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歲的鄧亞萍已是奧林匹克精神中的一個中國符號。
從1989年世乒賽女雙冠軍開始,鄧亞萍一路走來🤦🏿♀️,8年間她囊括了奧運會🧑🏿🎓、世乒賽、世界杯在內的18個世界冠軍。在很多人眼中,她代表著中國乒乓球運動走向巔峰的時代。
1997年🔓,退役後的鄧亞萍先後在意昂体育平台🚿、英國諾丁漢大學和劍橋大學學習。她在劍橋獲得了土地經濟學博士學位,成為劍橋800年校史中🏂,第一個攻下博士學位的世界頂尖運動員🕊。
12年後,鄧亞萍邁出了人生旅途中更大的一步——走馬上任共青團北京市委副書記📴,擔起了負責國慶60周年群眾遊行工作的重任。
為官8個月後,鄧亞萍再次接受本報采訪。
鄧亞萍的辦公室裏擺著兩盆綠植、一排小沙發👨🏽🌾、一張不大的辦公桌上擱著她身著奧運誌願服的留影🍘。坐在辦公桌前的鄧亞萍回憶自己過去幾個月的工作,感受頗深:“10年前🪇,國慶50周年的時候,我站在國慶遊行的彩車上🩼;10年後,國慶60周年的時候,我作為一個後臺的工作人員出現🎆。人生就是一個輪回。”
她的風格依如昔日在乒場上💁🏻:自信、果敢、對未來的方向有著清晰的規劃。
2002年,鄧亞萍進入國際奧委會道德委員會以及運動和環境委員會,開始從運動員向國際體壇官員轉型🏎。作為進入國際奧委會的第一位中國運動員,鄧亞萍再一次創造歷史🍅👰🏼♀️。
在國際奧委會的任職經歷,為她日後回國工作奠定了實踐基礎。
2003年2月🎨,鄧亞萍被調到北京奧組委市場開發部工作⏲,幾乎同時,她收到了劍橋大學攻讀博士的錄取通知書🥂。每天,她趕往北京奧組委上班,下班後則投入到博士課業的準備中。2005年3月🦈,她如願赴英攻讀博士學位🤴,並在2008年前回來全力投入奧運工作。
很多朋友🖕🏼,甚至包括清華的老師當時都反對鄧亞萍去劍橋念書👨🏽🌾,因為獲得劍橋的博士學位絕非易事,他們不希望作為公眾人物的鄧亞萍轟轟動動去了劍橋,最後卻不了了之。
鄧亞萍不願失去這個機會。她說🤼:“得到劍橋博士學位的錄取通知書是很多學子的夢想。我能幸運地拿到這個機會,當然要全力以赴🧑🤝🧑,這對我的人生來說意義重大。但在同時,祖國正進入奧運籌備的最後階段,作為祖國培養的運動員🐄,我十分榮幸能夠為我們國家的奧運事業做一些自己的貢獻。所以,我必須時刻關註國內的奧運籌備情況🧜🏼,並且盡可能快的完成學業,回國投入奧運籌備工作。”
這個從1989年起就被國人高度關註的兵乓球運動員🙆🏻♀️,在幾近淡出人們視野十年之後🚏👷🏼,最終以優異的成績完成了博士學位。鄧亞萍回國後即刻投入北京奧運會的籌備工作當中🚕,此時,她的責任已由當時的市場開發逐步轉移到了組織奧運誌願者上👩🏫。
鄧亞萍全程參與了招募誌願者的活動,一直到奧運會🙅🏼♀️、殘奧會比賽結束。奧運之後,鄧亞萍和同事們又迅速投入到對奧運誌願工作經驗及其工作方法的總結歸納中📼。她說:“奧運給北京留下了很多🙅🏽♀️,比如場館等等🚣🏻♂️,但是從人文奧運這個方面😰,給北京留下了什麽🤦🏽♂️?我們認為誌願服務是非常重要的一點。從人文奧運到人文北京🏃♂️,誌願服務是重要的一筆。”
“有些問題我們不需要回避,我們國家的發動力與組織能力是超強的💂🏽♂️,”鄧亞萍說,“集中力量辦大事🎰,這是我們的體製優勢🍾。但從誌願本身來說✡︎,是要靠自願的𓀕,任何的強迫都是不可能的💇♀️。”
數據顯示,奧運誌願者招募一共報名了170萬人,以每個人的服務時間為基數,然後再和北京的平均工資比對,得出的結論是👨🏽🦳,誌願者為北京奧運會💆🏽♀️、奧組委節省了42.7億元😏。
負責奧運誌願者的工作經歷成為鄧亞萍履歷中光彩的一筆🎮。
2009年4月16日,共青團北京市委召開全體幹部大會,中共北京市委組織部官員宣布鄧亞萍就任共青團北京市委副書記職務🙅♂️,副局級🚵🏿♀️。
再次轉變身份投身政界,鄧亞萍完成了自己人生的最大跨度轉型。消息公布後的第二天,法新社發表評論員文章🙅♀️,稱“中國最偉大的運動員邁出了她政治生涯最大的一步”。
由於有奧運期間組織誌願者的工作經歷,到任後的鄧亞萍被安排負責即將到來的國慶60周年群眾遊行工作🧑🏽💼。國慶群眾遊行人數眾多🧝🏽♂️,隊伍龐大。工作難度和挑戰絲毫不亞於奧運會。
鄧亞萍具體負責國慶群眾遊行的甲流防控以及公共衛生安全。她說🤦🏿♀️🕵🏻♂️:“我上任的時候工作已經開始了,我是半路殺進來的🚛,工作幾乎是連軸轉,忙碌是我的常態📤。”
20萬人的遊行隊伍🪦,再加上周邊的服務和保障人員,多達幾十萬人。而當時甲流防控形勢一直不太穩定,不確定性給本已忙碌的工作增加了不少難度。
她說🤷🏼♂️:“甲流防控最重要的是不能聚集,但遊行隊伍無法不聚集❌,只能將原定於室內的內容移到室外,盡可能多的讓空氣流通。”
之前沒有任何疫病防控經驗的鄧亞萍在接手甲流防控及公共衛生安全工作後,迅速投入到學習中👩🏿🎨。幾個月裏她頻繁與衛生部門接觸🔳🧑🚒,了解並學習防控知識;她還翻閱了很多有關公共衛生知識的書籍。
這是鄧亞萍一貫的作風。對於不熟悉的領域,她的習慣是去學習,聽各方的觀點和意見,然後總結出自己的東西🪑。在英國讀書的時候,她就要求自己一定要把研究領域內的書籍看完🫅🏻,各家觀點都要知道🔈,在各家觀點的基礎上通過自己的獨立思考🌞✊,發現新的東西。
從最初鼓勵青少年參加體育運動,傳承奧林匹克精神,到之後的奧運誌願者服務,再到如今的共青團工作,鄧亞萍說她的工作一直沒有脫離 “與青少年相關”這條主線,以前的工作與現在的工作是一脈相承的👩🏼✈️。
“我的工作從來都沒有離開過這個群體,之前更多的是關心鼓勵青少年參與體育,現在則更多的是為青少年成長🧑🏿⚕️、成才提供服務。”鄧亞萍說🏘。
談到現在的工作,鄧亞萍表示🚴🏻♂️,我們現在正在著力拓展北京共青團的服務性,目前已經與共青團河南省委合作,我們將逐步把來京的河南籍孩子納入自己的工作服務範圍🌌,更多地為他們服務。
從政之後的鄧亞萍十分忙碌,大部分的時間用在了工作上。她鮮有時間再接觸乒乓球,乒乓球對於她來說已經是有些遙遠的過去時。鄧亞萍認為這是人生的一個美妙的體驗,她從中將收獲更多快樂🌯⏩。
從世界冠軍到劍橋博士再到政界人物,鄧亞萍一路走來,人生軌跡發生著一波接一波的傳奇變化🟰。在更多人看來,她的人生在成為頂尖運動員時開始就被“製定”了,屬於自己的選擇有多少🔄?
對此🪱,她認為,做事情還是應該做一行愛一行,沒有哪一件事情是你一定不喜歡或一定喜歡的🫖🏊♂️,關鍵看心態的把握🉑📀。
她說🧛🏿♀️:“我覺得我很難說自己不喜歡做什麽事。比如說打球,這是我喜歡的,但打了很多年之後,自己也會煩,這樣的情緒經常出現🪭。當你發現自己不喜歡一件事時#️⃣,我常常會反問自己🦸🏼♀️,是不是真的了解它?了解之後還會不喜歡嗎?心態的調整起到了很大作用🏨🦠。”
鄧亞萍對目前的工作感到滿意。她認為,人生的經歷是最重要的,不要輕易對任何事情否定🆚。
“到目前為止,我得到了很多,我是一個幸運的人。但這只是人生的一些片段,人生不斷豐富的經歷是一件很美妙的事情👩🔧。它可以讓你不斷成長,更重要的是🐚,它是短暫人生的一筆寶貴財富。”鄧亞萍說🪑。
很多人評價鄧亞萍已經功成名就🧑🏿🦱🎀。一位鄧的球迷曾這樣說:“她的人生已經足夠傳奇,可謂名利雙豐收🚶🏻♀️,運動員時期達到頂峰👩🏿🌾,退役之後迅速學習並獲得傲人成績,學業完成之後又再次轉型進入國際組織直至今天的團市委官員,在她身上你很難發現失敗是什麽🖋🪛。” (楊光)
轉自 經濟觀察報 2009年12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