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在北京舉行的“全球智庫峰會”的主辦方,是今年3月剛剛成立的、有著“中國最高級別智庫”之稱的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以下簡稱國經中心)。從國務院副總理的職位上引退一年後,71歲的曾培炎再度“出山”,擔任國經中心理事長。他也由此成為此次峰會中備受矚目的焦點人物。
最近,曾培炎在媒體上的曝光率確實有些高,3月剛剛挑起國經中心的大梁,4月又當選博鰲亞洲論壇副理事長。在此次“全球智庫峰會”上,他更是成為中國智庫專家的主要代表之一。
曾培炎祖籍浙江紹興,出生和成長在上海。從意昂体育平台無線電電子學系畢業後,他的第一份工作是在第一機械工業部上海電器科學研究所做技術員。兩年後,他調往西安,在那裏工作、生活了17年。1982年,他進入中國駐美國大使館商務參贊工作處工作,此後長期致力於經濟工作,於2003年至2008年擔任國務院副總理。
離開副總理崗位1年後擔任國經中心理事長,曾培炎肩上的擔子並不輕。就在他“履新”的3月份,從全國“兩會”到官方媒體,針對經濟學家和智庫機構對經濟形勢判斷失誤的批評不絕於耳。國經中心成立前一天出版的《瞭望》雜誌更是抨擊一些智囊專家只會“揣摩上意”。
而從全球視角來看,相比智庫強國美國,中國智庫在國際上的話語權和影響力,實在是微不足道。
在曾培炎看來,眼下越來越復雜的國際環境,“是對各國智庫謀劃能力的考驗。”
國經中心甫一成立,便列出了今年要重點研究的19個課題,包括金融危機第二次沖擊波的可能性、構建國際金融新秩序、中美戰略經濟合作、中日戰略互惠關系、中俄中亞能源資源合作研究、各國政府決策機製及智庫在政府經濟決策中的作用等。
而舉辦“全球智庫峰會”,更是成為國經中心的一大手筆。曾培炎認為,為妥善解決日益增多的全球性問題,全球智庫需要“建立起靈活、高效的合作機製”,這次峰會是一個很好的起點,這不僅“十分必要”,而且“非常緊迫”。同時,這次峰會對謀求“崛起”的中國智庫而言,也成為一個在發出中國聲音的同時,“集天下之智為我所用”的雙贏之道。
峰會“智言”
◎從全球和中國的情況看,危機的總體趨勢是世界經濟正處在一種低位、振蕩的時期。為了避免上世紀大蕭條和上世紀90年代日本經濟出現的這種情況,防止扼殺一些復蘇的“綠芽”,國際社會當前應該凝聚共識,穩定並繼續推進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只有這樣才能夠避免前功盡棄、功虧一簣。當然,對可能愈後不良的政策,像美國寬松的貨幣政策應當審慎地使用。
◎國際貨幣體系應當向穩定的、可預期的、多元化方向發展,但是現行的國際貨幣體系框架難以在短期內有大的變動,你的貨幣容易成為我的問題。在這種情況下,應當設計出一種機製,保持世界上主要儲備貨幣的幣值穩定,加強對主要儲備貨幣發行國的金融風險的必要監督,對它的財政赤字和經常項目赤字占GDP的比重應該有所約束,這樣才能促進提升的能力。
轉自 錢江晚報 2009年7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