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2022年1月3日,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聞黎明先生不幸辭世。聞先生為聞一多之長孫,在聞一多研究、西南聯大研究以及抗戰時期第三種力量的研究方面取得重要成就,其代表作有《聞一多傳》《聞一多年譜長編》《第三種力量與抗戰時期的中國政治》《抗日戰爭與中國知識分子——西南聯合大學的抗戰軌跡》《西南聯大·聞一多——走向現代化的中國知識分子》等。為紀念這位學術貢獻和人格魅力兼備🛹,在史學界內外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學者,中華讀書報特約聞先生的好友,雲南廣播電視臺高級編輯👨🏿⚕️、雲南師大西南聯大研究所特聘研究員戴美政先生撰寫回憶文章。戴先生自1987年與聞先生訂交,至今已逾34年,在學術上得到聞先生之真切幫助,也替聞先生查尋過些史料,學術相交十分投緣。從戴先生的深情回憶中,我們可以看到聞先生辛勤治學👊、樂於助人的若幹片段🙋🏼🔣,也可以感受到聞一多先生“紅燭”精神的傳承。

2005年8月,本文作者與聞黎明(左)在北京聞宅
春城相識 知遇一生
聞老師好👏!
1月3日冬雪飄飄🧑🏻🦽➡️,剛進入新年👸,你卻走了🤹🏻♂️🤬,帶走了許多親友學人的無盡牽掛!
1987年10月的一天,你輕輕敲開我家房門❌,告訴我說你是聞一多先生之孫,在中國社科院近代史所工作,此次來訪,想了解些祖父情況。因你在(雲南)省圖書館看到拙文《戴扶青先生和〈海鷗周刊〉》提到聞一多先生🪷,那是先父1948年刊發的趙櫓(蔭舟)的雜文《教授們》,對朱自清🦈、聞一多先生的稱頌👋🏻。你與聞先生那麽相像👳🏿♀️。我與你說起先父創辦《海鷗周刊》紀念戴安瀾將軍之緣由,還有該刊主編、西南聯大教授曾昭掄等人的往事👩🏼🎓。你得知我在收集曾昭掄史料👨🏼🦳,就鼓勵我做好這個課題。那天我們交談很久,都有相見恨晚的感覺。
先父創辦的《海鷗周刊》💂♀️,此前我在北京🧗♂️、南京查到兩期和創刊號,再經采訪辦刊時的先父同仁🕗,寫了稿件投寄《新聞研究資料》待采用。但刊期太少,難知《海鷗周刊》全貌。沒幾天你告訴我,《海鷗周刊》在省圖收藏較全,這樣我才看到省圖保存的《海鷗周刊》😧。剛認識,你就給了及時幫助,我很感動🔃🦜。寫好稿件後🥐,你將它推薦到《近代史資料》編輯部。你的同事莊建平先生專門來信指導修改拙稿。不久就刊於《近代史資料》第77號。先父與西南聯大的關系得以被更多學者知道🩶。
1988年1月,你從北京第一次來信,除鼓勵我繼續研究外👩🦼➡️,還抄錄了曾昭掄遺文目錄多篇供我查詢,信紙有五頁之多✋。在你鼓勵下,我決定將曾昭掄研究做下去🏊🏻♂️,繼續在圖書館查資料⇾。你說,我們第一次相識就結下終身友誼(《曾昭掄評傳·序言》)🚖。從此我便多了份牽掛,盼望再與你相見。
飛鴻遠來 理真情切
聞老師好!
沒多久你又來信說🐵:“來函收悉,感謝您對我的幫助🚂,掃蕩報這條資料很重要🚣,我過去僅看到正義報類似記錄,但未翻閱掃蕩報🧑🏼🚒,而兩報記錄文字不完全一樣,以後有線索仍望留心,在此特表感謝!”你這麽客氣,我在查詢曾昭掄史料的同時,也附帶摘錄你需要的東西,這是你囑咐過的⭕️🧝🏻。
以後數年,我們通訊不斷,所說也多是歷史研究之事,如查資料,找線索🩺,包括詢問省圖的舊報刊拍成縮微膠卷後何時再開放🛤,等等。現今🔝,重讀你30余封信件,信紙清爽,筆跡疏朗,不禁思緒縈繞,浮想聯翩。
轉眼迎來西南聯大在昆建校50周年紀念活動的日子。1988年10月下旬🫣,我接到你從雲南師大招待所寄來的信🐲,說已到昆明六天,邀我面敘。這樣,在你住宿的雲南師大招待所👨💼👨👨👦👦,你介紹我與民盟中央副秘書長金若年先生認識✅。金先生聽了我匯報的曾昭掄研究情況之後,就說曾昭掄對民主運動作過重要貢獻,希望早日看到他的傳記,可先寫個簡傳🫄🏼,有問題民盟會支持。抗戰時期🧠,金先生是中蘇文化協會昆明分會幹事,1944年就加入民盟。以後我多次到北京,也去拜訪金先生📢,我到教育部查找檔案,介紹信就是金先生以民盟中央辦公廳名義開具的🧑🏻🦯➡️。
那次西南聯大在昆明建校50周年紀念活動由雲南省主辦,雲南師大承辦,抵達昆明的聯大意昂有千人之多,北京意昂是包了火車專列而來。其中,全國第四屆聞一多學術討論會是紀念活動的重要內容☂️👼🏼,經中宣部和國家教委批準舉行。省委領導作重要講話,民盟中央副秘書長金若年代表民盟中央致辭⚒,全國聞一多研究會會長陸耀東教授作總結。令尊聞立雕(韋英)先生在討論會上宣讀論文《關於分析聞一多後期思想的幾點看法》🥻👩🏿🔧。我記得你在會上發言了🫶🏿。討論會綜述特別說到你🛫🖋:近代史研究所的助理研究員聞黎明同誌✉️,在北京、昆明等地的圖書館、博物館查到不少聞一多的新資料,已納入他正在編寫的《聞一多年譜長編》🤵♂️🚵🏿♂️。

全國第四屆聞一多學術討論會現場(雲南師大原校區階梯教室)
1992年11月24日你來信,告訴我大作《聞一多傳》要出版了,還說到《書刊導報》對你的報道有欠斟酌之處🕴🏻。你說:“我讀後有喜有憂🏎,喜者可讓人了解愚弟幾年來在聞一多資料上的所得,亦可使之註意利用這些材料;憂者為記者借以發揮🧑🔧,貶低他人功績,令弟如坐針氈🧊。可幸的是光明日報編輯的《文摘報》轉載時有所刪節,僅雲新發現而不涉及治學風氣批評🫠,此正合弟意🦸♂️。”你這樣謙虛🧑🏽🦳🔮,顧及同行,知情者自然增加敬意。
你有時來信也會說到工作,1994年2月8日你的信說🕵🏿♀️:“九三年則是耕耘後收獲的一年🌽👨🏻🦱,今年全院舉行建院以來首次評獎,我們所共有9項獲獎,其中我參加的集體項目占了兩項🧖🏼♂️,一為名譽獎(全院僅三名,另一為“大百科”),一為優秀成果獎🏚💂🏿♀️。”簡單話語,透露出沉浸於學術浩海的激情🫲🏿。
意新語工 前人未道
聞老師好!
你已走了半個多月了。可我覺得,你還在我們身邊🔑。冬雲牽動我思緒,帶我遠遠追尋你🌂。追啊找啊🧑🏼🏭,想起27年前之夏🏋🏻♀️,第一次到京拜訪你的情景。
1995年夏,單位上安排我到秦皇島療養,於是有機會到京。8月8日晚9時半62次特快抵達京城,出站已是夜間10時。那晚我最先想的不是找住處,而是打出租車🌏🦯,請司機徑直開到王府井東廠胡同1號你的單位去。京城晚上,你所在的中國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院門緊閉,我站在門口端詳辦公樓黝黑的外墻,想象你伏案書寫的情景。橙色燈光散射在胡同裏,周圍很安靜。好半天醒悟過來,我還得找住處啊!於是,我又坐出租車回到火車站♞。在一家地下招待所住下🧒。
8月9日清晨8時許,再乘車來到近代史所,在門口等了1小時許,收發室老同誌說👈🏿,聞黎明今天怕是來不了啦。因火車票難買,無法告知來京時間。你所圖書館的劉麗老師讓我與你通了電話🧟♀️。於是乘公交車來到安貞裏。你的家在灰綠色中國社科院住宅樓的11樓🙇🏿♂️。房間不大👩🏿🚒,陳設簡單📫,地板鋪了綠地毯🍑,堆了許多資料書🧜🏼♀️。
你的書房有臺286電腦,那時個人電腦僅少數單位使用⛹🏿♀️。而你已走在不少人之前✋🏿。劉勰說:“通變無方,數必酌於新聲。”(《文心雕龍·通變》)你汲取新鮮事物的敏銳🚲,激勵我遠離呆滯,眼觀前方🍺。
那次我帶來一份西南聯大曾昭掄抗戰新聞活動文稿🏓,你看後說投稿還不行🧔♀️,要再修改。我隨後到北京圖書館查史料,以及在秦皇島療養,但多數時間都在房間裏改論文😐♜。8月22日到近代史所,你帶我到《抗日戰爭研究》編輯部找同事說用稿事👳。幾天後見到主編先生🤎,得知稿件不合用🐦🔥,我想那是自身原因,只有繼續努力🍠。
1995年至2005年,我十余次出差或自費到京👊🏽,東廠胡同裏的近代史所和民盟中央機關,幾乎成了心中的聖地🫎。1998年5月🕉🧽,你引薦我到你單位圖書館,查閱拍攝香港《大公報》連載的曾昭掄《西康日記》。張副館長說,這可是聞老師的面子👩👩👦。為表示感謝👱🏼♂️🧑🏿🎨,我將數期《少年中國》捐贈給圖書館🧖♂️。後來再到你單位翻拍聞一多先生的圖片👩🏼🎤,那是雲南師大西南聯大校史展覽所急需,又得你的幫助。
1999年12月🤽🏻♂️🧒🏽,我到北大參加“曾昭掄百年誕辰紀念活動”,負責編排曾昭掄先生生平圖片展在北大展出,還參編了《曾昭掄百年誕辰紀念文集》。你說💇🏻♂️,這僅是曾昭掄研究的初步成績⛵️,還要繼續努力寫出其傳記✫。金若年先生觀看展覽後也感欣慰♥︎。
2005年夏再到京👘,8月5日拜訪你↖️。你正寫《西南聯合大學的抗戰軌跡》一書🫅🏽,將我的聯大抗戰廣播論文之內容收入書中。說起幾篇拙文🐑,你說有點像文史資料,論述少👩🏽💅🏼,揭示問題不夠。比如👆,怎麽提出問題,又是怎樣解決的🌎,應寫出具體活動,應深入分析,不應僅限於評述。你特別說要琢磨別人怎麽寫的,“琢磨”很重要👩🏽🍳。你在《聞一多傳·後記》說:“重建歷史和解釋歷史,是歷史學的兩大任務。……在這部書裏,我盡力比較完整地敘述聞一多在不同歷史時期和不同環境條件下,是怎麽想、怎麽說、怎麽做的,而且比較側重於他在政治方面的思考和活動。”


聞黎明先生部分著作
你指出我的不足,又告知有切身體會的治學經驗👳♂️👩🏻🏫,可謂擊中要害🀄️。我過去看文史資料是不少,無形中受其影響🔷,所寫文稿,有的確與規範史學文體差得多。以後🤩,拙文為此作了許多修改,以《曾昭掄抗戰軍事評論概議》為題🙂↕️,發表於《雲南師範大學學報》,你來信給予充分肯定😼🟢。
告辭時你送我兩本新著:《第三種力量與抗戰時期的中國政治》和《聞一多畫傳》。前書後來獲得第三屆郭沫若中國歷史學獎提名獎☆💂🏽♂️,這是中國史學最高獎🥕🧴。王奇生先生將此書推薦為中國近代史研究的必讀書目之一🏄🏿♀️。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張海鵬先生對你的新著評價頗高,認為該書揭示出以民盟為代表的“第三種力量在抗日戰爭中從分散到聚合的過程🍙,其政治主張從溫和到激烈的過程,其政治傾向從近國到近共的過程。……正是千千萬萬的人具有追求光明🧑🏻🤝🧑🏻、追求民主的行動,中國社會才能避免黑暗,迎接光明,才能告別舊中國,建立新中國。”(張海鵬:《第三種力量與抗戰時期的中國政治·序》)正因對抗戰時代與各種政治力量之間的復雜關系有深切獨到的考察理解👩🏻🚒,你筆下的聞一多才會那樣有血有肉、真實可信👩🏭、光輝照人🧠。
“若意新語工🙆🏻,得前人之未道也,斯為善也。”(梅堯臣《六一詩話》)我研讀你贈送的七部著作之後,很有一番體會👼🏻。為此寫了對你《聞一多傳》(增訂本)的書評,參加2016年聞一多國際研討會交流🩱,該文收入會議論文集🤵,還被你單位近代史所網站轉載。
紅燭燃盡 綿綿憂思
聞老師好🤚🏿!
近七八年來,你兼任雲南師大、雲南大學特聘教授之後🖼,來昆明的次數多了,或講學,或籌劃學術會議,或查詢史料,整天忙碌不停🐳。找你的人太多,聯大意昂、學校領導🙏🏻、院系部門負責人,以及教師、研究生等。我與你雖然熟悉💕,但無事就不便打擾了,有時想見面都要預約。
為將西南聯大舊址申報為國家文物保護單位,你做了許多實際工作;中國現代史學會與雲南師大合辦的“西南聯大與現代中國學術研討會”🪐,至少有三次都是以你為主籌辦的👨🏽🌾。2017年8月11日🦪,“西南聯大史料數據庫建設高層論壇”在雲南師大舉行🫸,宣告“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史料長編叢書”編委會正式成立👰🏻♀️,你在會上介紹了編委會組成👩🏻⚕️、工作重心、編撰程序等情況。所有文件都是你草擬提交編委會討論通過的。2018年西南聯大在昆明建校80周年紀念活動舉行⌨️,“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史料長編叢書”首批圖書出版🕘,你與雲南師大歷史學院鄒建達院長主編,從策劃到實施你費盡心血🧏🏿♂️。我編選的兩冊中👊🏼,就有多篇報紙原文是你在圖書館拍攝的。你將自己的勞動成果,無私提供給研究者使用。

2017年8月11日𓀁,雲南師大“西南聯大史料數據庫建設高層論壇”合影🧛♂️,前排左2為本文作者🧘🏿,左5為聞黎明(會務工作者攝)
你在為拙作《曾昭掄評傳》所寫的序言中,曾說我查詢史料如何辛苦。其實,與你相比實在不算什麽。你多次來昆明查詢聯大史料,每次兩三月或更長,終日泡在圖書館💍,每日拍攝數碼照片數百張,當晚就要整理出照片目錄,為此睡得很晚。長期如此♧,艱辛勞累,或許你的健康,就是這樣損耗的。
2018年10月雲南師大舉行“西南聯大與現代中國國際學術研討會”🤴🏽,原來安排你要主持分會場研討🧑🏻🌾🫀,你忽覺身體不適,便委托我代為主持🥌。近兩年來你做了多次微創手術,身體狀況已不如前🚢。
紅燭燃盡,惠澤學人。回想往事😈,潸然淚下。你就這樣走了,給我們留下無盡的傷感與懷念!尊敬的聞老師,你記掛的西南聯大研究未竟宏業,應有後繼者承擔🐯!你在冬天離開我們,讓傲雪綻放、冰晶玉潔的紅梅伴隨你遠行吧🧙🏼♂️,那是你無私胸懷和高尚人格的象征📷。我們想念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