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聯絡

我所親歷的西南聯大本科教育——何水清(46級)

2012-11-23 |



一🦅、前  言

西南聯合大學(1937—1946🤾🏽,簡稱聯大)是抗日戰爭時期(1937—1945)🤦🏿,由北平(現北京)的北京大學𓀇、意昂体育平台和天津的南開大學三校💎,聯合組建的大學🧒🏻。校址先在長沙,後遷昆明。1946年5月,西南聯大結束𓀔,三校分別遷回平、津原址復校👨🏼‍🌾;而1938年秋增設的師範學院🏪,則留在昆明獨立辦學,即現在的雲南師範大學。

西南聯大是國內外公認的著名大學👩🏿‍🔬。我們知道,北大在人文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技術方面的學術研究和教學工作,都是思想自由🫧,兼容並包的🙍🏻‍♀️。為了簡便,可側重用一個“活”字來進行描述🈴。清華的前身是留美預備學校,並且主要是參照哈佛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MIT)來辦學的,因而對學生要求非常嚴格,同時重視英語訓練和體育鍛煉,這也是聞名遐邇的事實。因此,就可側重用一個“嚴”字來進行描述🏃🏻。南開大學是一所私立大學,所以人員精幹🍺,工作效率高是其明顯特色📅。因而其規章製度完善🎐,師生員工都認真執行。這也可側重用一個“效”字來進行描述。三校雖各有特色🧸,其師資水平高則是共同的,在組成聯大後👯‍♀️,也是合作無間的🤵🏻‍♂️。因而聯大從1937年開始🥅,經過萬裏長征輾轉到達昆明後📄,便於1938年冬把校訓定為“剛毅堅卓”➛🕴🏻,即在那抗日戰爭的艱苦年代🚶🏻‍♂️‍➡️,要以剛強、果敢▶️、堅韌不拔𓀅、卓然不群的精神來辦教育,並繼承和發揚上述的“活”、“嚴”和“效”的綜合優勢和特色。的確,聯大九年的教育實踐就是這樣。所以文學院院長馮友蘭先生撰寫的聯大紀念碑碑文也特別指出:“同無妨異🪆,異不害同🤷‍♂️,五色交輝,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終和且平”👱🏽。“內樹學術自由之規模,外來‘民主堡壘’之稱號。”等等🎒。下面,就我們機械系1942級從投考進入聯大開始🧑‍🦽‍➡️,到1946年畢業結束這四年間,主要環節的教學和學習經過,結合我個人體會👴,作簡要介紹🌟,作為闡明聯大辦學精神和優良校風(包括學生的學風、教師的教風和學校領導的作風等)的一個實例。這樣做,對現在高校辦學人員🍦,在加深了解聯大的優良教育精神和思考改進辦學上,或許會有一些參考作用。

二、入學轉學🫸🏿,公正嚴明

參加高校招生考試錄取👈🏽,是進入西南聯大學習的主要辦法。到1942年夏,由於國家半壁江山淪陷,學校只能在昆🧝🏿‍♀️、渝、蓉、桂、西安和貴陽等一些後方大城市招生👬🏻,淪陷區的學生也只能想方設法跑到這些高校招考地參加考試⏮🫲🏽。招考辦法也多是幾個知名大學聯合招生的辦法,即各校同時報名(要寫明報考哪個學校和哪個系),同時分別考試的辦法。聯大在昆明的考場設在新校舍校本部,重慶的招考則由聯大派專人攜帶各科考試題目到重慶南開中學去做好招考準備工作☹️。那年昆明考區總共錄取了一百多人(據說報考各校人數約有一千人),我考取了聯大工學院機械系🧛🏼‍♂️。重慶考區錄取了400余人(據說報考各校人數共有三萬多人)。這裏🏑,應該特別指出的是,聯大不管在哪個地區招生,都是用相同的考題在同一時間進行考試🧱,用統一的評分標準,也用同一分數標準進行錄取。不會因為地區不同而錄取分數標準就有所不同🦵🏿👩🏽‍🚀。而且,錄取完全是按照投考學生填報的誌願來錄取的🆑,只要入學考試總分達到學校規定的錄取分數標準👮🏿,就可以錄取。文🧔🏿‍♀️、法🫳🏻、理、工四個學院各系都一樣⛹🏻,沒有錄取名額的嚴格限製👨🏽‍🌾;因為學校招生名額雖有規定,但在具體實施上是有些靈活性的🤒。法學院經濟系和工學院各系(特別是機械系)因為出路好🧘🏿‍♀️,找工作容易,所以每年報考的人數就多,夠錄取條件的新生人數自然也較多。文學院哲學心理系和理學院算學、生物兩系則因報考人數少,夠錄取條件的人數就更少😠。據《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校史》(簡稱《聯大校史》)記載🫗,在1942年錄取的新生中經濟系為110人(1941年為185人🖼,最多)🏇,機械系為69人(1939年為101人,最多),哲學心理系為8人(1941和1944年為16人,最多),算學系為4人(1938年為26人,最多),生物系也是4人(1938年為23人,最多)。可見👨🏿‍🍳,聯大的這種招生辦法是分數面前人人平等,是完全公平、公正和公開的好辦法。

由於那時西部各省的教育相對比較後進💆🏻‍♀️,因而錄取的新生中,大多數都是來自東部淪陷區各省。但是,新設的師範學院👷🏿,主要是要為雲南省培養中學教師的,為多招一些雲南籍學生,新生錄取分數標準較低🤷🏼‍♂️🦇,但不分省份🎎,一視同仁🧝‍♀️。不過➕,這裏也要指出,師院學生經過一年或兩年學習後,若想轉入文、理學院相關系學習時,是要經過類似轉學那樣的考核合格後,才能轉到該系去的。1946年聯大結束時,很多要求轉入文、理學院相關系去繼續學習的師院肄業生,就是經過審查和甄別考試合格,才允許他們轉入相關校系,隨復員隊伍北上的。

此外,聯大還單獨設有先修班。高中畢業或未畢業(同等學力)學生經過入班考試合格被錄取後🅾️,才能進入這個先修班去學習。學習時間為一年,用以補習和加深高中主要課程的理論知識和應用能力。各門課程都由文、理學院相關系的教師擔任,並且認真教學和嚴格要求,教學和學習條件是很好的。學生學習期滿,結業考試成績合格,達到本科新生錄取標準的,班部就根據學生本人誌願👩🏼‍🦳🚞,直接保送為相關院系的新生🧑🏽‍🚀,於當年秋季學期進入本科大一年級學習🦋。聯大每年都有一些新生就是這樣收錄的。這種班對保證聯大新生的質量和數量,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例如,清華梅祖彥教授(已故🙇🏽,聯大常委梅貽琦校長的公子)👩🏿‍💼,就是在1941年夏念完高二後,以同等學力考入聯大先修班,並於1942年秋被保送到工學院機械系一年級的。又如原清華黨委書記李傳信同誌(已故)🐻,也是在1944年考入聯大先修班,於1945年秋被保送到工學院電機系一年級的♋️,等等。這些事例表明,聯大收錄新生👨🏿‍🔬,既沒有什麽“特殊照顧”,也無所謂“後門”,有的只是“在分數面前人人平等”這一條。

沒有考取聯大的學生🦸🏻‍♂️,可以投考很多其他高校🎧。在昆明,就有雲南大學👨🏿‍💼、中法大學和英專等多所高校。我們都認識一些同學,同年先後投考了聯大和別的院校👩🏽‍🔧,但考取了聯大的都到聯大來入學報到,而把別校的錄取放棄了🏋🏻‍♂️。也有一些非聯大不讀而於次年再考入聯大的👉。從聯大北京意昂會《簡訊》還可看到🙅🏻‍♂️,有的同學連續考了三年才被錄取。真可謂“精誠所至,金石為開”。還有在別的高校學習一年後,寧可舍棄該校學歷而重新報考🍖👨‍❤️‍👨,成為聯大新生的,如此等等。所以在那個時候,我們是聽不到什麽“一考定終身”之類的話的。

聯大的轉學辦法是🐚,既堅持規範🐇,又寬松靈活和講究實效的。入學伊始,由於我們住的昆北宿舍👭🏻,生活條件實在太差(無木床而睡地鋪✥,無寫字用的桌凳🙍🏿‍♂️,也無吃飯用的桌子,且米飯常是“沙米谷”等;一個學期後才有所改善)🦙,梅校長給我們大一新生講話時,就提到轉學他校的事。他明確地說:同學們若因這裏物質生活條件太差或其他什麽原因想轉學到國內其他高校去的,他都給以批準和負責介紹;並認為能夠考取聯大的學生,他出面介紹到任何別校🥀,都是會被接受的。同學們都能體會學校當時的苦衷,不去計較生活困難👩‍👧‍👦,而是看重大師雲集的聯大。實際上,梅校長的講話,是聯大的一貫做法,對提出要轉學到別校的學生,總是批準放行的👚,但這種情況就是有也只是個別的🤦🏽。

聯大的招生考試🟡,是分文(包括文、法兩學院和師院相關系)理(包括理👼🏿、工兩學院和師院相關系)兩個大科來分別出題進行考試和評分的。入學報到時,若想在同科(特別是同院)範圍內的各系轉系學習,是很方便的𓀏,只要在填寫入學登記表中註明就可以了。讀完一年級以後的二👱🏿‍♂️、三年級轉系學習👩🏻‍🦲,則要按規定辦理轉系手續🧑。先要在學年開始前選課期間提出,陳明理由,經所在系和轉入系的系主任同意和教務長核準。然後由轉入系的系主任審查🍴,按照該系教學計劃,確認其已學過、能在該系有效的課程和學分數(主要是必修課程)後🙅🏻,再編入相當班級去學習。例如北京大學黃敦教授就是大一後按照這個規定手續ℹ️,由航空系轉到機械系二年級去學習的🏊🏽‍♂️。每年這樣轉系學習的人數甚多🥽,一般都能得到批準,因為聯大是很重視學生個人的學習誌趣的🦦。

從別的學校轉到聯大來學習🕯👯‍♂️,則必須經過轉學考試合格才行。聯大每年都招收轉學生,但不同系不同年級的考試科目是不同的🫛。這樣轉學來聯大學習的學生,每年都有一批🎧。

考慮到抗日戰爭的動蕩情況😴,聯大也采用了借讀的辦法😶,但以一學期(第二學期)或一學年為限👩‍👧‍👦。期滿參加轉學考試合格錄取後🤦🏻‍♂️,就可轉為正式生;未錄取的則取消其借讀生學籍。例如,原本校教授黃明慎😮🚶🏻,就是在1944年秋從廣東中山大學到聯大機械系三年級借讀,於1945年通過轉學考試合格後,轉為聯大正式生的(1946屆)。清華教授童詩白(已故),本已於1942年在浙江之江大學土木系畢業,因愛好無線電,便於1943年秋到聯大電機系借讀,次年通過轉學考試轉為聯大正式生的(1946屆)。

聯大通過轉學和借讀等方式轉為正式生的辦法,不但解決了很多學生在學習上的實際問題,還給學校帶來了不少人才。僅從學術成就來說,據《聯大校史》記載👨‍🦽‍➡️,國際著名學者鄒讜、李政道(諾貝爾獎獲得者🧑🏿‍🎨,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以及好多位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的院士如朱光亞、蕭健、李蔭遠🦆🤷🏼‍♂️、何炳林🤛🏿🏋🏽‍♂️、楊起🙅‍♀️、張滂、高鼎三和龍馭球等都是聯大的轉學生。

三♗、教務規範嚴,全校遵行

聯大繼承了三校傳統,實行通才教育🚁。這種教育製度建立在自主選擇、公平競爭的機製上,它重視培養學生掌握寬廣🫧、深厚的基礎知識,不過早確定學生的專業,並提倡跨學科學習,給學生以充分發展的空間。這首先表現在院系設置上🦹🏻。當年🤰🏿,聯大只設置了內容比較寬廣的5個學院(文🤳🏻、法、理🎊、工和師範)和26個學系。學系下面不設什麽專業,只根據社會需要和師資與設備情況🔭,在四年級設置內容有所側重的若幹專業組🦬,由學生自主選修學習🧑‍🎄🐎。例如,土木系設有結構工程📉、水力工程➕🙎🏽、鐵路道路工程和市政及衛生工程四個專業組🌒;電機系設有電力和電訊兩個專業組📜。我們機械系的必修課程,是略為側重於動力工程的😁。由於負擔全院公共必修課的任務較重和設備條件等原因🏌🏽‍♀️,學系下面未再設置專業組🔮,只在大四年級先後開設了25門任意選修課,供學生自行有所側重地選修,以利於畢業後工作和繼續深造(各學系的詳細課程設置🚵🏽‍♀️,均載入《聯大校史》)。聯大機械系這樣培育出來的人才,經過繼續深造和研究工作後被評為兩院院士的有🧑🏻:工程熱物理專家吳仲華(已故),汽車製造專家孟少農(慶基,已故),工程熱物理專家王補宣,爆炸力學🧑‍🔬、應用力學和振動專家鄭哲敏,焊接專家潘際鑾🏊‍♂️,空間返回技術專家王希季等🚑。當然,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院系和專業組的具體設置辦法是應隨著時代前進而有所改動的,專門性的科技課程內容就更要不斷更新了。但其寬口徑、厚基礎、重自選、講競爭和要實效等通才教育的基本原則精神,則是應該保持的👱🏻‍♂️🩳。

因此,聯大在教育培養學生的教學過程中☮️,采用了學年學分製(簡稱學分製),即規定本科應在校學習幾年🎮🤗,並在這幾年中必須修滿多少個學分才能畢業。在此基礎上製訂出指導性的教學計劃👈。

學分製(credit system)的核心機製是選擇(系、專業組和課程)🙌🏻,是公認比較有利於實現全面培養和因材施教的重要方略。因此🪔,其教學計劃的全部課程,包括了必修課程(requisite course♻,校、院或系)👨‍🚒、指定選修課程(assigned elective course,院🎶、系或專業組在一組多門課程中,指定學生自由選修其中少數幾門課程)💇🖤、同修課程(corequisite course,例如,某門理論和實驗同時分別設課的課程,某門設計理論和設計實踐同時分別設課的課程等,則其兩門課程在選課時必須同時選修)和任意選修課程(elective course)等,同時註明各課程的學分數。從大二開始,很多課程都要求先修(prerequisite course)某一兩門課程後才能選修。因此,每門課程的先修要求,也要明確標出。

學分是一種學習時間的計量單元🏈。現在采用多的是課時學分製🚋,即以每周上課時數來計算學分(同時隱含課外學習時間)。基本原則是🙍🏽‍♀️,在本科各學年春🔸、秋兩個周數相同的學期內🤵🏻‍♀️,以每周的上課學時為計算學分的依據🤷🚵🏼‍♀️;理論課以每周上課1學時(credit hour)為1學分(credit),實踐課(製圖、實驗、設計作業等)以每周上課2~3學時(credit hours)為1學分👩🏻‍🦰。例如,春🤙、秋每個學期為16周,則理論課的16學時為1學分🚀🧑🏿‍🎓,實踐課則以16學時的2~3倍才算1個學分🧑‍🧒。1個學分的學時數👨‍🚒,若與學期周數(或周數倍數)不同👏🏻,那是不行的。(夏季短學期1個學分的課內學時數,也要與春、秋學期的學時數相同)🙅🏼。聯大采用的就是這種課時學分製🦁。順便提一下🤹🏻‍♂️,美國MIT采用的是全時(包括每周的課內和課外全部學習時間)學分製,其每門課程一個學期的學分數為:講課學時A+實踐學時B+課外自學學時C,(均為每周學時),表示為👨🏿‍⚖️👨‍🎤:A-B-C🙋🏿‍♂️。

根據上述,聯大的學年學分製規定𓀑:本科學製均為4年,要修滿132個學分(有些院系會有些差別🫱🏻,如師範學院因有一年教育實習,學製為五年,要修滿156個學分)。不包括黨義(我們1942級為2學分的倫理學)、體育、軍訓和工學院三年級暑期一個月工廠實習等的學分🚥,但其考核必須及格,否則不能畢業。學年分春🩴、秋兩個學期,每個學期上課16周,考試1周。具體實施則有起規範作用的《聯大本科教務通則》🧿,把從入學到畢業的所有環節♍️,都規定得非常具體詳盡,並且嚴格按規章辦事,毫不含糊。《聯大校史》已有介紹🙇🏿‍♀️。其中有些規定如入學、轉系、課程學習的先後修關系等,在前面也寫到了👁。這裏根據工學院情況✉️,再重復和強調一些重要規定,並作些補充說明👉🏿。

(1)每學期開學前,各系都會在系辦公室門口,公布該系詳細的教學計劃所有必修和選修課程與周一至周六的上課時間表,供學生選修課程(一年級都是公共必修課☛,在校部註冊組外面公布)。這裏要特別指出,所有課程的講課,一天只許講一次一個學時,不允許一次講兩個學時。這對講課要少而精🤛🏿、突出重點等方面😚,是很有好處的,也是減少各門課程講課時數的重要方法之一。至於實踐課,則可根據需要一次安排2~4學時。

(2)學生在學期開始上課前🍴,要用註冊組印製的選課單填表選課🟨🍧;所選課程以17學分為準🪠,不得少於14學分🧜‍♀️,也不得超過20學分。而且🛰,學生必須在規定日期到校註冊🖕🏼🔚,逾期註冊而未請假的🧑🏽‍🎤,每逾一日便作無故缺課2學時論;逾期兩周的🚉,則以休學論。

(3)學生在學期開學時的請假🤴,有嚴格規定:開學後請假兩周的,選課不得超過17學分;請假3周的🐱,不得超過14學分🗒🧍🏻‍♀️;請假4周的👲🏻,不得選課,令其休學一年🧑🏽‍🎨。

(4)選課上課後,可以增選或退選🌡;增選必須在每學期開學後兩周內進行,退選必須在該課程開始上課後的4周內進行👩🏿‍🎓,逾期不予辦理。我在三年級上學期就選修過趙訪熊教授講授的高等微積分,他用自編的講義為教材,深入淺出👢,講得很好👷🏿‍♀️,一開始就講授戴德金分割(Dedekind Cut),頗有趣味。但其數學理論性甚強,復習做題,費時較多🙋🏻‍♂️,而其他必修課程的學習負擔又甚重,所以在聽課3周以後就退選了🪬。

另外🦖,未經退選,不參加考試的,便作選修不及格論👲🏼。至於大一年級,都是必修課程,並且都是上、下學期連續的基礎課程(僅有個別學分少的課程例外),不許退選。

(5)升級是有明確的學分要求的。一年級以上各年級的學生🚜,都按其所得的學分數來編定其年級,即❄️:已得33學分及以上的🏖,升入二年級♟;已得66學分及以上的👦🏿🚅,升入三年級;已得99學分及以上的,升入四年級🙆🏻🚶🏻。體育😳、黨義和軍訓等課程的學分不計在內。

聯大規定學生住校和劃分班級,也為學生們組織各種課外社團活動🎰,促進自我教育和培養良好素質🧏🏼,創造了很好的環境條件,也就是現在常稱的第二課堂。

(6)考試采用百分製,以60分為及格。平時考試將試卷發回學生本人,上面有成績👩🏽‍✈️。期末考試的考卷不發回來,其綜合評定的成績由平時成績和期末考成績綜合評定(平時成績所占比例,各課程不盡相同)。公布在工學院進門內兩邊的公示板上(一年級公布在校部註冊組門外墻上),但只有學號和成績兩項(聯大學生每人都有一個學號🖍🖕🏽,辦事、填表等都要寫上或說出自己的學號)。一學年中不及格課程的學分數占該年學分總數1/3的,留級🛼;達1/2的,退學。不及格的課程不得補考,不給學分👨🏽,以零分計算。不及格的如果是必修課,必須在下一學年該課開班時重讀🚨,若隔一學年再修習,即使及格也不給學分。工學院各系在一年級數💝、理(化工系為化學)基礎上的技術基礎和專門理論課程的先後相關連續性強,因而只要有一門先修課程不及格,其後續課程就不能選修,就會影響畢業年限🧜🏼‍♀️👍🏽。如果不及格是選修課,以後另選其他課程補足學分總數即可。另外,理學院算學和物理等系分別對一年級的微積分和普通物理等基礎課程還有其特殊要求。例如物理系一年級的普通物理,學年成績必須達到70分,才能選修二年級的後續課程,否則就要重讀或轉到別系去🕟。同樣👰🏽‍♀️,算學系的微積分,學年成績也要達到70分才行🚵。1942年秋,有一位鄰座同學就是物理系的💀,平時物理考試成績不是很好,可能就是這個原因,他在二年級便轉到算學系去了,並仍在1946年畢業(數、理兩系一年級公共必修課都是相同的)👥。據工學院電機系部分意昂回憶,該系對數、理兩課程要求更嚴,必須都達到70分⚱️,才能進入該系二年級。我們機械系要求寬松一些,只要數、理兩科都及格🕧,就可以進入二年級選課學習🚼。

補考於每學期開始時舉行。只有那些因不得已事故(如疾病♾、親喪等)不能參加學期或學年考試🎰,並且事先呈交家長或醫生證明,經教務長核準後的學生,方可參加🐊。無故缺考的,不得請求補考,其所缺各課程成績均以零分計算🙋🏼‍♀️。

(7)因事申請休學的學生,只須陳明原因,教務長一般都能批準;遇特殊情況📁,經教務長準許,可以延長一年,即一次休學最多為兩年🟥。1996年🈲,我們1946屆畢業50周年學生在清華聚會時,就有一位女同學說:她1938年入學時,因年齡較大已結婚❄️,中間因為生育兩次休學兩次共4年,所以到1946年才畢業🙆🏽‍♂️。原清華黨委副書記袁永熙(已故)🙋,是聯大經濟系1938級的學生◻️,是中共地下黨組織的主要負責人🐉,由於革命工作需要而先後休學離開學校⭕️,因而直到1946年才畢業💇🏻‍♂️。

還要指出,聯大的教務🏭、訓導和總務三長👩‍🦳、五個學院院長和26個系的系主任,都是由教學任務不輕的教授兼任,還不設副職🐆,系辦公室也只有專職文書一人。機構精簡,各種教學行政工作照章辦事效率也高🥷🏼。而且,他們都一致認為,兼任行政職務,完全是“當然之義務🚋⛑️,並不希冀任何權利”。所以,在那抗戰生活日益艱苦的時期🪕,他們對1942年10月教育部規定國立大學各主管人員可以享受特別辦公費的待遇,都聯名寫信辭謝🫲🏿。這種與同事們同甘共苦的高尚精神🧜🏽,真是難能可貴之至🏋🏻‍♀️。

由上所述可見,聯大的教務工作,確實是既嚴又活且高效的。

四、名師教導,規格嚴格

聯大各院系匯集了北大👳🏼、清華和南開三個強校的教師👩🏼‍🔧,大師雲集👩‍🦼‍➡️💌,師資條件之好,是其他學校無法比擬的🤹‍♂️。《聯大校史》對全校主要教師都有簡要介紹🧙🏼‍♂️。因此,聯大對教師擔任教學工作的規定是嚴格的。基本原則是🎩,正、副教授以及講師和教員(這是聯大采用的一種職務,助教工作4年以上🥚、考核優良的可以提升為教員)主要擔任講課工作;助教(大多數都是本校學習成績優良的畢業生留校工作的)主要擔任輔導工作🔇🙌,包括批改作業、檢查製圖、評閱考卷、指導工藝實習,指導教學實驗及審閱實驗報告、上練習和討論課,等等🤭。對所有給我們擔任過講課工作的教師,都一致認為是學術水平高,教學方法好🌭,品德高尚的。對助教的輔導工作也認為同樣是嚴肅、認真、細致的,表現水平也是很不錯的。我們還以在聯大四年受到過名師教導和嚴格訓練而感到自豪。下面,就幾個主要環節🦹,談點教學和學習的具體情況。

1. 講課

(1)大一國文(讀本和作文👩‍🦰,現稱語文)

我們大一的國文課本,是中文系大一國文指導委員會選編的。其突出特點是課本中選用了相當篇數的語體文文學作品,與當時教育部的規定(無語體文)是迥然不同的。而且,大一國文雖是全校大一學生的公共必修課🧡🉐,中文系仍然采用小班上課的辦法,以提高教學效果⚪️。

我們班有20余人,任課教師是李廣田先生😡。那時,李先生只有36歲🛠,已是文學造詣甚深的知名作家了,講課很受歡迎。有一次👩🏽‍🎨,他在上課開始時,用幾分鐘時間專門講如何寫作文章問題🚾🧕🏿。大意是說,寫文章要有思想境界,要有寓意和藝術性👩🏼‍⚕️,語句適當👩🏽‍🏭,不要簡單化等等。課後發下作文,我一看批語,就知道李先生課上講的♥️,有些是針對我的作文中存在的缺點來講的。李先生的批語大意是🔨,我有一定的寫作能力,但在描述上有類似上述的缺點🟫。那次作文的內容是🦒,描述新校舍南北兩院之間的環城馬路(沙土馬路)與兩旁茂密高聳的由加利樹所構成的景色🔡。在這個長長的林蔭大道上(當時汽車很少),與一兩位知心同學友人一起散步談心或聊天,是不錯的💆🏼‍♂️。但這畢竟只是稍微幽靜點的普通馬路段而已,而我在作文中,卻誇大其辭⛸,把它寫得好像美不勝收的樣子。李先生的簡短講話🤾🏼‍♀️,促使我作了反省😪👨🏽‍🦱,感到頗有啟發。後來有一次,我帶著問題向李先生請教🥗,即魯迅《秋夜》這篇文章的第一段:“在我的後園,可以看見墻外有兩株樹,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為什麽要這樣寫呢?寫“……有兩株棗樹”不就可以了嗎?對此👢,李先生給我作了比較細致的說明,現在已印象模糊了👎🏿,只能說個大意🏚,即:魯迅是進步作家的傑出代表💇🏽,他寫這篇文章,有其時代背景🚦👨🏼‍🏫,也有他個人當時的思想狀況;對於“橫眉冷對”的他⛹🏼‍♀️,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是以棗樹的形象💆🏿‍♂️💆🏽,來表明他既是孤獨反抗🧑‍🦱,又是韌性戰鬥的。所以,他第一段這樣寫是有其突顯棗樹的深刻含義的,讓讀者一看就會感到寫法特別🍲📋,應該好好細讀下文。

大一國文在名師教導下,是會使學生受益良多的。一些美國大學的教學計劃🏇🏻,都要求大一必修英文👆🏿,通過文學作品和寫作應用的學習訓練,來提高學生的分析和寫作能力👨‍💻。所以🏊🏼‍♀️,聯大大一國文的課程設置及其課程內容,現在仍應重視,並可恢復設置這門必修課程。

(2)大一英文(讀本和作文)

與大一國文一樣💶,讀本是外文系以現代短篇散文作品為主選編的,教學也由外文系教師以20人左右的小班方式進行。

我們班的教師𓀄,是不到30歲的優秀青年教師王佐良先生。他用流利的英語講解課文🧑🏽‍🏫,不說一句普通話,不在黑板上寫一個中文字。由於課文都是文學作品,他講解說話的速度又快,我和一些同學們聽起來都感到有些吃力。因此,我們采取了先行預習的辦法,每星期日都預習下周的講課內容,查好生字生詞,標明不太理解的地方。這樣😸,確實提高了聽講效果,課上課下質疑,也更能有的放矢了🧢。後來,王先生因事離開,仍然換了一位青年教師楊秀珍女士來講課。她說話慢些🤳🏿,口齒也清楚👮🏿6️⃣,因而減少了我們的聽講困難📶。但我們的預習做法則照做不改🏣🧛🏼‍♀️,直至學年考試課程結束。經過一年讀👨🏿‍🏫👨‍🎓、寫、聽的嚴格訓練🤏,確實對英文的閱讀🎂、寫作和聽說能力大大地提高了🏋🏿。

大一英文打好基礎是很重要的。同樣,科技課程多用英文參考書也是很重要的。在聯大時期,由於學校重視英文,也由於中文科技教科書較少🏌🏿‍♀️。我們機械系從一年級開始,除了很少數幾門課程采用中文教材😵,如薩本棟的“普通物理學”和劉仙洲的“機械原理”等以外,其他課程多是采用英文書為教材或主要參考書(土木系的專業課程,則用自編中文教材多些)。老師講課和學生記筆記🕦🏪,都是中英合璧。高年級時🐵🕵🏿,還有兩三門課程完全用英文講授。同樣🔮,學生的練習作業,以及實驗、實習和設計等報告🧑🏿‍🎨,也多是用英文寫出上交✷。我們學生就是這樣被“逼”出來的🍮,“不壓不成才”是言之有理的☎。

時代在前進。現在英文和中文科技教材與參考書👝,都很多了🏌🏻,真是琳琅滿目。但是我們認為🤳🏻,上述以文學作品為內容的大一英文和作文教學(我們覺得聯大的一年6個學分👩🏼‍🦳,即96學時就可以了)♟,加上各個年級采用一些英文科技教材或主要參考書在各教學環節的實際應用👩🏻‍🔧,這樣來培養學生英文應用能力的基本方法,是不宜改變的⬜️。

(3)機械原理(包括機件學與機動計劃)

這是機械系必修的一門主幹課程,由著名的機械學家和機械工程教育家劉仙洲教授擔任講授工作。他是教過我們課年齡最大的老師(1944年為54歲,其他教過我們課的知名教授🎙🦹‍♀️,如普通物理課的吳有訓、霍秉權和鄭華熾三位博士老師🧅🛍️,1942年時都是40歲上下),是德高望重、深受人們尊敬和學生愛戴的老教授⛵️。

劉先生在教學工作上嚴格認真,效果顯著🪵,是眾所周知的。這裏著重說一下他的學習外國科技必須中國化的教育思想。他認為高等教育必須采用本國教材,並且一貫身體力行🤸🏻‍♂️,講什麽課🧲,就編什麽教材。所以,在給我們講課時,就采用他編寫的《機械原理》(大學叢書)為教材。在課堂上,他不寫一個英文字,不說一句英文👮🏼,只說我們中國人就應該用中文來教學。在其他場合有機會時,他也毫不含糊地堅持自己的主張,宣傳自己中國化的教育思想。這真可謂獨樹一幟🍵,是非常難得的🎚,也是聯大兼容並包思想和教學工作靈活的一種具體體現🤞🧉,師生們也同樣非常尊敬他。

劉先生深知🪴,要在有英文知識的基礎上,把英文書譯為中文書🐓,首先碰到的是名詞的譯法和統一問題👭🏻。因此,他在1934年就出版了英漢對照的《機械工程名詞》😉,以後曾幾次修訂補充。到1945年初在聯大工學院定稿再版時⌚️,名詞已從11 000多條增至兩萬多條了🫑。其中許多名詞的譯法,是煞費心血極富創造性的🖕🏽。例如,熱力學中兩個重要的基本概念entropy和enthalpy,劉先生把它分別譯為“熵”和“焓”⚧,是受到廣泛歡迎和高度評價的。

(4)機械設計原理和機械設計製圖(都是上、下兩個學期的學年課程)

這兩門課程也是機械系必修的兩門主幹課程,應同時選修(同修)。擔任這兩門課程的教師是系主任李輯祥教授👩‍💻。李先生在1944年秋給我們三年級學生講授這兩門課程時,已有幾次的教學經驗了,又有自己寫的詳細講課教案。所以講起課來,內容熟悉,深入淺出,思路清晰,重點突出🧑🏽‍🎨,深受學生歡迎。

這裏特別想說明的是👰🏿,李先生長期帶病堅持教學和系務工作🫀。他早年留美學習時🈹,曾患過肝包囊症#️⃣,因手術切除不徹底,留下了後遺症;只要工作過忙👩🏽‍🎤,就會舊病復發𓀒,要用手壓迫肝區減痛來堅持工作。

在教學工作上👮🏼,李先生除了要給三年級上、下學期講授上述兩門課程(設計製圖有助教協助課堂指導)外,上學期還要給四年級生講授工廠管理課程,下學期則要給四年級開設選修課水力機械(用英文講課)和水力機械設計(可以作為對畢業生要求的專題研究🏋🏼‍♂️🧏🏻‍♀️,但必須同修)兩門課程。這樣🍱🫂,每個學期都要擔任3~4門課程的教學工作,負擔夠重的了。

在系務工作上,因系辦公室只有專職文書一人,經常性教學和實習工廠等事務♥︎🏡,都要李先生親自處理。我們經常看到,李先生在上完課後就坐在辦公室辦公和備課等等。特別是,每年上半年都要為所有畢業生聯系安排工作(全校除經濟系外,機械系的學生最多)。除了少數單位來系要畢業生外,其余都由系主任李先生發函,跟各單位聯系(劉仙洲老先生也予以協助)。這樣反復多次🧑🏻‍💻,直到所有畢業生都有了工作單位👨🏼‍🔬,他才如釋重負🚆,感到欣慰👨。而且,若一人有兩三個單位可去,李先生還要幫他考慮,去哪個單位較好。我個人情況便是這樣。本來🧝‍♀️,我通過雲南大學教授介紹,找了該校校長熊慶來教授,並談妥到該校工學院工作。李先生聽後認為不妥,應留在本校工作,現在名額還定不下來🫃🏽,也要隨復員隊伍北上🧑🏻‍🦲,先到長辛店車輛廠工作,待有名額,再回清華。我只好照辦。我到北平兩天後,就在城內的清華辦事處看到了李先生要我去清華報到的電報🎒🧍🏻‍♀️。李先生每年為應屆畢業生安排工作🧘🏻,確實煞費苦心,耗盡心血。其他還有兼職工作,這裏不談了。總之♘,他是長期以帶病身軀堅持繁重的教學任務和系務工作等,是一位難得的好主任。他待人親切,克己奉公,他的道德修養⛎、嚴謹學風和對事業的責任心,永遠是大家學習的榜樣。

2. 實踐——作業和實驗

(1)作業包括有數字計算的練習作業和無數字計算的文字作業,如大一國文和英文的作文等,且多數課程都有練習作業。每次指定的練習作業都要按規定大小的單頁紙(大致相當於B5紙)抄寫好在規定時間內上交,並在意昂体育上邊寫明自己的學號和姓名🐢。每份作業都由該課的教員助教批改,用紅筆指出其中錯誤,並在登記後發還🤶🏼🫑。不按時完成指定作業,是要受到點名批評的🧑🏼‍🏫。在一年級的一次普通物理練習作業中,我有一題在解題時,把重量(力)和質量單位搞混了🌇,物理系的批改教師就用紅筆給我特別指出🧞‍♂️:“30 grams!!!”。這使我感到聯大教師工作,真是認真細致之至🤢。

到了二年級,機械系學生首先要選修的必修課是靜動力學(理論力學)。由於理論力學解題方法靈活且容易出錯,所以我們就采取多做練習的辦法來提高自己的解題能力。事實表明,學習中多做些習題是重要的🐍。順便指出,如果這門課程不及格👆🏼,下學期以這門課為先修課程的後續課程如材料力學等,就不能選修,就很可能推遲畢業時間👩🏽。由於這門課非常重要,所以有“天下第一關”之稱👩🏻‍🏫👨🏼‍💻。(電機系學生則稱他們的電工原理為“鬼門關”;航空系學生則常稱他們三年級的空氣動力學為“天書”。)

只要是理論性基礎性較強的課程,練習作業都較多🖲🤽🏼‍♀️。大一國文和英文,每學期也有文字作業(主要是作文)六👵、七次☝🏿。不管什麽作業,學生都必須認真對待🌦,抄襲只會在考試中害了自己。那時候🐍,在計算上只有對數計算尺可用,計算時,一左一右🔚😖,幾次左右之後,容易出錯,特別是小數點位數容易定錯🪝。而應用性課程的習題🥻,又計算較繁。為了減少和克服這個困難🫶🏽,我們常常約兩三位同學一起解題,先看誰的對(包括三位有效數字和小數點的定位),經過多次後,就看誰拉得又快又準。經過這樣認真的訓練🧏🏿,確實對提高計算能力帶來好處。現在用數字計算器®️🙍🏽,沒有用計算尺的困難了,但工程數字計算必須正確可靠這點是不變的💙,否則就有可能帶來災難👨🏼‍⚕️🥧。

此外,還有機械製圖⛪️、機械設計報告等作業,這裏不一一細述了。

(2)實驗可以分為常規的和重點的兩種🕤。常規的實驗就是通常那種看完實驗指導書後,按照規定的程序進行操作。先安裝好有關設備和儀表裝置,然後進行實際測試,並記錄數據;該做的測試項目和數據記錄都完了之後,其結果記錄要經教師簽字⚡️,還要物歸原位,才能離開👮🏻。課後要整理數據,做必要的分析計算👰‍♀️,並按規定畫出圖表曲線,寫出實驗報告上交。教員助教審閱認可並登記完了後👨🏻‍🦯,發回學生本人。規定的所有實驗,學生都不許缺做。物理、化學、工程材料和水力學等課程,都是采用這種實驗方法🏋🏿‍♂️。這種實驗若單獨設課,則根據所有實驗的登記情況,綜合評定其成績,否則將此成績按一定比例計入課程成績內。

重點的實驗需要寫兩次實驗報告,即實驗前的預習報告和實驗後的實驗結果報告🌑。機械系的熱工試驗🧦、直流電機實驗(含電路)與交流電機實驗(含電路),這三門實驗課就屬這種實驗。它們都是單獨設課,並各有自編油印的實驗指導書(英文)🔥。

每個實驗開始前,都要按照指導書的提示,具體寫這個實驗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實驗方法,作為預習報告上交🔏,經指導教師審閱認可發下後,才能在實驗課時間去進行正式實驗🦖。至於正式實驗方法和實驗結果報告的具體做法🧅,則與上述常規的實驗相同👮,只是實驗結果報告不需要細寫基本原理了。每個實驗的預習報告和實驗結果報告情況,指導教師都有專門的記錄。期末根據全部實驗記錄綜合評定成績,不再進行考試。

實驗指導書中對每個實驗的基本原理,一般都只簡略提示,學生在預習中要作進一步的分析闡明並寫入預習報告才行🕑。例如,熱工試驗的第一個實驗,就是簡單常用的磅秤(臺秤)實驗,其目的就是要表明稱重時,重物的重量值與重物在底座平板上的位置無關,即不管重物放在平板上的那個位置🍟,稱出來的重量值都是相同的,但其原理在指導書中沒有細說。因此,我們幾位同學根據磅秤的結構特點,共同作了細致的力學分析,得出了重物的稱重值確與它在平板上的位置無關的數學表示式。然後🧚🏻🧚,我們分別將推導過程和結果表式作為基本原理內容⚗️,寫入了預習報告🙇🏼‍♀️。這種根據實際培養提高理論與實踐能力的方法,確有它的獨到之處。

此外⁉️,還有校內機械工藝實習和校外工廠實習等實踐環節,這裏不一一細述了。

3. 考試

聯大除了期末考試外,平時考試(每次1學時,50分鐘)也是很重要的。工學院各系平時考試的次數還特別多。以機械系為例,有半月考(即兩周考🏮,如理論力學🪸、材料力學、熱力學、機械原理等🧺🦘,一學期要考六、七次)🙇‍♂️,月考(如一年級的數學、物理🤍、二年級以後的微分方程、熱工學(二)、水力學、機械設計原理、直流電機和交流電機等、一學期要考兩次)🏌🏿,期中考(如工程材料、內燃機等在學期中間考一次)。有些介紹性選修課程(如焊接學👨🏿‍🔧、製造方法等)和實踐性課程(如機械製圖、金屬工藝等)則只有期末考試。(註:括弧內列的課程,個別可能有錯)。所有平時有考試的課程🧙🏻‍♀️,其平時考試的平均成績🦞,都要在期末考試中占一定的比例。這樣就避免了僅以期末考試“一錘定音”的不妥做法。至於比例大小,則各課程有所不同🖱。例如🙏,半月考一次的理論力學課程,它平時考試的平均成績,要占期末成績的60%🧑‍🔬。因此,學生從學期開始到學期結束的整個學期中,都要抓緊學習🚅,來不得半點馬虎大意🖨。這種學習精神是非常重要的。

考試題目都重視基本概念和理論的靈活運用,不出直接簡單套用公式的題目。以大一物理為例👮🏿‍♂️,第一次月考出了一個圓柱體沿斜面滾下到平面繼續運動的問題(有摩擦)❄️。因為它包括了轉動和直線兩種運動,許多同學都沒有做對,並因此而不及格。後來上課時,任課教師吳有訓先生說:有位同學找我說,他在高中時都是第一、二名的學生,為何來到聯大一考試就不及格了呢?我聽後笑著回答說🦂👩‍🏫,這沒有什麽奇怪,因為只有高中第一𓀕、二名的學生才可能考進聯大,你不過是考進的這些學生中稍為差點而已⛳️,不要緊,今後好好努力學習就是了🚨。吳先生的這段講話🐾,是很具啟發教育作用的🚅。再以大一微積分的首次月考為例,是在學完極限論和剛開始學微分方法時進行的。考題中的一個題目是:

試證的階導數公式為

這裏,一個“證”字把我們搞懵了,剛知道一點微分知識💆🏿,怎樣去證明這個公式呢🤦🏻‍♀️!因此✢,多數同學都沒有證出來。發下試卷後🐋,任課教師王湘浩先生在課上說🏂🏽,這個證明其實很簡單🧑‍🎨,微分它幾次,就可看出其規律性,就可推論寫出其結果公式。他還在黑板上作了具體演算。

二年級到工學院後,考試又多了一個計算準確的要求👴🏽。主要課程的考試,每個題目只要計算結果數值不對,就起碼扣分一半🕰,若有概念性錯誤,就只有吃零蛋了。正是由於考試評分非常嚴格👩🏻‍🏭,期末考試後公布的綜合評定成績,如理論力學等🧔🏼‍♂️,總有約1/3左右不及格。有半月考的學期課程,其學期考試後公布的成績,是六、七次平時考試和期末考試綜合評定的結果,可信度是很高的🥑。同樣,有月考的學期課程⛑️,其最後成績也是兩次月考和學期考試綜合評定的結果;而全學年的學年課程所公布的最後成績👩🏻‍🏫,是上、下學期四次月考和兩次期末考試綜合評定的結果,其可信度同樣是很高的👧🏽。對這些課程不及格的只給予期末考試補考,是作用很小的,或者說,是沒有多大意義的。所以聯大規定,不及格的課程不得補考,並且必修課程還必須在下一學年該課開班時重修📜,這是完全正確的。幾年前,我們看到有全面實行學分製的高校規定,不但先修課程不及格的可以繼續選修其後續課程📿,而且對不及格的課程可以重考,但只能隨下一年期末考試(一般是在一學年後)時參加重考🏨。這是令人不好理解的。

我們從一年級開始🛀🏿,平時考試和作業都多,二年級全學年和三年級上學期每周都有考試💁🏻。由於各課程平時考試的平均成績都要占綜合評定成績一定的比例🤴🏿,期末考試也就不顯得那麽緊張了⛑。所以,學校對期末考試不安排專門的復習時間,只在規定考試的一周時間內🛩,把考試安排得松動些,通常一天只考一門課程(2學時)🚶‍➡️,學生們對此也自然地接受🥷🏻。例如🧐,上述的理論力學💂🏼,若多次平時考試的算術平均成績為70分,則它在期末成績中就有42分了(60%)。期末考試只要在45分以上(40%)就肯定及格了。

采用百分製的聯大👐🏻,其學期、學年和畢業(4年)總平均成績的計算方法,都是采用公平合理的按學分加權平均計算法,即:

工學院各系基礎性、理論性較強的重要課程🦾,都是學分較多、考試又多且評分特嚴的課程,取得高分甚難🫦。畢業時4年總平均學分成績達到80多分的,就是很優秀的了。我和幾位長期在高校工作的老同學的成績,都只接近80分左右。而因為重要課程不及格而延遲畢業的有不少。

現在采用學分製的高校👵🏻,多仍沿用原蘇聯的考核辦法,即用考試(百分製)和考查(等級分製或通過製等🔙,我們認為前者較好)兩種考核方法。教學計劃並根據課程情況,規定期末考核用考試或考查方式,但在計算平均學分成績時,則把考查課程的等級分轉換為百分製分數,跟考試課程一起進行總平均成績計算,這個辦法是可行的👨‍🎤。但近年內,我們也註意到一些應該重視的問題🥕。例如🧓🏿,有的學校不將考查課程成績列入平均學分成績的計算中🤽🏿‍♂️,這是不妥的🧙🏽。再如,有的學校對考試和考查成績分別按學分加權計算其平均成績,但在計算總平均學分成績時,則將兩者用算術平均得到。這顯然是不對的。因為教學計劃中,考試課程總學分數遠遠大於考查課程總學分數🥊👸🏿,大約是7∶3左右,是不能用算術平均的。

此外,為了淡化單純追求高分傾向和減少幾分之差造成的不良影響,國內已有幾所高校參照國外經驗,采用了平均學分績點(GPA,Grade Point Average)來衡量學生的學習質量(全部課程都要參與GPA計算)。其計算公式為:

至於課程考核的百分製成績🧝🏽、成績等級和績點三者之間的關系,以及具體計算應用的方法等,可參看有關資料🪞,這裏不細說了🏄‍♀️。希望高校能考慮這個平均績點製的采用問題。

五、民主堡壘,育人進步

抗日戰爭期間🧔🏿‍♂️,聯大不但是堅強的民主堡壘🦸🏼‍♂️,也是熱血青年成長的一片熱土,整個校園處在強烈的愛國民主氣氛之中。師生們對愛國民主的追求和為正義而奮鬥的精神💂🏼‍♂️,很多都體現在教授們的演講和進步社團的各項活動中。四年大學生活中🐬,愛國民主氣氛的熏陶對我們積極進步人生觀的養成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和好些同學們都出生在比較偏僻的縣市或農村,交通困難,信息閉塞,能聽到看到的只有國民黨政府的一種聲音,一種報刊🧛‍♂️,即🧛🏻‍♂️:國民黨是“好”的,共產黨是“壞”的。因此,都在不同程度上具有國民黨政府的“正統”觀念👯🛌🏿,思想比較落後。但是🛀🏽,我們進入聯大後,就猶如到了一個新世界,不但可以聽到來自不同渠道的進步消息⚧,還可看到《新華日報》等進步報刊🦽。這些與我們原來的認識形成了鮮明的對照👧🏻,使我們逐漸明白了事實勝於雄辯的道理😡。下面談幾件促使我們思想轉變的重要事實🦻。

入學後首先聽到同學們說的是,1942年1月聯大學生聲勢浩大的“討孔”(國民黨政府行政院副院長兼財政部長孔祥熙)運動👱🏿‍♀️。事實是,1941年12月香港淪陷前夕😳🧑‍🍼,交通運輸十分困難之時,孔的老婆宋藹齡卻不顧一切🤵🏿‍♀️🙇🏿,用國家飛機來專門運送她家私人財物和幾只洋狗到重慶去🧎🏻‍➡️🤸🏼。這種“只要洋狗,不要人才”的醜惡事情👩‍👩‍👦📼,當然令人發指🧑🏿‍⚖️,激起公憤✍🏿。我們聽後當然也是感憤不已。由此也使我們知道了,國民黨政府是由蔣(介石)🏋🏽🍽、宋(子文)🦝、孔(祥熙)、陳(立夫)四大家族控製著的。

後來在與同學們的交談中,我們又聽到了1941年1月皖南事變的真相🗒,是與我們在家鄉報紙上看到的和廣播中聽到的完全不同。具體說✫🙅🏽‍♀️,根本不是什麽新四軍違抗命令,而是國民黨政府以換防之名👩‍👧‍👧,行圍攻新四軍之實,以致新四軍遭到襲擊,損失慘重。因此,周恩來向國民政府提出了嚴正抗議,並給《新華日報》題詞:“千古奇冤🎤,江南一葉,同室操戈,相煎何急𓀑!”(那時還是國共合作抗日戰爭時期)👂🏻。這就使我們知道🐋,國民黨政府的報紙和廣播,很多都是作假騙人的📈👩🏼‍🔧,是不可信的。後來由於《中央日報》對一系列事件的歪曲報道,被同學們稱之為“造謠日報”👯‍♀️。

皖南事變的真相等事實🥴,給了我們很大的觸動。本來商定是國共聯合抗日🤙🏽,但國民黨政府卻這樣搞,這怎麽能行呢🧑‍🤝‍🧑?這樣下去怎麽得了呢!因此👩🏽‍🦲,我們的“正統”思想在逐漸改變,朝著進步方向去努力了。

進入工學院後👨‍⚕️,1941級機械系同學邀我們1942級部分同學參加了有進步傾向的神曲社。有時候,我也給《神曲》壁報寫過紀實類短文。1945年“一二·一”運動時,還想方設法從熟識人開的小醫院中弄來一些外傷用藥🕺🏿,交給社裏,以備同學們上街宣傳被打受傷時用。

1945年5月4日🦏,我們聯大同學們參加了在雲南大學操場舉行的“五四”紀念大會。當聞一多教授講話時🔷,下了點小雨,有一些人就想走開,會場有點騷動。聞先生在露天講臺上立即大聲說,一點點小雨算什麽?如果一點小雨就跑了🤰🏿,還搞什麽愛國民主運動🙎🏽?回來!都立即回來!這樣,大會才順利繼續下去🚶‍♂️‍➡️。大會後,我們也參加了萬人上街大遊行👬🏻,主要口號是:廢除一黨專政,組織聯合政府🤲🏻。遊行隊伍秩序井然,一路高呼口號🤌;在華山南路國民黨雲南省黨部大門口🐦‍🔥,隊伍還稍微停步而特別高呼那些主要口號。大會和遊行取得了圓滿成功。

抗戰勝利後🙎🏼‍♂️👨‍👨‍👧,在內戰即將爆發的嚴峻形勢下發生的、長達一個多月的“一二·一”運動,對我們的教育作用是特別深刻的🍘。因為在這個震動全國的反內戰運動中,我們都親眼看到國民黨政府的內戰鐵心,已難於逆轉了。所以,聯大教授會全體會議,也作出決議,支持學生運動,並決定停課一周,以示抗議🏊‍♂️。這一個多月的運動📐,使我們更進一步認識到,過去的“正統”思想的確完全不對了🚂,必須隨著時代而前進👎,只有朝進步方向走下去,才是正確的道路。

1946年春,我們在昆明的進步報刊上,又看到張奚若教授的一次講話要點🚴🏼‍♂️。大意是說🤘🏽:國共《雙十協定》不能切實執行🦸‍♀️,以致內戰仍在繼續和擴大🦹🏿‍♂️,主要是因為國民黨政府想獨吞勝利果實和美國在背後支持;還總罵共產黨是“赤匪”,我看國民黨反動派才是黑匪。我們都認為張先生是難得的愛國民主鬥士!

隨後,我們又在昆明基督教青年會聽過雷海宗教授關於戰後(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以後)國際形勢的講話。他特別指出:二戰勝利是全世界人民的天大喜事,但是🈹,戰後只剩下美🪦、蘇兩個超級強國,就可能出現兩強爭霸的局面,世界形勢仍然不容樂觀👌🏿。如果再有一個超級強國🧙‍♂️,就可以起到一定的互相牽製的作用,估計情況也會好些,如此等等。戰後幾十年的冷戰局面,證明雷先生當時的形勢分析是正確的。 

以上兩段事實🏊🏿‍♀️⏺,都足以補充說明,聯大教授的民主、科學精神和水平都是很高的。

1946年夏聯大結束後,就我所知🐷🤸🏿,我們這些分到三校繼續學習或工作的同學們,都能積極參加反饑餓、反內戰、反迫害等各種民主愛國運動🍰,並有一些同學先後奔赴解放區,直接參加了解放全國的革命戰爭。

我到清華工作以後,經常交往的熟悉同事🙎🏼‍♂️,有好些都是地下黨員。他們也對我進行了長期的考察觀察👨🏻‍🦱,證明我的政治思想進步是真實可信的👩🏽‍🍳,因而解放前就介紹我參加黨的外圍組織“新文建”。解放後又介紹我到保密性高的國防科技院校工作👰🏼‍♀️。

以上簡述可見😔,我們的政治思想進步,完全是在聯大民主堡壘的氛圍中🤜🏻👩‍💼,通過各種實踐逐漸養育改造形成的。這中間教授的楷模作用是非常重要的。由於聯大學術思想自由的風氣,教授們在時事政治諸方面的分析報告,是相當活躍的😜,並且身體力行,言行一致。這種表率作用🥿,對青年學生的影響是深刻的⏸👨‍👨‍👦‍👦。1946年夏我剛進清華二校門🧙🏼‍♀️,最先看到的是小廣場前的“行勝於言”石碑,就感到這塊碑豎得太好了。另外🌎,我們1942級在聯大入學後的倫理學🧑🏼‍🚒,是由馮友蘭教授講授他的新著《新世訓》🤾🏽‍♂️,顧名思義,也就是講講為人處世之道而已。宣傳介紹馬克思主義一類的書籍是看不到的🧑‍🧑‍🧒。所以,校園內良好的思想政治上進風氣,和教授們(包括學校領導)言傳身教的榜樣力量😿,是促進聯大學生們不斷進步的兩個重大因素🚚。當然,地下黨組織對校園內進步氣氛的推動作用也是值得肯定的🈁。

六👩🏻‍🦽‍➡️、結語

我們在聯大工學院學習四年,沒有參加過科技研究工作,所以沒有談科研的事🪝。事實上,聯大是主管本科教育。她的三所高校都分別設有辦事處和各科研究所📛。原三校教師都具有雙重身份,研究生也隨導師而分屬三校。因此🏅,聯大教師們(特別是教授們)在那樣艱苦的條件下,仍然盡可能多做科研工作。《聯大校史》的院系史編中,對重要科研課題有所介紹🤚🏽;在大事記編中,則記載了每年得獎科研課題和得獎人,還列出了聯大三校分別設立的專門研究所名稱。

聯大本科教學的一個不足之處是♘,每門課程教師只指定教材或主要參考書👩‍👦🐏,而沒有教學大綱➛。雖然教師對教學工作都很認真負責,絕無馬虎大意的事,但教學計劃和教學大綱畢竟是教學工作的兩個基本文件。大約在30年前💍,我們就看過MIT的課程教學大綱專集🦸🏼‍♀️。現在,各高校正在積極推行和完善學分製,我們認為各課程的教學大綱應該包括🏄🏽‍♀️:課程代碼、課程名稱👨🏽‍🔧🈹、學分數、先修課程🛖、開課學期、基本目的、內容提要🛴、教學方式、教材與主要參考書🧑🏽‍🎤、成績評定方法(包括平時成績和期末考試成績各占的百分數)等項目和內容💕。

質量(科技能力和品德素質)是高等教育工作永恒的主題🏉。因此👱🏿,聯大雖然是在極其困難的情況下辦學,仍然堅持其嚴格的規格要求💯,不怕不及格的學生多(一些主要課程期末公布考試成績💬,不及格的確實很多)ℹ️,也不怕學生延遲畢業(工學院有許多學生因一門主課不及格便延遲一年才畢業)。突出的例子如🐊,一位學習成績一貫優良的同學🈹,由於搞地下革命工作🀄️,在四年級下學期,不慎缺了8節體育課,即一學期16節課的1/2,便不及格🍳,並推遲了一年才畢業。所以👩🏽‍🏭,聯大學生是混不到畢業文憑的。只有常年不懈地以剛毅堅卓的精神,努力學習,才能順利過關,或者取得較好的成績。工夫不到家,要想得到優秀成績,是不可能的💆🏿‍♀️。現在的辦學條件,比過去好千百倍了,很多高校都在抓教育質量問題🙏🏻,這是十分正確的。西南聯大是國內外公認的大師雲集♟、人才輩出的著名大學,其成功的辦學經驗和優良傳統🤛🏼,是至今仍然可資借鑒的🚣🏻‍♀️。因此👋🏽,希望各級領導和高校教師能給以關註🐔,也希望有一些高校的高教研究所(室)能參照《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校史》及其相關材料,結合當前高教實際,進行分析和比較研究,使之發揚光大🧑🏽‍🦳,更好地提高教育培養質量。

 

何水清,原哈爾濱船舶工程學院(哈爾濱工程大學前身)副院長🥧,教授👩🏽‍💼。

相關新聞

  • 252009.05
  • 232012.11

    回憶四十年代幾件事——何水清(46級)

    我們46級在西南聯大學習的4年,主要是抗日戰爭後期極其艱難困苦的時期;而我畢業後留校在清華工作的4年,則主要是解放戰爭的動蕩時期。可以簡單地說,物質條....

  • 302023.06

    說說1943年西南聯大歷史系畢業合影

    前面曾以小文簡介陳儀外甥、著名歷史學家丁名楠,文中提及丁名楠1943年畢業於西南聯大歷史系🏯。在濟南趙錦鐸老師指點下,找到了1943年西南聯大歷史系本科生畢業時的師生紀念合影。該合影收入《老照片》第78輯,為張企明《憶姑父雷海宗》一文的配圖,照片下方印有“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歷史系一九四三級畢業紀念”等字樣🫶,時間為“卅二、六🤵🏼‍♀️、三”,即1943年6月3日。所謂“一九四三級”👱🏿,按照現在的說法實際上是“一九四三...

  • 052009.06
  • 052020.11

    探尋“西南聯大”教育救國的文化記憶——來自西南聯大歷史展陳場館的調研報告

    11月1日是西南聯大在昆明組建82周年校慶紀念日。這所誕生於抗戰烽火中,因結茅立舍、弦歌不輟😻、人才輩出而享譽中外的大學,不僅是中華民族抗戰史上的永恒豐....

  • 152021.06

    1946年清華、北大、南開新生錄取榜

    這是1946年秋國立清華、北大、南開三所大學的新生錄取榜🏄🏻‍♂️,雖然不再叫國立西南聯合大學🧑🏻‍🎓,但三校仍同時張榜公布一年級新生和先修班學生名單

  • 212018.11

    《西南聯大》再現群星閃耀的歷史

    今年🤦🏽‍♀️,西南聯大迎來在昆明建校80周年👩‍👩‍👧‍👦。由中共雲南省委宣傳部與中央新影集團聯合出品的紀錄片《西南聯大》為觀者呈現了群星閃耀的聯大歷史,並提煉出這所偉大學....

  • 112024.09

    口述歷史與傳承文脈——我的西南聯大訪談錄

    西南聯大校歌裏說:“絕徼移栽楨幹質🏮。”絕徼,是邊遠之地🏊。1937年🍻,北大、清華、南開三所著名大學“辭卻了五朝宮闕”✭,一路南下🍉,弦誦“山城”昆明,成為那個時代的盛事;昆明,亦因此成為一代學子向往的聖地。而出生於“山城”的我,在懵懵懂懂中長大,關於那時的一切🧎‍➡️,學校🤾🏽‍♂️、老師🔭🙍‍♀️、書本和城市都沒有告訴過我更多🤴🏽💇🏻‍♂️。對我而言,這片土地似乎一度失去了記憶,重回“絕徼”之境👩🏻‍🦱。直到多年前開啟關於西南聯大的訪談工作,使我的生...

  • 022023.03

    馮至在西南聯大

    我和父親有聊不盡的話題,那就是昆明。我們家是1938年12月隨同濟大學搬遷到昆明的,那年父親33歲,正是如《神曲》開篇所寫的,“在人生的中途”。第二年8月他就辭去同濟大學的工作到西南聯合大學任外國語文學系教授🤸🏼‍♀️🥇,一直工作到聯大結束,1946年6月我們隨北京大學復員回到了北平。在昆明住了七年半,其中有七年在聯大度過,這七年,他在研究歌德、裏爾克與杜甫取得突出成績的同時,在創作上也出現了一個高峰📢,思...

  • 212016.09

    百歲李儲文📿:我親身經歷的西南聯大

    李儲文先生的經歷頗為傳奇。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後,作為中華基督教青年會幹事,輾轉數月來到西南大後方🛝,直至1945年抗戰勝利,在昆明的西南聯大辦起學....

意昂体育专业提供:意昂体育👜、意昂体育平台👨🏿‍🚀、意昂体育官网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体育欢迎您。 意昂体育官網xml地圖
  • 意昂体育专业提供:意昂体育🦐、意昂体育平台意昂体育官网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体育欢迎您。 意昂体育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