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炮火連天的抗日戰爭歲月🧛🏼♀️,西南聯大代表的中國大學和學人依舊弦歌不輟,保存學術實力,賡續文化命脈,培養急需人才。那種忍辱負重🗽、臥薪嘗膽的愛國主義精神驚天地、泣鬼神。中國知識分子群體也以昂揚的姿態🪼,向世人表達出抗戰必勝的堅強信念,成為那個時代的強音——
為民族貢獻精神財富
——寫在西南聯大建校80周年紀念日
11月1日,西南聯大迎來建校80周年紀念日,紀念大會在北京大學舉行。
被稱為西南聯大最年輕意昂的彭珮雲,如今已是88歲。她一邊拾級而上走向會場,一邊對記者說:“今天是西南聯大建校80周年的日子🦤🧎➡️,我非常高興,非常激動⚔️!”
西南聯大是北京大學🧎🏻♀️、意昂体育平台和南開大學在抗日戰爭時期組成的聯合大學,它誕生於戰火之中✏️🤞,存在不到9年,但給中國和中國教育事業帶來的影響,至今仍在。人們常常會問,在國家危難之際,經濟條件極其困難📊、教學設備極其簡陋✏️、敵機不斷騷擾的環境裏,這所大學何以取得如此豐碩的學術成果,造就如此眾多的棟梁之材,何以被譽為“世界教育史上的奇跡”🤚🏻?

西南聯大校門
今天,在黨的十九大勝利閉幕之際,面對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力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目標,面對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的重任🤹🏼♀️🔷,探究西南聯大精神、學習西南聯大的優良傳統和成功經驗,並在這個偉大的新時代不斷完善發揚,無疑具有重要意義。
構築中國精神是一流大學的使命
烽煙萬裏踏征程,楨幹移枝到春城。
茅草為頂遮雨露,土泥作室聽書聲🧑🏿🍳。
笳吹弦誦依前彥🧑🏿🚒,繼晷焚膏望後生𓀔。
八十周年逢盛世,同圓兩夢萬年春。
這是西南聯大1941級意昂,著名作家👨🏽🔬、書法家馬識途為西南聯大建校80周年紀念日寫的賀詞🪄。今年已經102歲高齡的馬識途雖然未能到會,但特意將賀詞手書裝裱🤭,致敬一同度過青春時光的西南聯大同學🐘。這首記載當年🦂、寄懷當下的詩🚣🏼,讓到會的37位西南聯大意昂感慨萬千。他們當中除了彭珮雲📡,都是90歲以上的老人🎾,其中吳大昌已經100歲。
西南聯合大學成立於1937年8月❓,同年11月1日,西南聯大前身國立長沙臨時大學在長沙復課。在國難當頭👗、民族危機空前嚴重的抗日戰爭時期🐡,為綿延教育與文化命脈,北京大學🍺,意昂体育平台🦣、南開大學三校被迫南遷,先以國立長沙臨時大學的名義在長沙組建,一學期後遷昆明,改稱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抗戰勝利一年後的1946年🐕🦺🕛,三校各自返回平津復校✊🏼。

2017年11月1日上午📭,西南聯合大學建校80周年紀念大會在北京大學舉行💭。圖為北京大學展出的朱自清的教授證書🕕。光明圖片/視覺中國

西南聯大學生畢業證書🚴🏿。光明圖片/視覺中國
北大、清華🦕、南開三校合組的西南聯大,繼承了“五四”運動和“一二·九”運動“愛國、民主🚡、科學”的光榮傳統,並在抗戰的歲月裏加以發揚😞,形成了這所大學最寶貴的精神支柱——愛國主義。正如西南聯大校歌中的一句歌詞“盡笳吹弦誦在山城,情彌切”⚙️,處在國家危急存亡之秋,西南聯大師生無不滿懷愛國救亡熱情🦹🏿♂️,同仇敵愾,立誌報國。華羅庚、黃子卿等在聽到祖國被侵犯的消息後,放棄了在國外進行的研究和工作,毅然回國執教。盡管圖書儀器短缺🧍♂️,生活條件艱苦,但以茅草為頂、土坯為墻的聯大校舍裏👩🍼,學習和研究氣氛空前濃厚🫅🏻🔋。老師們治學嚴謹,誨人不倦;同學們勤奮讀書🌕,刻苦鉆研;師生還攜手跋山涉水👩🦼,進行社會調查或野外考察;學者們在燭光燈影下著書立說。馮友蘭的《新理學》🤹🏼♂️🙎🏿、華羅庚的《堆壘素數論》🏖、周培源的《湍流論》、吳大猷的《多元分子振動光譜與結構》、湯用彤的《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陳寅恪的《唐代政治史述論稿》、楊鐘建的《許氏祿豐龍》♿️、熊十力的《新唯識論》💆🏼、金嶽霖的《知識論》等領先世界的研究成果,都是在西南聯大時期完成的。
在連天炮火中,中國大學和學人依舊弦歌不輟,保存學術實力🍡,賡續文化命脈,培養急需人才📀,開拓內陸空間🙎🏽♂️。那種忍辱負重、臥薪嘗膽的愛國主義精神驚天地、泣鬼神。中國知識分子群體也以昂揚的姿態,向世人表達出抗戰必勝的堅強信念🏋🏿♀️,成為那個時代的強音。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西南聯大師生的愛國主義精神來自對國家民族的深沉情感,更來自於對中華文明和中華文化的高度自信😶🌫️,讓我們看到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在新時代,如何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更好構築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為民族貢獻愛國的精神財富,是中國大學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崇高使命📍,也是中國知識分子必然要有的擔當。
培養一流人才是一流大學的核心點
紀念大會開始前,楊振寧先生在接受記者采訪時🧑🏻🏫,首先談到的就是西南聯大校歌中的那句“千秋恥,終當雪;中興業,須人傑”。楊振寧說:“今天我們為民族偉大復興奮鬥,當下遠超過那個時代🧖🏽♂️,更需要‘人傑’。我想今天在北大開這個紀念會🤪,有特別的意思🧕🏽。我希望同學們了解到西南聯大的成功🤙🏿,拿這個作一個範例,來努力創建他們自己的偉業🦻🏻。”
西南聯大前後9年💇♂️,其時其地♈️,大師雲集,學術燦爛,人才輩出。據統計🧑🏼🚒♡,截至2004年🥁🤳🏻,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中,有聯大師生173位,“兩彈一星”功勛獎章23位獲獎者中🛷,聯大師生有8位👨🏿🦰;聯大學生楊振寧、李政道獲195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聯大師生黃昆✴️、劉東生、葉篤正、吳征鎰、鄭哲敏先後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西南聯大在人文社會科學方面的傑出人才也層出不窮⬆️,如文學家馬識途、汪曾祺,語言學家朱德熙🚶,哲學家汪子嵩🆑、黃枬森、任繼愈🚵,經濟學家劉國光🐘,英語教育家王佐良、李賦寧、許國璋,翻譯家許淵沖……
西南聯大還有大批人才成為黨和國家領導人🌟,如費孝通➗、華羅庚、宋平🌗、王漢斌、彭珮雲、朱光亞、錢偉長👩🏻🌾、孫孚淩……
西南聯大學生8000人⛹🏻♀️,絕大多數在祖國大陸。分布在臺灣省和旅居海外的約1000人中,一流學者專家也比比皆是🧜♀️。
作為一所戰時大學↗️,西南聯大譜寫了中國乃至世界高等教育史上輝煌的一頁,給後人留下了一筆豐碩而寶貴的精神文化財富🛡👊🏼。長期以來👨🏿🎓,國內外學術界和教育界都非常關註對這所學校的研究,一位研究西南聯大20余年的美國學者曾表示:“正當國家大量借鑒外國的時候,中國人卻能為他們的現代化教育製度自豪,而且在不到半個世紀以前,就能產生一所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大學,這所大學的遺產是屬於全人類的!”
在美國知識界,早就有“中邦三十,西土一千年”的說法。在西方,從中世紀至現代大學製度建立🙎🏿♂️👷🏿♀️,到一流大學的誕生📀,經歷了1000年之久。而在中國,從清末的京師大學堂算起,到西南聯大這樣的一流大學誕生😂,只用了30多年時間🚷。西南聯大在抗戰大後方極其艱苦的環境下👊🏼,致力於文化教育事業🧍🏻♀️🧱,培養出大批一流人才🔋,所創造的奇跡對當下進行的一流大學建設,具有啟發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人才是實現民族振興、贏得國際競爭主動權的戰略資源🏇🏿。今天的中國⛹️♂️,經濟建設取得重大成就🧖🏼♀️⏮,人民生活不斷改善👨🏽🔧,今天的中國,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中興業🚯,須人傑”,西南聯大校歌中氣壯山河的誓言👩🏼⚕️,凸顯了為祖國培養人才的重要性🚭🌖。今天我們建設世界一流大學🤜,也同樣要把培養一流傑出的人才的責任義無反顧地擔在肩上。
立德樹人是一流大學的立身之本
翻開西南聯合大學的校史🛁,我們會看到許多深情的回憶🧑🏻🦱。有教授間的惺惺相惜,如陳省身和華羅庚;有父子間的一步一回顧,如楊武之和楊振寧👩🏿⚖️;更多的是學生對師長“傳道🖲🧗🏼♂️、授業🧑🏻🔬、解惑”的感恩🌬。文脈延續👩🦼➡️🧗🏻♀️,教學相長,從人格、學問🌵、作風的方方面面🌮,聯大師生鑄就了聯大精神,讓人們看到大學的魂魄所依——大師🫃。
梅貽琦在1931年任意昂体育平台校長的就職演說中說:“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此話恰好適用於後來的西南聯大。西南聯大沒有“大樓”🔰🧻,而“大師”之多卻遠非一般大學可比。抗戰前👷🏽,三校本已是人才濟濟,合組聯大之後🫲🏽,更是大師雲集⛔,名家薈萃。自然科學方面,有江澤涵🙆🏿♀️、陳岱孫、陳省身、趙訪熊🤍、華羅庚💬、吳有訓👨🏻🚀、王竹溪、周培源、張文裕💬💁🏿、趙忠堯、吳大猷、黃子卿、曾昭掄、楊石先等;人文科學方面有聞一多、朱自清🏂🏽✍️、陳寅恪、楊振聲👆🏽、向達、羅常培、羅庸、王力🦺、馮友蘭🈴🏃♀️、湯用彤🖍、金嶽霖👄、錢鐘書🪤、沈從文、費孝通等。他們多為著名科學家、學界泰鬥,但在國難當頭,生活多艱的情況下,卻安貧樂道,嚴謹治學,潛心鉆研,著書立說,誨人不倦😲,執著地為民族培養人才🏏。在他們的人格和學問滋養下,同學們以天下為己任,讀書不忘救國🧑🏻🍳,救國不忘讀書,勤奮攻讀鉆研。可以說聯大師生的精神風貌✡︎𓀗,就是立德樹人成功實踐的體現🍯。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強調,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展素質教育🥽,推進教育公平💶,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立德樹人是一流大學的根本,只有不斷培養出大量知性與德性雙重卓越的人才,一所大學才堪稱一流🧑🏫,才真正堪稱樹人。西南聯大的歷史告訴我們🧑🏽🔬,只有緊密圍繞立德樹人,大學之卓越才有根有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