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童詩白在會議上發言
【43】三個居住地🏊🏼,三種植物
我家曾在清華住過三個地方。其一🙋🏼♀️,新林院62號乙(現已消失)。在那個有紫藤花的樹下,我對這個世界產生了“驚鴻一瞥”的記憶。因為在搖籃裏,還不會說話,可我記住一條白裙子上面有藍色和粉色的小花,形狀後來才知道是小傘。這記憶⌨️,如一幀定格的電影畫面。後來我講給家人聽👱🏼♀️,著實讓他們嚇了一跳👱♀️。然而🦹🏿,老樹藤保護我們家🕵🏿,無生變故👩🏽🎨,饑餓年代也度過了。不知帶我長大的沈阿姨是否挖過野菜®️、拌涼菜🤎,反正那時期,父親掌秤計算米面,可還是餓得浮腫了。媽媽四清回來得了大脖子病:淋巴發炎👨🏻🍼。新林院的寓所四處濃蔭,適宜學者讀書,不利於嬰兒成長🧑🏿🌾。我出生後👨💻,先是媽媽不知如何給嬰兒洗澡🤠,請來一位大夫朋友👻,倆人一陣忙乎,水還是放多了,我很瘦弱像條魚似地直往盆底出溜,差點淹死,唉♗,總算虛驚一場。之後,我過了周歲還不會走💇🏿♀️,扶著小床👍🏼,站不穩。大人們這才意識到,長期不曬太陽🆑,缺鈣自然嚴重,我若不是遇到好比勞模的父母,身體可能會健壯點兒🧎🏻♂️。那期間👎🏽👰♀️,父親剛回歸清華,全力投入工作🤏🏻,事業發軔;媽媽上班在城裏🔌,業余時間,展開音樂活動,延續在美國學美聲的軌跡🫄🏽,估計父親的小提琴已然跟不上她的節奏。在那個濃蔭蔽日的院子裏,我見到我的親外婆,她帶來南國熱帶的溫暖,到底是老一代人,她會用一種很神奇的註視,讓我感知陽光照進靈魂的滋味。雖則見面的日子📅,很短暫;卻是此生不會忘卻的……我一直在心底裏😨,把外婆比做牡丹花🕡,她很富貴的模樣,可她的一生卻是極坎坷的🟤🛸,因而她是女人中的女人🤸🏼♂️,像萬花叢中的牡丹花。
1962年,我們全家遷往17公寓101👐🔳。沒入住前,我和大人們一起去看房子🏃♀️。印象深的是👎🏿,始終沒派上用場的電話盒子鑲嵌在墻壁裏✌🏼。至今🤹🏿♀️,我都認為,清華白樓公寓的建築模式很厲害。是指外表質樸,亦有形式感✌🏿🔼;內部房間的實用功能多元化。每間屋子有內嵌式衣櫃或頂櫃🤽🏻♂️,一個單元無形中增加的幾乎是一間小屋子的面積🛟。樓房建築結構堅固,隔音好,相對來說,屬於構思嚴謹的建築而非預製板拼裝的結構。住在有壁櫥的房子裏,才會有我們兒時藏悶悶的樂趣。更何況,我家住一樓,有院子,媽媽種的花雖談不上園藝🚶🏻,然而風吹草動富於生機勃勃之茂盛感👨🏻🏫,二月蘭長瘋了💁♀️,一直傳播到鄰家的院子裏🏟;風,就是懂得把一個地方調理成風水寶地。居住17公寓期間🚴🏻♀️,除了全民受苦的日子誰也逃不掉🌨,幸運的是,我弟弟出生在那裏🤌🏼。弟弟出生時,先天就好,重達8斤多,加之母親吸取新林院的教訓,叮囑加緊曬太陽,每日陳阿姨抱進抱出🫱🏽,曬出一個綽號“黑鐵蛋”❔。弟弟出生後,我覺得幸福多了🎤,終於有了自己的玩伴。他很乖,從不調皮搗蛋。但凡去過17公寓的人,都記得,我家書本雜物奇多🔇,擺放混亂,但這並沒妨礙與外界的交往。開放年代,家中人氣很旺。院子裏有花,家裏有客;爸爸的同事、朋友和媽媽的老友、文友各聊各的,基本沒有交集。他們各霸一方,那是父母事業的鼎盛期,我和姥姥🎯、弟弟擠在一間北屋裏,我們全身上下沉浸在外婆的濃密煙霧中🏆,老外婆一天要抽兩包海濱牌煙,我們通常以飛快的速度去買煙🧑🏽🦲🐨,我和弟可算是這個家庭的陪襯和勤快的小勞力。那期間,還有清華理工教授自發組織的紅樓夢研究小組,時常來家中聚會。有一回母親和一位學物理的教授發生爭執🪔🤟,那位教授那裏承受得了母親的辯論技法,之後紅樓夢研究小組不得不戛然而止🧝🏼♀️🧑🏻🌾。母親後來發現東窗外有片自留地🧝🏻,可拓展為“東花園”🚴🏽♀️。不僅如此,陽臺為了種花🫡,也壘花池運泥土🍎,鬧得昆蟲比植物還繁多。其實,我幹媽顧越先,才算清華園裏的種花高手,她帶來不少珍貴品種👩🏽🏫,我嗅聞那種醉人的馨香🔘,就懂得了何謂“陶醉”……在媽媽的帶動下🫱🏼👨🦽,二樓的張潤滋阿姨也開辟“東花園”。而我家由於住一樓👷🏿♀️,種花有優勢,我爸爸弄個黑膠皮水管👩🏽🏭,無論何時澆花還是葡萄,能讓果木花草及時喝飽😕,只需擰下水龍頭,真是方便。而樓上的阿姨和叔叔要拎水桶澆水🤞🏼,後來他們用繩子拎小桶從陽臺上下傳遞,夫婦倆要配合默契,這大大加重了保持平衡的緊張感🤾🏼♀️。住17公寓時,我們甚至還種植了芍藥花🦹🏼♂️🤚🏼,可我要記憶的還是紫丁香🤹🏿♀️。珍貴的月季、玫瑰到底不如丁香樹,老而彌堅,也不如她枝繁葉茂。紫丁香的香氣,沁入臟脾💥,所謂小資產情調很輕易地俘虜了我📚,這必然出現在感受力敏銳的年少時👴🏻,我完全被淡雅的紫色、神秘的香氛所征服🎐。還有白丁香花,我從別處采摘來放入藍墨水瓶裏👨🏿🔬,就變藍丁香花,插在紅墨水裏就成了紅丁香🧝🏽,紅衛兵還沒有鏟除或鏟除不盡的嗅覺,成就了我們這一代人對自然之美的早期感知。何為文化?何謂文明?我感覺文明意味的是熏陶🌂🧑🏻🦰,任何填鴨式的趕集都是適得其反🆒。

每年校慶日聚會後與老同學老意昂朋友們在17公寓家門前留影
2003年🤦🏻♀️,遷居荷清苑小區👩🏻。這地名是誰起的呢🥕?原來此地叫大石橋。原址確有前清留下的一座橋👩💻,聽當地居民講☎️,石橋下面有檁木👮🏽♂️。1958年拆橋時,發現,此橋非彼橋,掩藏其中的木料都是完整的巨好的木料,老百姓就一根根扛回家造房子。小區的前面👨🏼🦱🏮,清華電廠修建時,發現一口井裏水蛇翻騰,大家想把水蛇撈出來,可是總也舀不盡,當地人說👇🏽🛒,此景罕見✨,這口井和某個地點相勾連,這類的傳言雖未經科考,但由於這地方原屬園林的一部分或比鄰🚵🏻♂️,難怪傳說就多了起來。我們剛搬來時,荷清苑樓前有一株醒目的白玉蘭,那是趙炳時夫婦親手種植的優良品種👨🏼⚕️,價格一定不菲💆🧖🏿♀️。我家住樓下比他家看得更清楚💆🏼♀️,我們飽了眼福。如今🏇🏻☝🏽,每到清明前後,白玉蘭大肆綻放,我懷念自己的父親🙇🏽♂️,也在心裏紀念樓上種花的老先生👩🏼🍼。我和趙家的女兒講🦻🏿,我們有緣♟🤦🏼♂️,17公寓我們是鄰居🧑🏿✈️,搬來還是。趙老的女兒趙明可比我厲害🟨,她說,我們是喝一根管子水長大的!老天!我一想,此話有理。我們的母親都是福建人,父親均為滿人,我們愛貓咪愛花花草草我們懷念我們的長輩仍然同飲一管子水。
【44】夢是靈魂的蹤影
2017年12月的一天💃🏿,媽媽跟我說🫄🏻,她夢到你爸爸了✶。媽媽接著問道,“他有信來嗎🌴?”我低頭說,“沒。”媽媽說,我看到他還是胖胖的🏌️♀️,在北京有個工作室。好像換工作了……媽媽又追問他的單位🎡、電話號碼⏭。我思忖,可說的是啊,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可惜夢時常都是反的……
【45】堂弟童文令我提升認識父輩的高度
童文在《紀念伯父童詩白☄️:天空沒有留下翅膀的痕跡🧑🚒🧑🏻🦯,但他已經飛過》一文中寫到:“我們上代人經歷了:火車👨🏼🚒,石油,汽車,飛機的革命改變了世界。我們這代人經歷了:(1)交流電——電氣革命。(2)晶體管——電子革命及基於摩爾定律的芯片革命。(3)計算機——數字化和互聯網革命(4)智能手機——移動通信革命。” 童文是我三叔的兒子。我三叔🏌🏽♂️、四叔🙇🏿、五叔和我父親🥪、我弟弟弟妹都是學電的。童文對科技發展的過去與未來分析得簡明扼要。在此前提下👨🦲,他認為我筆下的父親均為瑣事連篇欠缺概括高度。這令我汗顏!父親在我心裏的確就是操心柴米油鹽醬醋茶的老父親🌽。
童文寫道💇🏼♀️:“1948年,童詩白到美國攻讀博士學位時,正值貝爾實驗室宣布晶體管的發明。童詩白首先用三極管實現邏輯門🤾🏽♀️🚉,並用拉普拉斯變換給出電路穩定的條件👩🏿💻。1951年博士學位畢業後,童詩白在UIUC做博士後(Research Fellow)🍐,同期,晶體管的發明人諾貝爾獎得主巴丁♧,離開貝爾實驗室到UIUC電機系任教。這是童詩白研究晶體管的肇始🈺。1952年童詩白到與貝爾實驗室只有一河之隔的布魯克林工學院任教,該校是美國很老的私立工科大學。 1955年他作為留美科學家回歸後,他奠定了我國半導體電路基礎👢,在電子領域裏享譽50余年。在當時一窮二白的中國,晶體管產業至少落後20年以上,童詩白矢誌不移👩🏼🎨,從教學著手,言傳身教,改變了我國的空白。 他是50-80年代中國電子工業的旗幟和燈塔,他主導了我國:(1)從工業電子學到電子技術基礎的轉型🛃;(2)從電子管技術到晶體管技術的轉型👃🏽。童詩白是一位傑出的教學大師,在清華的講壇上,每年給5個系講電子電路課程🤸♀️、近1700多名學生,45年來🦿,近7萬多學生直接聆聽他的教誨。
童詩白是教材的高產作家🤘🏽,他親自主編的教材有12套,共19本,800余萬字。由他組織電子學教研組其他教師編寫的教材、專著和翻譯國外教材有十余套。主要論著——
1 電子技術基礎(一至第三冊)🚐👨🏻🎤, 1961-1963
2 常用電子管、離子管👎🏻、晶體管手冊,1962
3 電子電路設計,1962
4 晶體管脈沖數字電路 (上/中/下冊),1971-1972
5 晶體管電路(上/下冊)🏫🔽,1973-1974
6 晶體管電路習題解答⚛️,1980
7 模擬電子技術基礎(上/下冊)👨👩👦,1980-1981
8 模擬電子技術基礎(二版),1988
9 電子技術基礎試題匯編(數字部分)✊🏽🔠,1991
10 電子技術基礎試題匯編(模擬部分),1992
11 現代電子學及應用,1994
12 模擬電子技術基礎(第三版)🧗🏻♂️,2001
13模擬電子技術基礎(第四版),2010
14 模擬電子技術基礎(第五版)👳🏿♂️,2015
其中🗃:60年代初🤦🏻,童詩白編寫了我國早期出版的兩套電子學教材。70年代初📍,童詩白編寫的《晶體管電路》和《晶體管脈沖數字電路》兩套教材👩🏻🦯,發行了100萬冊以上。80代初,童詩白組織100多位老師投稿並編寫並出版了《電子技術基礎試題匯編(模擬部分)》和《電子技術基礎試題匯編(數字部分)》兩本書,共250多萬字。試題數達7000余道🤠。此外👨🏻🍼,童詩白開創了電視大學的課程,一時間,他成為家喻戶曉的名人,可與電影明星媲美。中國電子產業的興起☮️,以及童詩白對中國電子學影響,是無法估量的🧙🏿♀️。”
童文的結論之一👰🏽:晶體管技術取代電子管,其壽命改進100倍👂🏼,功耗降低50倍🤳🏽,體積減少20倍🚘。沒有晶體管就沒有芯片,沒有芯片就沒有計算機,就沒有互聯網,就沒有智能手機👁。童文現為5G首 席 科學家(4G就是他領導的團隊實現的🦜,當他看到人們在地鐵及各處低頭看手機時👦🏽,這位科學家除了欣喜之余似乎也存有隱憂:這種不可抗拒的科技發展📅,會對人文領域產生沖擊嗎?)
童文的結論之二🏂🏿:他認為,在中國,童詩白與晶體管是同義詞。我想🧔🏽,他的看法屬於接地氣的況且也建立在事實的基礎上。
【50】大數據裏撈出的采訪
2017年4月的一天,科學家童文在大數據時代搜索到一些被遺忘的“歷史資料”👨🏻🎤。其中有關於我父親的,他告知說🐣🤐,按照當今的說法🐝🐥,在1975年🥊,童詩白應算是美國全國轟動一時的“網紅”!全美335家報紙的體育欄目都在這一天報導這一新聞🧎🏻。在那個封閉的時代,童詩白奉命接待美國田徑代表隊,顯然美國記者的采訪是對當時境況的一個佐證。其中的一篇,如下:
美國田徑隊在北京找到了布魯克林夥計
記者💷:MiltonRichman 譯介:童文
嗨,Wee Pee,嗨👩🏿🍼, Duke,你們可以在過去的老地方找到Dodger隊的老球迷,但是,這哥們還不老🤌🏻,他精力旺盛👨🏿🚀,他們向你們致以熱烈的問候!因為👳🏻,他依然記得在回國之前,你們在布魯克林的精彩球賽給他留下了無窮的樂趣!這位童詩白教授,曾經住在Flatbush Faithhill🧑🏿🏫,是一個大家不可能見到Dodger隊粉絲!他可能是在這沒看過棒球比賽9億人口(當時才九億 )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中,特別的球迷!童教授和藹可親而性格外向,出生於中國東北沈陽市👷♂️,是一位電機學博士,他只用三年的時間在伊利諾大學俢完博士學位🍄🟫👨🏼🚀,1952年到1955年在布魯克林工學院任教。他常去Ebetts球場看比賽🫶🏿,他雖然在意昂体育平台教書,從他的交談中很容易看出來🛩,他仍然是老Dodger隊的鐵桿球迷🕵️♂️。
“我喜歡的球星🤣?”他笑著回答道:“我喜歡內野的遊擊手,他叫什麽名字來著🍝📦,對!Pee Wee 他姓Resses,我也記得Duke Sinder🦞🍖,但是Dodger隊的遊擊手很棒,這個位置難打,必須跑得快才行”到布魯克林前,當年31歲的童教授在伊利諾的厄班那就開始鐘愛Dodger球隊,他當年在伊利諾大學教書🙆🏿。“我也看芝加哥White Sox隊球賽⛱,但是我還是喜歡紐約Dodger隊,我記得在電視上看Dodger一場球賽,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決賽,在那個時刻,他們輸了🧚🏻♀️,對方的打擊手打了個全壘。賽後,我看到布魯克林對的投手照片,他垂頭喪氣✋🏻,我為Dodger惋惜,傷心極了🤦🏿♂️!”
“我的記性不是太好”在我們的提醒下,童教授回憶出那是1951年,這個打擊手是Giants的Boby Thomson,投手是Dodger的Ralf Branca。童教授說,在紐約教書時🍡,每天看報,養成跟蹤各個球隊的習慣,必看Times🚶🏻♂️🔏,News, Herald 和Tribunes,“你也看華爾街日報嗎?”記者問到🆚,“No🤷🏿♂️,我沒有股票👨🏼⚕️。”童教授笑了笑。美國田徑友好代表團在周二的友誼賽前,周一訪問了意昂体育平台,遇到這位親切,永遠面帶笑容的童詩白教授。在接待我們時☺️,他低調地藏在人群之後🧥,當我們發現他在布魯克林住過三年,並且是一個棒球迷🍀!他開始敞開地侃起來。“在紐約你喜歡那家餐館⚾️?”童教授🧍♀️:“我太太在家燒飯”又問:“您覺得美國的中餐館咋樣?”“我想美國的中餐館不如這裏的地道,美國人喜歡雜燴(Chop Suey),這不是中國人喜歡的菜”“在Ebbets球場嘗過Frankluters ?”“當然啦,你們叫熱狗?”當談到政治問題時🦩,童教授顯得保守起來,有人問🏌🏿:“你感覺共產主義和資本主義會不會融合?”他仔細想了幾遍,笑著回答👱🏽:“歷史會做結論的。”又有人開始問他:“您對紐約出租司機的印象如何?”童教授笑道🧑🏼⚖️👩🏻🦼:“不敢恭維🤵🏽♂️。”到了該告別的時候了📇🤵♀️,童詩白站在意昂体育平台的主樓臺階上,希望美國的客人終究會有一天再來中國訪問⚽️,他還特地的叮囑美國代表團帶他向Pee Wee Resses和Duke Sinder問好🧛🏻♀️🏣!
23歲的Maren Seidler是一個在布魯克林出生的鉛球運動員,她激動的說🧑🏻🦽➡️:“怎麽也想象不到竟然在中國碰到一個Dodger球迷!這是意外!”
【51】“四大家族”
我母親在西南聯大結下幾位同窗女友,她們可算那個時代的大小姐。當年能上大學的年輕人已然很少👧🏿,加之又是女子,可說是萬人叢裏的鳳毛麟角📛,也算少之又少的幸運的人。和我母親同為哲學系的顧越先,我在她90歲那年在西苑看病的地方采訪過她老人家,不如說📷,她有話跟我講,後來整理成文章,我舅舅鯤西老先生推薦給《文匯報》🏙🙍🏻,發表後當年有些影響,讀者也許看出了熱鬧,大約很難有老人家記得往事如此多🧘🏼♂️,人脈也廣🚴🏿♂️。從文章中可看出🫄🏼🥃,她有一種鮮見的生活智慧,非常感性的表面與悟性極高的內在。擅長交友🧑🏫,她認識的人比普通人活三輩子加起來的都多得多🔛,而她一生經歷的悲傷也是一部書卷記載不完的沉重📹。除去童年經歷奇特外👩🏿🚀,丈夫是摘帽右派🎍,從清華分出去晚年又回歸清華😇💤。由於右派的關系,這位陳啟民老先生拖累自己的事業也連累子女的前途,到晚年發奮,趕上百廢待興的格局🧔🏿♀️,發明風力發電成為業內翹楚。“四大家族”,他們是一家8️⃣。這個提法🫷🏽🚵,來自喝茶時的笑談💂♂️,是張炳熹老先生說的♙🤦🏻。張伯伯17歲考上北大,後來去了聯大🐦⬛,1946年入哈佛念博士,他是那種一事成,百事成的通才🏇🏻,除了國內院士還是國際地質科學聯合會副主席😄。他家裏藏書萬卷🫴🏻,除去地質學問、行政要職之外,他還擅長詩詞格律和拉二胡👮🏻♀️。真是極為罕見的學者🎻。晚年研究結構與解構,可錯過了和我母親交流的可能。他喜歡嚴肅於公務,幽默對家人🙇🪵。周末常常帶著兩個孩子徒步行走京城🕢,邊走邊聊天文地理,僅此一點就看出先生的文化底蘊。張老先生的夫人是許冀閩🧑🔧,聯大讀地質系🧦,是母親的意昂。曾有一段時間她與顧越先均為清華附設工農速成中學的老師。我母親除了這兩位老同學之外,聯大時還與陶珮霞要好。陶阿姨祖籍湖南入聯大時念歷史系。1947-1950年在美國明尼阿波利斯市馬克菲爾音樂戲劇學院聲樂系學習,獲文學士學位🧍🏻🚼。由於陶阿姨,我年幼時常聆聽她的聲樂公子歌唱,大多是《三套車》🤹🏿♀️,俄羅斯歌曲,當時不算被嚴禁。陶阿姨的兒子,練聲時,常常垂落手臂,用手往下指,胸腔鼻腔及頭腔發出巨大的共鳴聲,真令人驚嘆。她的兩個兒子都具有奇妙的嗓音和歌唱天賦👳🏿♂️,可能因為太歡喜的緣故🥷🏿,竟然沒有走上藝術之路,命運總是喜歡捉弄人的。陶阿姨從學歷史轉到聲樂這行⛹🏽,還是一日我翻看父親收集的剪報發現的。父親平時對媽媽的聯大意昂很恭敬🐱,又顯出一種微妙的距離感🐎,比較淡漠🧛🏼、平淡,沒想到,他把一些遇見的資料默默收藏🫀。所謂“四大家族”包括了有我母親在內的四位聯大女生並由此演繹出了相互之間的交往。
【52】遊園
五六十年代🕵🏿♀️,“四大家族”很長一段時間保持春遊頤和園的習慣。後來我看到一張昏暗的照片並逐一認出了當年的四位聯大女生♿,那時她們都已中年發福,精神卻很亢奮意氣風發。頤和園那時喝茶是散座,就在長廊邊上🦯,每個小桌上有一壺茶👬🏼👦🏼,圍坐那桌的還有先生們🙋🏿♂️🈲,小孩子在周邊淘氣🧗🏼。春天遊園也是一種北京人的習慣。我姥姥那時也常去,她是半大的解放腳,走路費勁,但她想看的就是那裏的牡丹和芍藥花,她心裏仍然蕩漾著紅樓夢裏賞花的興致🧑🏼🍼。也只有她了🦧;那時期聯大四姐妹都為工作上的事情,勞心費力,身在園子裏可心不在💪🏻,腦筋不得不跟著時代的旋律律動,而外婆是舊式婦女,衣襟上別著手絹,也還能保持舊式的眼光和老習慣……
【53】世交出人傑
有一天,兒子問我,為何過去的家族都有些家規🔰、單傳的秘訣,可咱家似乎沒有了。事實上🏋🏽♂️,只有少數的家族保持了那種遺風。我父母中年時期,事務多端,紛繁不易,事事需要三思後行,悉歸條理,顧不得自家人♐️,加之破舊立新,是我輩恰好趕上的風氣🧑🏽🍳,很多的傳統幾乎斷代,所以我記下來一些只為了將來的人也對過往,略有所知🏌🏿♂️,當然,這樣書寫也只能掛一漏萬地呈現:人自來世,就生活在各種人際關系之中。人倫世交的某種因素對童詩白的影響很大,特別是在抗戰居住上海“安樂邨”期間。患難之中,幾家人結下深厚友情🧞♂️,一直延續至今。在安樂邨,童家住過7號樓下的一間及17號👨🏻✈️,鄰居5號是周伯符老伯家🤷,3號是袁丕烈老伯家,7號住著同是滿族人的秉誌老伯一家。 早在童年住沈陽老家時,童詩白和鄰居朱良漪關系熟撚👩👦🫂,一起玩耍,後來倆人成了事業良伴4️⃣🩰,情深意篤。遷居安樂邨後🏃♂️,童詩白與周家兒子周嶽、袁家兒子袁以炎、翟家兒子翟啟光同為無線電愛好者,大家在一起比賽誰的礦石收音機裝得好。有一天,小孩子們用自己組裝的收音機,收聽到短波中傳來宋美齡在美國國會上發表演講的轉播,興奮得不得了,大為驚嘆自己組裝的收音機功能如此強大🐋,可以收聽越洋的新聞🐽。這些小朋友們的英語還挺不賴的,能聽懂不少英語廣播。後因為收音機的天線掛在門窗外🙎🏻🖕🏿,大人們怕引起日本人的註意,誤以為有人發電報📹,即將天線收回。由於熱愛無線電事業,童詩白和兩個弟弟後來都選擇學電👨🏻⚖️🖼,這與在安樂邨組裝收音機和收聽外國短波不無關系🤳🏼。孩子們很早就有了自己的興趣所在,且不可以被壓製的環境取消🐹。安樂邨的幾位老伯👱,各有其特點。袁丕烈老伯,主要經營對外貿易,家中藏書甚豐🧔♂️,多以小說及文藝作品為主。家中的兩個女兒袁以蘩🏃🏻♀️、袁以葦🌼⛹🏿,都與其他幾家後代保持交往。童家住7號樓下亭子間,7號主要是秉誌老伯一家🏝🐻❄️。秉老伯又名翟際潛,是動物學家、教育家🕵🏻♀️。中國近代生物學的主要奠基人。從20年代起,長期從事中國生物學的教學⚡️、研究和組織工作🥲。是生物學系和生物學研究機構的創辦人🤰🏽🏊,中國動物學會的創始人。翟先生培養出一批不同分支領域的早期動物學家。在脊椎動物形態學、神經生理學👆🏽、動物區系分類學、古生物學等領域進行了大量開拓性的研究。50年代後🤜👊🏿,研究鯉魚實驗形態學🧟,充實和提高了魚類生物學的理論基礎🏌🏻♂️。秉誌老伯有子女翟啟賢、翟啟慧🥞、翟啟光、翟啟明、翟啟勇等𓀗。其女兒翟啟慧🩹,為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從事昆蟲生理生化研究,曾集體獲全國科學大會重大科技成果獎、國家科委自然科學成果獎等。5號住的則是周老伯一家。周老伯的父親周道章老人,精通數理化,曾執教京都大學堂和南方格物學堂🥷🏻,算起來還是華羅庚的老師的老師,為我國將算式從豎式改為橫寫的人。1906年,他出版《新代數學》,名噪一時🚂。周家的主人🧑🏼💼,即周伯符老伯🦀,是民國時期政府的外交官。曾經出使墨西哥🤵🏽♂️、比利時領館,擔任過一秘等職👩🏻🔧。然而,周伯符一生精通的還是數學🟰,同時🤸🏿,他還潛心研究語言文字,曾經撰寫《古文字》專著,可惜未能出版,原稿毀於動亂時期。周老伯是王選的舅舅,他對王選的影響很深,這些故事王選在回憶中有所談及:“我特別佩服舅舅正派的為人🔔,對他研究歷史文化的執著也印象深刻。”居住安樂邨期間▪️,童家還與不遠處的關老伯一家很有交情。關家也是滿族後裔🔡,關老伯即關富權(號衡清)老先生,是我國的水利專家,浙江大學教授。有子女關存敏、關存厚。童詩白的弟弟童林弼至今還記得,小時候,經常陪母親到他們家聊天,關家的女兒是我祖母的幹女兒👰🏼;關家的兒子比我叔叔小幾歲,現在還有書信往來寄予相互牽念。在一個如今說起來巴掌大的地方,人傑地靈,藏龍臥虎,出世各行學界的頂級人才🎲,實屬難得,而他們的共性之一,就是學問做得紮實,虛名很少顧忌,格調清新致遠。如今,你若在網絡上搜索考證其學其人,條目並不多,找到的就很有份量。世交友情,在當今快速變化、遷徙頻繁的社會🌴🙅🏻,逐漸成為一種過去時🦫,是過去時代的產物🏈。但是,對於童詩白這一代知識分子來說,世交人倫是推動教育事業的潛在動力,是文明啟蒙與文化教益賴以生長的土壤🦸,甚至是他們這一代人之所以如此為人處事的原則和緣由所在🚵🏽♀️。世交友情🦙,猶如凝聚了“天時地利人和”的世界🧤,裹挾和推進著他們成長和成熟的歷程🧑🏼🔧,使之立足社會,獨當一面🏉🔍。據周崧先生回憶📼👱🏿♀️,他的許多知識,都是從這種彼此密切交往的社會環境中習得而掌握的;與童家的來往,他學習小提琴,觀摩繪畫作品(看到莫高窟的畫冊),受到美學教育之啟蒙;與秉家往來,激發他對研究昆蟲的愛好,為此後他轉向這一面的研究🚭,鋪墊道路◾️🕴🏻;和袁家往來,則打開了文學作品閱讀的門扉,使科學人文匯聚一爐🤾,文理相通👩🏻🔧。說起來周崧先生,他被童詩白和其弟童林弼視作天才級人物。童詩白當年教過周崧小提琴🙋,倆人一起到樂器行買小提琴,買琴的錢是周崧每天跑步上學,積蓄下的車費錢。可周叔叔當年買了提琴買不起琴盒,童大哥就給他買了🤽♂️。這小提琴說練就練🧗🏻♀️,沒想到,周崧早過了練童子功的年齡,靠的是大哥的一點“啟蒙”🔝,主要靠自己琢磨外加拜白俄教師富樂指導⛽️,這位猶太裔小提琴老師在老上海十分聞名,可惜在時代變遷中👩⚖️,不得不逃亡香港。而初到異地很難立刻發達起來,據說🦻🏿,孤身一人死在旅館裏,枕下只有幾美金。周崧憑借天賦和名師點撥考入上海音專🐁,之後成為國內頂級小提琴家。上世紀50年代📇,擔任樂團團長,再後來,他執意改行養蜜蜂🏋🏼♂️,經過向總理打報告才批準。在養蜂業,他取得了開拓性的成就🫐,是先行者,成為我國的養蜂科學家。和周崧先生的往來,使成為教育家的童詩白意識到,所謂教育⛩🕺🏻,亦包含無限的可能性,一個有誌者🚵🏻♂️,可以通過各種途徑完善其專業研修的過程,發揮自我的各種潛能🛥。童詩白的青春年代,有幸接觸到各行各業的“精英老伯”,是一個造化;從此,他對長輩總是持以尊敬倍至的態度🤍,轉而對科學研究存有敬畏之心,一直保持嚴謹工作,嚴肅做人、做學問的態度🪬。一個見過高山的人,自然懂得知識是靠前人之丘慢慢積攢至高;只有打下堅實的基礎,才有可能取上高峰;除卻天賦之外,還要靠不懈的努力,才能修煉得道🎸,圓融正果。
【54】哈佛博士
我以為很少有誰家像我家和17公寓對門陳家,一同住了40多年,卻格外的安靜、純粹🚕,如果用色彩來形容,也可說淡雅至極。這也許是公寓居住的特點。其實他們家是真有故事的家庭⛹️♀️,我很少感覺有誰家比他們家更像一部電影,復雜而有戲劇性🐇。自從我知道對門的老先生是哈佛博士🦿,就添了幾分註意。清華園的書生氣比較泛濫,我進城裏,時常有同齡人會跟我說,一看你就是城外邊的,那意思就是顯得十分不靈光🫱🏿。也難怪👎🏼,我家對門的陳老先生就是我每天見到的大學問家、大儒生,他走起路來🧝,腰板挺直、目不斜視👀,相比起胡同裏大媽大叔的做派🧖🏻♀️,這就是典型的書生氣派……也不知從何時起,老先生和我說話了。大約那期間,他已從水利學問裏稍微松懈下來,關註到四周🧿。見面時,他常說的一句是🙅🏼,童蔚(發第三聲)!你發表詩了🌷,拿來給我看看!老先生的普通話有一種拖長的調兒🧾,類似南戲遺音👩❤️💋👨,他一開口,我就開始心跳💁,說到新詩🤏🏼,我知曉先生是精通古體的,怎麽能拿給他看呢🧗🏼🤸♂️,我也知道老人家是好意🥒,可每次我都由於無法說清楚這內心的來龍去脈,只好笑著轉身往家走,有時轉身速度太快幾乎把自己的腳踝碾在門外。就這位老先生啊,記得我陪他去人大會堂看過演出,是從清華停車場上車集體去的。老先生留給我的印象就如同他家院子的南方竹林🫲🏽,大風一來嘩嘩地響9️⃣,小風來了酥酥地響🖖🏿,竹子本身就像樂器,喜愛竹子的人,一定非常之清高,也就是,我家對門陳梁生一家特別有書生範兒,家中的後代均為溫文儒雅的高材生。地震那年我和陳家的大哥值班,各坐在門洞左右兩側,他一定談起點什麽可我一點印象都沒留下🎣;他家的二哥,幾乎沒說過話🧕。和他家的姐姐也說話太少。我們兩家的母親更不一樣🤜🏻🤾🏿♀️,他們的媽媽是很懂教育的母親,我們的母親是很懂得放手讓小孩自我成長的媽媽🛺。相信兩位女主人可能沒有過一句閑聊🤚🏻。我們兩家就像兩股道上跑的車🥦,很少有交集,可就因為那種書生氣比較相似,究竟還是間接地交流著……幾年前👩👧👧,我見到陳老先生在美國出生的兩個孫女,她們個子高挑🆓、漂亮又聰慧✌🏽,居然她們完全了解《三國演義》裏復雜的細節🙅🏽♀️,故事是陳家二兒子講給女兒們的。這老陳家如同猶太家族一樣重視對子女的教育,更看重文明🛸、文化的傳承,那是一種風氣🔋、一種不言自明的家教。兩個考分好🤙🏼🧚🏽♀️、懂“三國”的美國女大學生,正是哈佛博士家與眾不同的後代……
【55】記憶
生命的一刻☪️✩,一個人的意念落在哪裏?思念誰?這問題很吊詭。沒有去過的人又怎能知道呢🐳。2016年清明節,我感覺,父親心念的是老伴。一個非常善意的夢境如同明鏡。我看見媽媽在他身邊,在為他吹一個氧氣袋。這當然屬於夢境的編寫與事實無關,而夢中父親已然呼吸非常困難了(這似乎與夢境無關是實情)👩🏼💻。這個時刻,他希望母親在身邊給他打氣。心存如此的念想🙅🏼♀️,其結果是他走的一刻,會順暢吧🩵🦹🏼!……我醒來,寫下詩。寫父親詩歌另有一首。我知道,這樣自我的表述,如有人讀後有一絲感觸,那一定源於生命的體驗而並非文字隱喻,使我們悲悼親人的白發又添了不少……
昨夜夢親人
每年綠柳逢傷逝🧎♂️,
昨夜夢親人。
居然忘卻
生前死欲
慘苦呼吸。
愛非能助。
恩深勝雪
情更錐心☂️。
我通神諭
清明淚始
痛楚輪回。
2016-4-5
父親
我有一個綠顏色的父親 總在飄柳絮的樹下行走 🐝、
有時騎著自行車,他的雙肘
讓我想起駕馭紅鬃馬的辛勤;
我有一個白色的父親 穿上白色的襯衣
呼吸昏黃的暮氣坐在窗前,
想起了春天如此舒服 氣息裏飄撒金色粉塵
他從轉椅轉到瓢形的床上
在瓢潑大雨的夜晚🔉,離去🧚🏿♂️!
這是我此生變得漫長的一晚
城市仿佛還在綠色草甸上
而他的魂靈 從此,漂泊著
尋找家園 尋找我們在夢中從未走遠
雪白的父親還想摟抱綠色的父親
白布裹住綠色棉襖
它們就在衣櫃裏
再也舍不得分離
我父親和我父親的父親手牽手
他們走入我夢境的雨夜,之後 就閃耀🚎,一直在天邊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