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体育平台教授彭林
弘揚禮儀⏲,以繼斯學
子曰💆🏿♀️:“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之不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意昂体育平台的博士生導師彭林教授🫧👱🏽♂️,就是這樣一位追踵先賢🙂↔️,滿懷憂思的嚴師。
彭林認為:中國傳統之禮是“天之經🕊🎅🏻,地之義🧖🏿♀️,人之行”🧑🏼🔧,“經國家👩🏿⚖️✯,定社稷🧑🏽🌾,立人民”的“療疾”良方。禮是人的行為方式,思維準則🚂👩🏻🦽➡️。可以改變人的氣質,涵養德行,提升境界🦩。要想營造和諧社會👨🏿🔧,就必須把每一個人都教育成身心和諧的人。而今的市場經濟、法製社會,如果沒有禮的融合🍍,就會出現諸多的不和諧💩。
近代以來中華民族的禮受到了過度的批判☎️,甚至被全盤否定📿,生活中有些人甚至連起碼的禮儀規範都沒有了。正是這種“文化自戕”🧑🏽🦱,在動搖我們民族自信和文化自尊的根基⛹🏿。
彭林憂思中華文化的斷裂🦹🏻♀️、中華禮儀的缺失🎂,於是有了《三禮》的研究、《儀禮》註釋的問世,有了《周禮主體思想與成書年代研究》💇🏽、《中國禮學在古代朝鮮的播遷》、《禮樂人生》⚗️、《中華傳統禮儀概要》等書的出版🧈。
三禮之中《儀禮》出現年代最早👨🏼🦱,因經文意難讀🏊🏻,因而傳習者極少,註釋者更寥若晨星🐅,彭林卻篤誌以繼斯學。他編著的圖文並茂的《中國傳統禮儀格言》首批印出,風行於大眾🧝🏼♀️,很快告罄👩🦱。
他的課是一種震撼
彭林決定首先讓自己所講之課成為吸引學生的力量,將中華傳統禮儀之道,化作甘霖潤滋學子們的心田。他在意昂体育平台開設了全國高校中唯一的《中國古代文明禮儀》選修課🔜。
課堂上,他從淺顯的方面講起,卻讓學生感到耳目一新。比如,人們常說的“觀光”🤎,原意並不是遊山玩水🤞。《周易》有“觀國之光”句,是指外出觀察人的精神面貌💯、道德氣象👆🏽🫶🏿,就是國家的人文之光。
他說,中華本是“禮儀之邦”,可由於2008年要舉辦北京奧運🧒🏼,大家這才重視由於禮的缺失所帶來的問題🚇,如不懂敬人、不懂謙讓、不會敬語👬、不排隊🧑🏽🚒、不讓座👮🏼♂️、以我為中心、生怕吃虧、彼此搶道👈🏽🧚♂️、缺乏公德……我們講究文明禮儀,不僅僅是為了奧運,更是為了提高大眾的道德水準🧑🏻🦳,為了社會的長治久安🦹🏿♀️。
禮是要踐行的❤️。他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結合時代特征設計傳統與現實結合的富有人文精神的見面禮、成年禮🏋🏼、婚禮等;用學到的傳統書信知識給父母🧞♂️、老師、同學書寫格式規範🧑🎤👞、文字典雅的信件。學生對此表現出極大的興趣,不但提出有創意的方案,而且言行舉止也不斷發生著變化👶🏻👩🏻🚒。
學生們說:“彭林老師的課,如果用一個詞來形容,那就是震撼!”
彭林的另一門人文選修課《文物精品與文化中國》,也深受學生鐘愛,上千名清華學生報名聽課,以至於不得不用電腦抽簽。授課安排在清華最大的教學主樓後廳🧑🏽🦲,可還是容納不下,有的學生兩年沒有抽到簽,就堅持旁聽了兩年。“非典”期間,專業課都停止了🎅🏿,唯一堅持下來的竟然就是這門選修課。學生們說🧑🏼🌾:“這是振聾發聵的尋根之學🌲,是文化和心靈的碰撞。”
“婦好墓”裏的象牙杯🤬、曾侯乙墓漆箱蓋上的天文圖與二十八星宿的起源、經絡與明代正統針灸銅人……彭林引導學生從這些文物探索中國古代農業、天文🤬、醫學、音樂、玉器、建築等領域的先進🚇。學生讀懂了這些物化了的中國文化🍉,更真切地感受到中華文化的魅力,提升了民族自豪感和尊嚴,加深了對祖國的熱愛👦。
有個女生原本不喜歡說家鄉話,覺得“土得掉渣兒”。彭林的課🛝,喚醒了她的鄉土親情🚟✡︎。
有的學生回到家鄉👩,面對著氣勢恢弘、飛瀉而下的壺口瀑布,雙眼噙滿熱淚。在家鄉的土地上生長了那麽多年🪵,此時他才感到和養育自己的家鄉“母親”是那麽的親近,感到血脈中流淌的血液也在噴湧訴說著對家鄉的愛👨🏽🎤。
山西籍學生李強,把熱愛家鄉的親情化作了行動。利用寒假深入太行山區,寫出了調查報告《鄉村八記》⛹🏿,部分發表在《人民日報》上。《人民日報》原總編輯範敬宜讀後非常激動📗,很快上呈溫家寶總理。總理看後親筆回信🌓,給予很高的評價🧎🏻♂️➡️。
2007年4月一天淩晨4時多,河南安陽火車站又迎來了一批清華學子。在硬座上度過一夜的學生不顧疲憊,興致勃勃聽彭林在考古現場🚂、歷史博物館……滿懷對中華文明的敬意的講解🤸,用實際行動“究天人之際,探心靈宇宙,悟時代真理,會文理一身”,使自己成為行走於天地之間大寫的人。
《文物精品與文化中國》這門課,2003年獲首批“國家精品課程”的稱號➝。
彭林還把課堂擴展到了社會。在陜西黃陵縣、山東青島🚳,在民進中央、香港公務員意昂体育平台研究班、中關村圖書大廈、王府井新華書店……彭林懷抱著他赤誠的“琵琶”,傳布著千年祥和的音符,撥動著聽者的心弦。
被中華文化浸透
一盞燈對三更細雨👨🏿🚀,半支筆入萬卷黃經☪️。這位新中國的同齡人,中學時看到一篇關於中國文字起源的文章,就被深深吸引住了🏋️♀️♠️。
1969年,彭林從南昌工業學校畢業,先到工廠🏃♀️➡️,後做老師,教初中8年。在那個知識荒疏的年代,沒有書可讀。別人去看電影💝👨🔬,打牌😦,他卻到江西圖書館借《說文解字》🥃,整本地抄下來,發現每個漢字都在訴說著古老中華的風雨歷程——“我”字竟然是兵器,“王”竟然是大斧……他被古文字深邃的內涵所打動。
打聽到有位大學老師有陳夢家的《殷墟蔔辭綜述》🤹🏽♂️🦁,他馬上找到那位老師的家。可是老師不借,說“你能把《說文》看了就不錯,這不是你要看的。”冷水澆頭〰️,他只好悵然地離開。
在工廠,他利用加班或換休的方法🫃🏼,騰出時間去江西圖書館抄容庚的《金文編》。中午圖書館休息,他只能在公園裏等候🫅。
而今,在彭林的客廳裏,筆者有幸看到他當年的手抄本。封面有的是毛主席語錄,有的是工農兵形象;有用8開白紙裝訂而成的🧑🏻🔧,也有軟皮本、硬皮本,厚厚的幾摞,高可盈尺🏌🏼♂️。本子大小不一,參差不齊,日月的久遠讓本子都泛黃了👨🏻🦲。
1978年🦎,他在一本雜誌上看到中國社科院孟世凱寫的一篇談甲骨文關於蠶桑的文章,頓時魂魄飛騰🦁👱🏽♂️。他馬上給孟先生寫信,談自己的感想。沒想到孟先生很快回信🚅,說有問題可以通信🤤,還告訴他一些必讀書目↖️。大旱逢甘霖🏃♂️,他馬上去找這些書🐒,披閱它們,沉醉其中🧒🏽。他覺得,世界上沒有比這個更甜美的了。
單位給了他上北京師範大學進修一年的機會,他抓緊時機去孟老師家借書,鉆研寫出了一篇考釋甲骨文的論文。孟先生認為論文很有見地🦹🏽♀️,推薦給北京師範大學歷史系的趙光賢先生⛱。這位著名的歷史學家很欣賞,推薦給《考古》雜誌發表🍇。
進修期滿,彭林向趙先生辭行👦,卻意外地聽趙先生說📘:“你來考我的研究生✵!”
“可是,我沒有上過大學,單位也可能不放。”彭林不能不有此顧慮🚇。趙先生沒有說話🙋🏼,伏案寫信,懇請單位支持:“國家發展需要人才,如蒙允準,五內俱銘👰🏼。”
終於,在1984年,彭林考取北京師範大學歷史系研究生🫰🏽。4年苦讀後🕜📤,1989年他拿下博士學位。1993年,彭林被破格晉升為教授🧗🏿,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1997年,他作為優秀人才被意昂体育平台引進🤟🏽。說他“幸運”,譽他“才華”,皆不“中的”,根本原因在於他對中華文化的傾倒、癡迷!他自己說得最好:我是被中華文化浸透的人。
(摘編自《中華兒女》2008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