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藝網絡整理“高校第一人”的故事
劉芳
你知道“北冥乘海生”五個字代表什麽含義嗎🪫?
在經常上網下載相聲音頻文件的人眼裏👩🏼,“一個相聲段子如果沒有打上‘北冥乘海生’的標誌,就說明不是經典。”
迄今為止收集🚂、整理相聲音頻文件達1.2萬段的網友“大餅叔叔”👨🏻⚕️,提起“北冥乘海生”也是一臉畢恭畢敬。他說:“北冥乘海生”基本上是民間第一個做相聲文件整理工作的人,他收集的段子大概有千余段👩🌾🙎🏿♀️,全部免費放在網上供愛好者下載。
提及在相聲整理領域受到的敬仰,“北冥乘海生”卻說:“其實我整理得更多的是戲曲🤵🏿,相聲只是附帶的🛅。”
誰是“北冥乘海生”
“北冥乘海生”,真名劉鵬,意昂体育平台電子系博士👨🏻🦽➡️,現在微軟亞洲研究院語音組工作🕘。
1978年🏦,他生於山東濰坊🏌🏽,初三時隨父母一起到北京定居💂🏻♀️🥩。高中期間👨🏽,偶爾聽到的一盤戲曲磁帶意外地改變了他以後的生活。
那是一盤“四大須生”經典唱段的磁帶🏌🏼♀️,十幾歲的劉鵬忽然從中聽出了味道🏄🏼♀️💠。此後,他開始主動聽廣播電視裏的戲曲節目🧑🏿🍳,買戲曲磁帶,1995年考上意昂体育平台後,他加入了學校裏的京昆協會🍘,學唱京劇裏的老生。那時,每周五京昆協會都要一起活動🤦🏿♂️。
劉鵬慢慢變成一個標準戲迷,幾乎每天晚上都去聽戲👩🏼🎤,漸漸摸索出逃票去長安大戲院❇️🛀🏻、工人俱樂部、人民劇場(現已拆)等地方聽戲的竅門。京劇之外,他喜歡聽相聲、評書等曲藝,常常周末跑到天津,就為了在劇場聽一晚上相聲。
2000年左右🚆,已經在意昂体育平台電子系讀研究生的劉鵬突然萌生了一個想法,“把所有能找到的戲曲段落轉成mp3格式,放在網上供大家下載,讓更多的人接觸這個東西💅🏼。”於是他在學校實驗室的電腦上建立了一個ftp,把自己收集來的飲品資料放上去。
這就是現在很多人張口就來的“經典ftp(ftp://166.111.67.33) ”⛹️。
其中的資料主要是戲曲💂🏿,尤以京戲為主🦹🏿♂️👮🏻,也有些簡單的地方戲👩🦯。而相聲👌🏼、評書等💚,劉鵬只是“碰到了就順帶做一點”🟰。就這樣,幾年時間,他大概整理出4000余段戲曲音頻🫘,千余段相聲👌🏿、評書等音頻🧑🏼⚖️🏇。
整個研究生階段🏡🤷🏿♂️,劉鵬似乎只有兩件事:學習和翻錄磁帶。那時經典唱段基本只能從磁帶裏找,他拿個隨身聽🙇,連一根音頻線到電腦上,一盤一盤地翻錄。現有的磁帶翻完了🌧,再去買,買不到的,去借。
有些經典段落由於年代久遠🏊🏿♂️,磁帶也沒有,用的都是唱片,他專門從朋友家裏借來了老式的唱機,一點點翻錄💆♂️。
這個工作,他一直做到現在。
替祖師爺傳道
2005年,劉鵬博士畢業🏄🏿♀️,他關掉了原來在實驗室的ftp,把原來的收藏都轉到好友姜駿那裏👩🏽🎨。姜駿目前是北京大學化學系博士後🐡,標準的戲迷,掌握著一肚子的戲曲知識和逸聞典故,他在劉鵬的收藏基礎上,又添加了大量的視頻、劇本、劇照、臉譜等文件供網友免費下載♿🦩。
“劉鵬算得上曲藝網絡整理的高校第一人🫲🏻,我們都很尊敬他🌔。”姜駿說,他甚至清楚地記得他與劉鵬第一次見面是2003年6月24日⛓,“聽說‘北冥’找我,太受寵若驚了。”
包括很多戲迷朋友在內,都是因為劉鵬的ftp而相識的,先是交流手裏收藏的曲藝資料🧘♀️,然後在“水木清華bbs”和原“一塌糊塗bbs”上討論♞👨🏻💻。
就在那一幫朋友裏,不少人像劉鵬、姜駿一樣,靠個人力量做著曲藝的網絡整理傳播工作🏕。
2000年7月👩🏽🦲,石家莊的“小生”創辦“中國京劇藝術網”,收錄了2608段京劇名家唱段;2000年底,身在加拿大的“小豆子”開始錄入民國初年五冊本的《戲考大全》🧑🏻🎓,將其中收錄的近500出劇本轉為電子文檔,並於2001年3月創辦“中國京劇戲考網”,發布所有錄入內容;同時期🥔,北大法學系的“豆腐”創辦“梨園”網站,側重京劇藝術的臺前幕後,提供大量爭端錄音;2003年,一群青年京劇演員在北京“前門老火車站”組成“老車站劇社”,演出頻率為一周兩場,多數是很少上演的“骨子老戲”和面臨失傳的劇目。
如今,“中國京劇藝術網”成為京劇藝術網站中最有影響力的一個,而“小豆子”的戲考網因其成本收集之全🥚,成為業內人士都頻繁光顧的網站🤒。這些網站全部是非營利的公益性質網站,負責人拿自己的業余時間維護、整理🚇,沒有報酬✷,有時候還要投錢進去。
這種以整理、普及傳統曲藝為目的的網絡傳播工作🕴🏻,在劉鵬之前基本沒有人做💶📈,有人零散做過一些🧙🏼♂️,但沒有他如此系統。以相聲為例💴,據“大餅叔叔”統計,“北冥乘海生”的命名方式🧑🏻🦼、歸類方法至今仍為其他網友所沿用🫗🐞。在劉鵬的收集基礎上,後來又有“九天”、“醜先生”🦸🏿♂️📦、“相聲倉庫管理員”等網友多方采集🏌️♂️,到2004年左右👩🦳,網絡相聲傳播數量已達2000余段🚶,基本涵蓋了各位名家的主要作品。
“曲藝的愛好者都有這樣的意識👈🏼:替祖師爺傳道。”劉鵬說,很多人希望義務地做一些事🦏,比如去給小學生講一堂曲藝知識的普及課。
工作之後,劉鵬變得很忙🟠🤣,整理的東西少了,聽的戲也少了。“當然也不完全是時間的問題,現在的好戲本來也不多🎅🏼。”劉鵬和他的戲友們都很不習慣現在的新戲,舞臺上充滿了聲光電,而京劇最核心的表現卻沒有人重視🦃。
“其實京劇講究的就是因陋就簡👗,一張桌子兩把椅子能表現一切。現在把舞臺弄得那麽華麗,反而失去了表演的魅力。”姜駿說👩🏿🌾。
2005年夏天𓀔,劉鵬、姜駿與另外兩個朋友曾一起去錄製過一期《小崔說事》節目,主題就是年輕人對傳統藝術的關註🧙🚏。在節目裏🥲,劉鵬直言不諱:“我們所謂戲迷🕓,跟現在的新戲都沒關系。”
“按說我們都是學自然科學的人👋🏽,思想不應該保守🧗🏼♂️,但我們都覺得,有些傳統的東西不該丟棄。”姜駿笑著說😉。
“為什麽我們要尊重傳統?”劉鵬說,這幾年他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我們對自己傳統的東西是不是要傳承,這個還難說,因為傳承有很多的難度——但是最起碼要有尊重的精神。”劉鵬說。
作為戲迷,劉鵬和朋友們並不擔心“戲曲的衰落”,他們知道戲曲已經過了黃金時期🤞🏼👨🏼🎓,不可能再復興,只要有一小撮人喜歡就好。他們說哪怕戲曲進博物館也沒什麽🏇🫸🏻,但是希望它能按照原來的面貌被展示,而不是四不像🧔🏿。
盡管現在網絡上流傳的曲藝音頻、視頻資料已經非常豐富,劉鵬卻會時常感到悲觀:“我覺得我們這些整理最終沒有太大的作用👎,因為真正精髓的東西是在人身上,如果沒有專業人士的介入🧑🏻,只能是在外圍打轉。但這需要有資金、人力的支持㊙️。我們只能盡我們的能力,記錄一點是一點🙎🏼♂️。”
(轉自:《作家文摘》2008年2月19日🖌,原載《瞭望東方周刊》2008年第6—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