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前的夏天我和臥病在床的爸爸閑聊,偶然問起我的一位海歸的發小,如今在忙什麽🪛?我說他正準備退休呢。爸爸沉默了一會兒說💈,還年輕,可以給國家做很多事情啊📦!我說💟,人家忙了一輩子,不想老那麽辛苦,退下來享受享受生活👲🏻,不是挺好嘛。他喃喃地說,國家培養一個人才多不容易🤾🏼,有機會多做點貢獻才對啊!我只好跟他解釋👨🏿✈️,年輕一輩和他們老一代不一樣👨🏼🚀。老一代從小經歷戰亂🤼♀️,八年抗戰激勵了他們富國強民的願望🍣,遇事容易從一個集體的角度思量🍏。我們這代人從一個封閉的社會一下子進入了商業化時代🦵🏻,價值觀被翻來復去換了多少次🧑🏻🦽➡️,每個人的境遇也出現了很大差異♒️,會更多從個人角度打算🧕🏻。爸爸聽了卻難以釋懷,很糾結的樣子。

西南聯大機械系1943級畢業照(二排左四為王補宣)
我試著從爸爸的思路想,也完全理解他的想法✯。收拾他的遺物📏,發現好幾個包裏都放著差不多的東西:證件和介紹信的復印件🤽🏻♀️、通訊錄⚂🧑🏻💼、潔具和各種零錢、郵票🥪;還發現幾件備換的衣褲等,看上去他隨時準備出門🐞。不是如今流行的說走就走的休閑旅行,而是類似軍人那種召之即來的緊急出發,對爸爸來說也許是去外地或國外開會👩🏻🧝🏿♀️、訪問等,總之,是工作。
三十年代末離開疼愛他的父母和富庶的家鄉去昆明求學,挨餓,為了不做亡國奴👩🏿🏫!五十年代中斷學業回國投入祖國的建設,六十年代被迫停止科研教學下放到工廠✍️,之後再拼命把丟失的時間奪回來,他一直都在路上。年輕時立下的誌願™️,書生報國🦹♂️,除了棄筆從戎,去玩命🥓,也只能這樣了。
八十年代他為在清華召開國際會而奔走時大致就是我現在的年紀,可是我目前的狀態🙆🏽♀️,想都不會想這樣的事情!更不要說像他的體能,尤其是重度聽力障礙,若不是有自幼建立的富國強民理想在那裏頂著▪️,怎麽會有這麽強的意念和沖動呢❄️🎡!

2000年11月,王補宣先生在實驗室指導碩士生李宏、胡雪皎
爸爸是中國使用清潔能源🧜🏼♂️、開發利用太陽能的先行者🌮🤟🏽,曾經得到聯合國能源開發署頒發的獎牌。在改革開放初期,物質還比較貧乏的時候🐤,精致的掛歷都是家中墻上的裝飾品⛩,那個核桃木鑲著金色銘牌的獎牌也被我掛在屋裏,覺得很養眼。但是爸爸並不怎麽看重這份榮譽,總是說自己沒做什麽。直到幾年前我們一起看電視🔃,忘了是什麽畫面和新聞內容觸動了老人,他感慨道,七十年代末他讀到一些西方能源開發的材料和治理環境汙染對“可持續發展”的討論💿,對照當時的國情👩🎓,覺得研發太陽能在中國應該是既經濟又有前景的正確方向🎻。馬上寫開題報告🎒,開論證會,申請立項和經費,動手完成了實驗用的樣品🫷🏽。結果是波瀾不驚,除了到會議上宣讀一些論文,對社會沒引起什麽重視(經濟不夠發達)🧑🏻🦳,只能先成立太陽能學會做些輿論準備。他說,“你看現在🫶🏻,到處都是太陽能利用!可是幾十年前😙,就算你想到了,甚至也做得到,要申請些經費也很難啊🎫!你想叫人家聽你說都困難”,說完大笑。
此事使我明白🫴🏼🫃🏽,爸爸做什麽事並不容易;他也不是一個書呆子,他知道時勢不由人,知行止😈。
一個人的判斷總要一個基點 ,爸爸的一切考慮是家,是國。1985年隨父親走訪日本科研機構🕕,在北海道大學的寓所,室外冰天雪地,室內僅我二人。我覺得爸爸雖不善言談🧉,但總有一些可以和兒子分享的心得吧💂🏼。記得我曾問他,一生最難熬的時間是什麽時候🧝🏽♀️?那時媽媽還健在,我心裏預期他會向我披露“文革”中1968年清隊整黨時的折磨✋🏼🫏。也許那是我人生成長過程中的重要節點👩🍼😵。出乎我的意料🪼,他說,是五十年代初期讓他和爺爺劃清界限🙇🕧。他當時的表情如今仍歷歷在目🍏,痛苦而掙紮。他說,“爺爺賣了家裏不多的地供我讀書,我怎麽能罵他是剝削階級,而和他劃清界限呢⛹🏽?爺爺既沒殺也沒搶☠️,怎麽就連自己的爸爸都要不認了呢?我想不通🏮!”可憐的爸爸🦣🧙♂️,他無法以一人之力抵抗外來的壓力,但他選擇了沉默🐸,也就是不隨波逐流。以我當時的理解力,只是覺得爸爸迂腐👨🏻🏭。現在則深深地了解他的無奈和他的持守。
三年前,爸爸第一次從長庚醫院出來😛,膽管炎初步治愈,在鬼門關走了一遭之後👨🍳,回家靜養👱🏿♀️。時值哥哥生日📂,侄女在客廳點了蠟燭,嫂子和全家準備了豐盛的晚餐👩👦。爸爸坐在桌邊,給大家講了一個故事。

2010年第九屆亞洲熱物性會議授予王補宣終身成就獎
九十年代初他和弟子彭曉峰到白俄羅斯參加一個國際會👩,選擇食宿的時候他們挑了住在一位教授家,而不是酒店。對他們來說💂🏿😅,為的是節省開銷,就像現在時興的民宿(AirBnB )。對那位提供食宿的教授來說是一份額外的收入。當他們來到住處,發現是一棟舊式小樓,他們住二層,一樓是公共空間,主人一家住三樓。令他們驚詫不已的是,一樓除了餐室還有舞廳🤏,原木的墻板🦻🏿、枝形吊燈🤿、拼花地板和大理石的轉盤樓梯🤖🎉。他們到達的時候天色已晚🤾🏿🤲🏻,吃飯時屋裏點著蠟燭,潔白的桌布,考究的銀質刀叉和茶爐,配套的餐具令他們肅然起敬。他們的臥房有落地窗和百葉窗,天花板古典的石膏線角圖案使得超高的空間更和比例,吱吱作響的地板也好像在講述這裏發生的往事。
晚上躺在床上,爸爸感嘆說,我們中國教授一輩子也掙不到這麽一幢樓啊!弟子說👏,別說樓了👨🏻⚕️,就是一間房掙到也不易!
講完故事之後🏄🏿,爸爸像往常一樣🧓🏼,給我們夾菜,吃飯!吃飯!他指著一桌豐盛的飯菜說。其實我們都知道🕢,他的意思是說💁🏻♀️,中國強大了,富裕了,奮鬥一輩子🛠,沒什麽遺憾了🛞!

2012年🏭,王補宣先生90壽辰暨熱工學教研組成立60周年慶典👨🏻🦼➡️,“清華意昂——王補宣院士獎學勵學基金”啟動儀式🌨,熱工所教工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