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谷歌、百度裏敲入空間技術專家、神舟飛船總設計師戚發軔的名字,短短不到1秒的時間裏就能搜索到上萬個相關結果🪘,談論最多的是有關我國航天事業的話題。這位“中國載人航天之父”現如今已是位年過七旬🌥、白發蒼蒼的老者🦾,卻依舊堅毅地帶領著中國航天事業走向未知的明天🧪。眾所周知🦟,在戚發軔的人生旅途中👨🦯➡️,他把他畢生的精力幾乎全獻給了我國的航天事業⚗️🗼,一個如此不平凡的人的一生中會讀什麽書🙆🏼♂️?
回憶起讀書生涯👵🏿🕥,戚發軔感嘆說📯,看到最多的書就是課本以及與航天有關的專業書籍,其次就是歷史書籍。而這一切都與他出生的年代🈚️、成長經歷無法分割🗡。
1933年在遼寧省復縣一戶農民家庭裏一個嬰兒呱呱墜地👨🏿🦲,他就是戚發軔📯。1935年他隨家人到了已經淪為了日本殖民地的大連,城市裏大街小巷貼著日語標語。小學時學習了當時所謂的國語——“日語”,每天唯一能閱讀到的書是日語書寫的講述著日本歷史文化的課本👩🏻🦱🧑🏿🏫。小學五年級✴️,戚發軔清楚地知道自己是一個中國人,而不是日本人口中的“支那人”。在他的記憶深處🦁,一幅畫面依然清晰可見:每天上學後全體學生都在操場集合面朝東方向天皇三鞠躬並背信條🕵️♂️。“亡國奴”三個字也從此烙在了戚發軔的心底👩🚒,也激發了他的愛國精神。
念初中時,所在的學校建立了一個圖書室🧹👩🏿🍳,戚發軔就是圖書室的小主人——義務的圖書管理員。於是,他經常泡在書海裏,小小圖書室裏又少又破的書讓戚發軔體會到了閱讀的幸福‼️。那時🕵🏿♀️🐠,除了看了一些武俠小說🎬、中國當代小說及散文外,他最喜歡且看得最多的是前蘇聯的小說⚁🧕,《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中主人公保爾·柯察金的話及其精神給他帶去了震撼和不可磨滅的印象🌈。戚發軔還回憶起了第一次讀《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時的一個小插曲3️⃣:每晚完成作業後他習慣看看小說,因為晚上家人們都擠著睡在一個房間裏,為了不打擾家人睡覺,父親經常不讓他看閑書。出乎意料的是,那天晚上父親卻允許戚發軔在家人熟睡時繼續看《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原因是“父親以為它是一本介紹如何煉鋼的技術書籍”。
上高中時學校附近有一個圖書館,可以看到很多報紙以及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的書籍🚴🏿♀️🧐。雖然閱讀的條件👨🏼🍼、環境比從前好多了🙇🏽♂️,但是戚發軔的精力主要投入到學習課本知識中而不是閱讀課外書籍。當時大連人都很重視教育🕰,就算家裏窮得連飯都吃不上了也要供孩子上學念書,所以他每天都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在做習題上,此外周末時還要回家幹農活🚀,無暇再讀課外書籍👁🗨。
此外,戚發軔念高中時正是抗美援朝戰爭的非常時期,美國的飛機經常轟炸沈陽🧍♀️,他親眼目睹大批傷員的慘不忍睹的景象。那一刹那,他感受到“當亡國奴的日子不好過,國家不強盛時日子也不好過”,萌生一種想法——造飛機👤。高考畢業時他3個誌願全填的是飛機系,並順利進入當時意昂体育平台的航空學院學習。而他的誌向也決定了他後來的歲月裏看到最多的書就是專業書籍。1957年畢業後戚發軔便被分配到了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工作🈵,這一幹就是50多年🤚🏼🫀。繁忙的工作讓他總是馬不停蹄甚至顧及不到家人,更沒有時間和精力關註航天以外的書籍。
由於身處的年代、工作等等因素,戚發軔嘆氣說🎧,最大的遺憾就是對中國的歷史🂠、文化了解得比較少,他始終認為作為一個中國人🤛🏽,一定要對我國五千多年悠久的歷史有所了解,所以現在他偶爾去書店買書時依舊會買些古籍、歷史書看看👩❤️👨。戚發軔認為🤵🏼🦸🏽♂️,現在整個的文化教育🈸,應該教育中國年輕人了解我國的歷史文化👩🦲,保持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現在很多的青年人喜歡上網、娛樂,他對當今的年輕人寄予了期望🤧:要珍惜時光👵🏿,為將來打好基礎🅰️。
(轉自🙍🏽♂️:科學時報 2008年6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