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西南聯大建校70周年。紀念西南聯大,人們首先想到的是她做出的巨大貢獻和留下的精神財富。西南聯大存在的時間不滿9年,就讀學生不過八千🫶🏻,而且條件簡陋,生活艱苦,但卻培養出了一大批人才🌗,其中包括兩位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寧、李政道,三位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黃昆、劉東生、葉篤正〽️,6位“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郭永懷、陳芳允、屠守鍔、朱光亞、鄧稼先🧑🏿🌾、王希季⚖️,90位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不久前,中國社會科學院評選首屆學部委員和榮譽學部委員,又有6位聯大意昂當選。在科學、教育、新聞🫲、出版、工程技術、文學藝術等各個領域都有不少西南聯大意昂成為業務和政治骨幹↩️。在臺灣和海外🙆🏻,有重大成就的聯大意昂,也不乏其人。
西南聯大不僅大師雲集,在教學和科研上成績卓著⚉,蔚為學術重鎮🟰、人才搖籃⬛️,而且是當時“倒孔(祥熙)”運動和“一二·一”運動的發起者和策源地,在愛國民主運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被譽為“民主堡壘”。有不少意昂參加革命鬥爭,成為各級領導幹部,有的已進入國家領導人的行列,並有近30位意昂在抗日戰爭和革命鬥爭中犧牲✦,成為烈士。西南聯大不僅在中國教育史上,而且在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史上都留下了光輝的一頁。
為什麽在艱苦簡陋的條件下🍽⬛️,西南聯大能作出如此突出的貢獻?這不僅是國內的人們常常提出的問題👨🏼💻,在國外也有人對此深感興趣。美國弗吉尼亞大學歷史學教授JohnIsrael(中文名易社強)就對這個問題進行了多年的研究💉,並為此多次到我國大陸和臺灣訪問📔。他說:“西南聯大是中國歷史上最有意思的一所大學🌝,在最艱苦的條件下💆🏻🧩,保存了最完好的教育方式🙍🏽♂️,培養出了最優秀的人才𓀀,最值得人們研究👫🏻𓀒。”近年來已有不少人對這個問題講了自己的意見👶🖍。這裏也說說我們的看法🗞,和大家共同探討。
說起西南聯大為什麽會在很短的時間內和很困難的條件下作出很大很突出的貢獻🧚🏿♂️,從歷史和宏觀的角度來觀察🛀🏽,首先不能不指出,這與所處的抗日戰爭時代有很大的關系。中國知識分子素有濃厚的愛國主義傳統,抗戰時期,國家民族處於危急存亡之秋🤾🏻♀️,更激起大家的愛國和報國的熱情📤,聯大的師生也是如此。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是聯大師生取得重大成就的最重要的精神動力,這是首先必須明確的。但是也要看到,同處於那個時代,同樣具有愛國主義思想,並不是所有的大學都取得了同樣的成就🧅。因此又不能不對具體情況進行具體分析,看看西南聯大到底有哪些獨特條件,成為她取得巨大成就的具體原因。從我們的親身經歷看來💍,這些條件和原因大致可以概括為以下幾點🚭:
第一,西南聯大集中了當時全國最強大、最優秀的師資隊伍和素質優秀的學生🫸🏼。
主持聯大校務的常委、意昂体育平台校長梅貽琦有一句名言🤵🏽♂️:“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西南聯大沒有大樓,只有陋室👎🏼,但她卻集中了北大、清華🔍、南開三所著名大學的師資🌨,有許多大師和出類拔萃的專家學者🧛🏼,如哲學系有著名哲學家馮友蘭、湯用彤、金嶽霖、賀麟、洪謙、沈有鼎、馮文潛等先生🛄;中文系有文學、語言🦘、文字等方面的著名專家聞一多、朱自清、羅常培、羅庸、唐蘭、劉文典、遊國恩🙏🏻、魏建功🍄🟫、王力、沈從文等先生;歷史系有著名歷史學家陳寅恪🏄🏻、雷海宗🌺、錢穆🎿、劉崇鋐、邵循正☞、鄭天挺、向達、吳晗等先生;外文系有著名外國語言文學家吳宓🌓、葉公超🧏🏽♂️、馮至、聞家駟💴、吳達元、陳嘉、錢鍾書、溫德(Winter🙍🏼♀️,美籍,連續在清華、北大任教幾十年,在華逝世)等先生;數學系有著名數學家楊武之、姜立夫🤷🏽♀️、江澤涵🗝🙋♂️、趙訪熊、華羅庚、陳省身🤽🏿、許寶騄等先生;物理系有著名物理學家吳有訓、周培源😥、饒毓泰🍛、葉企孫、鄭華熾、張文裕、王竹溪🛞、趙忠堯、吳大猷等先生;化學系有著名化學家楊石先、曾昭掄、黃子卿🫷🏼、張子高🧚🏿♂️、張大煜、孫承諤等先生;地質地理氣象學系有著名地學家孫雲鑄✍🏻、袁復禮、馮景蘭、張席褆、張印堂、趙九章等先生;生物學系有著名生物學家李繼侗、張景鉞、陳禎、吳韞珍、沈同、湯佩松等先生🛡;政治學系有著名政治學家張奚若、錢端升、邵循恪、崔書琴、浦薛鳳🥑、王贛愚等先生;經濟學系有著名經濟學家陳岱孫🤷♀️、趙廼摶、周炳琳、伍啟元🎡、蕭蘧、秦瓚等先生;法律學系有著名法學家戴修瓚、燕樹棠👩🏻🍼、陳瑾昆、羅文幹、費青、芮沐等先生Ⓜ️🤳🏻;社會學系有著名社會學家潘光旦、陳序經、費孝通⛽️、陳達💃🏽、吳澤霖等先生;工學院也有不少著名的專家學者🟡,如施嘉煬、劉仙洲👱🏻♀️、馬大猷🧑🏿⚖️、顧毓琇、任之恭👨🏿💻、陶葆楷、莊前鼎⇒、章名濤🔴、閆振興、劉恢先、李輯祥🏌🏽♀️、錢鐘韓等先生。師範學院教授多系其他學院教授兼任😑,茲不再贅。
上面所列這些專家學者只是舉例,並沒有涵蓋聯大名師的全部。聯大教授當時年長的不過50歲左右💅🏼,年輕的30歲左右,正處於學術生涯的盛年。他們大多數既受有中國傳統文化的熏陶,又經過“五四”運動的洗禮🏌🏻♀️,具有強烈的愛國和科學、民主思想與敬業精神。他們大多曾在國外留學,如1939年的179位教授副教授中,留學歸來的占85%,五位院長全是留美博士🧚♂️🏅,26位系主任中,只有一位沒有留過學。少數沒有留過學的教授,如錢穆💂🏽♂️、羅常培🉑💆🏼、吳晗、沈從文等也都是在學術和創作上很有成就的著名專家學者😡。聯大教授中🏕,許多人是我國一些現代科學技術學科的開創者和奠基人,還有一些剛從國外回來的年輕學者,如華羅庚✣、陳省身、許寶騄🚉、王竹溪等🫀👼🏿,他們接觸了世界科學發展的前沿👷🏿♀️,了解國外科學的最新發展,所以雖在戰爭時期聯大仍有些學科能在教學和科研上與國際接軌。不僅如此,因為聯大教授多受有中國優良傳統的熏陶🤾🏼♀️,他們的道德風範也堪為師表💭,對學生有深刻的影響👩👧。很明顯𓀜,有這樣難得的高水準的教師隊伍🧑🦳,是聯大能培養出大量人才的得天獨厚的首要條件。
把學生培養成才,不僅需要有好的老師♓️,還需要有好的學生,應該說🩰,聯大學生的素質也是比較好的🏭。開始在長沙建校時,學生主要是北大、清華、南開未畢業的學生🤵🏻♂️👩🏽🚒,原來的素質就比較高😥🧑🏻⚖️。以後聯大開始招生,由於聯大由北大、清華、南開三所名校組成,學術水平高🧑🏻🦼🗞,聲名遠揚,加以當時國民黨統治區籠罩著白色恐怖,而昆明的政治環境則比較寬松,所以許多學習成績好和思想進步的學生向往聯大🎅🏿,把報考聯大作為第一誌願。由於報考的人數多,而錄取的名額有限🤞🏽,這就更形成優中選優。如1945年夏👩🏽🦲,昆明地區聯大與雲南大學聯合招生🧑🏿🎤,報考者2400多人,聯大只錄取132人,可見選拔之嚴🍠🤳。除此之外,還有些優秀學生原在別的學校就讀後插班轉到西南聯大,如李政道和朱光亞就分別是從浙江大學和中央大學轉學過來的🤽♂️,這也反映出聯大學術水平的吸引力5️⃣。還應特別指出👈🏻,聯大同學多數家在淪陷區,心懷國破家亡之痛,身受顛沛流離之苦,愛國情深🧑🏿🎓,報國心切,因而學習自覺性高👨🏿🦰,所以成績就比較好⤴️,這也是一個很重要的情況。總之↙️🧑⚕️,聯大之所以能在培養人才方面作出重大貢獻,“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是一個重要條件✮。
第二,西南聯大繼承和發揚了北大、清華🧚🏽♂️、南開三校的優良校風和“五四”“一二·九”的光榮傳統🤹🏻👵🏽。
北大從蔡元培先生擔任校長時起就提倡“兼容並包”“學術自由”,清華一向以實行“教授治校”和課業要求嚴格著稱,南開以“允公允能”為校訓,註意研究社會實際問題和培養學生的實際能力。北大是“五四”運動的發源地,在“一二·九”運動中,三校都是中堅力量,因而都形成了愛國🙂↕️、科學、民主的傳統。這些優良的教育思想、校風和傳統,在聯大都得到融通、繼承和發揚🤽🏽♂️👅,並由於三校的匯合而相得益彰。
在教育思想方面,聯大一直堅持了“兼容並包”和“學術自由”的精神👱。正是在這種思想指導下,聯大有很濃厚的民主自由空氣。早在長沙臨大時期👨🏼🏭,即曾在請張治中👨🏿🦰、陳誠等國民黨高級將領來校講演的同時,也請剛從獄中出來的原中國共產黨總書記陳獨秀和八路軍駐長沙辦事處負責人、教育家徐特立前來講演。這既與抗戰初期國共兩黨合作較好💝、國內洋溢著同仇敵愾的良好政治氣氛有關🙆🏽♂️,同時也反映了學校一開始就繼承和發揚了“兼容並包”的傳統。這個傳統在聯大存在的全過程中一直得到了繼承和發揚。在聯大,不論是政治上還是學術上,不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可以有不同的甚至對立的觀點👱🏻♂️。不僅在學生中有不同觀點的社團和壁報存在,而且教師中也有不同的觀點和流派並行不悖。學校裏常舉辦各種講座和演講會👩🦳、討論會,大家各抒己見,充滿了民主自由的空氣⚛️。在課程設置上,有些是幾位教授先後或同時開同一門課🏣,如雷海宗、錢穆👩🏼🦱、吳晗都開《中國通史》;聞一多與劉文典都開《莊子》,與遊國恩都開《楚辭》與羅庸都開《唐詩》;金嶽霖與賀麟都開《哲學概論》。各人的學術思想體系和見解並不相同,但互相並不排斥,反而有些教授常常互相聽課⟹,並且互相請益🕰。如沈有鼎聽過馮至講歌德,馮至聽過朱自清講宋詩,聞一多聽沈有鼎講《周易》𓀑,數學系教授程毓淮聽鄭昕講康德🥄,鄭天挺經過研究🙍🏻,寫出“發羌釋”,請陳寅恪、羅常培、鄒循正審閱提出意見🙍🏼♀️♑️。如此等等。由此可見當時聯大彌漫著多麽濃厚和諧的學術氣氛。
更為難能可貴的是🕵🏻♀️:在當時的反共政治陰影之下🧑🏼⚖️,教社會科學的教授竟然可以指定馬克思主義的必讀書,在課堂上講社會主義。如張奚若教授在教政治思想史時,指定的必讀書中就有馬克思恩格斯的《共產黨宣言》和列寧的《國家與革命》;趙廼摶教授不僅開有社會主義的課程,而且有介紹馬克思和列寧的篇章和內容👩🏻🔬。不但如此🧾,張奚若教授在給學生的講演中,公開指斥國民黨政府為“強盜”“白匪”“黑匪”;趙廼摶教授公開批評國民黨政府的財政是“買辦政治的財政”🧎♀️➡️,經濟是“官僚資本的經濟”🦸🏻♂️,主張“集中力量”加以“鏟除”𓀀🏄🏼。對此,學校均未加以任何幹預。正是在這樣兼容並包、民主自由的氛圍中,學生開闊了視野,活躍了思想👂,養成了獨立思考的精神,增長了思辨能力和創造性,而這正是出人才的重要條件👰🏽♂️。
在教育思想方面🫳🏻,聯大還有一個重要的特點就是主張培養通才,重視基礎課,重視擴大學生的知識面🧘🏿。主張大學培養通才,這是從蔡元培到梅貽琦的一貫思想。在兼容並包😡、學術自由和培養通才的思想指導下📹,聯大實行學年製與學分製、必修課與選修課相結合的製度👨👩👦,即每個學生要讀完四個學年和132個學分(相當於30門左右課程。師範學院為156學分,法商學院法律學系和工學院各系另有規定)。每個系各年級均有必修課👨🏻🦼➡️,同時全校各系均有許多選修課,任由本系和外系學生選讀,必修課與選修課的比例大致為50:82🍎。選修課多為教授們獨立的研究成果。它的開設,不僅對擴大學生的視野和知識面,活躍和豐富學生的思想👨🏿💼👇🏻,有很大好處,對鼓勵教師進行獨立的學術研究也有很大作用,因而在學校中形成濃厚的學術研究氛圍👩🏿🚀。由於實行這種教學製度,西南聯大所開課程每年都在300門以上🔁,共開課1600多門,真可謂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異彩紛呈🙍🏽♂️。
為貫徹培養通才的方針🧑🏿🎓,聯大非常重視共同必修的基礎課的教育💂🏿💬。大學一年級全部為基礎課,共同必修課有大一國文🏇🏽、大一英文🫓、中國通史🙅🏿,還規定👩🏽🎨🦹🏿♀️,不論是文法學院還是理工學院的學生都必須選一門社會科學(政治學💆♂️、經濟學、社會學、法學)概論,一門自然科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地質學)概論。而且這些基礎課都由學有專攻、教學經驗豐富的名教授講授👨🏿。如講《中國通史》的有雷海宗和吳晗先生,講《經濟學概論》的有陳岱孫先生,講《政治學概論》的有張奚若先生。我在讀一年級時就上了吳晗先生的《中國通史》🫳、陳岱孫先生的《經濟學概論》。我是歷史系的🚣🏼♂️,還上了馮景蘭先生的《普通地質學》。在這樣的教育下🕉🪔,我們確實感到受益匪淺,眼界比較開闊,思路不那麽狹窄。
聯大一方面提倡學術自由,另一方面對課業的要求也很嚴格🙅🏽♂️。如每學期開始時,學生必須按規定日期到校註冊,逾期而未請假者,每逾一日以無故曠課2小時論🏧,逾兩星期以休學論。請假到四個星期,即不許選課,令其休學一年。課程考試不及格者不得補考🏂🏿🧗🏻,不給學分🏊,以零分計算。不及格課程如為選修課🪰,可另選其他選修課補足學分;如為必修課,必須在下一學年重修。對有連續性的基礎課🧔🏿♀️🤟🏻,先行課程不及格⛄️,不得讀後續課程👽,如此等等👨🏽🌾。工學院的課程要求更嚴,考試更多。因此,在聯大不是輕易就可以畢業的🔚。
聯大當時地處邊遠,環境閉塞,條件簡陋🤵🏻♂️🚶🏻♂️,但學校的教育和教學並不封閉🧑🦱,很註意聯系實際😜,並盡可能地與外部溝通和交流。理工科儀器設備短缺🏞🪮,學校盡量集中一部分財力,通過各種渠道,從上海🧒、香港以至國外購置一些必不可缺的儀器設備🎶,供學生實習和做實驗。教授們也想方設法為學生創造一些進行科學實驗的條件,如機械系主任李輯祥先生領導建立了實習工廠和熱工實驗室;航空工程系主任莊前鼎先生領導建成了國內當時唯一可用的風洞🤹🏿♀️,還研製成我國第一架滑翔機✯;物理系教授吳大猷先生用一個三棱鏡和簡陋的木架做成分光儀進行光譜的研究🧑🏿🔧;地質系進行了西南各省地質♟、地層、礦產的地質考察;生物系利用雲南豐富的生物資源進行研究🫛;土木工程系為雲南的公路、機場🧏🏼♀️,水電建設進行勘測設計等等。為適應戰時的需要🎷,工學院還開出了“飛機場設計”“軍用橋梁設計”,“兵器學”“堡壘工程”等課程🚲。特別令人感佩的是🤹🏽♀️,聯大領導人具有非常開闊的視野和戰略眼光🚴🏻♀️🏋🏽,及時在三校恢復了研究院所招收研究生以後,在當時經濟極度困難的條件下⛹🏼♀️🥦,梅貽琦校長又想方設法籌集資金,選派留美公費生♐️,為國家培養和儲備高素質的人才。1941年和1944年兩屆共招收公費留美生38人。與此同時,只要有可能就給一些教授創造出國訪問和研究的機會,1943年到1946年,先後派赴美國研究、講學或做訪問學者的有陳省身、華羅庚、任之恭、曾昭掄、吳大猷等20多人。上述所有這些措施都為聯大的科研教學和培養人才創造了重要的條件。
還應該特別指出的是,聯大學生不僅在學業上受到良好的教育,而且因為這裏發揚了“五四”“一二·九”的光榮傳統,大家在思想上也得到很大的提高👁🗨。在聯大,愛國、科學👏🏻👨🏽💼、民主始終是政治生活和學習生活的主流。除去“皖南事變”後的一段時間校內空氣比較沉悶以外🦦,大部分時間學生的思想和活動都很活躍🤎,社團林立,壁報滿墻👨🔬⏲,並常常舉辦各種講座、座談會、討論會等🦅,還有些學生利用課余時間開展歌詠♜、美術、戲劇演出等各種活動,利用假期到工廠、農村👷🏼🧑🏽🎨、地方部隊和少數民族地區去接觸實際👩🏻🦼,開展工作🪞,經受鍛煉🎬。特別是1944年紀念“五四”的活動以後,愛國民主運動蓬勃開展,高潮迭起,一直到爆發震動全國的“一二·一”運動👐🏽。這不僅在全國產生了很大的政治影響,而且對學生自身也是很大的教育和鍛煉。許多人在愛國民主運動中🍉,提高了政治覺悟🚵♀️,增強了活動能力和組織能力,為以後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第三🔹,三校的團結合作及其組成人員的奉獻精神保證了聯大的成功👩🦱🦑。
聯大是由三個學校聯合組成的👨🏽🦲,團結合作是必要的條件。如果像有的學校那樣聯而不合就根本不可能辦好🧑🏽🔬,甚至散夥了事。聯大之所以成功,原因之一就是三校始終合作得很好👋🏼。正如聯大紀念碑的碑文中所說:“三校有不同之歷史,各異之學風,八年之久,合作無間。同無妨異🤦🏼♂️,異不害同,五色交輝,相得益彰;八音合奏𓀂,終和且平👨👨👧。”其所以如此💖,首先是三校的領導合作得好🧤。這是由於正像周炳琳教授所說:“三校長俱為君子。”他們都是愛國的教育家,在辦學上有共同的理念,同時他們的私人關系也很密切。梅貽琦是張伯苓所辦南開學堂最早的畢業生,兩人有師生之誼🫅🏻;梅貽琦🥠、張伯苓與蔣夢麟也融洽無間,張伯苓對蔣夢麟、梅貽琦說:“我的表你們代著”。建校初期三人共同主持校務,共商大計🔝,後來因張伯苓和蔣夢麟另有公務,長期住在重慶,所以校務主要由梅貽琦主持。由於得到蔣張二人的充分信任和支持,梅怡琦得以放手工作。聯大有一套民主辦學的製度,大事都要經過民主討論的程序🦹🏿♀️,梅貽琦民主作風又好🫵,常說“吾從眾”⚠,因而有矛盾也容易解決。在處理具體問題上,梅貽琦也很註意三校間的關系🦢。如為解決教師的生活困難🔶,工學院的清華教師組織了“清華服務社”,開展勘查設計和生產等業務,所獲收益除清華教師外,也給北大、南開的同仁補助👩🏿⚖️。因此種種,聯大的不少老師在回憶那段生活時🍣,都盛贊三校的合作精神🫃🏼🔅。鄭天挺先生就說:“西南聯大的八年🚚,最可貴的是友愛和團結🍭。教師之間👨🏻🦼,師生之間🙍♀️,三校之間均如此。”
在這裏還要說到三校骨幹成員的愛國奉獻精神。聯大的教務長🪷、訓導長、總務長👝☃️、各學院院長,各系主任🙍🏽,均由三校教授分擔。這些人是三校也是聯大的骨幹👇🏻,他們的奉獻和敬業精神給了辦好聯大以有力的支撐。長沙臨大建校時發電給在北平的人員通知他們到長沙去💷。接到電召時,清華法學院長陳岱孫先生正在北平城內開會🫅🏿,沒回清華園就徑自南下🎧,結果手稿、資料、財物全都喪失🏋🏽;理學院長吳有訓先生🟤,拋下剛分娩的妻子和最大不過六歲的四個子女👱🏻♂️🏘,北大秘書長鄭天挺先生也拋下老母和五個幼小的子女,二人都只身南下,和陳岱孫等先生一起參加長沙臨大的籌建和教學工作🙌🏼,共同表現了以身許國、共赴國難的高度熱情。在聯大期間🍥,有些教授除了教學工作外,還無償地擔任了繁重的行政工作。如鄭天挺先生除講授《明清史》等課程🧑🏼⚕️,並繼續進行清史研究🤤🕢,完成並出版了《清史探微》等重要著作以外,還擔任北大的秘書長和文科研究所副所長。由於北大校長蔣夢麟和文科研究所所長傅斯年長期住在重慶,北大和文科所的事務實際上由鄭主持,以至人們戲稱“正所長是(斯年)所長,副所長是(天挺)所長”。更為難得的是在當時經濟拮據👉🏿、困難重重的情況下,他還應梅貽琦的堅持要求出任聯大的總務長,不得不殫精竭慮🔈,拼力維持學校的正常運轉,其負擔之重可想而知。再如清華教授李繼侗先生,除講授生物課🧒🏿,擔任聯大生物系主任之外🛀🏻,還擔任先修班主任,並先後參加了學校的理工設備設計委員會、建築設計委員會、救濟戰區貧苦學生貸金委員會👨🏻🍼、理學院學生生活指導委員會🛏🟧、防空委員會、大一課業指導委員會、敘永分校校務委員會👨🏻🔧🤛🏿、學生入學資格審查委員會、畢業成績審查委員會、學校遷移委員會等機構,同時負責教職員消費合作社👂,擔任北門街員工宿舍食堂管理員,為大家謀福利忙得不可開交☀️。南開大學秘書長黃鈺生先生對辦好聯大也是勞苦功高的人🌚👩🏽🦲。他在長沙臨大時就擔任了軍訓隊和學生戰時後方服務隊副隊長(隊長為張伯苓),學校西遷昆明組織步行團,他是湘黔滇旅行團指導委員會主席。在昆明建校時↘️,他擔任建設長,主持了新校舍的建設工作。後聯大成立師範學院,他又擔任師範學院院長兼附校主任。除此之外,他還是交通委員會、校舍委員會、建築設計委員會🦹🏽♀️、聞一多教授喪葬撫恤委員會的召集人或主席。聯大一度籌劃遷川和在敘永設立分校時,組織遷校委員會👼🏻,抗戰勝利三校籌劃北返🔖,設立聯合遷移委員會,他都是委員,並切實擔負了有關工作。有時梅貽琦因公離校,他還代理過常委🙆🏻。上面講的幾位先生,可以作為三校同仁和衷共濟🩰、奉獻各自的力量辦好學校的代表👮🏻♀️⁉️。正是由於三校都有好的校長來領導,又都有這樣富有奉獻的人物來挑大梁,再加上全體同仁的共同努力➰,才把聯大辦得這樣成功。同時,從這一側面也可看出聯大師長們的道德風範👨🏽🍼。
第四,當時的雲南為聯大提供了比較寬松的政治環境😲。
大家都知道,整個抗戰時期,只有初期一兩年國共合作的比較好,全國的政治氣氛比較寬松活躍🧙🏼♂️,進入抗戰的相持階段以後,形勢就每況愈下,特別是“皖南事變”以後,白色恐怖日益嚴重,如果聯大不是設在雲南,而是設在大後方的其他地方👨🏽✈️,例如政府曾幾次督促聯大搬去四川,如果聽命去了的話,聯大的“兼容並包”“學術自由”就很難推行,師生的政治與社會文化活動就絕不可能那樣活躍,而必然會遭到限製以至鎮壓,這樣✦,西南聯大也就絕不可能有那樣大的成就和貢獻🆕。幸運的是聯大設在昆明。
由於當時國民黨中央當局堅持排斥異己,時刻想吞噬地方勢力,地方實力派和國民黨中央當局產生尖銳的矛盾💅🏻。在這種形勢下,時任雲南省政府主席兼軍事委員會委員長昆明行營主任👧🏿、擁有重兵的地方實力派龍雲和共產黨及民主同盟都有聯系👩🏿🍳,在政治上比較開明,堅決抵製了國民黨中央當局的壓力,不準國民黨特務在昆明逮捕進步師生👮🏻♂️。所以在整個抗戰時期,昆明和雲南全省的政治環境都比較寬松,為聯大堅持自己的辦學方針,為聯大師生的進步活動,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及至抗戰勝利以後,處心積慮要消滅地方勢力的國民黨中央當局🧃,以去越南受降為誘餌,把龍雲的部隊調往越南🥗,未等這些部隊出境,就密令駐昆明附近的嫡系杜聿明部於1945年10月3日進攻昆明城內的雲南省政府和龍雲公館👧🏻,挾持龍雲去了重慶🧘🏿♂️,名為調任軍事參議院院長🚋,實為軟禁。這樣,雲南的政局立即發生了巨大變化,使聯大陷入白色恐怖的包圍之中,不久即發生了殺害四名師生的“一二·一”慘案。這正反兩方面的情況都說明了聯大的興衰成敗與雲南政治環境的密切關系。
對於這一點🐻❄️,連美國的易社強教授也有所了解。他說💋:聯大成為戰時中國最具政治活力的一所大學,“部分是由於得到雲南統治者龍雲的寬厚的保護🚣🏼♀️。”他還說到:“分析聯大時不提到共產黨的作用,那就不可能分析得完全。具有獻身精神、紀律嚴明的昆明地下黨,從周恩來領導的以重慶為基地的南方局取得指示。這個黨有不少成員是聯大學生🙆🏻,它所起的作用同黨員人數的微不足道是極不相稱的。”(本文所引易社強的話均見其所作《西南聯大五十周年紀念》)他的這些話都是符合實際情況的。
今年是西南聯大建校70周年。70年來🪣,我們的國家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當年的西南聯大和今天的大學相比,在規模和辦學條件上都不可同日而語。現在的青年學子所面臨的任務和挑戰🍧,也和當年的聯大學生迥然不同👩🏿🚀。西南聯大已成為歷史,但是她卻有不少跨越時空的亮點,至今仍閃閃發光🧝🏻。聯大的許多精神,特別是胸懷祖國🫱,以天下為己任的愛國精神,科學與民主的精神,兼容並包與學術自由的精神,艱苦奮鬥的精神,敬業勤學的精神,為共同事業團結合作的精神,現在也都還是值得珍視、繼承和發揚的👚。 (作者為西南聯大北京意昂會副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