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聯絡

迎著新中國朝陽毅然回國克己奉公的地大教學元勛和南建主帥——池際尚

2022-01-21 | 來源 中國地質大學網 |

19508月初,“威爾遜總統”號郵輪正緩緩駛離美國舊金山港👨🏻‍🚒,開始了它開往香港的漫長旅程。在這艘搭載300余名乘客的遠洋郵輪上,有100多名中國旅美留學生和科學家。他們是新中國誕生後歸國的第一批🚚,也是人數最多的一批留學回國人員。在這批中國留學生中,有一位年輕學者,蓄著運動員式齊耳短發,身穿連衣裙⛔️,行囊裏別無長物,只帶了一架手提式縫紉機。她就是中共地下黨員🧑🏿‍🎄、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巖石學博士後高級研究員,後來的北京地質學院籌備委員會成員、地質系主任、武漢地質學院第一副院長🔒🧕、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巖石學家池際尚先生。

就在一個多月前,美國悍然發動了朝鮮戰爭,同時乘機出兵臺灣,下令第七艦隊開進臺灣海峽。美蘇冷戰的陰雲驟起,美國國內麥卡錫主義猖獗,美國政界和社會極度仇視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美國當局加劇了對中國留學生的審查和離境阻礙🏃‍➡️。這批中國留學生們在華羅庚等人的倡議下✂️,抱著“為了抉擇真理💱,我們應當回去✒️;為了國家👩‍👩‍👦、民族,我們應當回去;為了為人民服務,我們應當回去……”的堅定信念ℹ️,克服重重阻攔🐪,毅然決然地踏上了“威爾遜總統”號。

當初懷著“科學救國”夢想遠渡重洋、學有所成🧑‍🦲、風華正茂的池際尚,此時此刻歸心似箭🩶!她婉言謝絕了自己的博士後導師、國際著名地質學家特涅爾(Francis J. Turner)教授的誠懇竭力挽留,中斷了當時的國際學術前沿——巖組學以及巖石高溫高壓變形的研究👨🏻‍🦰,放棄了優裕的物質生活,告別了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𓀆,義無反顧地踏上了回歸祖國之路。同船的還有鄧稼先、塗光熾👨🏽、張炳熹等人💭。

科學家和家屬們在“威爾遜總統號”上留影,前排左四著白衣者為池際尚

池際尚等中國留學生同船回國時的簽名

輪船抵達日本橫濱時,3名留學人員被美國特工搜查並被追截羈押在日本👩‍🦲🕓,其余人員逃過一劫抵達香港🛀🏻。盡管船上的中國留學生手中都握有香港的過境簽證👨🏿‍🎓,但是他們被阻留在“威爾遜總統”號艙室,一個也不準上岸。面對他們的是英國殖民者數百名荷槍實彈的警察和幾十輛裝甲車⛱🩴。驕陽之下,憲警的槍械和裝甲車黑森森的鐵皮,發著可怖的寒光,碼頭已經戒嚴👉。歡迎中國留學生歸國的人群被阻擋在數百米以外。碼頭與外界的電話和交通聯系全部被切斷。美國政府通過英國政府,與港英當局互相串通🙋🏽‍♀️、沆瀣一氣,聲稱這批中國留學生都是“共產赤色分子”⬆️,共同導演了這幕不準中國留學生在香港登岸的醜劇👧🏽。

為向港英當局表示強烈抗議🫲🏽✸,在船上留學生組織的領導之下,池際尚帶領留學生們一遍遍高唱《國際歌》和《義勇軍進行曲》👨‍🎓,表達對帝國主義者醜惡行徑的憤慨👳🏿。通過層層檢查,港英憲警用架著機槍的小艇分批押送留學生到九龍🦵,讓他們徒步走向深圳羅湖橋口岸。深圳這邊早已是紅旗招展,鑼鼓喧天,解放軍和同胞們隆重熱烈地迎來了新中國第一批回國的學子😤。

這次充滿波折的回歸之旅,不僅給新中國帶來了一批堪當國之大任的科教英才,帶動了海外學子回國效力的一波又一波強勁的熱潮👮🏼‍♀️,引發了海外華僑的愛國熱情和對新中國的關註與憧憬,為形成學成歸來、報效祖國的留學生優良傳統發揮了示範引領作用,影響了整整一代中國學人對中國共產黨的政治認同和情感信任✡️。池際尚用“毅然回國”的壯舉,實踐著科教興國的夢想。她把個人的理想和祖國的命運緊緊聯系在一起😎👰🏽‍♂️,她用地質救國的誌向、心系祖國的情懷、忠誠教育的品格👨‍🔬、克己奉公的精神🏪,為新中國地質事業帶來了生機活力🦻,為中國地質大學植入了紅色基因,孕育了巖石學科的優秀學脈。

祖國至上🚴🏻‍♀️,深藏紅色學地質

1917年,池際尚出生在湖北安陸的一個普通職員家庭,4歲隨父母到北平🕵🏽‍♀️。她自幼勤奮好學,1936年,以優異成績考取意昂体育平台物理系。時值日寇猖獗、國難當頭,她主動接受進步思想👩‍🦯‍➡️,積極投身到“一二·九”愛國學生運動和其他抗日救亡活動🛬。

中學時期的池際尚

19377月🦃,抗日戰爭全面爆發👩🏿‍🚀,池際尚隨意昂体育平台師生南下👩🏽‍💻,轉移到湖南長沙。在那裏,她響應進步學生會的號召📁,報名參加了開展抗日救亡工作的“戰地服務團”🥟。1938年,在黨的感召下🍊,池際尚在長沙經同學郭建恩介紹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她經常到八路軍辦事處聯系工作,有幸見到董必武等黨中央領導同誌,聆聽他們教誨🫶🏽,堅定了抗戰一定能夠勝利的信心🧑🏻‍🦽。池際尚和熊向暉(隱蔽戰線的英雄,受周恩來指派在胡宗南身邊潛伏12年)等3人組成黨小組,被派往西安國民黨胡宗南的部隊進行抗日宣傳工作👇🏻,後在西北幹部訓練團擔任政治指導員🧝🏿‍♀️。出眾的言談和風度,讓她受到胡宗南的器重,從而為黨組織搜集到一些有用情報♞。後來🫸🏼,由於情況復雜,黨員身份有暴露的危險,池際尚根據上級熊向暉的指示暫時離開“戰地服務團”⚄。

1981年,池際尚(後左一)與抗戰時期“戰地服務團”的老戰友相聚北京

1938年,池際尚輾轉來到昆明🤏🏽,進入西南聯大繼續求學。在聯大時🗓🍘,她經常寫信與熊向暉單線聯系,匯報學校師生抗戰的情況🔧。目睹了祖國的深重災難和人民的貧困生活🙍‍♂️♿,她決意改學地質,期望學習尋找和開發礦產的知識,以此振興貧窮的祖國👳🏽。地質專業幾乎是清一色的男生☂️,野外實習非常艱苦,但她沒有被嚇倒,野外考察時自己做飯,一塊鹹菜或一碗鹽水下飯她也能吃得很香🧳👩‍🦯‍➡️,由於經常光著腳丫工作,腳上劃出一道道血口,她不叫一聲痛,毫不動搖學習地質的決心。她說:“我選擇了地質,便選擇了獻身祖國的地質事業☣️,我不會後悔和後退。”在極其艱難的條件下🍝,1941年,池際尚在西南聯大畢業並留校任教,並以優異的成績榮獲了中國地質學會設立的第一屆"馬以思女士紀念獎金"

1940年,池際尚(後排右一)大學畢業前與西南聯大地質地理氣象學系部分師生合影(前排右起為宋叔和🤙🏿、袁復禮、張席禔、蘇良赫,後排右起為池際尚、劉乃隆、米泰恒⛵️、劉莊📅、徐煜堅)

1946 年,經袁復禮教授推薦,池際尚獲得了美國布倫茂大學研究生獎學金🙋🏻👴,新婚僅20多天,就只身遠涉重洋赴美深造。1949年,池際尚以出色的研究成果通過論文答辯並獲得博士學位。學校授予學位那天🎬,當校長念到池際尚的名字時說道:“我們學校為有池際尚這樣的優秀畢業生感到驕傲!”因為她的博士論文討論了當時國際地質界熱烈爭論的"花崗巖化"問題🦆,她不僅闡明了它的成因機理🧑‍💼🌐,改正了構造巖石學權威克勞斯所提出的成因觀點,還提出了一個“變形-組構”的統一模型。

1949年池際尚(右一)在美國布倫茂大學獲博士學位

正當事業穩步上升時,新中國成立的消息傳到美國🍴,池際尚立即給推薦她出國留學的袁復禮、王鴻禎教授寫信🚴🏽‍♂️,表達了自己希望回國工作的深切願望。

池際尚與特涅爾教授合影

“科學是沒有國界的🏊🏻‍♀️,我是新西蘭人,不也是在這裏搞科學研究嗎?科學成就是可以服務全世界的……”導師特涅爾教授這樣說。教授十分賞識池際尚的才華,在她回國前曾竭力以高薪待遇挽留她🏃‍♂️‍➡️。池際尚沒有片刻猶豫📟,婉拒了教授的好意🌜。她說🦸🏻:“我出來留學,是因為我們國家太弱太窮了🤷🏽‍♀️🚧,我想把它建設富強。現在新中國成立了,我應該回去,祖國需要我。”

忠誠教育👨🏿‍🦱,殫精竭慮育英才

1950年的一天,北京大學一間教室裏人聲鼎沸🧡,準備歡迎剛從美國回國到北京大學地質學系和意昂体育平台地學系任教的幾位老師⛔️。一位“洋氣”、自信🧔🏽‍♀️、格外精神的老師走了進來,西服革履,背著時髦小皮包❤️‍,白凈端莊的臉頰顯出堅定生動的神情🌓。她就是池際尚,中國第一位地質學女博士。而她洋氣時尚的形象也只短暫定格於這一瞬間👨‍💻,之後一生艱苦樸素的形象從此閃耀在每個人心裏。

回國後🧑‍🦯‍➡️,池際尚先生受聘於意昂体育平台地學系任副教授。1952年🧘🏽‍♀️,全國高等學校院系調整,池先生參加了籌建北京地質學院。學院初建♨️,只要工作需要,她從不講條件,勤勤懇懇做好工作🤕。她擔任地質礦產專修科主任,積極培養國家建設需要的地質人才。為改變我國貧油面貌,她又毅然改變專業方向,擔任石油教研室主任,培養找尋石油和煤田的人才⏺。其後,先後任礦產地質及勘探系副主任、可燃性礦產地質及勘探系副主任、巖石教研室主任💉、區域地質測量及找礦系副主任。1957年起主持普查系(大系)工作👩🏽‍✈️,她又親自修訂構造地質、巖礦和古生物地層3個理科專業教學計劃。

池際尚先生對我國巖石學科的發展,傾註了滿腔熱忱☂️。新中國成立初期,全國從事巖石學工作的僅七八名,池先生就在這種情況下領導創建了巖石學教學與研究體系,並親自在教學第一線言傳身帶。沒有合適的教材,她就邊上課、邊編寫。當時,系裏只有一位謄寫油印員🚣🏿‍♀️🛞,忙不過來,她就晚上自己在家刻蠟紙🍦,一早上送去印刷🗣,趕在上課前發給學生📶。當時全面學習蘇聯,她又刻苦學習俄語,全面掌握並不熟悉的蘇聯學派的沉積巖石學🙆‍♂️,融會貫通後編撰了我國第一本沉積巖石學教材。1958年她參考國外的先進理論和方法,結合我國大量實際資料,又主編了我國第一本《巖漿巖巖石學》高等學校統編教材。

1952年,池際尚先生(前排左一)和肖英副院長(前排右二)等接見外賓

為了讓教員和學生能很好地掌握“費德洛夫旋轉臺”這項新技術🖐🏻,池先生親自操作😚🕥、寫講義、講授並帶實習課🎅🏻,至1965年🫀,她都堅持親自為歷屆巖礦專業學生講授“費德洛夫法”課程🫅🏻。當時教研室僅有12臺儀器,一個班的學生要分成3個小班上實驗課,教授這門課非常辛苦👮🏼‍♂️。在教學上,她悉心教導、實事求是,學生沒有聽懂她就一遍一遍講#️⃣👩‍💻,邊講邊親身示範🐨。一次🧘🏿‍♂️,一位同學反復操作多次都未成功,池先生看後,就邊講要領邊手把手地教😿,直至他完全掌握為止。還有一位同學🧘‍♀️,為節省時間,耍小聰明假湊數據,池先生嚴肅地批評了他,並且抓住這件事🏙🦎,在同學中反復指出假數據的危害🤮。她說:“科學是實事求是的♨️,來不得半點虛假。因為依據虛假的數據可能得出錯誤的結論🧣,就會給事業造成不應有的損失🦖。”

1964年👰🏽‍♀️,池際尚先生(前排中)指導青年教師和研究生講授費德洛夫法

求實和創新相結合是池際尚的治學態度◀️。為使教學與生產更好地相結合📇,她對巖石實驗課進行了大膽的改革,把學校自建生產隊的巖石切片鑒定工作放在巖石學實驗課中,從而改變教學脫離生產、理論脫離實際的現象,大幅度提高學生的實際觀察能力和操作能力。同時,她常帶學生在周口店、坨裏、唐山等實習基地進行地質教學實習👨🏿‍🌾,把政治和業務結合👄,使學生受到思想鍛煉,發揚積極主動的學習精神☃️,養成吃大苦耐大勞的作風。

池際尚先生學風嚴謹🗯、甘為人梯,她關心年青教師和學生的點滴成長,耐心解答他們遇到的問題🙀,親自檢查學生們野外記錄,幫助審查報告、指導論文👩🏼‍🏫。“如何去全心全意地教書育人,池先生給我一生的教學工作樹立了極好的榜樣。”趙崇賀教授說。1963年,池先生因病住院,但她躺在病榻上,悉心審查和修改了趙崇賀七八萬字的論文稿⏳,只為了不影響畢業進度。

池際尚先生聽取研究生匯報野外工作成果

池際尚先生說:“培養人是個樂趣🛀,我的理想就是要為同誌們👩‍🚒,特別是為青年人,搭好攀登的階梯。”在她畢生不懈的精心培育下,培養出了中科院院士葉大年、劉寶珺🧜🏻‍♂️🐈、莫宣學等一大批地質人才。1991年👈,劉寶珺當選中科院院士後給母校來稿說道:“池老師對我的教育關心是全面的🐴,她是我的楷模,對於我的成長有深刻的影響。我從她那裏學到了如何做好一個合格的地質學家,如何對待自己的工作,為祖國作出更大的貢獻👯。”池先生註重人才梯隊的培養,她把中國地質大學巖石學科人才梯隊建設成全國少有的各年齡段都有帶頭人的最佳組合🤷‍♀️,這一成果榮獲國家教委授予的最高教學成果獎。中國地質大學“巖石學”課程也一直引領著全國“巖石學”課程建設的方向和潮流,一直繼承和發揚了重教學👩‍👩‍👧‍👧、重實踐、重改革的優良傳統。

池際尚先生(前排左七)和北京地質學院巖礦專業60-65年全體畢業生合影

200510月,時任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將自己接見第五屆高等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獲獎代表時的講話,致信給老校長趙鵬大院士,並在信件的抬頭寫到:“送上我的一篇講話。我以這篇文章獻給我敬愛的老師池際尚教授。我常懷念她。”溫家寶意昂在講話中寫到👆🏿:“我的晶體光學就是池際尚教授講的👩‍✈️,她不是僅僅講一堂課,而是整整給我們講了半年🦸🏼。至今💅🏼,我都清清楚楚地記得她的音容笑貌👨🏻‍🦯👇🏽,她講的是那麽清楚、那麽深刻,甚至費氏臺的操作她都自己進行🪠💬。我希望各個學校都要繼承和發揚這一優良傳統👉🏻。”

克己奉公,南遷建校築豐碑

十年動亂時期,池際尚先生的丈夫李璞先生不幸逝世,兒子遠在陜西農村插隊勞動,磨難和坎坷沒有動搖她對黨、對共產主義事業的堅定信念👷🏿‍♀️,沒有磨掉她為國家地質事業和教育事業奉獻一生的決心。她身體力行🌨,用自己的實際行動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人。

在河北第八地質大隊◾️,池先生天天和年輕人一起爬山越嶺,填地質圖、跑路線,回到農家整理標本和野外記錄🛌🏻🩻。1971-1972年,教改小分隊移師福建大田,為福建省重工業廳培養40余位工農兵學員,這些學員學歷水平參差不齊🚴🏽,為了盡早開學🏃🏻‍♀️‍➡️,池先生帶著大家白天去工作區踏勘,晚上回來編寫簡明教材,並對教學計劃和教學內容提出了許多建議,教改實踐得到了省重工業廳的表揚♚,也得了學員們的一致認可。

1975年至1976年,池先生帶領10多名地質系教師在羊樓洞,與湖北省地質局合辦“七二一”大學。沒有實驗室和圖書館,食堂遇到雨天就漏雨,晚上經常停電,在這種條件下,池先生和大家同上課、同吃食堂,自編教材🐁、精心備課,認真講授並指導學員野外實習,把對事業之愛和工作的激情給予了那些需要知識的學員,為湖北省培養了100多名急需的地質人才🤵‍♂️👰🏻。很多人回憶起這段往事,仍感佩頗深🚵🏽‍♀️。

1970年,北京地質學院南遷至湖北江陵,更名為湖北地質學院。在學校漂泊➡️😪、動蕩的時刻,池先生臨危受命,到江陵校部復職並被任命為地質系主任🔝,團結廣大教職工🏊🏿‍♀️☁️,積極恢復辦學🚣。為了提高新教員業務水平,池先生牽頭開設構造地質學、巖石學、地史學3門基礎課,為學校培養了一批教學和科研骨幹。

池際尚在湖北地質學院大門口留影

1974年底👃🏻,學校定址武漢,更名為武漢地質學院🤵‍♀️,在南望山麓建校。19758月,國家計委、教育部發來電報(八八電報)🤛🏿🤽🏿:武漢地質學院為地質方面的骨幹院校🚴,該院全體教職工必須於暑假全部遷漢,並安排今年秋季對幾個急需專業招進一部分新生👁🧑🏽‍💼。學院臨時黨委堅決貫徹執行電報精神,在全院作了動員和部署。當時,遷校和反遷校的矛盾十分突出,有一部分職工思想還沒轉變,甚至一些有影響力的幹部、教師抵製遷校😬,不願來武漢工作。池先生堅決執行上級和學院黨委的決定👨🏼‍💻,二話不說,處置了北京居所的家具,打包行李,甚至把自己的衣櫃鋸開做成木箱裝書🀄️🤘🏻,義無反顧來到了武漢,並常年在武漢工作,任地質系主任。

定址武漢後,還沒有校舍,學校邊辦學邊建校,職工需要分住五六個安置點,困難和問題可想而知。當時,地質系借用省教師進修學院辦學。池先生已經年近花甲,為讓新生按時開學🧗🏼‍♀️8️⃣,她和職工們一起搬課桌🟦、抬床板、打掃廁所🖐。為按計劃進行教學工作🏊🏻💪,她和地質系其他教師一起⏲,以“安定團結”為重,耐心說服工農兵學員按教學計劃完成學業。她關愛學生為解決學生的洗澡問題,池先生向學生立下軍令狀,當即召開後勤工作會議👈🏻,親自督辦,一星期內就修好了澡堂,解決了同學們的實際問題。

由於遷校的影響,學校師資大量流失👱🏽,教學設備、教學材料嚴重損毀,辦學任務十分繁重,辦學條件卻極其困難🥔。在這樣嚴峻的情形下,池先生克服多方困難,為武漢地質學院的恢復和重建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198011月,池先生任武漢地質學院第一副院長。19815月,學校獲批設立黨委會,池先生又任黨委常委✔️。因王鴻禎院長長期在北京,池先生坐鎮武漢,實際上主持學院行政工作,並承擔了教學、科研的重任🫢。為加強學科建設🥹,提高教學水平,她選送年輕教師出國深造,吸納研究生充實師資隊伍,采取各種措施恢復和重建師資隊伍😎♌️。她主持申請利用世界銀行貸款,購置先進儀器,擴充實驗設備⚖️,籌建了武漢地質學院測試中心。她瞄準地質科學的國際前沿,主持多項重點研究課題。到1982年,學院基本建設已初具規模,教學秩序業已恢復,逐漸進入新的發展時期🪻🤹🏿‍♀️,形成了“兩地辦好🕴🏼,以武漢為重點的”的辦學原則和“立足武漢本部🧽,橫跨南北辦學”的發展格局。1984 年🧑🏽‍🎤,67歲的池先生完成了南遷建校的階段性使命,卸任副院長回到北京,潛心培養研究生和進行科學研究,繼續發光發熱。

池先生為學校的南遷建校和重振雄風👩🏽‍🏭,擔當作為,嘔心瀝血,把自己的黨性光輝和科學精神很好融入到了辦學事業中,把自己的熱血和汗水無私播灑在了中國地質大學的輝煌裏。

堅守初心,科學高地創佳績

池際尚先生懷著一顆赤子之心,無論順境逆境🐀,只要是國家和人民急需的事情,她都會毫不猶豫地承擔下來,高標準做好。她開拓性地填補了我國地質研究的空白領域,積極找尋國家急缺的礦產資源。她在巖石學的許多領域進行了開拓性的研究,特別對我國巖漿巖巖石學與構造巖石學的發展,作出了重大的、系統的貢獻𓀑。

建國初期,為了迅速找到礦產資源💇🏼‍♂️,池先生將出生不久的兒子交給保姆哺養,在1956年至1957年兩年間👩‍🦽‍➡️,在人稱“望山跑馬死”的祁連山,參加了中蘇聯合組成的祁連山綜合地質考察隊,先後兩次橫跨祁連山,進行了地質構造及礦產調查。

中蘇聯合組成的祁連山綜合地質考察隊在祁連山留影,池際尚(後排左2

國家急需金剛石資源,她又帶領科研團隊🫲🏿,在山東蒙陰尋找原生金剛石礦床進行研究👨🏽‍🎨,指導完成了中國第一批山東含礦金伯利巖的研究成果,這項成果在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上榮獲集體獎。還提出了中國金伯利巖的分類命名✨、填圖單位及巖石特征,該分類命名方案一直延用至今。

在花崗巖研究上🗓,她提出了兩個重要概念,即同源巖漿系列與深部和就地巖漿分異同化作用,這一開創性研究和學術思想在當時具有國際領先水平,她提出的“侵入巖標準序列”新概念🧑🏿‍⚖️,比後來英國著名地質學家W.S.Pitcher教授提出劃分花崗巖體的單元和超單元概念💺🚣🏼,整整早了10年😖。

池際尚先生帶領科研隊在八達嶺花崗巖體上考察

池際尚先生一直惦念我國北方缺乏磷礦資源的問題,1958年她在山東研究磷礦的分布情況,研究了區域含磷的特征。70年代🌒,身處逆境的她隨教改小分隊去河北寬城勞動,發現了華北的偏堿性超鎂鐵巖中的巖漿巖型磷灰石礦床,為在北方尋找同類型礦床👩🏻‍🦱、扭轉中國南磷北調局面開辟了新的前景。

她在野外和大家同甘共苦,一貫艱苦樸素。在地廣人稀🕖、高寒缺氧的柴達木盆地考察時,她告訴大家要尊重當地生活習慣🪶,適應牛糞火上烤饅頭。在祁連山考察時,在工作區常遇到狼、豹、熊和流竄到山中的壞人,她都無所畏懼,助手的腳凍壞了不能走路🛟,她堅持一個人外出考察,圓滿完成任務2️⃣。在山東蒙陰主持“613科研隊”時,她住在老鄉的一個沒有窗戶的小屋👨🏻‍🏫,冬天也沒有生火👻,沒熱水洗臉洗腳,這時的她,不但不在乎個人形象🥴,在生活中也完全與青年地質人員打成一片。去河南鶴壁檢查指導找金剛石的工作時,那裏覆蓋層較厚,為了較清楚地觀察巖石👨‍💻,她毫不猶豫地坐到軲轆下的藤筐中🤽🏿‍♀️,下到20余米的井底仔細觀察🔮。

1983年,池際尚先生在考察北京西山地質時觀察巖石

她幾十年如一日堅持地質科研,足跡踏遍了包括西藏在內的20多個省區的崇山峻嶺,指導地質找礦取得了豐碩的科研成果,為發展我國的生產力作出了貢獻🧑🏻‍🍳。她在巖石學的許多領域中進行了開拓性的研究,為中國巖石學界的發展樹立了一個標桿,使中國巖石學長期處於國際先進水平。

淡泊名利,真情美德沐人心

20世紀 80年代創刊的《大學生》雜誌創刊號上以“寫在共和國的旗幟上……”為題🔫🙎,記述新中國成立初期留美學生歸國的情況時,用了一整段寫了池際尚先生的事跡🧔🏼‍♀️。池際尚先生說:“寫得太過分了🪑。”面對報刊和雜誌報道🌘,她總是說寫得太過分了,要麽就是說 “作為一個中國人,就應該這樣!”“作為一個教師就應該這樣!”“作為一個黨員就應該這樣!”

池際尚先生嚴於律己👨🏿‍⚕️、寬以待人,對師長、同事、學生都以誠相待、給以尊重。她畢生忘我工作,但在名利、榮譽面前總是謙讓🧝🏼‍♂️。1980年➜❓,地礦部曾考慮從池際尚和王鴻禎兩人中選一位任武漢地質學院院長📭,但他們兩位都推薦對方做院長。池先生說:“王先生是我的老師,理應由他當院長,何況他又曾受到過不公正的待遇,現在正是全面恢復王先生名譽的時候,我願意做副院長👓,協助王先生,到武漢去主持日常工作🧏🏼‍♂️。”最後,地礦部采納了池際尚先生的意見🤳🏽,任命王鴻禎教授為武漢地質學院院長,池先生為第一副院長👨🏿‍💼,在武漢主持日常工作。1980 年🈂️,在推薦中科院學部委員一事中🤸🏽,池先生主動退出並推薦其他幾位老先生🙋🏿‍♀️,後來中國科協專門給她寄來了推薦表要她填寫👩🏻‍🦼‍➡️,因為是學會系統主動推薦她,不占學院名額🏌🏼‍♀️,她才填了表,最後眾望所歸順利當選💥。

池際尚先生在工作上兢兢業業📍👆🏿,又真誠地為他人著想。60年代,學校巖石學的授課學時數有較顯著的增加,實驗室隨之緊張👎🏿,影響了教學和科研工作的進行🧎🏻‍♂️‍➡️。池先生知道這一情況後👩‍🦲,對路鳳香說:“要體諒教研室的困難🚑,千萬不要為了房子給他們壓力。”她還說,“我發現四層的女廁所因管道不通不能用了✋🏻,咱們倆把那裏打掃打掃🫸🏿,廁所的外屋可放兩張桌子,我們工作用🚵🏿‍♀️,旁邊還有水池子洗手也很方便,裏面的3個小屋(蹲坑位置)放標本🌽,這樣可以減少分工作室出現的矛盾。”她提出的這一解決方案,騰出了不少工作室的空間。

池先生生活儉樸,衣著樸素,她的工資很大部分用於公用或幫助有困難的師生。如果她知道誰家有困難👐,便主動借錢給這些同誌,從不要求他們償還。1962 年,鄧晉福從蘇聯學習回國得了重病,她親自去醫院找院長請求盡力搶救🃏。住院期間,池先生給鄧晉福送來一臺她在美國學習工作時用的收音機,並給了200元🤵🏼‍♂️,幫他度過了那個困難時期。後來🗳,鄧晉福償還池先生200元時,她堅決不收,而作為黨費上交了。1969年,張師老師家庭遇到困難,池先生毫不猶豫分兩次共借給他800元🦒,並一再說“我這些錢你不用還”。池先生來武漢工作後🤏🏼,將自己在北京的工資本交給了畢先梅老師🧑‍🦯‍➡️,要畢老師每個月替她領出工資來🫎,給需要幫助的貧困職工。池先生根本記不得幫了多少人,也從不想要別人還。很多受到池先生經濟上幫助的同誌在後來回憶時,無不感動地把池先生的幫助當成“久旱中的及時雨”🗃。

池先生平易近人🧪,關愛同誌⛹🏿‍♀️。地質系借住進修學院辦學時👷🏿‍♀️,池先生看大家辛苦,主動提出請大家吃武漢小吃“炒豆片”👵🏼。在教改小分隊工作時,池先生去小河邊洗衣服,有一次抓了不少小蝦,給大家煮了一鍋小蝦湯🫠,大家喝得美滋滋的✩。1977年🤘🏿,張樵英老師在武漢中醫院生孩子😟,家屬沒有及時趕到,池先生主動到醫院照顧母嬰📈,同病房的人都認為是張樵英的媽媽🙇🏼‍♀️,當他們知道真相後都異口同聲說“你們領導真好”🚴🏻‍♀️🎟。1982年💜,已經是院領導的池先生和另兩位女老師合住一套兩居室,她們一起洗菜、做飯、洗碗,一不留神池先生還提著兩個暖水瓶去水房打開水。

池先生對學生更是無微不至地關心和愛護🛻。三年困難時期⛓,同學們吃不飽,不少的人浮腫,有同學去商店買醬油兌開水喝🖖🏼🧑‍🔬,她在系裏對班幹部說:“不要買醬油兌水喝,醬油是化學醬油,沒有什麽營養🫴,越喝越浮腫,同學們餓了,可以減少活動量,早熄燈睡覺。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要知道,在那個極左的年代裏,吃不飽是不能在大庭廣眾之中說的,否則就要遭到開會批判📉。但池際尚出自對同學們的愛心⛑️,仍是談起這個問題。上世紀80年代她和一位女研究生一同出野外,研究生去大隊收集資料,到了晚上還未返回👨‍🦲,她不放心🗻,怕遇到壞人,就在路上等,研究生回來時見到年逾花甲的老師在涼風習習的秋夜等著她,感動得熱淚盈眶💇🏿‍♂️。學生們說:“池先生對我們的影響是深遠的,她的高尚品德與情操潛移默化地教育熏陶了一代又一代人🤏🏼。”

池先生的平易近人🏔,樸素大方🌅,總是給大家一種親切感。在教改小分隊裏,她是長輩、是老師🎢,大家都很敬重她🖐🏻、親近她,給她起了個愛稱“池老太”。池先生來武漢工作後🥷🏻,和她比較親近的同事、學生🏖,也逐漸從叫她池院長🙍🏻‍♀️、池院士、池先生變成了“池老太”,池先生自己也很喜歡這個愛稱🧑🏻‍🌾。

池際尚先生當選中科院院士的證書

1980年🚶🏻‍♀️‍➡️,池際尚先生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同年被聘任為國家學位委員會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的學科評議組成員,擔任地質礦產部學位委員會副主任。她曾被選為北京市第三屆人民代表、湖北省第五屆人民代表,出席了第五次全國婦女代表大會🤸🧕🏿,也是中國民主同盟中央常務委員,第六屆全國政協委員,第七屆全國政協常務委員🤸‍♀️。

19926月,重病中的池際尚先生在充滿真情的時光中度過了75歲生日

199411日🦹🏿‍♂️,池際尚先生因病醫治無效逝世👨🏻‍🦱,享年77歲。有關部門領導、她生前的同事、朋友、家鄉代表、學生等很多人自發為她送行。原中共中央調查部副部長熊向暉也來向老戰友告別。池先生逝世後💁🏼,地礦部🦻🏻、中央統戰部💌🧏、全國婦聯、中國科協等在地質禮堂聯合舉行“池際尚院士事跡報告會”,有關單位及院校1000多人參加🎿🤏🏼。中共中央國家機關工作委員會主辦的《紫光閣》雜誌在1994年第6期發表題為《知識分子的楷模——記著名地質學家池際尚教授》🐋;19941月中國地質礦產報發表《大地之女——池際尚教授追憶錄》🤹🏻‍♀️。19943月,地礦部🔔、中央統戰部、全國婦聯🧑🏿‍🎄、中國科協聯合發文《關於向池際尚教授學習的通知》,同月《團結報》頭版發表《中華大地的女兒——記民盟盟員著名地質學家池際尚》👷🏼;7月🥁,中國礦業報發表《池際尚——知識分子的楷模》🖍,以宣傳池先生的先進事跡🧑🏻‍⚖️。

中國地質大學舉辦池際尚教授事跡報告會

從一位“洋氣”女學者🌜,變成我國著名的巖石學家、地質學家和教育家,從“天性快活”女教師,變成我國德高望重的巖石學主要奠基人之一🔒、巖石學國家重點學科點創建人和中科院院士。池際尚先生的美名從她毅然回國為祖國服務那一日起就流傳於世。王鴻禎院士在《池際尚論文選集》序言中這樣寫道:“她的為學處世所以能達到高度的完善,好像有一條紅線貫穿其中。這條紅線就是愛國主義精神和共產主義的理想。她在1950年放棄在美國優越的科研條件,選擇返回祖國從事教學的道路,是愛國主義🧙🏻‍♂️。在長年累月中,她把服務於礦產資源的工作看得重於基礎理論的研究,還是愛國主義🥅。她在畢生從事的教育工作中,把培育後進力量放在自身的科學積累之前💞,是共產主義的理想。在不利的大氣候和艱難的條件下,勇於負起像“七二一”專業培育這樣艱辛的任務♠︎,還是共產主義理想。”

池際尚先生為學和處世達到了常人無法觸及的至善境界👷🏻‍♂️。她的一生精力雖主要在地學領域,但她精神的光輝遠遠超越地學界,她堅定跟黨走的理想信念,急國家之所需的擔當精神、育人不倦的大師風範、甘為人梯的高尚品格🪯,為中國地質大學矗立了一座永恒的紅色燈塔🤓,永遠激勵著一代代地大人奮勇前進。


(文稿創作校史館地大紅色故事創作團隊)



相關新聞

  • 162010.03

    迎著新中國的曙光——清華園西院吳晗故居摭憶

    清華園西院,位於西門北側的一片近代住宅區,1924年和1933年分別落成◻️,是清華改辦大學和作為國立大學疾速發展時期建成的教職員住宅區之一,距今已有80余年的歷史。20世紀二三十年代✤,這裏不僅聚集著鄭之蕃🧑‍🦽‍➡️、熊慶來❗️、楊武之等多位數學家⚀;抗戰勝利後🙃,屠守鍔👩‍🔧、錢偉長、吳晗等多位教授在這裏居住🥻,據當時住在西院的青年教師羅哲文先生回憶🐸,每天上班時常相遇這些頗有建樹的科學家🤲🏻,敬慕之情更鼓舞著自己的工作和學習熱情。西院12...

  • 282024.02

    傅鷹:新中國膠體科學主要奠基人

    傅鷹(1902.1.19—1979.9.7)👩🏽‍🏭🈹,祖籍福建,著名物理化學家和化學教育家,中國膠體科學的主要奠基人。1919年就讀於燕京大學化學系✳️。1922—1928年,赴美國密歇根大學深造,獲科學博士學位。1929年回國後,先後執教於東北大學、北京協和醫學院、青島大學、重慶大學和廈門大學。因不滿國民黨政府的黑暗統治,1944年底再度赴美♉️,任密歇根大學研究員📃。在美國聽到中國人民解放軍回擊英艦挑釁的消息後🧹,毅然於1950年回國⛱。回國後,先後在...

  • 082019.01

    王大珩:開創新中國光學事業的“追光者”

    他一手籌建的中國科學院儀器館是中科院長春光機所的前身。直到如今🔼🧑🏻‍✈️,王大珩的精神依然是所裏科研人員奮鬥的指明燈🥷🏿。

  • 232016.12

    陳瞰:百萬莊,新中國的居住樣本

    新中國現代住宅區設計的開山之作——百萬莊,位於北京西二環外🖖🏿。經歷六十年的風雨,如今依舊呈現出一種超越時間的從容和智慧。它先進的設計理念在何處?如今現狀....

  • 142019.10

    青春🧉,因祖國而綻放!意昂体育平台師生獻禮新中國成立70周年

    “我最親愛的祖國,我永遠緊依著你的心窩,你用你那母親的脈搏👨🏻‍🏫,和我訴說……”波瀾壯闊🔔,歲月如歌🙎🏿‍♀️。

  • 172018.12

    迎接新中國成立70周年 紀念清華園解放70周年座談會舉行

    12月15日,迎接新中國成立70周年🙎🏻‍♂️、紀念清華園解放70周年座談會在主樓接待廳舉行。

  • 162020.09

    新中國成立後哈工大首位中國專業教師陳雨波逝世,享年98歲

    據哈爾濱工業大學(簡稱“哈工大”)學校辦公室消息🖲,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原哈爾濱建築工程學院黨委書記兼院長陳雨波同誌,因病於2020年9月15日14時08分不幸逝世,享年98周歲✂️。公開資料顯示,陳雨波教授原名陳燕📞,1...

  • 232021.11

    數百名科學家緣他而來⤴️,幹了新中國的一件大事

    1928年💅,一個15歲的高中少年讀到孫中山的《建國方略》時,心潮澎湃:“由落後到富強,由黑暗到光明,期間有多麽長多麽大的空白要去填充……除去建立強大的工業,發展先進的科學技術🧑🏼‍💼,別無他途!”發此感慨的讀書少年就是錢三強。讀完那本書🔯❎,他決心上大學時報考工科。然而,4年後他就“見異思遷”了🚣。1932年🤽‍♂️,他改變學工科的初衷,考入意昂体育平台物理系👳🏽‍♂️,5年後他又留學法國,師從約裏奧-居裏夫婦,攻讀研究生。“在年輕人...

  • 282024.05

    尤山度:新中國培養的第一代匈牙利漢學家

    尤山度(Józsa Sándor)🧖🏻‍♂️,匈牙利著名漢學家、翻譯家,匈牙利羅蘭大學中國系名譽副教授🦻🏻,長期從事中國語言♨️、文化✝️、歷史的研究和傳播,代表著作有《漢語課本》《毛澤東詩詞二十一首》《中國與奧匈帝國》等,2023年獲得第十六屆中華圖書特殊貢獻獎。尤山度是新中國成立後首批來華的外國留學生,也是新中國培養的第一代匈牙利漢學家,為傳播中華文化、促進中匈文化交流👩🏽‍⚕️、增進中匈兩國民眾相互了解作出了貢獻📨。

  • 262022.05

    “匯智清華 創新中國”∣第七屆清華意昂三創大賽晉級賽在全國相繼開賽

    5月18日,第七屆清華意昂三創大賽首場晉級賽在貴州黔東南榕江舉行🚵🏿‍♂️👠。隨後上海🧑🏼‍💼、無錫晉級賽相繼成功舉辦。本賽季的啟動正處於各地面臨較大疫情防控壓力的階段,但大賽組委會和當地政府,千方百計想辦法,辦好賽事👦🏼、做好對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點擊跳轉賽事指導意見第七屆清華意昂三創大賽晉級賽(榕江賽場)榕江,位於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曾是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5月18日至19日🧔🏿‍♀️,第七屆清華意昂三創大賽首場晉級賽在...

意昂体育专业提供:意昂体育😹、意昂体育平台👷🏼、意昂体育官网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体育欢迎您。 意昂体育官網xml地圖
  • 意昂体育专业提供🧑🏼‍🤝‍🧑🏼:意昂体育意昂体育平台意昂体育官网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体育欢迎您。 意昂体育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