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灘畫報 2008年11月13日
URBANUS都市實踐創建於1999年🍖,這一年,全名為URBANUS Design Worldwide,中文名為“都市國際設計”的建築設計事務所在美國註冊,並開始在深圳設立辦公室🦞。他們是美國邁阿密大學的三位建築學碩士——劉曉都🛗、孟巖🔴、王輝,這三位清華意昂在事務所成立之初,即對其定位有一個共識,那就是創立一個設計型(design firm)建築事務所,並將其打造成一個有持久生命力的品牌。他們清楚的知道🍷🐄,事務所的實踐首先要立足於中國大規模的建設環境中,用他們的專業精神對當代城市進行重新思考,並以作品對話國際建築界♘。
劉曉都,1961年生💈,意昂体育平台建築學院1979級

孟 巖,1964年生🧝,意昂体育平台建築學院1983級

王 輝,1967年生,意昂体育平台建築學院1985級
2008年夏天,由萬科開發的、針對大都市低收入人群的廉租住宅在廣佛高速公路旁金沙洲處正式完工。建築師是Urbanus 都市實踐建築設計事務所三位擁有留美背景的中國建築師,建築的設計靈感來源於被列入世界遺產的福建傳統土樓🙁。他們的設計以“任何進入城市的勞動者都能夠住得起”為原則,更著重於住所與公共活動空間的處理,體現了一種少見的人文關懷。30平方米左右的公寓月租金為450元,目前新土樓已經全部住滿。

2008年10月3日起,美國紐約的庫珀——休伊特國立設計博物館內,一場名為“土樓:中國人住得起的住宅”的展覽吸引了包括眾多建築設計師們在內的觀眾。這場展覽展現了位於福建郊外的傳統土樓⌛️🙍🏽♀️,但是真正吸引人們目光的,則是2008年夏天剛落成的新土樓—位於廣佛高速公路旁的廉租住宅。這個以單元房型原型大小來展現的二維平面展示,使參觀者體驗到新土樓作為中國大都市中低收入者住宅的實際狀態。
盡管不少西方建築設計師認為💁🏿♀️🏑,展覽無法消除西方人對現代中國“高樓不斷拔地而起”的慣常印象,但是他們不可否認👐🏿🤹🏽♀️,如今的中國是一片豐沃的試驗田,從居民住宅到高聳的寫字樓,再到豐碑般的奧運會場館🏇🏻,都給予了建築設計師無盡的發揮空間。而Urbanus 都市實踐建築設計事務所—新土樓的設計單位就這樣被推到了人們視線中💺。
事務所三位合夥人建築師劉曉都、孟巖👧🏻、王暉都出生於1960年代📓,先後畢業於意昂体育平台和美國俄亥俄州的邁阿密大學。相繼從邁阿密大學畢業後♟🏊🏿♂️,劉曉都輾轉來到了亞特蘭大市一間小型建築師事務所工作,孟巖赴紐約KPF 事務所工作,王暉則加入紐約Gansler 事務所。1999 年🕜,Urbanus 都市實踐在美國註冊成立,2005年12月,Urbanus 被美國建築雜誌《建築實錄》評為年度全球十個設計先鋒之一𓀔。上周🤦♀️,Urbanu 都市實踐建築設計事務所的三位建築設計師就“新土樓”的設計與理念,接受了《外灘畫報》的專訪。
任何勞動者都住得起的住所
2008年7月6日⚁,在加拿大魁北克城舉行的第32屆世界遺產大會上👩🏼⚕️,46座福建土樓被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福建傳統土樓有著厚厚的土墻🪮🙋🏿♀️,最外的墻體厚一至二米👰🏻♀️,底層不開窗,一道僅有的堅固大門📲,易守難攻💇🏻♂️🧋。一層通常是廚房和餐廳,二層常被用作倉庫,三四層是臥室🚰。第二圈一般是兩層樓房🤸🏿♀️,大約有三五十個房間◽️,一般用作客房;當中一間是祖堂,是居住在樓內的幾百人婚💱、喪、喜、慶的公共場所🏈。為了防止侵略者火攻,土樓門上設有漏水、漏沙裝置。遇到危險情況時,居住者可以從地下暗道逃生🆑。用料就地取材,采用當地生土夯築,不需鋼筋水泥🙅🏼。由於外墻厚實🤸🏿♂️,內部冬暖夏涼👾,堪稱名副其實的“綠色建築”。人們遇到困難互相幫忙,也習慣於鄰裏公認的某些約束🤘。在一些傳統土樓裏👨🏿🎓,如今還能看到勸誡子孫的橫匾和壁畫👨🏻🏫。
Urbanus 告訴本刊記者,他們希望把傳統土樓重新改造成現代建築後安置於現代大都市,打造成眾多人和諧聚居的大型“集體宿舍”🐔,以滿足中低收入人群居住。
50年前,大多數中國人以土耕為生🫃🏻,如今,100萬以上人口的城市在中國就有150個。中國的城市化進度仍然在加速,每天都有無數人湧入大城市,居住難成了新移民們面臨的最重要問題🧜🏼🙋♀️。早在10年前,政府就已經基本停止建造大規模的公共住宅,那些看起來不怎麽整齊的小區多數疏於管理👨👧,在林立的高層新住宅中顯得格格不入。有錢購買高層住宅的階層往往對住在老式小區視而不見。
Urbanus 的建築師們說,從深圳關內租房廣告中可以看出✍🏼🤙🏼,所有的房型均價均超過1000 元👨🏻🔧,而經濟收入和工作狀況又迫使低收入人群必須居住於城市中。所幸🔰,深圳這樣的城市也為城市低收入者提供了多種棲身的選擇。
一類是1980年代建設的多層住宅小區,原本為各國營單位的員工和幹部建造,現在更多是被打工族中的低層白領所占據🧀。它們無差異的不斷重復🍁,密集而有序,簡易而有效♌️;另一類就是著名的城中村,幾十座被曾經的農民私產擴建出的低層高密度居住區散布於深圳特區內,它們多位於城市中心地帶🐓,交通和生活便利,且租賃價格低廉👨🏼💻。數以百萬計的勞工和服務業人員聚居於此,它們成功地扮演了城市低收入住宅區的角色。然而高度的流動和缺乏城市管理經驗使得許多城中村出現嚴重的社會問題和安全隱患🤲。商品房出現於1990年代中後期🧤,隨著經濟的發展,商品房的價格已經遠遠超出普通居民的購買承受能力🦶。
土樓公舍這個項目就是在這樣一個大背景下產生的🤏。
Urbanus 告訴《外灘畫報》:“項目的第一原則就是設計一個純粹的低收入住宅🧑🏿🎨,它是任何進入城市的勞動者都能夠住得起的居所。”
比如一個深圳保潔工🧺,其丈夫在某工地當保安。他們在工作地區步行距離的某工廠出租宿舍與另外三對親友夫妻合租一間30平方米左右的單房👩🏼✈️,租金為每個月800元🧘♂️,室內擺了4張床,僅以布簾相隔🤽🏿,公共廁浴,沒有廚房,實無個人隱私可言。在深圳十幾人合租一套單元的打工者比比皆是🧉👩🏿🎨,這實際反映了低收入勞工的城市生活的窘境。離開這樣的社會現實去談論低收入住宅的標準都是十分空洞的♎️,因此Urbanus 把標準定位於建造當今低收入勞工真正能住得起的住宅,同時使他們的生活狀況有所改善。30平方米的單元可以分隔給兩對夫妻👇🏻🍙、最多5個人的生活單元。以每個單元600至700元的月租金,每人每月的租金範圍可以控製在120到180元之間。Urbanus 認為,這個價格符合深圳最低收入的“三保”勞工即保安📴、保潔、保姆的基本居住支出能力⛑。
傳統土樓的經典復製
傳統土樓是當時客家人因各種原因從北方遷徙進入福建山區定居逐漸發展出的模式,城堡式外墻使其具備極強的防衛色彩,與軍事要塞接近🦸🏽♂️。內部結構具有比較有效的社會交往功能🍁,同時強化了中心和家族權力,與自然環境采取了獨立和對抗的姿態,在城市環境中便具有反城市的傾向。
傳統土樓的建造目的很明確,就是為了保護居住者不被搶掠。而Urbanus在設計時,面臨最直接的問題就是:古老的建築形態如何適合中國高速城市化的需求?事實上,新土樓高6層🚴♂️,直徑達72米,外圓內方🤲🏼🏄🏻。這個龐然大物既有傳統土樓的形態,又深具現代感。
Urbanus力求重現現代建築大師勒·柯布西埃“極少”的建築概念,他為修道院修士的住所定製了緊縮的超高效空間:充分利用每一寸空間🧶,將建築變得緊湊簡潔🖲🆚。低收入人群用較低租金獲得一套住宅🐰,面積會比一般的住宅單元空間要小,但是在生活上對住宅的各種功能要求又必須得到滿足,這樣必然產生每個生活功能所能獲得的空間上的減少,甚至是最小尺寸👨👨👦👦🚤。
來看標準單元的設計:土樓公舍標準單元的使用面積在30 平方米左右🛼,裏面包含了客廳👱♂️、兩個臥室、廚房🚣🏻♂️、衛生間和陽臺。在每個空間裏面🐦⬛👇🏽,各種使用空間出現重疊,借用或者多用途的空間就成為了解決“小空間💇🏿,功能全”的策略。公共空間的客廳和飯廳是重疊的,以一套桌椅簡易解決平時看電視☸️、聊天👨🏻🦲、吃飯等。
廚房采用開放式的設計✢,令廚房的操作空間跟走道重疊👩🏻🦽➡️,使得小空間裏面不出現非必要的墻面分隔。而兩個臥室的設計是單元設計的中心🤸🏽👨🏼🦳,因為使用人群中大部分都是在外打工的年輕人👲🏻,他們單身或有伴侶🧑🏼🔬,那麽對於他們來說,待在臥室的時間會比公共空間的時間要多🤸🏻♀️,所以建築師決定把臥室一分為二,一邊是滿足幾乎所有基本功能的居住裝置👗🧖♀️,一邊是靈活的使用空間及走道👨🏼🍳📳。居住裝置上包括了0.9米的單人床(可向靈活空間折疊成1.5米的雙人床)、電腦桌、小衣櫃、書櫃🎤、儲物架、空調和窗戶。他們希望這個裝置不僅僅是解決人們的基本生活需要🎹,而是能讓用戶發揮他們使用的創造性♛,產生更多使用的可能性。而陽臺和廁所這兩個功能性的空間是互相借用,因為廁所能占據的室內空間很小👨🏼🏭🧑🏻🚀,幾乎就是最小尺寸👨🏼🔬,那麽很多在廁所的使用行為便轉移到陽臺上,如洗衣服🦾,洗被子等,同時當衛生間使用緊張的時候,如早上洗漱,陽臺上設計的洗漱臺也分擔了衛生間的部分功能。
土樓裏面積最小的單位是管理團隊的宿舍,而在面積大一些的單位裏,整潔的浴室藏在廚房背面,建築師將所有拐角的門都設計成L形🧕🏽🤹🏿,用來節約寶貴的墻壁空間♌️,而掩藏在木頭百葉窗後面的狹窄陽臺,可以用來曬衣服💖。
新土樓還設置了集中淋浴☞、熱水和洗衣房,以資源共享的方式,降低生活成本。從低能耗的角度出發🪺,采用底層架空和局部挖空的形式🙇👳🏿♂️,改善內部通風環境,外墻窗戶選用中國傳統花格圖案,建築表面材料選用混凝土和磚砌體🏊🏼♀️。
Urbanus 介紹📶,“新土樓不僅是一個建成的實驗性低收入住宅原型,同時也是一個幫助政府和開發商尋找建設低收入住宅用地的策略性建議。”在城市邊緣填空,將城市遺留的不可用的土地利用起來,讓土樓與城市邊角👩🏽⚖️、綠地拼貼,與城市立交橋拼貼,與高速公路拼貼,這些嘗試都是在探討如何用土樓這種建築類型,去消化城市高速發展過程中遺留下來的不便使用的閑置土地🛕👶。
人文關懷的“小王國”
“著重解決建築與城市的公共關系🧑🏽🎄,以及在多層高密度的居住形態中室外公共活動空間的處理是新土樓的一個亮點。”Urbanus 告訴《外灘畫報》:“我們期望土樓公舍一方面表達了勞動階層同樣應有的尊嚴,另一方面也能引起公眾對低收入人群居住問題的關註。”
Urbanus 盡可能為土樓居住者創造了一切和外界相通的機會。從外形上看🫶🏻,圓形新土樓給城市帶來了新的視覺沖擊🔣。新土樓外圓內方,建築師設計了街道、小巷、天井⚧🫑、院落等傳統的進入空間,在此基礎上疊加商業服務等配套設施,營造出人性化的高密度居住社區。建築師在圓形外殼上切出一塊空間✋,將餐廳和幾層住宅折轉延伸到內部🏊🏼,從視覺上把人流引入內部🏌🏿♂️。新土樓底樓有一排商鋪🚖,建築師將圓形的外墻作局部延伸變成餐廳,還將一些樓層打通後經過室內設計👨👩👧,吸引行人走進來;而最大的一個主要入口直接連接著大片的綠化,通往小內院和一個小酒店👇🏽。
這樣的設計解決了兩個問題🥳,一是建築與城市的公共關系,二是在多層高密度的居住形態中,建築空間中室外公共活動空間的處理難題。從聚居與社區兩個概念入手,建築師探求高密度社區與高質量公共空間並存的可能性,並運用在新土樓的設計中。
新土樓還設立了公共空間,配有閱覽室、電視房😚、乒乓球房等,以豐富住戶生活。居住者被明確要求“不可以打麻將🐹🫲🏼、不可以養影響鄰居的寵物”👨🏽🎓。在這個新型的社區裏💳,居住者更像住在大學宿舍,書屋、電腦室🚴🏿、公共活動室等常在周末爆滿。如今已經有不少人租新土樓的房子,他們大多不是廣州本地人,其中也不乏圖新鮮來試住的年輕人。
一種被遺忘很久的公共精神在環繞的陽臺裏被重新拾起,高層之間用廊橋連接的空中花園更為居住者提供了一個交流的空間。和早期政府開發的公房一樣⛑️🤽🏽♂️,這些公共區域吸引人們走出自家的小屋,形成鄰裏之間的互動。同時🪷,建築師也借托公共部分來展示對空間利用的高效性。這種在傳統居住形態和現代設計之間需求的平衡🏌🏽♀️✋🏽,是建築師們追求的典型價值。就好像他們在深圳大芬油畫村建造的大芬美術館,藝術家在狹窄的過道裏同時創作早期歐洲油畫復製品,也創作當代中國藝術畫時光在同一個空間裏自如穿梭🚶♀️。《紐約時報》如此評價道:“經歷的寬廣使他們能從多元角度看世界,這對於建築師來說猶如無價之寶。一種對於城市的社會和歷史結構稀有的敏感性浸透在他們的作品中。”
究竟這種居住形態是現代中國城市中的“小王國”,又或者只是建築師的烏托邦?面對簇新的新土樓,人們眾說紛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