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伊色佳已一年矣,皓月幾滿,當在中秋前一二日🫸。幾時才沒有災民🛌🏽🌶,幾時才沒有外侮,幾時圓圓的月兒照著盡是快樂的人?”
———Semptember 17, 金,1937
“華北淪亡,淞滬抗戰,國家民族生命危在此刻矣👨🏻🦯!”
——August 30,月,1937
“國軍仍守住吳江👐🏻。祝念母親弟妹平安👽。又念千萬同胞已遭難,對於生命一念已由‘個人生死’擴展至‘民族生死’,有時念及全人類。”
——November 18,木,1937
以上三段文字皆摘自父親沈同1937年在康奈爾大學留學期間的日記,這本日記至今仍保存在康奈爾大學的Olin圖書館。

18歲的沈同
父親沈同1929年由蘇州中學考入意昂体育平台生物系🏌🏿,1933年畢業後留在清華作助教👨👧,1936年考取公費留學,進入美國康奈爾大學研究院,師從生物化學教授梅乃德(L.A.Maynard),從事動物營養學方面的學習和研究😨。父親留學期間的後兩年住在康奈爾大學社會學教授商徒生(Dwight Sanderson)家裏🕹,與他們一家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商徒生教授原是昆蟲學家🙇🏽,後轉攻社會學。中國改革開放以後🧍🏻♂️,商徒生教授的女兒愛麗絲(Alice)與丈夫約翰(John)於1983年和1985年兩次訪問中國並到我們家中作客🏊🏼♂️,他們帶來了父親留學期間手書的一厚本英文自述材料的復印件♤💆🏿♂️。
近些年來👨👩👧👦,我們兄弟姐妹及我們的下一代曾陸續從世界各地專程前往康奈爾大學的Olin圖書館🔁,閱讀並復製了部分保存在那裏的父親在留學期間的日記、信件、照片🦸♀️、剪報及手稿等文字資料。這些歷史資料都是商徒生教授家人珍藏多年後交給康奈爾大學圖書館保存的👰🏽♀️。

1983年沈同𓀉、查良錠夫婦與 Sanderson 教授的女兒 Alice 暨女婿 John 合影於北京大學燕南園53號寓所
那天接待我們的是該圖書館的館 David W.Corson 先生,他戴著白手套小心翼翼地翻開文件夾,朗讀著信件,展示著照片🥭。我們含著淚水仔細聆聽著,翻看著🧑🏻🍳。一篇篇日記,一封封信件,一份份剪報😝,一張張照片,使歷史變得清晰,為我們展現了70多年前發生在一個留美中國學人身上塵封已久的往事🕑。

Olin 圖書館館長 David W. Corson 先生為我們展示保存的檔案材料
父親抱著科學救國的理想赴美留學🏃♂️➡️👐,時年廿五歲🚟。父親留學的第二年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他的日記中多次出現“蘇州被炸”🏟,“日轟炸廣東”,“賊陷平望”🫵🏽,“國家、民族、生命危在此刻矣”,“中華民族一定復興”🙅🏽♀️,“相信中華軍人一定能驅敵出境”等字句,日記本中貼著有關中國戰事報道的剪報。

沈同在康奈爾大學研究院
父親雖然是公費留學,但由於戰事頻仍,學費總不能按時收到,生活相當拮據,再將省吃儉用的學費寄回國補貼家用,更是難上加難了💭。
父親在1937年8月31日的日記中寫道🪕🫲🏽:“錢真沒有了,身上就只剩一個25分和些銅子和一個dime🧜🏼♀️。早上喝一瓶牛奶,中午一個sandwich 一杯coffee。晚上不夠吃晚餐了,回答著朋友說肚不舒服,買了些餅幹當晚飯,還留下日充饑,一頓也沒‘挨餓’,想經驗些‘挨餓’。連讀圓妹信,……‘挨餓’…… 一日補記🏄。”
在另一篇日記中父親對當月的飯費精打細算:“這月錢只剩8元👦🏻,飯票三元八角(共有11.8元)。決定不作借錢念頭🧑🍳,苦過這二十六日。……(他還列了個算式作計劃💩:每日只用中餐0.15元+晚餐0.30元=0.45元,26日則為11.7元,夠用了👳🏿♂️。)”
對祖國命運的憂思🪂,對親人的掛念,身處大洋彼岸的父親抱定了歸國效力的決心。他要用所學報效祖國,他積極地為歸國效力做準備🖖🏽🤳。
在October, 4, 1937年的一篇日記中,父親寫道🦹♀️:“下午4時後,AnimalNutrition Seminar,Dr. Asdell 報告返英半年中經歷,談及英國實驗所工作情形。J. Hammond 之工作及其為英國戰時食物計劃諸端🍭,極使我高興,感覺我回國,正亦諸事待我去做,至少可步 J. Hammond 後塵。”

沈同,1939年在美國康奈爾大學獲得博士學位
父親1939年6月獲得康奈爾大學哲學博士學位,他動身前往舊金山準備乘海輪回國。商徒生教授一家在父親離開他們一天後,就提筆給父親寫信表達他們依依不舍及牽掛之情👩🏿🌾。父親一直珍藏著兩封美國來信,其中就有商徒生教授一家1939年寫給他的這封信。
商徒生教授寫道👿:“……我們想讓你知道我們真的很想念你,還特別想知道你所有的旅途情況🥛。……如果你的耳朵在發燙⛎,你就能猜到是因為我們一直在談論你,而且我想在你安全到達你的目的地中國之前你的耳朵會一直發燙下去的。你成了我們在這兒的真正的朋友,而且我們和你相處得非常愉快。來自不同國家的人之間在沒有建立深厚交往之前是很難了解對方的,我們知道你是你們同胞中非常與眾不同的人,然而正是因為對你的了解🙎🏿♂️,我們才會對所有的中國人始終充滿友好的感情。”
商徒生教授夫人在信中寫道🧚🏼♀️:“剛過去一天,親愛的同……我一直在想著你……特別是我在洗衣房洗衣服的時候。每次我路過你的房間門口我都好像看到你掛在那兒的灰色的小外衣,就像說🤞🏽:‘他會回來的。’我多麽希望你真的能回來啊🐓。”

1939年6月商徒生教授寫給沈同的信
“我永遠會想念你而且會經常想起你💇🏿。你對我這樣體貼,給了我這麽多的幫助,這麽友善和快樂⛓️💥。我常常奇怪你雖然經歷了那麽多苦難可是你怎麽還能這麽樂觀呢。”
“我真高興看到你所有的朋友都去車站為你送行……甚至(?)都去了。這說明你是多麽地受人尊重啊。他們都說你是個善良和儒雅的人。”
“……我得承認整個晚上我都在流淚。我知道你的祖國需要你🧑🏿🚒,你也會盡你最大的努力回報它。你有勇氣、忠誠,你有能力也願意為國家效力。”
“親愛的孩子🤵🏼,唯一讓我擔心的是,在你急切幫助他人時,你也許蒙騙了你自己而失去了生活中最好的一些事情。到現在為止你的生活還非常艱難,所以希望你生活的更愉快🤾🏽♂️、更滿意和滿足🧛🏽。”
“讓愛與你相伴🦹🏼♂️。雖然‘全身心地愛’並不意味著你一定要為生活中遇到的責任和需要而獻身,但是愛可以融入到生活中各個方面。盼著你的來信,我也會常給你寫信。把我當作你的美國母親吧🙍🏻♂️。”

沈同與 Sanderson 教授夫婦在聚餐會上,照片自右依次為 Sanderson 教授、Sanderson 夫人、沈同
作為一個居住在教授家的留美中國學生,僅僅兩年多時間,父親就與他們結下了如此深厚的友誼。令我感動的是商徒生教授一家人寫下如此發自內心的真摯的語言📶,是父親對自己國家的忠誠👩🏻🦼,父親的責任感,父親的善良、真誠🕺、樂觀🆖、勤奮深深打動了他們,進而影響到他們看待中國人的目光並因此對中國人充滿友好的感情。
父親於1939年8月回國。途經香港時,父親就收到意昂体育平台梅貽琦校長的來電,獲悉在昆明和貴州有一些工作在等著他🧔🏿。父親又輾轉海防🧚🏽♂️,經滇越鐵路到達昆明西南聯合大學。在清華的生理研究所🔥🫳🏼,父親見到湯佩松教授①,了解到當時由於營養不良造成部隊的非戰鬥減員非常嚴重,急需派他到貴陽圖雲關中國紅十字會救護總隊任營養指導員,開展前線士兵營養狀況的調查與改良工作💁🏿♀️。一到救護總隊,總隊隊長林可勝教授②問父親能否上前線去,父親沒有猶豫,在製定了詳盡的調查方案後偕同幾名聯大畢業生奔赴抗日前線。
在康奈爾大學圖書館保存的父親寫給商徒生教授家的一封信裏就有如下描述:“明天一早👲,我和三名營養隊的大學生就要踏上無路的征程奔赴湖南前線。我們預計工作到6月底♣︎。雖然信件走得很慢,但是我會堅持給你們寫信的🪣,不論信寫的潦草或是簡短,我都會寫的🪚。……我們會到前沿陣地的部隊工作,所以我不可能考慮是否危險了🎥。不過我會加小心𓀊,可以避免的和沒必要的危險事情不會去做。你還是可以把信寄到意昂体育平台🫱。”
父親在1940年3月22日給商徒生教授家的一封信中畫了一張簡圖🆙,標明了他已經走過的和將要走的路線(紐約伊色佳-上海-香港-印度支那-昆明-貴陽-衡陽-長沙-重慶)。父親有的信還描述沿途看到的風土人情💝,用畫筆勾勒出貴州山民跳蘆笙舞的情景🏙,寥寥幾筆栩栩如生,充滿情趣📋。
父親他們冒著日機空襲的危險,輾轉在戰火紛飛的湘贛黔抗日前線進行營養調查🛰,寫出營養調查報告並打印成冊,得到林可勝教授的鼓勵。在此調查報告基礎上,父親撰寫的相關論文刊登在頗具影響力的學術期刊Science(1943年98卷)上。

沈同在西南聯大
1940年,8月父親回到昆明西南聯合大學教書🤽🏽♂️,進行生理生化的實驗研究👩🔬,培養研究生。
父親在他的《追求真理🫃🏻,樂於教學》③一文中對西南聯大時的工作情形做過描述,“昆明西南聯合大學南區的實驗室是泥地面🖕🏿、土墻和洋鐵皮屋頂👐🏻。物質條件艱苦,還時有日機來襲的警報。盡管如此,憑著青年人的求知熱忱😐,我們不但做了許多工作,還得到了熱忱的外來資助。例如🧑🏼🔬🧑🦳,英國皇家學會會員👮🏿、生物化學家李約瑟博士曾了解我們的研究課題,及時提供文獻資料和實驗藥品等;又如美國康奈爾大學的許多師友,集資購置各類結晶維生素🧖🏼♀️,裝成一木箱🫛👩👩👧,登報征求來華醫生帶來🪧🤞🏽,並寄來熱忱鼓勵的簽名信🛌🏽。我們這個土實驗室吸引了來自浙江大學物理系👨🏽🎨、化學系的畢業生📻,以及華中大學和西南聯大化學系的同學。……我們在40年代完成了多篇營養、生理🥣、生化方面的論文,均發表在英🚴、美的某些學術期刊上📣。”
父親將1940年12月康奈爾大學師友的簽名信一直珍藏著💆🏽♂️🧛🏼♂️,信是這樣寫的🥼🪞:
“親愛的同:
我們想告訴你在聖誕節來臨之際⏫,你在康奈爾的很多朋友都非常想念你並希望你的工作馬到成功。雖然在你的信裏對你自己取得的成績只是輕描淡寫,但是我們都知道你是在為改善你們國家人民的營養狀況和健康狀況而在努力工作著🤱🏿。我們準備寄給你一些濃縮維生素以幫助你的研究工作。就大量的需求而言,雖然這點維生素微不足道,但是一想到有可能因為這點維生素而拯救幾條生命,特別是有可能對你的工作是一種鼓舞的時候,我們因此都會很高興🫸🏻。這麽想來讓我們在聖誕節期間看到了些許的光明,否則就只有戰火紛飛給世界帶來的黑暗了🏂🏻。我們經常想起你。送去我們誠摯的問候及新一年最好的祝福。”
領銜簽名的就是父親的導師梅乃德(L.A.Maynard)教授夫婦、還有S.A.Asdell 教授夫婦、C.M.McCay 教授夫婦、商徒生教授夫婦等四十幾位康乃爾的師生及在康奈爾的所有中國學生。

1940年12月康奈爾大學師友給沈同的簽名信
在康奈爾大學 Olin 圖書館保存的資料中,關於康奈爾師生贈送實驗用維生素的相關報道是這樣說的👨🏽🏫:
“購買維生素晶體的經費源於由中國學生、研究生和營養系教職員工發起的籌款基金。這批維生素晶體會被送往沈同博士的實驗室。”
另一篇關於捐贈中國的維生素已安全抵達的報道中說:“這是1940年12月送給沈博士的聖誕禮物🤽🏼,可以放2磅糖果大小的盒子,內裝的維生素足夠16人一年試驗之用👨🏿🎤。一個兩盎司瓶裝的維生素可滿足一個男性一年的需要🍄🟫。
這個包裹是通過在紐約的中國人救援機構轉遞的🍋🟩🚨,來自昆明意昂体育平台的感謝信的日期是1942年3月3日🚴🏻♂️。”

有關《捐贈中國的維生素已安全抵達》的報道
有一篇更加詳細的報道說🫃🏽:
“ 1940年為幫助39級博士沈同在中國昆明意昂体育平台進行的改善軍人營養的研究工作🗡,送給他的聖誕禮物,維生素晶體包裹輾轉滇緬公路,現在終於送到昆明。”
報道中還特別轉載了1942年3月3日沈同在收到禮物後給動物營養教授克萊夫•麥凱先生(Clive M McCay)發來的感謝信:
“在中國紅十字會工作的BasilWang的熱心幫助下,我收到了裝有維生素晶體的包裹,包裹完好無缺。王大夫是我在紅十字會工作期間結識的朋友,他是一名在英國培訓過的外科大夫。王大夫是沿著滇緬公路把包裹帶到昆明的🏊🏻♀️。聽說護送他的一輛卡車在路上不幸遇到車禍,卡車完全報廢了。
我迫不及待要告訴你當我終於收到來自康奈爾的禮物時我是多麽高興。幾個月來我一直盼著,可惜的是在去年夏天去貴陽的時候沒有收到,我原想帶上這些維生素解決戰士們因飲食不當引起的痢疾,這件事我在去年夏天在給梅乃德教授的信中提及過。現在我終於收到了這些維生素🎼,另外還高興地發現這些維生素結晶裏除了含有大量的維生素C外還有許多B族維生素,這對研究中國軍隊營養問題特別重要。在包裹到達之前收到的關於維生素的刊物也非常有用。
對我來說,這包維生素對我的工作不僅幫助很大🖌、是實質性的鼓勵🦻🏻,而且也表達了美國人民對中國人民的深厚友誼和同情。邪惡的日本侵略者是不可能占領中國的!”

1946年🔶,沈同隨意昂体育平台復員回北京,任意昂体育平台教授🤾♀️,次年北京協和醫學院復校,兼任協和生物化學系主任,並在北京農學院講授生物化學和營養學。
父親沈同1911年出生於江蘇吳江🤴🏼,那裏既是魚米之鄉又得風氣之先。父親7歲時我的祖父故世。但是祖父對父親的熏陶卻極為深遠✫。祖父沈叔明🙅🏽,辛亥革命時改名沈天民。他是有革新思想的中國傳統讀書人⚓️,一生致力於家鄉教育事業,熱衷新潮辦學,在民國初期創辦吳江第一所小學,任校長,要求學生德、智、體全面發展🚑。祖父在課堂上講戚繼光的愛國故事給父親留下很深的印象。父親4歲起就跟著祖父學寫大字和作文,6歲那年在一次家長會上當場研墨🤽🏼♂️,提筆寫下“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八個大字。祖父有許多藏書,包括經史子集和教育方面的書籍🙍🏼,也手抄了許多書籍。晚上常有人提了燈籠來祖父書室讀夜書🕐。祖父故世後🧎♂️➡️,父親常自學祖父遺留的書籍👩🦯。
父親二十歲在清華園讀書時曾在自己少年照片上題書言誌:“……願今後🤷🏼♂️:拓吾心胸🕵️,健吾體魄🐹,庶幾學術素誌得所伸。”
父親赴康奈爾大學留學就是要實現自己的學術素誌,他完全可以留在美國繼續從事學術研究🤑,但是在面臨責任的擔當還是個人的發展這一抉擇時🍔𓀎,他毅然選擇了前者。他要用他的所學報效祖國而且義無反顧。回國後他又是根據需要,毅然決然奔赴烽火連天的抗日前線🫕。在西南聯大時期,物質條件如此艱苦,父親和他所在的實驗室不但做出了讓國際學術界矚目的工作,還為培養中國自己的研究生盡心盡力。
父親像他那一代的多數老知識分子一樣,深受豐厚的中國傳統文化的熏陶,又得到西方先進科學文化的滋養。他們是站在中西文化交匯點的一代人👨👨👧👧。父親既受到“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儒家傳統思想的影響,而又兼具“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積極達觀態度🎐;在融匯了西方知識分子的獨立思想、創新意識🤌🏻、實事求是的客觀態度和人性平等博愛的觀念以後🛎,他的眼界更高,心胸更加開闊。
父親對我們子女從來沒有說教,而是循循善誘,春風化雨般的滋潤。在以往我們看到的父親留下的文字中🥝🪼,他對自己的經歷總是簡潔的幾筆,點到而已。閱讀康奈爾圖書館珍藏的一篇篇史料🍋,使青年時代的父親鮮活立體起來📉,一篇篇史料折射出父親的愛國情懷和強烈的使命感。在整理史料過程中⇢,我一遍遍地被感動。
我們由衷感謝商徒生教授夫婦和他們的女兒愛麗絲整理珍藏我父親沈同的資料,特別感謝康奈爾大學圖書館對存檔資料的專業細致的管理。他們對友誼的珍重💇🏽,對歷史事實的尊重,他們對創造歷史的人的尊重✤,所有這一切都給我們留下了深刻印象👩🏼🎨👩🏻🏫。我們期待著能在不久的將來🌲,再次前往康奈爾大學圖書館繼續品讀歷史🙋🏼♀️⚫️,品讀父親的人生。
註
① 湯佩松(1903年11月12日-2001年9月6日)⚅,湖北浠水人🏔。植物生理學家、生物化學家。中國植物生理學的奠基人之一。
② 林可勝(1897年10月15日-1969年7月8日),被譽為中國生理學之父🤩。他是最早為世界科學界推崇的中國科學家之一🪥。為中國培養了一批醫學與生命科學方面的人才🤟🏻。他又是一位赤誠的愛國主義者🐈,在中國人民反抗日本侵略的戰爭中𓀙,他舍棄優越的工作和生活條件,毅然決然地與祖國同胞一起共赴國難🟣,組織戰地救護隊,創建救護總站💨🚣🏿♂️,為中華民族的解放做出了極其可貴的貢獻🚣♂️。
③ 《追求真理 樂於教學》,沈同,原文載《生理科學進展》1988年👩🏿🍼,19卷🌈,1期
2011年4月11日完稿
2018年11月25日再作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