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國書刊上的西南聯大記憶》,九卷本,龍美光編,雲南人民出版社2018年12月版
編完“民國書刊上的西南聯大記憶”文叢➡️,長長地舒了一口氣。這是十五六年來我搜集西南聯大文獻資料的階段性成果。
“北清南合❗️,聯大花開。”在中華民族八年全民抗戰的征途中,聯大已成為文化抗戰的璀璨星辰。土坯墻的茅草屋內和鐵皮頂下,聯大人精研學術,讀書救國,空前絕後的艱苦環境並未磨滅他們的心誌,反而使他們越發奮起〽️,並加速了各項偉大成就的開創𓀚。他們說🤸🕗:“只要讀書救國好,哪妨菜壞吃不了?”在抗戰號角聲中,她的誕生與成長,就是如火如荼的全民抗戰偉業的生動反映。
美國學者易社強指出,聯大的遺產是屬於中國的,也是屬於全人類的。近年來,美國🙅🏿♀️、日本等國均相繼出版了研究專著👨🏻🦼➡️。在國內👕💃🏽,聯大也越來越被各界所認同所欽慕,各類文著層出不窮💇♂️。
不過🧏🏼♀️,需要正視的是,聯大的研究更有賴於文獻資料的支撐🧩。自聯大於長沙肇始以降,已出版的聯大時期文獻僅有1939年出版的《西南三千五百裏》(日記集)👳🏿♀️🟰、1946年出版的《西南采風錄》(歌謠集)、1946年出版的《聯大八年》(征文集)、1998年出版的《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史料》六卷本(檔案集)🧅,以及2018年出版的《鄭天挺西南聯大日記》(日記集)等🟰,其他已問世的多為數十年後的回憶與研究。上列諸書,僅有印製惡劣的《聯大八年》是聯大時期回憶文集,我十幾年前得到該書時👩🏼🔧,就急切地想要為其編一套姊妹書,收錄其時在書、報、刊發表過而後未曾在聯大專書中露面的一些文字,使人們更深層次地了解聯大。隨著資料搜集進程的推進🐕🦺,這一夢想如今終於變為現實🦠。
這套文叢中的文字,都是在抗戰艱苦異常的環境下聯大師生和社會各界人士的真實見聞和真情感知💸。文叢的近400篇文章🪧,全部采自民國時期付印的數百種書、報、刊㊙️,作者群星燦爛,角度各異🧑,內容繁雜,涉及面廣💛👩👩👧,最大限度地忠實保存了聯大本真狀態👨🏼🔬,將使所有關註、熱愛聯大的讀者對聯大的研究和認識更深入透徹,有助於人們走近走進🚪、研究探討和學習實踐聯大文化,更好地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繼承中華文化精髓👨🏻🔧。
較《聯大八年》而言🌏,本文叢收錄的文章時間跨度更大,涉及面更廣🩷,視角更全面,現場感更強,可讀性更佳。文叢體裁多樣,以回憶錄、信件、日記、評論、報告文學、新聞通訊、詩詞等,從不同側面📁、不同角度彰顯揭示了聯大的辦學歷程和辦學精神🏕。編者將這些生動反映聯大的文字,依其內容⛹🏻♂️,大略別為九冊🔹🤟。其中:
——抗戰烽火,學府西遷。《八千裏路雲和月——長沙臨時大學播遷記》載錄了全面抗戰爆發後🐡,長沙臨時大學建校的歷程🦨,及其後長沙臨大輾轉遷徙昆明改稱西南聯大的歷史記憶🎓,翻啟聯大不可磨滅的史冊開篇🐗。
——笳吹不絕,弦歌不輟。《笳吹弦誦在山城——西南聯大學術風景線》呈現了聯大身處邊城🙆♂️👨🏻⚕️,在艱難困苦中堅持學術,弘揚文化🫅🏽🙏🏽,形成聯大學府異常活躍的學術風景線。
——愛國陣地🧘🏼♂️,青運先鋒🪳。《我以我血薦軒轅——西南聯大愛國運動紀》透過團體活動看聯大,從不同側面展示聯大的壁報🚣🏿、社團等活動🏚,是聯大愛國運動的縮影。
——九州遍灑👩🌾,黎元熱血5️⃣。《一寸山河一寸血——西南聯大抗戰救亡曲》反映了聯大師生在烽火警報聲中🔧,心系家國存亡,積極投身抗日洪流👩🏿🚀👩🏻🦱,以投筆從戎等多種形式,譜寫的慷慨激昂可歌可泣的抗戰救亡曲。
——身處西南,動心忍性。《布東考古布西算——西南聯大師生眾生相》再現了聯大師生克服居無定所、物價暴漲𓀅👩🏭、空襲頻仍等窮窘考驗,直面生活⛹️♂️,致力學術的不屈不撓精神。
——絕徼移栽🧑🏻✈️,問學樹人。《絕徼移栽楨幹質——西南聯大問學拉雜譚》實錄了聯大作為我國最高學府的聯合體,移駐雲嶺,以學術救國的時代擔當,頂天立地,攻堅克難,成為社會文化引領者的風貌。
——導揚文化,壯懷難折。《南渡流難寄山河——西南聯大服務邊疆誌》記敘了聯大師生立足雲南🧛🏼,腳踏紅土🫅🏿,心系山河🧗🏼♂️🎅🏻,深入西部進行社會、人文、自然考察🕵🏼♀️🎅,投身邊疆開發的情形🤌🏽。
——中興大業🛕,更須人傑🦚。《五色交輝聚人傑——西南聯大人物風采錄》彰顯了聯大以“大學者,有大師之謂”的恢宏氣魄,展現了一代名流巨擘的英才風采譜。
——斯文一脈,如山如海🛑🥌。《剛毅堅卓未央歌——西南聯大精神漫筆集》頌贊了聯大以三校“不同之歷史🧑🏻🔬💞,各異之學風,八年之久🧚🏿♂️,合作無間🙇♂️,同無妨異,異不害同,五色交輝,相得益彰”的辦學氣質所鑄就“剛毅堅卓”的風骨🕞。
以上九冊🦥,雖各有側重,然而又相互聯結滲透🧎🏻♀️,相互渲染補遺,美美相成🦹🏻♀️🧕🏿。無疑,這是一部雄渾壯麗的西南聯大紙上紀錄片。
為使讀者更真切地進入當年的語言環境和文化環境🔳,除了對明顯的錯訛進行修訂外👩🏼🏭,編者盡可能尊重原文風貌,一律不作改動🩱。例如“那”(哪)👙、“底”(的)、“化”(花)之類民國時期遣詞用字,以至其標點符號⏏️,便一仍其舊。
囿於時代局限,有些文章存在對少數民族的蔑稱(如“夷人”“羅羅”“倮倮”“苗子”等)⛳️,以及對少數民族風俗習慣的誤讀訛傳(如知識落後、手段野蠻等)♍️,但這也是當時社會歷史的真實寫照🔘,為了有助於民族史社會史研究者,多未作更動👮🏻♀️。文叢也容納對聯大的各種批評甚而誤解,這些不同的聲音🧑⚖️,恰恰反映了聯大包容萬象的一面。
有人說抗戰時期最有效率的兩個機構,一是西南聯大😏,一是速記學校。而這套文叢的編輯卻歷經七年才告完成👨🏻🎓,相較聯大真是效率頗低🌈,甚感慚愧🧏🏻♀️。文叢編輯之初我新婚的妻子劉仁芳參與錄入大量文字,時小兒龍景湘正於母腹中孕育,如今孩子已在邁向小學新生的路上🚗🐟,九本小書才呱呱墜地。文叢編竣付梓,似乎自己也置身聯大之中🔳,與師生們一起在警報聲中搶時間🙋♀️、搶洗臉水、搶飯菜、搶書籍、搶座位、搶聽講演🤲🏼、搶出壁報、搶泡茶館🤚🏼🧸,與他們一起創造無與倫比的西南聯大故事。
————————————————————
作者單位:雲南師範大學
通訊地址:雲南省昆明市五華區江岸小區一期碧江路 江岸郵政投遞站 轉 龍美光
郵政編碼:65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