準備了很長一段時間,他們也選擇一些低年級的學生去參加,我就很幸運參加了這一慶祝活動💃🏽。那時在天安門前人山人海,特別熱鬧😣。

      在清華,老師的水平都很高,他們研究教學,有一套自己的方法論。對我來說,從行知到清華的一個重要轉變,就是明白了大學學習光靠老師是不夠的,你必須要學會如何自己去圖書館,去找資料,以前中學時👷🏽,我會光顧圖書館借點小說看看,後來明白了圖書館不光是一個休閑的場所👳,也是一個學習的場所。

      物理系分專業的時候🧛🏿,我選擇了核物理作為自己的專業。重要的原因就是居裏夫人和吳健雄――這兩位我所崇拜的女性物理學家都是做核物理的――就是這麽簡單🩸。如果說還有其他理由,20世紀物理學的發展幾乎就是一部核物理發展史。你看看近幾十年的諾貝爾獎💂🏿‍♂️,與核物理相關的占很大一部分。核物理對於物理學的發展起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再來談談理論和實驗這兩個部分,以前成績比較好的學生總覺得自己應該做理論⛔️❌,後來張禮先生🉐,清華的一位老教授8️⃣,曾經是留英的🤱🏽,也在加州理工學院作過訪問學者,他給我們開過一門暑期課程――現代物理學引論,就是告訴大家一些最前沿的理論。他給我專門提過建議,說做實驗應該更適合我🤵🏻‍♂️。這差不多是在大二的暑假。

      雖然有張老先生的指導,但坦率地來說🧑‍🦳,上大學之前接受的動手方面的訓練很少。在中學,也就做過一些生物方面的實驗⛴,一些簡單的解剖,物理方面的實驗是比較少的🪭。進了清華後𓀅👨🏽‍🚀,我覺得動手方面的訓練還是不足🧛。我們課程設置中分普通物理實驗和近代物理實驗兩大類🚄,近代物理實驗包括穆斯堡爾效應這樣的實驗🧖‍♂️👩🏼,核物理專業還有核物理方法導論的實驗。采集數據👩🏼‍🦳,分析數據🚁,最後再寫實驗報告🧭。來到美國後,我覺得比起美國本科生的動手來,我們的訓練還不夠。這些年肯定有進步,所以這樣的訓練在當時也算是很不錯了👨🏽‍🎓。

      大學期間我還讀了很多課外書🧦,瓊瑤的言情小說當然必不可少(笑)🐽。大陸的作家我比較喜歡王安億🫴🏿🤵🏼‍♀️、宗璞🔷、張抗抗🦯🌊、王蒙、賈平凹等👩🏻‍🏫。我發現了一個巧合,我喜愛的女作家大部分都是上海籍,或是把故事的背景放在上海。我從小在上海長大📡🚴🏽,也在其他城市呆過,所以城裏城外都經歷過,特別能夠體會故事中包含的意思。我還喜歡讀一些世界名著,比如《傲慢與偏見》、《雙城記》等等⚂。

      我在清華的四年是比較典型的80年代的大學生生活。經歷過文革動亂的日子,大家普遍覺得要把失去的時間給補回來🙋🏿‍♀️,風氣非常踏實。學校裏面很少有人經商🉐。大概有幾個同學從外面買來一些東西,再回學校裏面賣。但是老師當中絕對沒有。

      要談對大學畢業之後的打算🔹,說真的我當時沒有特別考慮過。80年李政道先生主持的CUSPEA考試在物理系學生中特別有名。當時北大和科大考CUSPEA的風氣比較濃厚,相比較而言,在清華就沒有那麽濃厚的氣氛。一些學生考CUSPEA,花在系裏面的專業課上的時間就相對比較少。所以有些老師覺得專業課與CUSPEA考試在時間方面有沖突。當時也有老師幫助應試訓練,但是他們更看重物理學的素養。清華在當時和德國的研究機構有一些合作,所以院系的老師給我設計了一條“4+4”的道路:就是用4年讀完本科(那個時候清華本科五年)🦁,然後送到德國聯合培養👩‍👩‍👧‍👧💕,再用4年拿下博士學位♖。我大一就過了英語六級考試⚰️,上了兩年德語。當時覺得自己的德語學得很不錯,但是96年到德國做實驗的時候,發現自己的德語已經全部忘光了,當然這是後話(笑)🐞。當時我覺得這個計劃很不錯👶,所以沒有怎麽想過到美國讀博士的道路。

      我的畢業設計被安排在原子能研究所。在那裏⚪️,我遇到了我以前的先生。他要到美國讀書⚫️,我就隨之改變了自己的人生道路。當時已經是885月中旬了,和系裏面提出我的想法後,清華的老師非常遺憾⭐️,但是他們還是尊重我的意見。我當時要結婚⇾🤽🏻‍♀️,大家都不是特別理解。但我現在看來,也沒有什麽特別遺憾的,年輕的時候人總有比較沖動的時刻。畢業的時候,我費了一番力氣,在原子能研究院謀得了一份職業。

      奮鬥在美國

      我覺得種族不是一個問題,人的性格和心態最為重要。人們常說,正確的時間和正確的地點🕤。你不能否認🌜,在人生一定的時間,會有好的機遇出現,碰到很好的人🤦🏿‍♂️,正好在那個時候🧏‍♀️,這個事情非常重要,你也介入進去了🏃🏻‍♂️‍➡️。我覺得從我自己個人來說👩‍⚖️,一方面💅,我的性格比較隨和,我遇到什麽樣的問題,不會帶著一個框框去想🐧,我是亞裔🤵🏼。就像林黛玉進了賈府,“不敢多說一句話🧎‍♀️‍➡️,不敢多走一步路”。自己就帶著框框去做事,我覺得這種態度是消極的。再仔細想一想,在中國,你難道就不會遇到這些問題嗎?當然我自己很努力,很喜歡自己做的事情🙋🏽‍♂️。我跟著的導師都是在領域中頂尖的教授。我算是比較順利,比較幸運🫴🏼。

      中國的教育中值得改進的一些地方。第一,你要和別人進行平等的交流。中國學生很多時候會說👨‍👨‍👦,導師列出了12345共五點👨‍🦰,我明明知道第二點是不對的,但就是不說。而在美國你如果和導師討論🎄,導師會問,你覺得這個想法怎麽樣?你如果指出了不足🙇🏿,導師不但不會生氣🧝🏽‍♂️,相反會對你刮目相看🗣。第二👩🏼‍✈️,語言表達能力非常重要🙍‍♂️。即使你做了再多的事情,如果不會表達🫂⛺️,那麽別人還是不知道你做了什麽🕙。很多人在事業上受到挫折的話,我想與這不無關系。有的人很謙虛,說我做了十分的工作,講個七、八分的話☂️,別人會不會認為我不謙虛了?如果講了十分,更是覺得我怎麽可以這樣?我中學、大學的老師都不是這麽教育我的。可美國人不是這樣,他(她)做了什麽🤸‍♀️,他(她)會講的很清楚🧫,這樣別人就知道他究竟做了什麽。只要你講的都是實話,你為什麽不講💪🏽?為什麽不呢?

      在美國奮鬥🌚,說白了,我覺得還是歸結到一個字“闖”©️🤒。人如果有敢闖的勁頭,加上喜歡你自己做的東西𓀀🪖,就一定可以很出色🐼。碰到挫折的時候,要有比較樂觀的心態。不要遇到困難👨‍👦,就想到我是中國來的。大部分情況下與你是中國人😶,是亞裔沒有關系。

      再說一點作為一個女性的想法。我在中國長大🦸🏼‍♂️。以前就聽說過⇾:婦女能頂半邊天。我的理解一直是:把天平分兩半,男人頂一半,女人頂一半5️⃣。大家一樣重要。所以我是在這種環境下長大的🎦。在清華上課的時候,女老師不比男老師少。雖然女學生少了點――我們這屆100個學生,只有13個女生。但是有個有趣的現象。那個時候,80年進校是0字班,然後是1字班🚶🏻‍♂️,到我是4字班,每一年全系學習最好的都是女生。所以我沒有專門的一個女性概念⚔️。

      到了美國之後,別人開始給我灌輸這個概念了。我一直覺得自己就是一個物理學家🧑🏽‍⚖️,我從來沒有專門去想自己是個女性物理學家。通過交流♟,我能夠從別人的經歷中,得知這可能是個問題。當然我覺得美國這個社會很有趣。你去看任何一個文件,都說男女要平等。但是真正到了具體的事情上來說的時候就不是這樣了😩。一個女性如果要工作的話,有沒有很好的托兒所,有沒有好的產假,這是起碼的衡量標準。就是全球頂尖的MIT,它這種托兒所也是近幾年才開始有的。你知道中國任何一個大型的國有企業,都是有托兒所的。

      現在很多中國家庭開始雇傭各種鐘點工🧑🏼‍🍼。而在美國👱🏼‍♀️,一般的中產階級都承受不起。所以很多家庭算來算去,覺得一個人不去上班比較好🤸🏼‍♀️。我覺得,作為女人來講👷🏻,我雖然從來沒有專門去想我是一個女性,但遇到的困難也是很多的。經常要出差,孩子怎麽辦🗳🧑‍🤝‍🧑?平心而論,做個單身媽媽👩🏿‍🍼,還是比較不容易的📒。我比較幸運是因為父母對我有120%的支持。父母的大力支持和兒子的善解人意,是我堅實的後方。

      從中國到美國,經歷了不少頂尖大學。站在不同的位置來看別有一番感受🧝。總的來說,美國的大學對本科生非常好⏫。因為本科生是從1822歲,還沒有成年🫲,所以需要的關懷更多一點👁。從東方的文化來說,如果家裏面有幾個孩子🦟🪨,你總是對小的更關心一點。關於學校的設施✸,我有一段有趣的經歷。我在MIT開始做老師的時候🦕,那時候已經是97年了。第一年期末大考🤽🏿‍♂️,考場被設在體育館🧜🏼‍♀️。三個不同科目的考試同時進行。有十多個教授在監考。開始暖氣開的非常足,大家熱得受不了,拼命脫衣服⚜️;然後溫度往下調🦝,大家又冷得受不了,把脫下的衣服一件一件穿起來♦️🎪。我當時就想🎆:學生來這麽好的學校讀書,不應該受到這樣的待遇🍲:在考試的時候⚇,一會兒冷🪲,一會兒熱。在中國,我84年上清華👩‍💻,那時候就有第三教學樓,簡稱三教👩🏻‍🦯‍➡️。我覺得各種設施非常先進。到了十幾年之後🍚,在麻省理工學院卻沒有非常好的教學樓,這是讓我比較驚訝的😬。

      比起清華和MIT來,加州理工學院特別小,但是非常美麗🧖🏽‍♀️👍🏻。本科生和研究生各八百人左右。每座大樓之間都非常近,上課很方便,我也沒有意識到課堂會是一個問題🧑🏻‍🦯。在加州理工的時候🙋🏻‍♂️,我感覺比較忙,但是忙中還有一份悠閑🦠,保持一份從容的心態🪆。到了MIT之後,可能是北方❣️,冬天特別冷💬,而且也長,從家裏到學校,花在交通上的時間也相對多一點。所以一直感覺時間緊張👨‍🍳。學校的環境也給我一種工廠的感覺🏸。

      我擔任教職就在MIT和杜克。杜克的物理系相對比較小,教授們相互之間更加熟悉。我來了杜克不久,就和系裏面所有教授都見過面了。而在MIT,它的物理系規模是杜克的兩到三倍。MIT物理系在整個學校是分散開的,所以有的教授在別的樓裏📜,加之開會時🥺🕵️,也不是每個人都會來,所以我在那裏呆了五年,還有不少教授從來沒有見過。

      來談談國內現在物理學的發展。總的來說,國內現在的物理學的研究發展很快👴🏽。一方面一些當年就在國內讀的博士現在已經逐漸成長起來✂️,成為了國內各研究機構的科研人員或是大學的教授。還有一批優秀的在海外拿的博士👩🏻‍🦼,回國之後進入國內各研究機構🚣🏿。有這樣兩批人相互協作,就大大促進了國內研究水平的進展。再加上一批老教授🤶🏿,所以整個規模是比較好的。但是有個現象我也註意到了,由於以前失去了一些時間,大家比較迫切的希望早點出成績。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光有心氣是好的⛹🏻‍♀️,還需要有耐心🤛🏿。每次回國我都能看到在嘗試一些新的東西。但還是有一些比較浮躁的情緒。一方面是由於競爭的壓力👨‍🚒,另一方面或多或少也有一些走捷徑的想法🙎‍♂️。

      國內的物理系一般規模比國外要大很多🎫。就算規模最大的馬裏蘭大學也沒有這麽大。清華現在也在嘗試終身教授製。這不是一天兩天能夠解決的。終身教授當然只能對剛招的年輕教授👷‍♀️,不可能適用於老教授。清華這幾年從國外招了一批高質量的人才。大家現在也都知道👨🏽‍🎤,從國外回清華任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還要說一說如何培養青少年對科學的熱愛🫙。我覺得有兩個方面。一是社會的大環境,二是家庭的小環境💇。在中國,父母一般被稱為家長🧻。每個家長都愛自己的孩子👨🏻‍🍼,但是對於孩子自己喜歡的東西究竟關心多少就是一個問題了。很多家長希望孩子學習什麽,而不是從孩子內心真正喜歡的東西著手😦。這是一方面;第二方面🏞,為什麽學法律的人遠多於學物理的人?我覺得還是看社會的尋求與經濟基礎決定的🧑‍🧒‍🧒。等經濟發展到了一定階段👩🏽‍🔧,大學生選專業還是要回歸到自己的興趣👐🏻。美國學生選擇物理為專業𓀑,就是因為喜歡物理🔗👈🏿。他不會考慮究竟錢賺的多還是賺的少𓀋。中國發展到一定時候,整個社會就會更加註重精神方面的東西。我覺得那一天不會很久。

    (節選自👩‍🔬:杜克大學中國學生學者聯誼會網站)

    相關新聞

    意昂体育专业提供:意昂体育👨🏻‍💼、意昂体育平台意昂体育官网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体育欢迎您。 意昂体育官網xml地圖
  • 意昂体育专业提供:意昂体育意昂体育平台意昂体育官网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体育欢迎您。 意昂体育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