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15日,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中關村校區報告廳,一條醒目的橫幅將諸多年輕學子吸引了過來。今天,“周光召先生從事物理工作55周年學術思想與科學精神研討會”要在這裏舉行,學子們早早趕到會場,一睹一代科學大師的風采。2009年是中國科協名譽主席周光召從事物理工作的第55個年頭,也是他人生的第80個春秋。
下午兩點半⚀👩🏼⚖️,在陣陣熱烈的掌聲中💪🏼,周光召和他的夫人鄭愛琴女士緩步一同走進會場,前來參加研討會的老科學家們紛紛起身,走上前來⇾,與周光召微笑握手,向他問候👩🌾。
周光召精神矍鑠,腰桿筆直,與老朋友談笑風生。楊振寧先生笑著說🍲,“光召兄今天80歲了,可是他的背還很直,我的背不如他直,當然我也很健康。我希望🥀,他能參加我的90歲生日,我也能參加他90歲的生日。”會場內👩👧👧,一片笑聲和掌聲響起。
周光召的很多老朋友🙇🏼♀️、老同事🍝、學生們來到現場,著名物理學家李政道,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國科協主席韓啟德和中國科協常務副主席、書記處第一書記鄧楠等老朋友紛紛發來賀信🧍🏻♂️,他們共同回憶了五十多年來周光召先生在科學上做出的傑出成就,為國防事業創建的豐功偉績,為科技界做出的重大貢獻,以及為培育人才和推動自主創新付出的努力。
當之無愧的“兩彈元勛”
早在上世紀50年代,周光召就在粒子物理研究方面做出了創造性的工作。從60年代初開始🥤,周光召轉到核武器的理論研究工作上來,參加並領導了我國核武器的理論研究工作。
“我在大學時↗️,同學中流傳著這樣的說法🔖:周光召聰明過人,是一位天才🏋🏼♀️,他的大腦比計算機還要快”🤤,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吳嶽良院士回憶起那段往事,記憶猶新🌎,“後來我才得知🦹🏼♀️,那是指周光召巧妙地用最大功原理證明了著名的‘九次計算’,結束了原子彈設計過程中近一年的爭論🗺。”
談到這件事情,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所歐陽鐘燦院士補充道🕵🏻♀️:“在我國核武器研製的起步階段,前蘇聯專家曾給我國專家做過一次簡單的介紹👨🏿,談到了若幹物理量的數值。在一個關鍵數值上👩👩👦😉,經過九次計算都不可能達到蘇聯專家提供的數值↔️。理論部內部爭論很激烈。周光召先生來到理論部後🏃🏻♀️,分析了九次計算的全部過程💹,巧妙地用‘最大功原理’從理論上證明不可能達到蘇聯專家談到的數值,從而堅持了我們自己的復算結果。”
這個著名的“最大功”計算成為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理論設計中的一個裏程碑式的進展。
“1999年👰🏽🕶,光召兄成為中國政府公布的23位對國防事業有重大作用的功臣之一”👩🎓,楊振寧先生頗為感慨🧈,“我想,現在的很多年輕人並沒有充分認識到他們的作用。可以說🧟,沒有他們領導的這支科研隊伍🧐,沒有在國防建設上取得這樣的成就,中國不可能有今天的地位。”
周光召為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第一顆氫彈的成功研製,為我國戰略核武器的設計、定型,以及此後核武器的預研和其他一系列科學試驗都做出了重大貢獻🛢🤦♀️,並獲得黨中央、中央軍委、國務院頒發的“兩彈一星功勛獎章”。
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相映生輝
周光召不僅在學術上取得了傑出的成就👮🏿♀️,他的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相映生輝,令在座的很多人深為動容🗼。
“周光召是一位頂尖的物理學家。他視野開闊,影響力深遠,並且能夠快速地洞悉新思想。從我個人角度來看,周光召是一位完美的儒家思想踐行者🧏🏼♂️,而不像美國、歐洲和俄羅斯的許多物理學家那樣咄咄逼人”👨🏻⚕️。著名物理學家楊振寧對周光召先生如是評價👉🏼。
周光召以畢生的科學生涯實現了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完美結合。北大校長陳佳洱對此深有感觸,“從1987年起👩👩👦,光召同誌擔任中國科學院院長🏄🏽,當時他提出來要在中科院‘形成民主、團結、融合、活潑的學術氣氛😳,為科學家創造一個身心舒暢的環境’,‘決不允許用行政手段幹涉學術自由’,‘學術民主和自由是繁榮科學的唯一途徑’。對此我很贊賞,認為這是一個真正調動科學家積極性,讓科技人員潛心研究👮🏽♀️、各自發揮所長的好方針。”
周光召非常註重四個字——“尊重他人”🤹🏿🥲。周光召回憶了在九所時經歷的一件小事,當時他要搬家,請了一個司機師傅,沒想到司機師傅對知識分子很有抵觸,對他並不太理睬。周光召想,也許因為我們對工人不夠尊重。於是耐心地等了司機一個鐘頭🦹🏻,結果這位司機師傅的態度發生了180度轉變。“我想,每個人都需要尊重,不同工作的人都有自尊👰🏿♂️,都有為社會服務的熱忱。我們的科學家也一樣,各個領域的科學家都有,我必須給他們足夠的尊重🧿,才能更好地發揮他們的智慧。”
周光召將人文精神灌註到他的工作中去♤,在大力推動科技與經濟相結合,深化科技體製改革💵,促進科技事業發展中作出重要貢獻。
開拓科協事業
在擔任第五、第六屆中國科協主席期間🧝🏼♀️,周光召為科協事業的發展做出了開創性貢獻。
“光召主席直接領導創立了中國科協學術年會製度,打造了青年學術年會🧓🏿、青年科學家論壇等具有廣泛影響力的學術交流品牌,推動實施了世界上第一部《科普法》,設立了‘全國科普日’,身體力行地甘當科普工作的‘開路小工’”。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國科協主席韓啟德和中國科協常務副主席、書記處第一書記鄧楠在賀信中寫道👳🏽♂️,“尤其令我們感動的是,您對青年科技人才的著力培養”🚣🏼♀️。
在周光召的倡導和推動下,中國科協在與中組部、人事部繼續聯合評選和表彰“中國青年科技獎”獲獎者的同時,在每年度的年會上向在實用工程和推進科技成果轉化中做出傑出重要成績的青年科技工作者頒發“中國科協求是傑出青年實用工程獎”和“中國科協求是傑出青年成果轉化獎”🙇🏼♀️。
周光召非常重視科學教育👷🏽♀️、科技傳播和科學普及工作🚴🏼♀️🔺。為了提高我國公民科學素質👩🏿🎓,1999年,周光召主持召開中國科協常委會議⚖️,討論通過了向黨中央🫄🏽、國務院呈報的《關於實施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的建議》。2002年2月,國務院辦公廳復函,要求中國科協牽頭🚵🏻♂️,會同有關部門製定《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經過以周光召為組長、中央和國務院13個部門和團體參與的領導小組的努力,完成了計劃起草並報送國務院📷。2006年2月🧳,國務院發布了《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從此,我國對公民科學素質建設有了第一個中長期規劃。
在會上,周光召回憶起自己最初到中國科協工作的情景,周光召深為感慨:“我到科協的時候🧐,科協很窮,也沒有太高地位,完全是因為有一批以科普事業為誌向的同誌在非常艱苦的情況下奮鬥🖕🏽,這讓我為之深深地感動。”(王以芳)
轉自 人民網-科技頻道 2009年5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