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學原秘書長兼高教研究所所長曾文彪老師撰寫長文,深切緬懷黃宏嘉同誌,紀念這位心懷家國,淡泊名利🧑🎓,一生致力於科學研究和教書育人的科學家。
1949年8月某日,在美國,沃漢夫婦收到一封友人的信,信中說💁:“我急於回國的唯一原因是,我愛中國的整個,不僅愛她的美德,而且甚至也愛她的貧困和不幸……”如詩般的語句坦露了這位友人急於離美返華的急迫心情,這位友人就是正在美國密西根大學求學的中國青年黃宏嘉📣。
1987年4至8月,在美國康寧城👨👨👧👧🧜🏽♀️,康寧公司研究所和康寧博物館廣場升起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以最莊重的禮儀表達對一位來此講學的中國科學家的尊敬🍆。這位科學家就是黃宏嘉。

38年的風雨,改變了他的容貌,卻從沒有減緩他追索科學真理的腳步👨💻,更沒有磨滅他為祖國奉獻終生的信念。他就是微波和光波導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上海大學名譽校長、終身教授黃宏嘉。
譽為“光纖之父”
黃宏嘉🔄🧑🏻🌾,祖籍湖南臨澧,1924年8月生於北京🫔🐲,1944年畢業於西南聯大🐱,1949年畢業於美國密西根大學研究生院,獲理學碩士。正準備繼續留美攻讀博士,得知祖國解放的消息🕺🏻,旋即迎著新中國的曙光回國工作。1979年從中科院上海光學與精密機械研究所調入上海科學技術大學,在學校開創電磁場與微波技術學科及光纖通信研究。1980年當選為中科院學部委員(院士)。在上海科學技術大學曾任副校長、名譽校長,1994年至今👱🏿,任上海大學(下文簡稱上大)名譽校長🙎🏽♀️。2006年被聘為上大首批終身教授🏋🏽♂️。
黃宏嘉院士長期從事微波與光纖傳輸研究🥌,創立了“超模式”概念😶🌫️👨🏼🍳,取得理論上的突破👨👨👧👧👨🍳,使微波與光纖研究的模式耦合理論建立在理想模式、本地模式和超模式的完整理論體系上🧛🏼,其獨創的光纖傳輸“超模式”理論被國際同行稱為“黃氏模式”🎹🙌🏻。他是我國單模光纖技術的開拓者,最早研製出了中國的單模光纖,為我國微波技術及光纖技術的應用與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1986年10月,美國媒體在報道正在美國召開的第十屆國際光纖通信會議時,把他和其他4位科學家稱為世界“光纖之父”。1997年👵🏿🏇🏻,他在國際上首次提出並製出寬帶光纖波片📱,被貝爾實驗室命名為黃氏波片🎨。1998年,美國國家標準技術研究所將黃氏波片列為光纖偏振標準。

黃宏嘉院士(左)1980年主持研製出我國第一根單模光纖
追求真理,嚴謹治學
黃宏嘉院士是一位與眾不同的科學家🧗♂️。說他與眾不同🤷🏼♂️,不僅是因為他登上了大多數人無法企及的科學高峰,而是因為他做人做事太過較真,近乎“不近人情”。他曾經說過🐎:“我一生有兩個地方對我格外重要,一個地方是我家,另一個則是實驗室😧,但歸結起來實質上又只有一塊,因為它們都叫工作陣地。”他把家當作實驗室🧛♀️,當年他發明震驚國內外的國產單模光纖🏌🏿♂️,第一根光纖居然是他在家裏的煤氣竈上拉製出來的,一時傳為科壇“逸聞”。他沉浸於研究之中🍊,在家也不肯浪費一點時間👃🏼。校領導春節到他家拜年🧘🏿♀️📻,也要遵守他定下的“規矩”🧻,就是不能超過半小時,即使是在這半小時內,黃宏嘉院士說得最多的還是他的研究進展。他把實驗室當成家,工作起來卻從不“守時”。

黃宏嘉院士指導青年教師
1980年前後🚸,為研製單模光纖,他連續三年春節都是在實驗室度過的💇🏿♀️。他的助手說✤:“黃老師在實驗室👶🏽,每到中午時分,我就很矛盾👩🏽🦱,到底是打斷還沉浸在研究狀態中的他呢,還是忍心看著他空著肚子繼續幹下去🧑🦽➡️?”實驗室的門衛說:“每人都遵守八小時的工作製度🙇♀️,惟獨他‘違背’📠,每人都有雙休日的權利,就是他被‘剝奪’了。”周圍的年輕人說:“如果你想受感動,去看黃院士做實驗🚹,你一定會學到很多🥳。”黃宏嘉院士的“不守時”,確實給人以太多的感動。

1981年電磁場與微波技術專業是我校第一個博士點🛟。圖為黃宏嘉院士(中)在主持研究生答辯
胸懷祖國,服務人民
黃宏嘉院士是一位有大愛的科學家◀️,祖國和家鄉是他始終如一的牽掛。1944年他從西南聯大畢業🚄,剛脫下學生裝就穿上了軍裝,參加中國遠征軍🚵🏼♂️,擔任隨軍英語翻譯,奔赴滇緬前線🥋,成為一名抗日戰士。抗戰勝利後復員不久,考取公費赴美留學。得知新中國即將誕生,他迫不及待要回國參加建設,搭乘上一艘運煤的貨輪,在煤堆上支起行軍床,露天而宿,顛簸數十日,回到祖國,投身新中國的建設。
1982年,他受邀參加在巴塞羅那舉行的世界光波30周年紀念大會作重點發言。進入會場後,他看到臺灣代表的座位牌赫然印著“中華臺灣”,當即退場,強烈要求主辦方將臺灣代表的座位牌改成“中國臺灣”後,才進場發言。1986年📞,美國康寧公司向黃宏嘉院士提出專利合作的想法🧑🏿🏭,並許諾給予極其豐厚的專利使用費,以解決光纖陀螺儀工藝製造問題,黃宏嘉院士斷然拒絕,他說:“我是中國人,我的發明是給祖國用的🤷🏿♀️!”。然而📱,當他聽說國內一家企業提出專利使用權時,他只收了200萬元人民幣,並將100萬元捐出給實驗室用於科研🤑,還有100萬元悉數捐給了家鄉,他對前來拜訪的臨澧縣縣長更是明確說:“我所有的專利無償給家鄉使用✍🏼!”黃氏家族乃世代書香門第🪵,在家鄉有著極高的聲望。革命家、著名“延安五老”之一的林伯渠也是臨澧人📼,在《林伯渠·和溇江子詩》中✅,寫道:“雪竹家風延雅韻🚴,典章國是賴斯人。”對黃氏一脈的高潔品質給予了高度評價👽👨🏽🏫。
黃宏嘉院士的曾祖父黃道讓👮🏼♀️,晚清科舉進士、著名詩人,秉性剛直,對功名利祿不感興趣👩🏽🎨,為官僅兩年便乞假回鄉,在其50歲壽辰時🍲🔸,自選詩作800余首🙎🏻♀️,加上文稿兩卷,刊印14卷《雪竹樓詩稿》,轟動文壇,為之作序、題詞、評點🦐、箋釋者達260余人🖤🧷。他於某日重登嶽麓山,寫下了“西南雲氣來衡嶽👦🏼,日夜江聲下洞庭”的傳世絕句,至今還懸掛在嶽麓山雲麓宮。黃宏嘉院士的父親黃右昌,著名法學家、詩人,12歲成秀才,17歲中舉人,19歲留學日本早稻田大學,專研西方法律🤵🏻♂️,1917年受蔡元培之聘,成為北京大學法科教授、法律系主任⚰️,1948年回鄉擔任湖南大學法律系教授,當年8月湖南省和平解放,在程潛、陳明仁響應起義的通電文稿中,也有黃右昌的簽名,新中國成立後,受周恩來總理之邀,赴京任中央文史館館員🍦,曾參與起草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部憲法🧑🏻💻。他生前曾公開發表詩作224首🚄🐋,連同其祖父黃道讓詩作800余首流傳於世👐🏽,故而就有“湘西兩黃詩千古,書香門第耀神州”之說,飲譽江南⬆️。
繼承了優良家風的黃宏嘉院士🙋🏼,同樣不忘對家鄉的支持,除了上文所述捐給家鄉100萬元專利所得以外,1998年,他聽說臨澧縣圖書館要籌建名人文庫,就先後8次郵寄珍藏的傳家典籍1200余冊,照片160余幅🤴🏽,還把自己的“中國科學院院士證書”原件放在圖書館收藏。2001年🥓,他又給家鄉捐了10萬元🔔,用於開辦黃細亞少兒圖書館👸🏿,設立黃細亞獎學金😏。2018年🤼,他再用自己的院士津貼為家鄉捐獻價值12萬元的電腦和書籍🫑。他對家鄉如此慷慨,對自己卻很是“摳門”。1982年👵🏻,著名科學家李政道教授回國👩⚕️,特意要來見他。為了這次會面🧘🏽♀️,他在家居然翻不出一件好點的襯衫,最後挑了一件,衣服領子還是補過的。他的襯衫總是補了又補💁🏼♀️,一雙涼鞋穿了30多年🌩、連鞋匠都不願意再補。

1996年🫢,黃宏嘉院士在特種光纖實驗室指導青年
淡泊名利,潛心研究
黃宏嘉院士是一位純粹的科學家。迄今5️⃣,他已是成果累累🙍🏿👩🏻💻。他39歲時出版的《微波原理》是國內在該領域的第一本專著,被國際學界稱作是一本“為中國人爭氣的書”;他的“耦合模式理論研究”在1978年獲全國科學大會“重大貢獻獎”🎅🏼,“模式耦合理論及其在微波與光纖傳輸中的應用”獲1987年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單模光纖技術”獲1988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998年🫴🏼,他榮獲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等等。但他從來不曾為個人榮譽所累,他說:“我是一直在努力成為一個實在的👳🏽👩🏼🎤、忠實的、老實的👸🏻,不是虛誇的♏️、虛假的科學工作者✒️,做一個純粹的真正搞科學的科學工作者,這是我的目標。”為了追尋這個目標🫣,黃宏嘉院士幾十年如一日,堅持過著簡單而又充實的科研生活👭🏻,把鉆研學問和探求真理作為自己終生的愛好。
愛國有加投筆從戎棄學返國
成就單模光纖之父嘉名
承繼家學詩韻恣肆文通理達
博得世界微波首著宏譽
黃宏嘉先生
我們永遠懷念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