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年7月18日🧵,“九葉詩人”中的最後一葉——鄭敏先生走過了期頤之年,向著人生的第二個百年進發。
作為鄭敏詩歌的讀者和愛好者,我認真閱讀了她不同時期的近乎所有詩歌作品和詩論文章,將其作為碩士和博士論文的研究對象🫧,並彼此與鄭敏先生結識,至今已十余年🦼。我曾多次當面求教,電話溝通的次數更是不勝枚舉,這也讓我領會和把握了鄭敏先生的詩思、詩情和詩意人生。鄭敏先生是學哲學的,畢生從事詩歌創作和研究,遊走在詩歌與哲學之間,予哲學以詩歌意永🧛🏿♀️,用詩歌給哲學去澀🏥,在詩歌與哲學🎋、意永與去澀的調和中走著別樣的人生道路。在女兒童蔚——也是一位女詩人為她錄製的百歲感言視頻中,鄭敏先生認為世界是復雜的🆑、又是可以理解的🧔🏻♂️,可以很有希望地往前走,但往前走是勝利、還是耐心地研究打開點好玩的是勝利?(這值得思索)📠。我理解🔌,鄭敏先生的弦外之音是用強大的個體生命在復雜多變的世界中求得存在的價值🧑🤝🧑、悟得生命的意義🧡。
縱觀鄭敏先生不同時期的詩歌作品,她用不同的媒介和不同的視角展現了對做生命強者的不同理解和闡釋。青年時期🦉,鄭敏以哲學為最高原則,註重本質追問🤟🏻,力求在追問和拷問中獲得終極意義👨👦👦,作一個內省和理性的強者🚜。中年時期,鄭敏以無意識為重要法則🎹,註重真實呈現👩🏻🍼🏌🏽♂️,力求在求真和祛魅中尋求個體和歷史真相👊🏽🕺🏼,作一個保護自我、提升自我和實現自我的強者👩🏻🎤⚃。老年時期🧑🦼,鄭敏以解構主義為重要切口,註重文化回歸,力求在文化認同和重新挖掘中實現文化和民族重振,作一個充滿文化自信和光彩的強者。鄭敏先生作生命強者努力的永恒主題和實現這一目標的具體策略變化🌪,在不同時期的詩歌創作中或隱或顯地呈現著,我們可以在具體的作品中、在詩情和哲學中習得鄭敏先生百歲人生的活法和法則。
青年時期——寂寞的生命強者
剛一踏上詩歌創作之路的鄭敏即被她的哲學老師、詩人馮至告誡詩歌創作是一條寂寞的路,加上鄭敏內省和極重感悟的特質,她的詩歌自一產生便呈現出獨特的寂寞氣質。可以說🧑🏻🦳,“寂寞”是鄭敏對人生感悟和自我探尋的一個重要切口,也是貫穿鄭敏一生的重要感覺,她在不同時期都創作過以“寂寞”為主題的詩🕵🏻♀️👴,各個時期的寂寞氣質全然不同,而寫於40年代的《寂寞》最能體現鄭敏把一切主題都納入哲學視角加以審視的特點。全詩詳細闡釋了“寂寞”的生命本源屬性,並通過大量形象貼切的意象展示了“寂寞”作為生命本源的矛盾糾纏🔈。詩人在“樹”的寂寞中發覺到自我的寂寞,而這寂寞正是世界的頂深處🗝。於是“我的眼睛/好像在淡夜裏睜開👨🦱🐚,看見一切在他們/最秘密的情形裏/我的耳朵,好像突然醒來,聽見黃昏時一切/東西在申說著☂️。”正是在對於世界寂寞本質特征的領悟中,詩人對通行的觀點進行質疑👨🏻🔧:所有人都會認為海裏的兩塊巖石是不寂寞的👳🏿♀️😵💫,因為他們同曬著太陽🧑🏽🏫、同激起白沬、同守著海上的寂靜,然而這一形式的不寂寞在詩人哲理的打量中卻是更加寂寞的,因為他們正如庭院中的兩棵大樹🚣🏿、玻璃窗上的兩個格子永遠站在自己的位子。“人們是何等的/渴望著一個混合的生命👂🏻,/假設這個肉體裏有哪個肉體🚴🏼♂️,/這個靈魂裏有那個靈魂。”詩人並沒有對人們的渴望做出明確的評價,這種沉默卻不啻為一種最明確的回答。詩人接著問:世界上有哪個夢是有人伴著我們做的嗎🕺🏿?沒有!我們同爬上帶雪的高山🪫,同行在緩緩的河上,然而,卻無法把別人甚至自己的愛人融為一體。“無法伴著他同/聽那生命吩咐給他一個人的話⛹️;/看那生命顯示給他一人的容顏”🚬,自我生命裏的星光和影子是誰也看不見的👩🏼🦲,因為人們各自生活著自己的生命🙍🏻♀️。在最後,詩人認為寂寞是最忠實的伴侶🟦,並由此油然而生出對於生命的領悟🧘🏼♀️🪥。

年輕時的鄭敏
在這首詩作中🤶🏿🫄🏿,“我”“寂寞”構成了自我的本質界定👮♀️。我為什麽寂寞?為什麽是“我”而不是其他人“寂寞”💮,第一人稱的出現即呈現出一種自我拷問和本質追尋⚄,詩歌也因為“我”的主體性的確立而充滿了持續不斷的疑問、反問和設問。“這一棵矮小的棕櫚樹🖌,/他是成年的都站在/這兒,我的門前嗎?”沒有給出回答👴🏽⛵️,這樣的不回答實際是詩人的一種策略,因為她想讓你在心理上進行更深刻的思考思索和思辨——矮小的就成年了?成年是不是應該高大?成年為什麽就要站在我的門前?難道它是引導我的頓悟?在這樣的疑問中,詩人用反問來回答相關的問題😖🧖🏿♀️。“世界上有哪一個夢/是有人伴著我們做的呢?……但是誰能把別人……裝在他的身軀裏……感著他的心所感覺的恐怖、痛苦🏜、憧憬和快樂呢?”常識告訴我們🏌️🏊♀️,沒有人會陪伴著我們做夢,沒有人能感覺到如我們一樣的恐怖、痛苦、憧憬和快樂🙅🏼♀️。在這樣的反問中🧎🏻♀️➡️,我們能夠更深刻、更準確地領悟到為什麽“我”常常希望貼在一棵大樹上如一枝軟藤?為什們“我”常常覺得被推入一群陌生的人裏的原因——因為寂寞是生命的本質。詩人對寂寞作出了界定🧑🏿⚖️,對自我和世界有了全新的認識:當我感到寂寞的時候柏樹能讓我進去躲躲嗎👩🏽🚀?我感到了寂寞咬我的心像一條蛇。詩人在自問自答的設問中展示心理之復雜和人類之復雜🤰🏼,從而揭示了人的主體的復雜性和多樣性,揭示了“我”“寂寞”的個體底色和心理特征。鄭敏用哲學的視角把這種體驗放置於廣闊的社會發展和滔滔的歷史洪流中,並尋得生命最嚴肅的意義🗑,即:生命是一條滾滾的河流。生命即是一條滾滾的河流,何其寂寞!
在自我情感中尋得生命意義的鄭敏並沒有就此沉淪於個人的小感傷和小情調,而是轉向更為開闊的歷史敘述和人生建構。《金黃的稻束》便是註重歷史敘述和人生建構的經典之作👩🏿💻。鄭敏將對自然景物的體悟予以哲理升華👨🏽🚒,並以此點燃了對人生和生命予以燭照的智慧之光,在自然景物——睹物思情——人生感悟的轉移中,金黃的稻束成為一個絕妙的思想意象。在《金黃的稻束》一詩中,詩人以對金黃的稻束的觀察、體悟和哲理化升華為緯度,真實地表露了詩人在稻束📇、母親✹🚧、由此產生的歷史考量中的感情變化及產生的相關思考🩴。鄭敏在回憶這首詩的創作時寫道☂️:“一個昆明常有的金色黃昏,我從郊外小西門裏小街旁的女生宿舍走去,在沿著一條流水和樹叢走著時,忽然右手閃進我的視野裏是一片開闊的稻田,一束束收割下的稻束散開,站立在收割後的稻田裏👩🏽🎨,在夕陽中如同鍍金似的金黃,但它們都微垂著稻穗🥗,顯得有些疲倦👮🏿,有些寧靜🤴🏽,又有些寂寞,讓我想起安於奉獻的母親們。舉目看遠處🧑🏽🦱,只見微藍色的遠山,似遠又似近地圍繞著😠,那流水有聲無聲地汩汩流過❤️🔥,它的消逝感和金黃的稻束們的沉思凝靜形成對比,顯得不那麽偉大🙅🏼♀️,而稻束們的沉思卻更是我們永久的一個思想……”鄭敏的夫子之道是對我寫作的《沉思的凝結與美麗——讀< 金黃的稻束>》一文的回應。我在拙文中從感悟和體驗的角度記錄了閱讀《金黃的稻束》時的感受👩🏿⚖️,著重描述了詩歌喚起的兒時的記憶和情感。對此🚣🏻♂️,鄭敏曾點評到🍪:“很高興這首《金黃的稻束》能喚醒你對自己童年時對稻田和母愛的記憶”“(它)不是一般學術那種冷調的分析”“難得的是它傳達出詩與閱讀者自己的生命經歷和體驗間的內在的共鳴”回溯和分析《金黃的稻束》的創作過程🫅♝,鄭敏在詩歌創作中首先抓住的是閃進視野的稻田,而微垂的稻田又讓詩人想到了疲倦的母親🤹🏻。正是在稻田向母親的想象和創作轉換中,詩人把感情和哲學思索的緯度打開了,為全詩情感的高揚和哲理的升華奠定了堅實基礎。因為只有在母親這個意象和想象的緯度上🕶,詩人心中才能湧起更高的情感浪潮,詩人對歷史、世界和人生的思考才能更加透徹和深刻。在稻田和母親的意象轉換後,詩人又通過一系列細膩的意象營造了朦朧👧🏼、溫暖和友愛的氛圍👨🏻💼,構建了一幅靜穆的🆎、米勒似的畫面,以致最後傳達出“歷史也不過是/腳下一條流去的小河,/而你們,站在那兒🏇🤦♂️,/將成為人類的一個思想”的感喟。在詩人營造的靜穆友愛氛圍中,融入了愛的稻束比代表著歷史流逝的小河更讓人充滿敬畏和愛慕🈷️✋。
鄭敏青年時期對於人生和生命的把握以自身為支點,對寂寞👨🏿🎓、想象等情感的內向審視🈚️,對金黃的稻束、馬👨👩👦👦、小漆匠、清道夫等的外向感悟🏌🏿♀️,都是她探尋生命、做生命強者的重要方式。這個時期的鄭敏因為涉世不深🤪、閱歷較淺,且哲學思緒強於人生實踐,因此把更多的問題納入哲學的視角和平臺進行審視,使詩歌和人生都呈現出強烈的哲理化色彩和理性主義光芒👳🏽♀️。
中年時期——追求真相的生命強者
1985年前後創作的《心象組詩》是鄭敏詩歌創作的重大轉變,其緣起在於詩人利用詩歌表達真情實感的實踐受挫🐍。真實和表態的順暢是在無意識的湧現中窺見了世界的真實和本質,詩人因而對個體👱🏿♂️、社會和思維進行了準確判斷和深刻把握,進行了極具個性化和個體深度的剖析,改變了許多機械唯物主義的觀點和看法,使個人的形象、歷史的進程更鮮活,使思維認知的方式更科學🧑💻、更先進。可以說🧑🏽🦱,被壓抑的無意識並不意味著消失💆🏿,它們是生命力和創造力的沉潛,只在等待一個合適的契機👨🦽、一個適當的形式、一個有勇氣的改革者。當詩人決定聽從那被壓抑的無意識的召喚時🐧,這一切帶著詩人變幻不定的心態湧上來。“但👭🏻,聽,風的聲音/不停的信息/在沉寂中形成/它來自夭折的年輕人/湧向你……”🦐。

圖片來源☎️:中國詩歌學會
《心象組詩》中對於真實的發現和探究首先來自於個體。詩人在個體成長中窺見了隱藏於其中的矛盾沖突,並借助形象化🤴🧖🏿♂️、具體化、生動化的描述對這種矛盾沖突和糾纏品質中所蘊含的生命感悟進行解析和分辨🧢,揭示了成長之路的復雜和不易,及在成長中的糾纏中最終歸於寧靜的必然之路。
《成長》
這河水
像鉛一樣黑
像鉛一樣沉
一條白色的魚
在掙紮👦🏼、在翻滾
她的渾圓的臂膀
高高托起
托出兇險的鉛河
掌心朝上
透明的翅膀在忽扇
歇息著的精靈
荷梗碧綠
雪白的荷花在微搖
銀珠滾在長有
銀茸的肥大荷葉上
整個背景是墨黑的
沉重中的飛翔
油黑中碧綠:成長。
在詩人的無意識感悟中,成長正如一條白色的魚,在黑鉛一樣沉的河水中掙紮翻滾,而生命的力量或者說成長的動力卻用渾圓的臂膀把它托出鉛河。此時,你會看到透明的翅膀在忽閃⛹🏽♀️,歇息著的精靈,荷梗碧綠🫸🏽,雪白的荷花。成長的主體是白色的魚🖖,成長的環境是黑的鉛河,成長的過程是掙紮翻滾🚵🏼、沉重中飛翔👼🏻,成長的力量是渾圓的肩膀,成長的契機是被托出鉛河🫵🏻,成長的結果是看到精靈和雪白的荷花。在詩人的筆下,社會學意義上的成長是如此兇險又如此無法抗拒和不可避免🎎,是一堆交織著的矛盾糾纏™️。而一旦成長並在社會中獲得真實自我♌️,生命的意義也就豁然開朗🪱,許多無處尋找的意義被發掘甚至浮出水面,許多無法明了的意義也清晰起來🐟,你變成了精靈🐳,你看到了荷花,你看到了透明的翅膀。但是,成長的過程是有代價的,是需要付出的📉,因為成長是“沉重中的飛翔,油黑中碧綠”。詩人對於成長理解的真實性和深刻性就在於把成長中的矛盾糾纏梳理得十分清晰、入木三分,即:成長的過程是兇險的,但必須要成長;成長的代價是龐大的💆🏼♂️,但一旦成長就可以看清社會的本質。當一切被去蔽後,詩人在個體的經歷中把歷史逼真地呈現出來,把社會面目條分縷析地暴露出來。社會歷史的舞臺對於個體的成長正如鉛一樣黑鉛一樣沉的河水,這就在一定程度上把歷史真實逼真到一種裸露的地步🆙。對真實的深刻把握和對現實的平靜接受使全詩在糾纏中透露著寧靜。
鄭敏在對個體生命進行深切把握和細微燭照的同時,更註重對歷史本質和真實的宏大敘述和客觀追求🤸🏼♂️,力求觸及歷史的客觀和本質✣。“歷史是沉重的/需要一個黑色的鐵鑄座/來托起仍在流血的心靈”。歷史是一條流血的河,“你/我/我們/在流血/從那悄悄淌走的河床上/我們的血管被連接在/能滲透的黑土上,然後/從他的血管流走”👡。(《在流血》)詩人把歷史界定為一條流血的河,每一個人都無法擺脫流血的命運🏬,一切都已暴露於天光之下,一切都昭然於真實面前了♜,一切都展現在眾目睽睽之下。人民的生命和鮮血成為一種供給💂♂️、成為一種營養套餐,於是不惜一切地剝掠和征討,不惜一切地壓榨和奴役⏯,“莊稼黃了/金礦被淩亂地挖掘/祖墳被剝開”🌷。“他只說🪽:還有潛力,還有潛力/直到你們的血都流到我的血管/在太陽下🖼⚠️,在如晝的手術燈下/我們在被點滴入他的血管/直到我們變成美麗的蒼白屍體/同時被拋入存放英雄的殿堂”(《在流血》)。正是在對歷史近乎無情的揭露中,鄭敏更加倡導個體的堅強,個體的生命真實🧒🏽,個體對歷史真實的把握。可以說,只有每一個個體是真實的🤴🏿,歷史才會真正實現真實🪺,才不會有奴役和殺戮,人們才會在群魔亂舞時不麻木不混沌,保持著理智和清醒,製止悲劇甚至屠殺的一次又一次發生😋。在歷史的強硬本質和個體的孱弱屬性的矛盾糾纏中👶🏼,詩人看到了被暴力虐殺的事實🕍🆙,只能在無奈中希冀每個人都做一個生命的強者👰🏽♂️。
《巧克力獵人》是《心象組詩》中很有特點的一首作品,也是我當時反復琢磨、百思不得其解而最終完美解讀的一首奇特詩作🧕🏼。那種因不解而縈繞不去的困惑🚴🏼♂️,那種因破解而湧上心頭的歡欣至今猶在眼前🌤🂠。全詩如下:
棕色的巧克力
泥土包著種子
我在等待
牙齒暴露了
那甜甜的心
欲望要吃掉我
我,一只充滿幻想的
大雁👨🏼🦲,落在獵人的腳邊
獵犬歡快地跑來
獵人想著他的晚餐
詩歌由“棕色的巧克力”引起,在不斷的思維跳躍和想象轉換中完成心象的演繹和描繪——棕色的巧克力恰似泥土包著種子,有著甜甜的心🗺,我在見到巧克力時卻有了吃掉它的欲望,而我吃巧克力的欲望🗓,像獵人射向大雁、獵犬歡快地追捕大雁👨🏽🎤,我想吃巧克力✭,獵人和獵犬想吃大雁。巧克力是被吃者、大雁是被吃者🤷🏼🧑🏻🍳,我和獵人及獵犬是施動者𓀄,而施動者又被欲望所支配,主動和被動相互轉換,而主動和被動終為欲望所左右。“巧克力”和“獵人”兩個全無幹系的心象同時在畫布上湧現,結合在一起成為一個讓人回味的意象。這類意象的呈現使赤裸、糾纏和矛盾的詩歌主題變得平易🧝🏽、寧靜而深邃👇🏻。
鄭敏中年時期在看盡荒誕社會和百態人生後竇生疑惑,真實在哪裏?自我在哪裏🕓?如何求得和把握住真實🐕?無意識的鑰匙出現了👨🏻🦯➡️💆🏼♀️,心靈的禁錮之鎖被打開了,呈現在詩歌中,那被壓抑的無意識巨大冰山🤵,在意識的放松和忽略中漸次融化於詩人的心意和腦海🫗❔,光怪陸離的意象、新穎奇異的感覺、花新翻新的想法借助鯨魚、海底電纜🚣🏻♂️、音樂會、夜色、雷雨🈂️✢、雕塑等的掩護,披著它們虛幻的外衣湧現出來🤽🏼🌈,成為詩人體悟個體和生命的契機。這裏的個人是那麽鮮活,這裏的過程是那麽逼真,這裏的生命是那麽清新,這其中的糾纏是那麽真切👨🏻🚀,它以一種從來沒有的面孔出現在人們面前👱♀️。呈現在眼前的是那樣真實,又那樣殘酷,是那樣逼真,又那樣可怖💂🏿♀️,鄭敏沒有回避🤌🏼,坦然面對,在獲得真實的欣喜中笑看人生,這也使矛盾的塑造和認識的開掘染上了沖淡平和的意味,不再像青春時那樣激烈和不可調和。時間已經讓詩人成為一個“托缽僧”,再多的矛盾都將在“缽盂”中化為涓涓流水💪🏿,消逝而去。
老年時期——握住變化的生命強者
邁入老年之際的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鄭敏的詩歌創作再次出現了新變化🅱️。在德裏達解構思維的影響下,鄭敏發現了曾經被視為落後的中國傳統文化的先進性和生命力,主張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新的解讀和闡釋,加上以西方文化為主的商業文化的侵入和盛行,中國傳統文化成為鄭敏詩歌創作的重要主題和關註點。鄭敏的詩歌積極介入現實生活,涉獵美國式發展道路和世界古老文化生存狀態等宏大主題,以更加開放的姿態和更加清醒的眼光關註世界發展和人類生存等問題⚰️,體現了一個老詩人的極大擔當和勇氣🙋♂️,使她的詩歌創作在回眸古典的趨勢中呈現出極其濃郁的當代品質。
鄭敏用詩歌關註伊拉克戰爭、巴以戰爭等重大問題🧜♀️🥿,在《喪鐘為誰而鳴》一詩中🐛,詩歌把伊拉克戰爭納入詩歌選題範疇,並進行個體化的思考🎋,“春天的風微潮/讓紐約的高樓走出/冬季的陰霾/四月的櫻花輕擺/華盛頓的湖水/不再能入睡//遊行的人們漸漸散去/集聚著的是強烈的物欲/烏雲密布雷電劃破長空/從遠處傳來地裂和嚎哭/喪鐘為誰而鳴/無助的古老大地和人民🧍!”在詩人看來👥,伊拉克戰爭實際上是物欲主宰的一場戰爭👩✈️,受到傷害的是廣袤的土地和無助的人民𓀌,“誰能忘記那張兒童的面孔/裹著繃帶無奈的哭泣問蒼空/哪裏是我的母親🏰🤨?無數軀體被血海沉浸/失聲的靈魂在沉默中回憶”💇🏻♂️。同樣讓詩人難以釋懷的是“七千年的古老文明和尊嚴!//隨風而去/瞬間消失了蹤跡/”。正因為如此👎🏽,“華盛頓在天上嘆息/傑弗遜在墓中低泣/偉大的人類宣言被唾棄🧑🏽🦳!”詩人在對伊拉克戰爭的關註中表現出了典型的古典主義立場🌄🔛,表現了對民主的珍視、對文化的追懷和對歷史的尊重。詩人不僅從文化的角度關註伊拉克戰爭,還從國家間和平相處的角度關註巴以戰爭問題。在《四月二十九日的冥思》中,詩人寫道“在耶路撒冷的哭墻兩邊/兩個歷史上偉大的民族/正為著生存而相互廝殺/無辜的羊群浸在血泊中//我的冥想指引我看見/河上一架搖蕩的狹橋/兩個拔槍的民族相遇/一個聲音自高空喊道/你中有他,他中有你”🫵🏿🪴,正是這種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存關系🤜🏻,使廝殺變成相讓,甚至在敵人的身體內有你,在你的身體內有敵人的蹤跡🧗🏿♀️。
鄭敏關心世界的問題🦿,更關心自己國家的問題👨🏼🔬。她在對世界重大問題和世界文化的總體考量中反求諸己,更加深入地思考中華文明的處境和中華民族的現實發展道路問題👮🏻♂️。“我們是五千年古文化的大戶/卻向垃圾拋棄東方花瓣/從零開始被列為民族的驕傲”(《第一樂章 快板:歷史的聲音》)。“我們埋葬了/不朽的一切/封墓的聲音/沉沉地打在/這個世界裏/一個寂寞的黃昏/我走過繁忙的街頭/突然聞到/荷花香,和聽到/管風琴的飄忽聲/木乃伊從那黑黑的五米深處/送來信息”(《木乃伊》)。傳統雖然被埋葬了🧑⚖️,然而其強大的生命力仍然時時顯示著存在的價值。詩人在這裏把傳統文化比喻成木乃伊不啻是一個生動而形象的創造,這既是對傳統文化真實生命的比況,也是對傳統文化強大生命力的贊嘆,更是對目前國人麻木心態的鞭笞👷🏿♂️。文化不是消費,不是懷舊,更不是裝點👩🏻🌾,必須以現代的眼光才能使其重新煥發生命的光彩👨🏽💻,否則只能是木乃伊🧑🏿🚒。
死亡是這一時期詩歌中分外重要的主題🥶,特別是在相伴近60年的愛人童詩白先生去世後🙎🏼,鄭敏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了死亡的不可逆和因此而帶來的刻骨銘心的痛楚😳。她曾經在與我的交談中提及👝,童詩白先生得眼疾後無法閱讀,想必十分苦悶🏑,最終積郁成疾📞😨,撒手人寰🧘🏽🙋🏻♂️。鄭敏的談話從側面表達了她對愛人仙逝的不忍和不願,隱含著對死亡帶來的分離的不情願甚至是拒絕。在《哀歌🈲:輕輕飄去……-致SBT,新仙逝的最愛的親人》中,詩人描敘了自己與剛剛逝去的愛人夢中相會的場景🛵,“黎明前我忽然被歌聲喚醒🧑🏼🤝🧑🏼,/是你,親愛的/穿過黑暗來尋找我/你還沒有走遠/飄過樹梢/順著小溪/你的手指手指輕彈我的窗門”,這節詩敘述了逝去的愛人在夢中尋找她的情境⚱️,接下來🧙🏼♀️,詩人寫了兩個靈魂相抱時的情狀——天地為之融化👫,愛人的回來使離別變得十分短暫♒️,然而隨著黎明的到來,你的身影將如朝露蒸發,詩人和愛人之間隔著死亡的海洋,一旦越過去,我們像兩只又飛到一起的鳥🚷,互相啄著羽毛,清洗那離別時的悲哀🙋🏿。然而,這樣的相會終究是短暫的,生和死的世界畢竟是隔絕的,當陽光升起時🐗、當幽會的情人被驅走時✣,我們手指相觸👩🏿🔧👳🏿♀️、目光相依。“生活在兩個世界的情人/白晝是黑夜🤽🏽♂️🚘,黑夜是希望/我看你消失在晨曦裏/目送你遠去/親愛的👱🏽,我們淚流滿面/我們只有等待/我們耐心地等待/等待另一個黑夜降臨”,在這裏🧏,詩人把分離解說成兩個世界,在詩人看來🚘,人生沒有生死的分別,只是不同的兩個世界;白晝是黑夜,黑夜是希望,這裏充滿著反抗絕望的自覺和努力。在青年時期,處於生命力最旺盛時期的詩人滿懷生命的律動和沖勁來認識死亡,加上學習哲學的緣故,那時她對於生死的認識更多的是形而上的🐍、假設的和想象的;在中年時期,處於飽經十年動亂而進行自我反思的詩人把生死也納入了反思的範疇,並以一種追求真相的視角來審視和觸摸生死特別是死亡,所以這個時期詩人筆下的死亡是美麗的,雖然詩人從未見過她;在此時,詩人對於生死和死亡的認識更多了歲月的滄桑感和人間的煙火氣,生和死是離別的,是傷痛的,是刻骨銘心的,沒有人能擺脫生死的輪回和宿命👨🏻🎤,沒有人能逃脫分離的痛苦和糾纏🫲🏻,死亡和分離雖然是命運的必然♾,但確實很苦🌝、很痛,哪怕如鄭敏者也無法擺脫這樣的人間情感。
鄭敏這個時期的詩歌語言值得高度關註,她的語言追求簡而不竭的效果𓀊🚐,充滿著無限的意味🚹,讀來讓人擊掌叫好。在《入秋》《美神之頌》等詩篇中,美言佳句頻出🐨🦸🏻♂️。《入秋》中,“一野的秋蟲占領了靜夜/織著一匹沒有盡頭的織錦/聲音🙇🏿♀️:星星點點/點點星星”一節讀來令人叫絕🛷,第一行中“一野”一詞極為新奇,使全詩在開篇就籠罩著濃郁的秋意和古典詩歌的氛圍🚆,這與詩人此前追求詩歌哲理化色彩的用詞極為不同❎,這樣的詞語不帶有一點“理”的影子✊🫐,卻充滿了“情”的意趣。《美神之頌》中“請你允許我時時回到你的森林/讓我埋葬我的困撼在落葉下/由你的赤足輕輕踏碎”三句詩語言簡潔,用詞平常🤦🏽,甚至是全口語化的,但卻給人一種回味悠長、無法言說的美妙。這在新詩中是很難做到的。而且🙍🏼♂️,在這三句詩中,“你”“我”等人稱代詞也不斷出現,讀後卻沒有一種感情的阻隔,而是仍然讓人覺得這種對美的頌揚是人皆有之的。詳細分析可以發現,這幾句詩中語言的優美恰恰就在於口語特征,時時、輕輕等口語化色彩濃重的詞語增加了語言的說唱色彩和音樂性🕵🏽♀️,使語言在其有既有能指意義的基礎上增加了一種陌生感,容易讓人聯想到新的意義和內涵。“時時”本是表示經常,而這裏的用法既表達了這樣的意義,也增加了時間的頻次,讓人感覺到了詩人與美神之間的經常性交流,讓人感覺到她對於美的追慕和神往👨🦯,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品的詩之美。
鄭敏這個時期的新詩理論研習和批評體現了她作為一個詩人的文學自覺和作為一個理論家的思想深邃、目光犀利👳🏿♂️。她的理論主張和主要觀點都凝結在長文《世紀末的回顧🥛:漢語變革與中國新詩創作》🛶,這是一篇在中國新詩理論產生了重要影響、且具有不可替代作用的宏文。文章從現象上著重分析了初期白話文運動的歷史軌跡和中國新詩創作特別是早期白話詩創作中白話文入詩備受質疑的焦點🦵🏽,針對新詩存在的主題、語言、詩體等方面問題,鄭敏圍繞創新與文化傳統、語言觀、詩人的職責🏜𓀋、後現代主義詩歌的介紹🛠、新詩自身的傳統和新詩與中國古典詩歌的關系等重要問題進行了周密詳盡的論述。在語言問題上,她強調必須變革語言觀念🧛🏼,重新認識漢語的審美功能與詩價值。在新詩與傳統問題上,她更強調本土傳統的重要意義👩🏻💼,並將之放在了“本”的重要位置。鄭敏認為🫷🏻🫘:中國當代新詩一個首要的、關系到自身存亡的任務就是重新尋找自己的詩歌傳統,激活它的心跳🧙🏿♀️🐤,挖掘出它被塵封土埋的泉眼。在新詩自身問題上,她強調認真檢討新詩創作中存在的問題,抵擋住“反崇高、反美、反共性🤳🏻、反文化👨🏻🦲、反意義、反主題”等思潮的侵襲,正視詩人自身問題、新詩音樂性問題👩🏿🏭。
進入老年仍孜孜以求的鄭敏自覺每天都沒達到最高點,仍需努力、尚有空間🐕。她曾告訴我,八十歲以來,每天的主要工作是學習老子🦸🏼♀️,尋求東方的人生智慧。現在來看🤷🏿♀️,她終是回到了青年時期馮友蘭人生哲學的軌道,贏得了天地境界——在人生的旅途中人來到地球上一行🚒,就如同參加一場越野障礙賽♤,在途中能支持你越過一次次障礙的精神力量,不是來自獎金或榮譽,因為那並非生命的內核💬,只是代表一時一地的成敗的符號⚅、榮辱的暫時性,甚或相互轉換性,這已由人類歷史所證明🤲🏿。只有將自己與自然相混同、相參與,打破物我之間的隔閡🙎🏽,與自然對話,吸取它的博大與生機👒,也就是鄭敏所理解的天地境界,才有可能越過“得失”這個最關鍵的障礙,以輕松的心態跑到終點。這就是鄭敏的詩歌世界、百歲人生和長壽秘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