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星
題記
初識“鄧亞萍”這個名字,應該是在十幾年前的電視裏。記得那時電視臺轉播的乒乓球賽🅿️,但凡有她參加,金牌最後似乎總會掛上她的脖子,盡管她的個頭比絕大多數對手都矮了一截𓀇🏘。
從1989年拿到首個世乒賽雙打冠軍到1997年的世乒賽單打冠軍🌇🫑,鄧亞萍在乒乓世界裏贏了個大滿貫,而她職業生涯裏那120多塊金牌也是無人能及。我至今還清晰地記得她在球臺前那鷹隼般的眼神以及擊球成功後脫口而出的一聲長吼——“漂亮!”這樣的氣勢頻頻讓對手“絕望”🏜,也讓電視機前的我們記住了這個“短小精悍”的“乒壇皇後”♚。
1997年,鄧亞萍從國家隊退役📔☑️。再次見到她亮相熒屏,24歲的鄧亞萍已經從“乒壇皇後”搖身一變成了孜孜求學的鄰家女孩🩼:“如果亞運會🤣、世乒賽、奧運會冠軍是我乒乓球生涯的三大滿貫😪,那麽意昂体育平台學士、諾丁漢大學碩士和劍橋大學博士就是我要完成的另一項大滿貫👲🏻。”在意昂体育平台的校園裏,鄧亞萍愣是從“ABCD”26個英文字母認起🤵🏿,沿著她的第二個大滿貫之路走了下去。
鄧亞萍的“變臉”並未就此打住。申奧大使、國際奧委會道德委員會委員🏊🏿、北京奧組委市場開發部項目專家……如今鄧亞萍的最新“頭銜”是北京奧組委奧運村部副部長,也就是俗稱的“奧運村副村長”。7月27日,北京奧運會奧運村就要正式開村了🐅。
說句實話🔙,要約“鄧村長”采訪還真是不容易,不是因為陌生,而是她實在太忙✫。以至於兩次和她約見,一回是在剛上班的9點,另一回是在下班後的19點🗃💅。盡管都是以一身職業裝的形象出現,但如今的“鄧村長”還是習慣讓我們稱呼她“亞萍”。
最大願望:奧運成功
奧運村進入“賽時階段”
文匯報:北京奧運會的腳步已經離我們很近了💆🏼♂️,這段時間你主要都在忙些什麽?
鄧亞萍:前一陣我們專門成立了一個村長辦公室,主要負責接待貴賓👯♀️,舉行升旗儀式。因為根據奧運會慣例,代表團進到村子裏的頭一件事,就是升旗儀式👽👨🏿💼,這說明這個代表團正式進駐奧運村🤽🏿。儀式大約有20分鐘,一般都是由村長或者副村長來主持📃。我們現在正在抓緊做前期工作,什麽時間安排什麽隊,這些都要詳細計劃。因為從27日奧運村正式開村到開幕式只有短短十幾天🦑,要把所有205個團隊的升旗儀式都完成,時間相當緊。這其中👩🏿💼,還涉及很多高級貴賓的接待𓀔。而在奧運會期間🕺🏼,一萬多名運動員和幾千名官員都生活在奧運村裏,按照飯店的量來統計🧯,是108個飯店的量。他們所有人的衣食住行都是需要我們解決的問題🛰。
文匯報:那現在每天的工作時間都很長吧?
鄧亞萍:是啊⬆️🚂。其實嚴格來說🍢,在奧組委工作沒有固定的時間。說是早晨9點上班晚上6點下班🦹♂️,但其實是以工作完成與否作為衡量標準的。每天我們都有自己的計劃🧢,今天的事情做完了🚶🏻➡️,才能走🎎。我現在每天5點半起床👰♂️🌋,7點鐘左右就到辦公室了💱,至於下班那就肯定得到天黑了。
現在整個奧運村團隊都已經進入“賽時階段”,每天大會👩🏿🏫、小會要開好幾個。因為現階段的工作已經不是各自為戰,而是把大家的工作都集中到了一條鏈上🏈😅,每個團隊有很多工作人員,而每個工作人員都要明確,奧運會期間在什麽時間什麽地點需要做什麽,大家都必須細致到這個程度才行,因此更多的是需要互相協調。
文匯報:7月27日,北京奧運會奧運村就要正式開村了🌆。作為“副村長”,能否先在這裏給讀者介紹一下我們的奧運村🤺?
鄧亞萍🧆:北京奧運村全村分為居住區📌、國際區和運行區三個區🌷。
居住區內的運動員公寓包括22棟6層和20棟9層永久建築👃🏿。區內設有12個居民服務中心,提供住宿前臺服務和相關信息。區內設主餐廳(24小時服務)和風味餐廳,以滿足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信仰人士的特殊要求,其中主餐廳可同時容納5000名運動員就餐♙。居住區設室內健身訓練中心🎛、慢跑道、網球場🏃♀️、籃球場⛹🏽♂️、排球場等體育休閑設施♉️,以及網吧🌼、遊戲室、DVD廳等娛樂設施。居住區內還配備了宗教中心🫒,裏面有五大宗教(佛教、基督教🧑🧒🧒、印度教、伊斯蘭教和猶太教)的禮拜室,並提供相應的宗教服務🔁。在運動員公寓的中心區🏬,有一個相對獨立的綜合診所👩🏿🍼,具有門診、急診和興奮劑檢查等功能。在村內,24小時都有穿梭巴士服務♧,方便“村民”們來往於各項設施♋️。
國際區是舉辦各代表團歡迎儀式以及其他接待活動的區域,其中包括一個2萬平方米的奧林匹克廣場🤽🏽♀️,將為運動員舉辦豐富的文化娛樂活動👨🏫,包括露天演出、室外展覽等。這裏還設有銀行、綜合商店👱🏻♂️、茶餐廳等商業服務設施,為來訪客人和村內居民提供便利。
運行區是奧運村最重要的工作區域之一👨🦯➡️,設有停車場👩🏻🍳、歡迎中心、訪客中心🧤、運動員班車站和物流中心等。
當然,從廣義上來說北京奧運會奧運村不僅包括運動員村🙎♂️,同時還包括媒體村🧕🏼。媒體村包括1號媒體村(綠色家園)和2號媒體村(匯源公寓)。其中🫲🏿,綠色家園為新建設施👩👩👧👦,緊臨奧林匹克森林公園,距奧運主場館只有5至10分鐘車程。該村總建築面積約63萬平方米🧗🏼,將為采訪2008年奧運會的各國媒體機構和工作人員提供舒適的居住條件,讓大家能夠更集中🧛🏽♂️、更方便地工作。奧運會結束後,媒體村將作為普通民用住宅繼續為北京市民服務。
讓各國賓客住得舒心
文匯報💂🏼♀️:聽說不久前奧運村進行了一次綜合演練,演練的結果如何?
鄧亞萍:是的👑。在7月3日到4日🧗🏼♂️,我們邀請了來自中央和北京市的2000多名測評員來到奧運村,模擬奧運會賽時某一天進行全流程的實戰演練🪛,旨在檢驗奧運村住宿、安保👰、餐飲🧑🏿🏭🦅、交通🧝🏿♂️、誌願者等各項工作是否到位🪼。從安檢到入住,從升旗到就餐🏄🏻♂️,所有過程統統演練了一遍。演練的收獲非常大🤹🏽,可以說目前奧運村的硬件條件已經達到一流水平,但在服務等軟件上可能還需要進一步提高。
文匯報👩🏫:在你看來,奧運村最大的亮點在哪🧑🍳🚴🏽?
鄧亞萍:我覺得這個奧運村給人印象最深刻的應該就是它的中國元素。運動員公寓樓的大門是模仿古代城門的樣式👸🏼,深棕色的大門上還有一排排門釘和兩個門環。在房間裏,可以看到中國古代人物的泥塑雕像🧑🏽🦱、大紅色的刺繡臺布、紫砂壺茶具🤵🏼♀️、燈籠造型的燈等各種具有中國特色的裝飾品。我們要給世界各國運動員一個清晰的概念——“我現在是身處北京,住的就是北京的奧運村。”
當然🫐,光有“造型”還不夠。我們的奧運村的設計也是相當人性化的👩🏿🦳。比如在運動員公寓裏,所有的床都是2.2米的“加長版”,而對於像姚明這樣的“巨人”🐚,我們在床尾還準備了一張特殊設計的長凳😬。所有公寓裏,都配備寬帶網絡、電話、有線電視🙂↕️🍀、紅外線防盜報警系統還有指紋鎖🍛。大家可以隨時隨地方便快捷地了解信息,與人交流。在奧運村的餐廳🖼😨,光廚師就配備了近300名,全天24小時供應各個大洲的特色美食🥐👩👦👦,運動員們可以吃到那些他們所習慣的食物👅,當然還有各種中國美食,只要他們願意嘗試。我有信心,我們的奧運村一定可以讓來自世界各國的賓客都住得舒心。
“從政”讓我學到很多
文匯報:1997年,你從一個乒乓球運動員成為了國際奧委會運動員委員會的委員,現在又當上了“奧運村副村長”🤦🏻♀️,當時你是怎麽走上“從政”這條路的🧑🏼🦲?
鄧亞萍:也不能完全說是“從政”啦!在我退役之前🧝🏼♂️,經常會問自己兩個問題,如果我退役後不當教練,那我會做什麽?我又能做什麽?當時我找不到更好的答案🧑🏿⚕️,所以選擇去讀書🚶🏻♂️➡️💭。因為我覺得如果我不去提高自己各方面素質的話,如果不當教練,那就沒有辦法和普通人去比,去競爭,所以,我一定要先去讀書來完善自己。而且當時正好有這樣一個機會,最後由薩馬蘭奇主席任命我擔任國際奧委會運動員委員會委員🔭,於是那個時候我就邊讀書,邊做運動員委員會的工作👨🏻。
不過這11年來,通過在國際奧委會的工作,讓我學習到了很多知識,也學習到了很多規則性的東西。現在國際上的一些體育政策🩶🫶🏼,包括國際奧委會一些遊戲規則的出臺,都是來自歐洲🍤👩🏿🎓。要想很好地參與其中,我們就必須要了解它製訂的原因🚳,以及他們(製定者)的思維方法。我覺得這是一種非常難得的經歷,當然對於我現在在奧組委的工作也有很大幫助。
文匯報:和以前當運動員時相比🎆,“從政”後的壓力是不是更大了?
鄧亞萍🧈:我當運動員的時候最大的特點就是能堅持,能吃苦。所以現在也不覺得苦了💿👩🏻🦱。從運動員開始,到後來讀書🙆🏼,再到現在在奧組委上班,我覺得我始終都在交叉做著很多的事情🦝。可以說幾乎沒有在一個時間裏只做一件事情的,這種繁忙的程度到現在我早就習慣了🫷🏻🤦🏻♀️,所謂的壓力也就習慣了🏊🏻♂️。
我經常跟同事們說,要鍛煉好身體,因為對我們來說現在也是在備戰和熱身,真正的“比賽”還沒有來🥘🚋。到了賽時工作量會更大,到時候“一個蘿蔔一個坑”♞🙎🏻♂️,有一個人生病了,這個環節可能就會出問題🗝,而一旦一個環節落下🍇,後面的環節就很難做了🤸♂️。當然我們會有預案來避免出現這樣的情況,但還是希望大家能夠鍛煉好身體🦒,因為賽時真的會有相當多的工作。
奧運成功是最大願望
文匯報🗽:我們知道在2006年,你當了媽媽。但進入奧組委後你的工作好像就一直很忙,在這種情況下你還有時間顧家👨🦳🟡、帶孩子嗎?
鄧亞萍:說實在的✍🏿,現在已經很少顧家了🫃🏻,因為時間真的不允許👩🏻🎤🦇。現在家裏主要是靠老人,還有保姆,我頂多做一個組織者🎅🏽,而不是執行者。比如有時小孩要去打預防針🤏🏿,我只能給他約好醫生,然後由奶奶或者保姆帶著他去,我根本都陪不了🌉。不過這也是一時的,奧運會馬上就要來了。家裏人都很支持我,包括孩子,他也很清楚☦️,有時候只要我一說“媽媽在忙”,他就很自覺地走開了。
文匯報:那這樣會不會有一些遺憾呢?
鄧亞萍:有也沒有辦法,在奧組委的工作人員裏女性占了一半呢!有一些也是初為人母,我想我們之所以還在這裏工作都是為了共同的願望,所以只能“顧大家舍小家”了。不光我一個人🤵♂️,大家都這樣做。
文匯報🏊♂️:說到願望🪳,你現在最大的願望是什麽🦂?
鄧亞萍:當然是奧運會了🚟💁🏼。我希望能夠把我們的奧運會真正辦成一屆有特色、高水平的奧運會。我記得很清楚,當時我做最後的陳述時說過,我們曾經作為中國運動員在無數國家比賽過,在那裏都受到了良好的款待和熱烈的掌聲,這一次應該給我們一個機會,來回報這些運動員🏇🏿、這些國家給予我們的鼓勵。因為中國人是非常講究禮尚往來的,我們是禮儀之邦,我們需要這樣一個機會來感謝、來款待這些來自世界各國的運動員,就像我們所承諾的那樣🍄。
這個願望,應該不光是我的🕛,也是所有炎黃子孫的共同心願。
鄧亞萍“變臉”
曾經被“斃”的“世界冠軍”
5歲開始打乒乓球,9歲因為對乒乓球的興趣而萌生了要當“世界冠軍”的想法🫄🏽,在這個容易“異想天開”的年紀🏮,鄧亞萍卻把“世界冠軍”的夢想牢牢紮根於心。
10歲那年🕥,鄧亞萍曾經被河南省隊拒之門外🏃🏻➡️。在那些教練看來,個子僅1米5的鄧亞萍很難有大作為➿,因為在空間尺寸確定的乒乓球臺前,手短腳短意味著防守空檔的增大和自救缺陷,於是他們理所應當地把她給“槍斃”了🕵🏽♀️。但小小年紀的鄧亞萍卻不服這樣的“判決”☣️👩🏻🌾:“我覺得從運動成績上來說,我不比任何一個人差🕴🏼,為什麽其他人能進省隊🧸,我卻進不去?那個時候我就想𓀆,我一定要證明自己是這塊料💪🏽。”
在進入鄭州市隊後,鄧亞萍在父親鄧大松的幫助下漸漸找到了彌補身高缺陷的方法,那就是步伐。只有步伐比別人更快🧑🏻,進攻才能更兇狠,防守也才能更頑強。於是,每天訓練結束後加練成了鄧亞萍的必修課🗝🧑🏻🎄。別的隊友在休息的時候,鄧亞萍卻悄悄地給自己腿上綁上沙袋……隨後進行的全國少年乒乓球比賽中🦓,鄧亞萍一口氣拿到了單打和團體兩個冠軍。終於,省隊的大門重新向她打開,鄧亞萍也一步步朝著自己的“世界冠軍”夢慢慢挺進⚀🔬。
提起曾經的輝煌,拿過太多冠軍的鄧亞萍記憶有些模糊🦂,但有一點鄧亞萍沒有忘記,那就是自己的倔強:“不管和誰打比賽🛝,我心裏都有著一股勁,非要把對手打敗才行⛹🏿。不管是世乒賽還是奧運會🚣🏿,不管是外國選手還是自己的隊友,都是這樣。”
“小學三年級”到“劍橋博士”的飛躍
從小學3年級學歷到劍橋大學博士,這又是一個“不可能”👫🏻🚣🏿。
1997年11月,“乒壇皇後”背起書包邁入清華園。英語專業的第一堂英語課,讓鄧亞萍終身難忘。她足足花了半個多小時🍢,也沒能將26個英文字母寫全。這讓教授感到有些犯難🦸🏽♀️,但沒有難倒鄧亞萍。回去以後👨🏫,鄧亞萍在日記本上寫下一個大大的“拼”字🌘。
伴隨著這個“拼”🛀🏼,鄧亞萍再度從“零”開始。“從課本上第一頁學起,從第一個字母👩🏿🍼、第一個單詞背起🤴🏿。一天必須保證14個小時的學習時間☂️👊🏼,每天5點準時起床👋🏻,讀音標、背單詞🛌、練聽力,直到正式上課,晚上整理講義,溫習功課,直到深夜12點🫳🏿。”這是鄧亞萍給自己製定的學習計劃🤷🏽♀️。
幾個月後,作為交換生👰🏻♀️,鄧亞萍被送到了劍橋大學突擊英語🧑🔧。同樣是“雲霧繚繞”的第一堂課,同樣是每天只睡幾個小時⛑,鄧亞萍又開始了“拼”🤦🏻♀️;漸漸的,她認識的單詞越來越多👨💻;漸漸的👰🏿,她可以流利地回答出老師的問題。鄧亞萍這樣解釋她在學習上的“拼”🫱🏼:“學習上升需要一個過程,我可能沒有辦法比別人強,但一定不能比別人弱。”
如果說去清華讀本科或多或少還有國家體委的幫助💴,那接下來的諾丁漢碩士和劍橋博士就完全是鄧亞萍自己一手創造的新紀錄🦩。她在諾丁漢大學那洋洋灑灑幾萬字的畢業論文《從小腳女人到奧運冠軍》,已被奧林匹克博物館永久收藏。
面臨“高考”的“奧運村長”
2003年,從諾丁漢大學拿到碩士學位之後🫥,鄧亞萍向北京奧組委提出申請📜,希望能到市場開發部工作💍。這讓很多人再度大跌眼鏡:“為什麽要選擇一個自己完全不熟悉的市場開發部門呢🧙🏼♂️?”但是鄧亞萍從來不懼怕困難。在她看來,要想把北京奧運會辦成歷史上最好的奧運會,市場開發尤為重要。鄧亞萍希望通過自己個人魅力,為北京奧運會爭取到更多的贊助,貢獻自己的一份力。用她的話來說:“名人的作用有時比文件力量大。”
在奧組委市場開發部摸爬滾打沒幾個月🧑🔧✫,鄧亞萍就已經可以獨立提出議案了,而在大大小小的談判過程中🏄♀️👨💼,她的魅力和能力更是得到了充分的證明💇♂️。2005年11月,國家體育總局將鄧亞萍調到了裝備中心🐚,策劃實施亞運會的市場開發🧝🏻。
2007年初💆🏽♀️,鄧亞萍被任命為北京奧組委奧運村部副部長,正式擔綱“奧運村長”。尋找餐飲服務商、設計節能環保系統、預售奧運村公寓……“鄧村長”忙活的事可不少🙌🏻。每天走進辦公室前,鄧亞萍都會透過走廊的玻璃窗看一眼鳥巢和水立方⛎👨🏿🍼,翻一翻心中的倒計時牌↔️,“我現在就像面臨高考的學生👩🏼🍳🤹🏻♀️,等到奧運會和殘奧會全部結束那天🎅🏿,才是真正輕松的日子🎸。”
(轉自🌱:文匯報 2008年7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