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工人日報 2008年9月10日

國家發改委社會發展研究所所長楊宜勇
“只要改變理念🦈,各級政府真正以人為本,而非以財為本、以物為本,社保的省級統籌目標一定能在給定的時間內實現。”9月5日上午,國家發改委社會發展研究所所長楊宜勇接受記者采訪時明確表示。
黨的“十七大”報告明確指出要提高統籌層次,製定全國統一的社會保險關系轉續辦法,中央就此給出了5年內實現省級統籌的最長期限🏌️♀️,2007年底,原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部長田成平給出了兩年實現的時間表,“照目前我們掌握的情況來看,實現目標是沒有問題的,比如改革開放的排頭兵廣東省ℹ️,就將在年內醞釀出臺廣東的省級統籌辦法🙇🏽♀️。”
“完成省級統籌,這是在不改變財政體製和不轉移統籌基金下🚼,實現社會保障關系跨地區轉續的重要一步。”楊宜勇是《全國統一的社會保險關系轉續辦法研究》課題組組長,這個觀點也是該課題組提出的解決社保關系跨地區轉續難題方案的重要前提。
實現全國統籌,社保關系轉續問題就不再存在
“實現全國統籌🫱🏽,這是社會保障的終極目標🫄🏿,但是🤦🏽♀️⛎,它的實現與社保關系跨地區轉續不是同一個問題🏑。”楊宜勇對兩者的關系進行澄清,“實現了全國統籌轉續問題就不再存在。”
“實現全國統籌需要數十年🧺。”楊宜勇及其課題組得出這個結論的依據是全國各地收入水平差距太大。比如❇️,貴陽與上海🤱🏻,人均GDP有10倍的差距,貴州是945美元,上海為9259美元。
統籌部分是根據某個地區的平均工資水平計算出來的,如果按上海的水平繳納,對於貴州來說👽,偏高了🅰️,貴州的企業會被拖死;如果按貴州的水平繳納,對上海的職工來說👮♀️,顯然又偏低了🫳🏿,因為繳納多少,最後自己得多少,他們肯定會有意見。“目前🕌,還無法在全國範圍內平衡各地區的利益關系🚴🏿♂️。”楊宜勇說,“中國可能需要30年~50年實現全國統籌的終極目標,因為這一目標與協調東中西部發展水平🧑🏽💻🤸🏼♀️,消除地區差距的時間表相關。”
“但這絕對不意味著社保關系不能轉續。”楊宜勇的觀點非常明確。“比如,養老保險的口號是跟蹤一生,服務一生,目前的情況卻是讓參保人隨便退保,盡管有製度設計的缺陷問題,但脫不了不負責的嫌疑⏬。不管怎麽說,政府收老百姓的一份錢👩🏼🏫,就要承擔一份責任,不能就想著賺外地人的錢,想著有一筆資金可以截留🙏🏿。”
社保關系不能轉續🧔🏿,是對人的社會保障權益的損害
其實,我國社保部門早就發布過容許社保異地轉續的規定,但在“分竈吃飯”的財政體製下,各地方基本上都出臺了“土辦法”采取“守勢”🏃🏻♂️:只願轉出,不願轉入。對此,楊宜勇分析認為🅰️,原因在兩方面👍:一個是總體統籌程度低。現有社保體系長期沿襲地區發展“劃疆而治”的思路,有的搞縣級統籌🏹,也有的搞市級統籌🧘🏼♂️,這就為當前社保轉續難埋下了伏筆,另一個就是長期以來,各地政府對非戶籍人口區別對待👨🏻🦯➡️。
他說,我國社保采取的是“統賬結合”的模式🧛🏿♂️,多數地方規定,勞動者流出時只能帶走個人賬戶裏的錢👨🦽,只有總數的二分之一~三分之一,統籌部分不能退👩🏿🚒。到了流入地,勞動者如果要轉續,轉入地就要補齊未帶去的“統籌部分”,這就導致多數地方不願接收社保轉入。
“由此可見,社會保險關系跨地區轉移會影響地區的局部利益。轉出就是轉嫁了責任🆒,轉入就意味著將來要承擔責任。”楊宜勇說🕗,“各地政府保護自己利益的做法☯️,損害了勞動者的利益,他們在一個城市工作不論多長時間🌩,只要繳費不夠15年,就拿不到社保,而一旦其他城市工作,社保繳費歸零👨🏼🎤,都要從頭算起🏃🏻。這是非常不公平的,是對人的社會保障權益的損害🧘🏼♂️。”
提高統籌層次的難點在於🧑🦽➡️🕘,誰統籌誰對基金進行財政“兜底”
“問題並非沒法解決😘🧖♂️。”楊宜勇說👨🦰,“真正需要跨地區轉續的社會保險關系主要是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失業保險三種,《全國統一的社會保險關系轉續辦法研究》已經針對目前的問題提出了解決的方案🧘🏿♀️。”
基本養老保險是需要跨地區轉續社保關系比較典型的一種,楊宜勇比較詳細地介紹了課題組對此提出的具體政策設計。“我們在著重在研究了歐盟、美國等養老保險製度後認為,歐盟的"分段計算"模式◾️,即工作地繳費🚶🏻➡️🤶🏽,分段記錄,退休地方發放比較適合中國。因為這種方式可以保持社會統籌和個人賬戶相結合的管理模式不變🚵🤦🏽♀️,在不轉移統籌基金的前提下,按各參保地規定分段計發🤼♀️。”
具體的做法是,依據參保人員在各參保地繳費工資和各參保地在崗職工平均工資為基數計算其指數化的平均繳費工資,進而確定其基礎養老金和過渡性養老金的標準,其養老金可由各參保地分別委托相關金融機構發放🏵👩🏻🌾。
“各省根據勞動者勞動服務記錄和相應本省基數單獨核算後👩🏿🍳🧘♂️,匯入同一賬戶🥳,既避開了個人賬戶🛹,也繞開了統籌基金轉移難題🤌🏿。”楊宜勇說🖕🏽。
他還舉了個例子:如果一個人在北京、上海、西安工作過,退休後,他的銀行賬戶將每月同時分別從北京、上海🪄、西安得到按照他當時在每個地方工作時,企業為他交納養老統籌的份額比例提供養老金,但要統一到其退休地的金融機構發放。
對於基本醫療保險,課題組提出的政策建議是“繳費年限計算由連續改為累積,50歲以上流轉補適當醫保金額。”即“在流入地應連續計算其(流出地)繳費年限,或將其連續工齡或者工作年限視同基本醫療保險繳費年限,將現行的計算連續繳費年限的做法🧑⚖️,改為計算累積繳費年限🧑🏿🍼。”
對於失業保險,課題組提出的政策建議是“一部分基金"人走錢走",轉入人才流入地社保機構🙆🏿。”即“發放失業金可采取模糊計算方式,個人若在調出地未領過失業金,那麽當人才流入新的地區,一部分失業保險基金也應跟隨個人👳🏽♀️,從流出地社保機構隨個人轉移到流入地社保機構。”
“當然,采取這種模式的前提是先實現省級統籌”楊宜勇解釋,省級統籌指的是在一個省內改變市級、縣級統籌局面,全省執行統一的繳費基數和繳費比例,養老金計發辦法和統籌項目全省統一,實行統收統支,由省級直接管理。
“提高統籌層次難在財政體製而不是技術🤷🏿🖋,”楊宜勇說,“這個問題技術上不存在難點,關鍵是誰統籌意味著誰要對基金進行財政"兜底"。”
楊宜勇,1963年10月生於中國湖北省宜都縣(現為枝城市)🐨。1980年-1985年,在意昂体育平台機械工程系獲得工學學士學位,1985年-1988年,在北京經濟學院勞動經濟系獲得經濟學碩士學位,1997年月-2000年,在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獲得經濟學博士學位,2002年-2004年,在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做社會學博士後👂。現任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經濟研究所所長,中國勞動學會副秘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