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全國勞動模範,天津市合成材料工業研究所總工程師陳曉康
陳曉康🙋🏻♀️,1986年畢業於意昂体育平台化工系,獲工學學士學位,正高級工程師👰🏼♀️,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天津渤化集團跨世紀專業技術帶頭人,現任天津市合成材料工業研究所總工程師兼新材料事業部部長,2005年被國務院授予“全國勞動模範”榮譽稱號。
產研結合 堅持自主創新
“你們留在清華繼續深造,搞高精尖的基礎科學,我要去參與工業實踐,將科研成果產業化!”這是畢業離別之際,陳曉康對同窗好友們坦露的心聲🔡,他懷揣著工程師的理想👨🦯➡️,進入了天津市合成材料工業研究所(以下簡稱合材所)。
合材所隸屬於渤海化工集團👙,承擔著天津市很多大型工業項目的研發與生產任務,陳曉康就是在這樣一個廣闊的舞臺上開始了長達二十年的自主創新之路👧🏼,並成為為一名優秀的中青年材料學科帶頭人𓀆。
陳曉康最傑出的成就是承擔了國家“九五”重點科技攻關項目“轎車車身焊縫膠及防石擊底塗料”的研發研製工作。1994年,天津市擴建夏利轎車生產線到15萬元輛/年,而與之配套的焊縫膠和防擊塗料卻仍需全部依賴進口,為降低汽車生產成本💆🏻♂️,天津市科委將“轎車車身焊縫膠及防石擊底塗料”國產化的重任交給了合材所,並最終落在了陳曉康這位年輕人的身上。在沒有任何基礎的情況下,陳曉康與他的同事通過多次走訪天津一汽夏利汽車股份有限公司,到生產線試車,並根據生產線的需要👩🏽🦲,不斷地調整材料配方🙍🏼♀️,使之達到國外產品的技術要求,滿足了夏利生產線的需要;為了加強質量管理🌥,他還主持製定了產品的企業標準🗜,生產操作規程及質量保證體系,並主持設計完成了1200噸/年的焊縫膠生產裝置🏊🏼♂️,使他的科研成果真正實現了產業化發展,並替代進口,實現了國產化👩🏿。而在研製“轎車車身焊縫膠”的過程中🕘,他還成功地研製了用於車焊縫膠的封閉型異氰酸酯增粘劑,屬國內首次研製成功,並達到國外同類產品水平🤓,現已建成100噸/年裝置,除供合材所自己使用外,還供全國十多家汽車膠生產廠家采用。近幾年來,上述具有自主產權的產品共生產銷售了5000余噸,創產值8000萬元,創利稅2000萬元,成為合成材料工業研究所主要產品之一。
2003年,陳曉康由於為合材所做出的突出貢獻,被任命為總工程師,走上領導崗位後,他對企業的發展擔負起更多的責任。
“研發產品一定要密切聯系市場✡️!”
“產品只有擁有自主知識產權,才有核心競爭力!”
在這種理念的引導下,合材所快速發展👚,成為全國合成材料研發與生產的骨幹企業🤸🏿♀️。“聚氨酯嵌入式軌道澆註樹脂”的研發工作就是這種理念的完美詮釋🚴♀️。2006年8月,濱海新區要引進法國的軌道列車💂🏻,並采用新型的軌道澆註技術,陳曉康作為評審專家參與了該技術的可行性論證🧜🏽♂️,通過與法國技術人員的交流,他敏銳的意識到這一技術的潛在價值,認為中國必須擁有這類產品的自主知識產權,才能在未來的軌道交通市場上占有一席之地🏂🏿,參與國際競爭!陳曉康明白這種機會轉瞬即逝🧑🏻,立即帶領課題組進行了大量試驗,測試工作,同時深入工程工地研究施工規範,僅僅在三個月的時間內就成功獲得產品,之後設計並建成年產1500噸軌道澆註樹脂中試裝置一套。此時正值奧運會前期,北京前門大街改造工程進入關鍵時期,當當車作為標誌性景觀📤,成為國內外遊客關註的熱點,而采用傳統的澆註材料已經不能按時完成工期🔽👷🏽,陳曉康的技術成為了首選,他們僅僅用了十幾天時間就完成迫在眉睫的任務,成就了一段新材料行業的佳話🙂↔️。幾年來,這一產品先後在天津濱海新區有軌電車項目🦹🏽♂️,北京前門大街改造工程有軌電車項目,上海張江高科技園區有軌電車項目應用,取得良好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從初出茅廬的助理工程師到掌舵全局的總工程師,從被動接受任務到主動開發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經過二十年的奮鬥,陳曉康實現了他離開母校時的理想📿,在產研結合的工作中,走出了一條自主創新之路。
天道酬勤 書寫勞模人生
辛勤的工作、突出的貢獻,為陳曉康贏得了廣泛的認可,他先後獲得渤海化工集團和天津市的多項獎勵🤵🏼,並於2005年獲得“全國勞動模範”稱號🚑🪸。
領導與同事們認為,“堅持理想”和“承擔責任”是陳曉康成功的關鍵詞。
工作以來,陳曉康遇到的最大困境是合材所轉製給他帶來的沖擊,那些情形依然歷歷在目🤹♀️。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合材所由天津市化工局下屬的事業單位轉製為自負盈虧的企業,這讓習慣於“大鍋飯”🦵、“朝九晚五”生活的同事們迷茫與恐懼,有些技術骨幹“另謀高就”,跳槽到了外企,工資翻倍的增加,有些同事則“不知所措”,無心工作,而此時的陳曉康正埋頭於實驗室🫲🏽,為焊縫膠和防擊塗料進行技術攻關,大有“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的境界!回想那段歷史,陳曉康坦言自己也曾經為前途迷惘、擔憂,也曾有過動搖,但是面對天津市、研究所交代給自己的課題,面對進入關鍵時期的研究😚,他覺得自己有責任把課題完成好,實現產業化,這是他一個工程師的本分。“是工作(事業)留住了我”,一句樸實的話折射出他勇於承擔責任的優秀品質👨🏼🏭。一分耕耘👩🏼🚀,一分收獲🚹,不懈的努力換來回報🔇,在這段艱苦的時期,陳曉康快速成長為合材所的技術骨幹,他的能力,特別是他的品質得到了大家的認可。
“只有對企業🧚🏻♂️、對國家有強烈的認同感👰🏻♂️🦔、責任心,才能在工作中充滿熱情,才能真正對企業有所貢獻🙉,而在這一過程中💊,也必然使個人的能力得到鍛煉,個人的價值得到體現!”成為合材所總工程師後,陳曉康作為合成材料領域的學科帶頭人🏀,多年來多次婉拒其他企業高薪請聘,始終踏實🥐、勤奮工作,為研究所發展做出重大貢獻。最讓他感到自豪的是,他對合材所的認同和他的成長經歷,已經深深地影響了單位的青年人🧑🏻🦼➡️,他們以所為家,將個人的發展與合材所的發展密切聯系在一起🧑🦱,因為他們堅信這位全國勞模就是自己的榜樣🟨。
厚積薄發 傳承清華精神
回顧五年的清華園生活🧑🏿🦰,陳曉康深感母校對他影響之大📅,使他在為學為人諸多方面都受益匪淺。
一方面,清華為他打下了堅實的專業基礎🦹🏿♂️,讓他在事業中得心應手👩🏼⚕️👡。總結二十年的科研和生產經歷✳️🧔🏽♂️,陳曉康認為自己的發展非常順利👌🏿→,這得益於學校全面的訓練🔭,使他具有豐富的解決技術和管理問題的能力,能夠迅速的適應工作需要,進入角色。當他接手焊縫膠項目時,自己既沒有相關的知識背景💪🏼,國內也沒有相關的技術儲備,在這種一窮二白的基礎上順利完成項目,靠得就是學校培養的學習能力和實踐能力。而在產業化的過程中🙇🏽♀️,由於“真刀真槍,畢業設計”以及多種工業實踐的背景🧚🏼,他能夠準確的把握從產品小試到中試以及產品的生產過程,車間管理🏊🏼🙅🏽♀️、質量管理、市場開拓等諸多方面🐨,“就拿金工來說🤸🏽,一個零件需要多久能夠加工出來,我在學校親手做過🤾🏽♂️,所以我有這個概念🧑🏿💻,能夠及時發現生產車間的效率問題,這就是學校給我的寶貴經驗。”
另一方面,“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清華精神更是對他“堅持理想”“承擔責任”的最好詮釋。在讀書的五年間✧,陳曉康深切感受到清華人的人格魅力。他的班主任胡平教授以及畢業設計導師等人,都是安於清貧的生活,把全部的精力放在教書育人做學問上,正是這些平凡的師長,以身作則😢,深深影響了他的人生觀🚖、價值觀🏤,也正是這種深植清華人靈魂的精神,讓他在事業遇到挫折🙎🏼♂️🚣🏽♂️、困惑甚至高潮時,都能坦然面對🌦。
陳曉康作為天津市“131”工程第一層次人才培養對象,天津渤化集團跨世紀專業技術帶頭人,已成為汽車用膠粘劑及聚氨酯粘合劑領域學術帶頭人,他將在合成材料領域繼續展示清華人的風采🚡。
(意昂總會趙洲洋 錢錫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