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黨員♎️、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上海大學名譽校長、我國著名的微波電子學家和光纖專家黃宏嘉教授,因病醫治無效,於2021年9月22日23時50分在上海華東醫院逝世,享年97歲。

黃宏嘉院士生平
黃宏嘉同誌1924年8月出生於北京,湖南臨澧人,1956年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40年至1944年就讀於國立西南聯合大學,1944年至1945年應征入伍中國遠征軍,1946年至1948年先後在北京大學👦🏼♙、上海交通大學任教,1948年至1949年就讀於美國密西根大學,獲碩士學位♊️,1949年至1979年先後在北方交通大學、中國科學院電子學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光學與精密機械研究所工作。1979年任上海科學技術大學副校長,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1987年任上海科學技術大學名譽校長。1989年被聘為美國麻省理工學院電磁學科學院院士,1991年被授予美國歐羅理工大學名譽科學博士🤹🏼,1994年任上海大學名譽校長。
黃宏嘉同誌長期致力於微波與光纖的理論與技術研究⛑🤽🏿♂️,發展了耦合波理論,提出了“超模式”概念🖕🏻,將微波與光纖傳輸的模式耦合建立在理想模式、本地模式和超模式的完整理論體系上🈶👱🏽。他研製成功我國第一根單模光纖💖,創新發明了寬帶光纖“黃氏波片”。
黃宏嘉同誌1978年獲全國科學大會重大科研成果獎“突出貢獻獎(個人獎)”,1987年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被國家科委、國家教委授予“科技先進工作者”稱號,1988年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1989年國務院僑務辦公室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授予全國優秀歸僑、僑眷知識分子🧑🏽,1998年獲香港何梁何利科技進步獎等。
少年立誌 堅定科技報國之願
黃宏嘉出生於北京的一個書香世家,是清末著名詩人黃道讓重孫,中國著名法學家黃右昌之子🧑🏻🦳。他從小聰慧刻苦,中學時文理科成績都十分優異🙇🏻♂️。在選擇大學專業時😮💨,家裏人希望他能發揚家學,繼續從文🚯🍠。但在風雲變幻的時代下成長的黃宏嘉因接觸到的新知識感到興奮,認為理工科對自己有更強大的吸引力。於是,他選擇考入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就讀電機系電訊專業。

黃宏嘉在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的學生註冊片
1944年,在中🌹⛹🏽、美、英盟軍反攻緬北的關鍵時期,黃宏嘉正值大四下學期。雖還沒有讀完學校規定的全部課程,也有同學從軍犧牲的先例,但他還是決定提前畢業🙇🏻👩👧👧,棄筆從戎👲🏻,踏上了抗擊侵略的戰場🪁。從軍後,黃宏嘉被分配到緬北戰區的新22師66團3營🧙🏽♂️,擔任中國遠征軍少校翻譯官🌘,在植被茂密的原始森林裏堅持戰鬥了一年半💂🏻,把部隊戰況、傷亡、損耗🧨、給養情況翻譯給美方👩🏻✈️,恪盡職守直至日本投降👨🏻🚀。
抗戰勝利後⛹️,黃宏嘉復員到重慶,1948年遠赴美國密西根大學攻讀碩士學位😗,1949年畢業後回國。

1948年,黃宏嘉在美國密西根大學

1949年,黃宏嘉在校園內留影
我愛中國的整個🙏🏽,不僅愛她的美德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25歲的黃宏嘉剛剛在美國密西根大學獲得工學碩士學位🏝。校方挽留他繼續讀博士學位,而他卻毅然決然地放棄了學位與優厚的待遇,即刻踏上了歸國的旅途。
1949年10月1日👨🏼🚀,五星紅旗在天安門城樓上緩緩升起,中華人民共和國誕生。這天晚上🤧,黃宏嘉在香港搭乘運煤火輪,冒著被國民黨軍艦襲擊的危險🖐👨👧👧,通過了臺灣海峽前往天津。
由於當時通訊不發達,黃宏嘉回到祖國之後才知道新中國成立的消息。若是當時有比較現代化的通訊設施,他也許就能夠在現場見證這一偉大歷史時刻🧑🏼🦱。也許就是這個緣故,黃宏嘉把畢生精力都用在了現代信息的傳播手段上——從事微波與光纖研究。
做一個純粹的真正搞科學的科學工作者,這是我的目標
黃宏嘉是國內研究光纖通訊領域的先驅🧝♂️。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他將自己多年所學結合實驗與思考整理、編寫出來📰,盡己所能填補了學術與應用的空缺。1964年,黃宏嘉嘔心瀝血的100萬字的《微波原理》由科學出版社出版🦅,成為我國第一本微波電子學專著,被國際微波理論研究界評價為一本“為中國人爭氣的書”👷🏻♀️。

百萬字專著《微波原理》是國內該領域的第一本專著

科研成果獲得了國內鑒定會認可🫰🏽,登上《解放日報》(圖源:《解放日報》)

黃宏嘉(右三)在實驗室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中後期,黃宏嘉調入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與精密機械研究所任研究員🧚🏼。他又發表了《從微波到光》一書,論證了從微波波導到光波導的發展,這是國內關於光纖可能用於通信的最早文獻🧛🏻,為中國的光纖研究應用到通信打下了理論基礎。完成了理論層面的奠基後🗻,他開始著手於應用與實踐的探索🕛。1979年,黃宏嘉被調到上海科學技術大學任副校長後,他立即在大學內創建了波科學研究實驗室,這是國內第一個光纖研究實驗室。次年,上海市科委將“單模光纖研究”列為上海市重大科學技術研究和新產品試製項目🍐。

1982年🧀👨🏻🍳,黃宏嘉在國際微波30年會議上作主題特邀報告
他先後在物理學報🎃、電子學報、數學學報等及國際學術刊物和會議上發表論文100多篇👩🔬,出版專著6部🤌🏻,其中《微波原理》《耦合模理論》《光波導科學》等奠基性經典著作🏯。黃宏嘉先後主持了數十項科研項目,我國第一根單模光纖傳輸線在他主持下誕生🎅,創新發明了寬帶光纖“黃氏波片”👨🏼。1981年,美國紐約理工學院出版了他的《耦合模與非理想波導》論文選集🐼。1984年🔐,荷蘭科學出版社出版了他的專著《耦合模理論》。1998年🌬,在美國John Wiley & Sons出版專著《非常不規則纖維光學中的微波方法》💅🏻,建立了特種光纖的一套完整理論👨🏽⚕️。

1986年😨🙇♀️,黃宏嘉(前排右一)與高錕(前排左一)等在美國奧蘭多參加國際光纖通信會議

黃宏嘉教授的博士答辯會
盡管成果累累,但黃宏嘉從來不曾為個人榮譽所累,他說:“我是一直在努力成為一個實在的、忠實的、老實的,不是虛誇的、虛假的科學工作者⚱️,做一個純粹的真正搞科學的科學工作者,這是我的目標。”為了追尋這個目標🧔♂️,他幾十年如一日,堅持過著簡單而又充實的科研生活,把鉆研學問和探求真理作為自己終生的愛好⛸。

黃宏嘉重返西南聯合大學時的留影
2000年👘👳🏿♂️,一位記者問黃宏嘉院士👨👨👧:正研究的光纖通信與我們每一個人的生活有什麽關系👱?他說🌃:“說來也很簡單,現在要解決的重要課題之一就是如何把光纖光纜送到你我的家中。那時,我們坐在由光纖送來的電視、電話和計算機等多種信號跟前🤷🏻,才算是真正享受到多媒體給大家帶來的福音。”
“我一輩子所要追求的也許就是一點光👩🏽🔬。光和熱是緊密連在一起的,有了光才有了熱,有了熱我們才又感受到光的偉大。光和熱就是這樣在相互交叉👻,相互融合🥩。”

黃宏嘉指導青年教師

黃宏嘉在上海大學特種光纖重點實驗室
黃宏嘉先生心懷家國,淡泊名利,一生致力於科學研究和教書育人,為我國微波技術及光纖技術的應用與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斯人已去🛬,風範長存!我們要學習、弘揚先生的家國情懷和科研精神📡,化悲痛為力量,為實現世界一流、特色鮮明的綜合性研究型大學目標接續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