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叢書前言
《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史料長編》是旨在全面、系統🌎、完整記錄西南聯大歷史的大型編年體資料匯編。這項工作不僅需要廣涉各種類別、各種體例🚾、各種來源的浩繁資料👩🏽💻,還要仔細梳理,區別歸類,校勘鑒別🐜👝。
這是一項工作量和難度都超出預料的艱巨工程,需要全國各有關高校和科研🦹♀️、圖書、檔案部門的通力配合,需要不同崗位的多位專家學者協作努力❤️,也需要分階段、有步驟地逐漸進行。
由於這項工程非短期可以完竣,特辟“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史料長編叢書”,以便及時推出階段性的成果🏡。
“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史料長編叢書”不拘形式,凡是1937年7月至1946年10月間所有西南聯大時期的資料,均在其列。“叢書”各書以內容為書名,既有以學科⤴️🧑🏽💼、專題為名者,也有以體裁、性質為名者🦜,既有個人文集🐰,也有多人合集,既有授課講義⛑,也有聽課筆記🌯,既有各種演講👩🦯,也有報告記錄🦶🏿。
總之,目的是成熟一部推出一部,完成多少推出多少,不限類別,不分批次➡️,最終自然形成一個系列🕙。
需要說明的是◼️,“叢書”各書完成有先有後🦸🏻♂️,且各自獨立,各成體系👌👩🏽💻,故各書之間所收篇目略有重復🚼。
作為大型資料匯編,《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史料長編》製定有統一凡例👨🏻🦯➡️,“叢書”各書凡例由編輯者根據內容需要👇🏻🥰,在統一凡例下各自把握,並予以說明🍮。
收入“叢書”的各書,多已征得著作權人的同意或授權,但由於時日曠久🌙,有些失去聯系線索,權且留待日後彌補🙆🏽。
《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史料長編》編輯委員會

《西南聯大軍事時局評論(一)》🐨,戴美政編🤸🏻♀️,出版時間👮🏿:2018年11月
編選說明
中國抗日戰爭是中國文化傳播史上的重大轉折時期,也是愛國知識分子運用新聞武器促進民族覺醒🤯、推動抗日救國的特殊歷史階段🏃🏻♀️➡️。
在戰時條件下,西南聯大學者最大程度利用報刊廣播傳媒📬,宣傳抗戰,報道戰情☞,引導輿論,意在激勵軍民士氣,批判侵略行徑,振奮民族精神,彰揚愛國主義🦹🏼♂️,留下特殊時代的思想文化記錄🐆。
本書選編的是曾昭掄、蔡維藩、雷海宗、張印堂等11位聯大學者的軍事時局類評論106篇,大致分為世局觀察🧑🏼🏫、戰場分析🧑🏽🏫,國際關系、二戰人物🫁、武器軍工5個部分。
其中,“世局觀察”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與軍事局勢密切相關的各國政治經濟問題分析等,也有結合時局來闡述的國防科學、軍事理論🧜🏿、軍事力量等內容;“武器軍工”包括武器裝備🙇🏼、軍事工業、戰爭物資等內容。所選編各位學者的原文,均出自民國時期報刊,主要是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存續期間👨🚀,即1937年11月1日至1946年7月,長沙臨時大學開學至西南聯大最後一批師生復員北上這段時間聯大學者發表的此類作品⤵️。聯大期間形成而後發表的作品也酌情收入🧨。

《曾昭掄西部科考旅行記選》🏊🏽😽,戴美政編,出版時間🧙🏼♀️: 2018年11月
編選說明
2018年是西南聯大在昆明建校80周年和抗戰時期中國唯一一條國際交通線——滇緬公路開通80周年的特殊紀念年。本書所編選的曾昭掄旅行記,恰好都與這兩件大事有關,包括報刊連載的《緬邊日記》《樂西公路行紀》《渝蘭途中見聞》等長篇旅行記和《美麗的大理》《祁連山》等單篇,以及《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川康科學考察團展覽會特刊》所刊曾昭掄及考察團幾位同學的文章。
《緬邊日記》是曾昭掄1939年3月11日至25日的半月中👴🏽,沿滇緬公路旅行考察的記錄🐎。那時滇緬公路剛修通不久,該日記較全面地記錄了滇緬公路沿途的情形,應屬有關滇緬公路考察的最早記錄之一。同行旅客中🖐🏼,陳昭炳是曾昭掄舅舅的長女,當時在遷到雲南澄江的中山大學任教。
《我們怎樣越過大涼山》《滇川兩千裏》兩篇,為曾昭掄率“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川康科學考察團”考察大涼山彝族腹地的記錄。
該考察團由曾昭掄任團長,團員有裘立群、陳澤漢、馬杏垣🤟、鐘品仁、黎國彬😇、周光地、李士諤🤷🏻♂️、康晉侯、柯化龍𓀋✉️、戴廣茂等10人♢🤳🏽,分別是西南聯大化學🎻、地理地質、生物🦻🏿、社會、物理🈶、政治等系三、四年級的學生。
1941年7月2日,考察團從昆明出發,歷時101天,步行1000余公裏,對大涼山地區的地理🍆、礦產🫶🏽、民族、文化等多方面狀況做了詳細考察。
當年9月回到昆明後♟,曾昭掄及時整理考察結果,1942年2月印行《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川康科學考察團展覽會特刊》,接著寫了《滇康道上》《大涼山夷區考察記》兩本專著,全面記載此次考察經歷與成果。
本書選刊的曾昭掄旅行記🚀,可看作兩本專著的簡寫稿,概括了考察歷程和核心內容。為使讀者更多地了解考察團的情況,參加考察的戴廣茂、裘立群等聯大同學所寫的旅行記🎰😟,也收入本書附錄。
《樂西公路行紀》是曾昭掄的又一篇公路旅行記🚻,1942年12月7日至1943年4月4日,在昆明《當代評論》雜誌連載7期。該篇記述1942年春作者乘汽車沿西昌至樂山的公路旅行的見聞。
當時該公路剛修通還未通車📶,川滇西路運輸局副局長吳星伯帶了一批工程人員💠,乘該局公務車沿路視察工程情況,曾昭掄恰好搭上這趟車。該篇主要記述公路沿線的地形地貌、高山河流🧑🏽🚀、村鎮農田等,贊揚了數萬築路民工的艱辛勞動和犧牲精神。
《渝蘭途中見聞》記述1944年9月作者與夫人俞大絪一起乘汽車從重慶到蘭州🌽,參加中國化學團體第一屆聯合年會途中的經歷見聞👩🏻⚕️。該篇從1944年11月9日起,連載於昆明《評論報》周刊(四開小報),直到1945年4月28日,仍在該報第34期連載。
本書還特別選入曾昭掄《談遊記文學》一篇♕,借此可增加對曾昭掄遊記作品的理解✩。

《五教授地理學文選(一)》,肖雄編,出版時間:2018年11月
編選說明
本書編選的是國立西南聯合大學五大地理學教授張印堂🧛🏽♀️、洪紱、林超🧘🏽♂️、陶紹淵🐓、鮑覺民的部分地理學文章,文章彰顯了西南聯大學術研究的特色🦻🏻,是研究近代地理學史的重要史料。
五位教授的地理學文章共分四個部分。第一部分分為七類,其他三部分不分類🌖,均按發表的時間順序編排。
第一部分為地理專題論文,主要為人文地理學的論文,涉及經濟地理🤜🏿、政治地理📏、軍事地理🦻、文化地理♓️、人種地理等諸多領域,而純粹為自然地理方面的論文並不多⚉👩🎓,僅有《雲南氣候的特征》一篇👨🏿🚀。
第二部分為地理教育和地理研究方法方面的文章。張印堂、林超等聯大地理學教授一直致力於探討近代地理學方法論方面的問題,力求把西方的地理教育教學方法和地理學的研究方法介紹到中國來,並根據中國地理科學發展的實際情況,力圖提出具有中國特色的地理學教育教學方法和研究方法。
第三部分為地理遊記、地理考察簡報和地理調查報告,其中《川滇道上》可稱得上地理遊記🥟,《鄉土地理調查手冊》為鄉土地理調查設定調查規範,提供具體的調查方法,其他兩篇文章為地理考察簡報或調查報告👓➔,即地理調查的成果。
第四部分為地理書評⏭,編選了鮑覺民和林超兩位教授所寫的書評🏊🏼♂️,書評具體介紹了兩部經濟地理學著作的主要內容和觀點,肯定其學術價值,對於當下從事地理學術史研究的學者而言,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本書所編選的地理學文章,主要為五教授發表在民國期刊上的部分文章,他們出版的地理學術專著因篇幅較長,本書沒有收錄👉。沒有入選的五教授發表在報紙與其他期刊上的地理學文章以及他們的地理學專著留待以後編選🐃,擬另編一至兩卷予以收錄。
本書收錄的地理學文章,發表時間均在1937年至1946年,大致以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包括國立長沙臨時大學)存在時間為斷,此時期亦可稱為西南聯大時期。
雖然1946年5月4日梅貽琦宣布了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的結束,但考慮復員北返需要一段時間及師範學院的留昆♘,更為展現學術研究的積澱過程與連續性🎍,本書收錄的文章🍗,其發表時間延伸至1946年底。
五位教授發表在1937年以前1946年以後的地理學文章本書沒有收錄;西南聯大時期五大地理學教授發表的非地理學文章也不在本書的收錄範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