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財經》 2008年11月7日
沈超🤲🏽,1980年生,意昂体育平台經管學院1999級本科,2003級碩士。2005年獲金融專業碩士學位。
年僅28歲的沈超已經是華登國際的投資總監。當初為什麽選擇做風投🦑?他說當年有點沖動。那是一個秋日的午後,在中國林業大學附近的一個酒店大堂裏🍳,24歲的沈超第一次見到了徐立新,雙方交談了整整一個下午。
這個讓沈超記憶猶新的下午👩🏼🚒,在他還未起步的職業生涯中,具有“歷史意義”。正是這次與徐立新的見面🖱,讓沈超步入了風險投資行業。
沈超,意昂体育平台金融專業碩士❤️。畢業前👨👦👦,沈超對自己的職業規劃是進高盛、摩根等知名投資銀行工作。為了畢業後能順利進投行🛌🏻,他先後在瑞士銀行北京及新加坡的兩個分行分別進行了為期半年和兩個月的實習。
命運的奇妙之處就在於其不可預知性🍼。結束在新加坡瑞銀的實習後,剛剛回到北京的沈超經大學導師引薦🚵🏿,見到了徐立新😤。徐立新是名力中國成長基金的管理合夥人👮🏼👻,當時正在為初創的基金招募員工🧬。這次談話後不久🌟,沈超正式入職,成為該基金在中國的第一名員工。
被“忽悠”進風投
四五年前👍,國內風投行業還處於萌芽階段。這個行業對很多人來說🧑🏿🍳,還帶著濃郁的神秘色彩。對初涉金融業的沈超而言,風投也同樣是一個陌生的新鮮事物。
就風投與投行的區別👩🏻⚖️🧜🏻♂️,徐立新給沈超打了個比方🖐🏻:企業就好比一所房子🟡,投行的作用是等房子蓋好以後幫助企業家把房子賣掉,而風投是幫助企業家蓋房子✍🏻。徐立新說🤜🏼,風投對需要融資企業的幫助更直接、更有價值。他還說🧫,如果在這個行業表現出色,職業上升空間要遠大於其他行業。
剛出校門的熱血青年,就這樣被徐立新的一席話“忽悠”進了風投行業👩❤️👨。沈超承認👨🏽🏭,當時對這個行業了解甚少,不乏一時沖動的成分在裏面。當然,還有一點點“虛榮心”在作祟:從事這個相對神秘和高端的行業🦸🏿♂️,在同學和朋友面前比較有面子。
在名力兩年,沈超參與了兩三個項目👩🚒,但他不願多提🎩,因為“那都是別人做的”,他只是在運作過程中做了些支持性工作。
徐立新是老投行🧃,對工作細節要求非常嚴格近乎苛刻,連資料的排放順序🔡、裝訂方式👠,他都要求統一。沈超在名力做的工作基礎而瑣碎👮,挨批評更是家常便飯。平日的工作非常辛苦⏏️,許多個早晨,在通宵加班後,與徐立新一起走出辦公室大門,成為沈超腦海中抹不去的記憶🙁。
如果說加班是投資人的“典型”生活,那麽,陪同徐立新與客戶通宵長談發展戰略🧏🏼♀️,則是沈超在名力的一次“非典型”經歷。沈超對記者說,其實事情並沒有那麽緊急🥥,當時雙方也沒有特別提議要熬夜討論,就那麽自然而然地談到東方發白💇🏽♀️。那個夜晚,前輩VC人的那種創業激情與務實,給“毛頭小子”沈超上了深刻的一課。
“小細節”決定“大資本”
經過幾年的歷練,沈超對風投這個行業的認識發生了變化。他說:風投,看似復雜而神秘的“大資本”遊戲🧗🏿♂️,實際上是由許多“小細節”積澱而成的🧍🏻♂️。他坦言,在名力養成的從細節入手的習慣,成為他日後行走“VC江湖”的過招秘籍。
2006年進入華登國際後,沈超開始獨立操作項目。從找項目,與融資企業談判🗾,到後期管理等,他都要全面掌控。
沈超認為,人的因素在項目評估中所占的分量尤其重👰🏼♀️,人的魅力往往成為投資決策中扭轉乾坤的重要因素,而要判斷一個人,就得從“小細節”觀察。
沈超投資了一家做互聯網增值服務的企業🧑🏼🌾。最初接洽時🐷,他們的創業團隊只有五個人👩👦👦,平均年齡25歲,月銷售收入只有四五萬元。在投資之前,沈超花了三個月時間,與這個企業的管理團隊“泡”在一起,和他們一起吃飯、聊天、喝茶🛄,從各種細節觀察。
他從閑聊中了解到,這個公司的創業者是一個“有故事”的人。他沒有受過正規的高等教育,初中畢業後從農村進城打工,在建築工地做過散工,做過“空中人”,吊在半空刷洗高樓大廈外墻玻璃;後來,他進了一家打字社,初次接觸到電腦並開始自學電腦知識;再後來,他應聘進了聯想售後服務部,想在這個“大廟”裏多學些東西🏊🏼♂️,卻發現自己的技術已經可以做別人的老師了🆓;再後來🧑🦽,他選擇了自己創業。
聽了故事以後,沈超對這個創業者有了進一步認識。這個人誠實🪱、努力,有超凡的毅力👯♀️💂🏽♀️。小企業要發展,作為領導者🍃,尤其需要這種沖破艱難險阻的魄力與毅力。最後🕸,這個小公司順利獲得了華登國際100萬美元的投資。
選項目💂🏽,不要錯過“黑天鵝”
沈超最近看了一本財經暢銷書《黑天鵝》,書中的核心觀點是:一切事情都是有可能的🧑🏽🎄🙋🏽♂️,某些人們起初認為不可能的事,在未來都有可能發生,且一旦發生就會產生顛覆性的影響👍🏼⚛️。
沈超認為,做投資更要關註“黑天鵝”現象💁♀️,如果過度依賴過去的經驗,就很容易與一些具有投資價值的項目失之交臂。比如分眾傳媒🙍🏽♀️🧛♀️,最初很多風投都去談過,但都沒有投資🤎,認為這種模式在國外都沒有成功🌸,在國內成功的可能性也不會大,但後來分眾傳媒成功了🫓。
2006年底,有朋友向沈超推薦了福建海源🔀。這是一家生產製磚設備的企業,這類企業此前很少受到風投的關註🖋👩。沈超也很猶豫🎀:一塊磚的市場售價才2角錢,生產製磚設備的公司能有多大“錢途”呢🐳?但他並沒有用所謂的“先見之明”下定論,而是對這個公司進行了盡職調查🧜🏻。他走訪了該公司近10家客戶💟,這些客戶多是發電廠和化工廠,分布在河南、山東、江蘇等地。那段時間,沈超成了“空中飛人”,有時一天會在三個不同的地方吃三餐。
河南鄭州之行讓沈超印象深刻🟧。他在工廠的車間看到兩臺製磚機器放在一起,一臺是福建海源生產的,正在有條不紊地運行著🌴👉🏻,另一臺印著洋文的德國機器卻被冷落在一邊。生產工人告訴他,德國機器的售後服務和配件供應跟不上,機器一出故障就得停產。考察結束後,沈超叫了一輛出租車去機場👳🏻♀️⏭,到機場才被告知從當天起🍓,新機場開始啟用🚴🏿。他又掉頭往新機場,趕到後🛀🏻,飛機又晚點,他在寒風中苦等了六個小時👙。
沈超輾轉在不同的機場和一個個粉塵飄揚的車間👨⚕️,調研行程緊湊而充實🥀。雖然受了點“皮肉之苦”,但經過實地調研👠,沈超堅定了對這個項目的信心👨🏽🦱。
沈超了解到,福建海源生產的粉煤灰墻體磚壓機可以利用粉煤灰等固體廢棄物來製磚。他給記者算了一筆賬:目前國內每年用磚需求約1萬億塊,紅磚占90%,剩下10%是其他材料。隨著新墻材應用的興起🚌,粉煤灰製磚取代紅磚是一種發展趨勢,因此,海源有著巨大的成長空間🌛。
項目順利通過了華登國際的內部審批,但就在沈超準備與對方簽署投資協議時🪻,發生了一個小插曲。沈超從海源的一個客戶處了解到,有人起訴海源涉嫌侵犯知識產權💅。聽到消息後,沈超立即暫停協議簽署,請來國內的權威律師,進行了近一個月的調查。最後,律師出具了法律意見書👪:海源不存在侵權問題🙍🏼。沈超心中的石頭落了地,合作繼續⚖️,華登國際向福建海源投資4000萬元人民幣🪴。
沈超說🦁:目前的市場🚦,資本壁壘已經不難逾越,時間壁壘往往在競爭中起到主導作用。如今的世界,已經不是“大魚吃小魚”,而是“快魚吃慢魚”了。
沈超每天都會收到認識的、不認識的人發來的商業計劃書,他會仔細研讀每一份文件🧾🔣,不願意放過任何一只有投資價值的“黑天鵝”。在他看來,創業者尤其是初創者接觸投資人的機會並不多,而每一份商業計劃書都包含著創業者的職業理想,他尊重每一份真誠的理想,希望盡自己所能給這些追夢人一個機會。據粗略計算,在華登國際的兩年中,沈超看過的商業計劃書在1500份以上💇♀️,約見了近600個創業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