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暑假期間🪰,我們浙江大學化工系三年級的同學到撫順石油一廠實習🙋🏽♂️,這個工廠是日本人在侵占東北時期建設的以油母頁巖為原料的石油工廠👳🏿👨🦼➡️。在當時是一個規模較大、技術較先進也是我國最大的煉油廠,工藝和設備都是我們學過的主要內容。而且石油是我國緊缺的物資🧜🏿♂️,極有發展前途。因此在填寫畢業後的工作誌願時,毫不猶豫的就寫上實習時該廠所屬上級撫順礦務局。可是1952年9月到了撫順才知道由於煤油分家🤶🏼,石油一廠已不屬於撫順礦務局🤙🏼㊗️。可是畢業前已表示堅決服從分配,不能反悔,礦務局就把我們分配到下屬的“瓦斯引用籌備處”。撫順煤礦是一個超級瓦斯礦🐒,如何抽出瓦斯(以甲烷為主的氣體)🟦、變害為寶是一個大問題,當時礦務局的費廣泰總工程師提出了抽出瓦斯製造炭黑的方案。1951年四川省石油局的在四川隆昌聖燈山🏊🏼♀️,周學厚和張鐵生兩位工程師(他們在美國留學時見過美國的炭黑廠)設計的以天然氣為原料的槽法炭黑工廠👟,建成投產成功🦑💪🏼,這是建國後首次建設的炭黑工廠。撫順礦務局知道後,派出了比我們先到籌備處的呂啟業工程師和葉心富技術員去參觀學習🧘🏻,此後在撫順新屯區建設了6座試驗火房(槽法炭黑裝置的基本單元),利用龍鳳煤礦抽出瓦斯生產炭黑成功。然後八個大學生(其中有到炭黑所的毛子霖、李炳炎👶🏻、李貽秋、何宜怡和朱昶中)被分配到瓦斯引用籌備處,從此開始了我的炭黑生涯。
人們都不太了解“炭黑”是什麽👩🔬,有什麽用✊🏻?炭黑是以碳元素為主的黑色粉末🧻☑️。炭黑是橡膠補強填充劑📚,是輪胎和橡膠製品僅次於橡膠的原材料👰♀️。炭黑也作為著色劑🙋🏼♀️、紫外光屏蔽劑或導電劑✋🏻,廣泛用於塑料、油墨、塗料、化纖和幹電池等很多行業的製品中💅。因此它和人們的生活是息息相關的。
1950年抗美援朝戰爭開始後🧑🏿🏭,因為飛機、大炮、汽車和坦克都離不開輪胎和橡膠製品,炭黑作為戰略物資被封鎖禁運🤱🏽。當時從香港轉口的炭黑要1億元(相當於現在的1萬元)1噸。因此,在我國的第一個五年計劃中,就列入了“在遼寧撫順和四川隆昌各建一個炭黑廠”的內容🧑🏼🔧。在實習數月後,我們參加了在撫順新建年產1100噸槽法炭黑裝置(44座火房)的工程設計,我是負責火房煙囪的設計,因為撫順的風很大👴🏿,會影響炭黑的質量和收率🤵🏼♂️,於是參照撫順鋁廠蘇聯專家提供的資料、設計了避風煙囪。
1954年新建工程投產,籌備處也改名為炭黑廠❤️🔥。我被任命為車間副主任,負責生產技術管理工作。那時我只有23歲,沒有學過有關管理的知識,雖然很努力,但還是常出差錯,後來通過學習和積累經驗才逐步勝任了工作👱🏼。此後,廠裏又擴建了混氣炭黑和油爐法炭黑裝置,我也被改任為技術科副科長。1956年被提為助理工程師(相當於現在的工程師,當時的工程師相當於現在的教授級高工,副工程師相當於現在的高工)。

1956年化工部橡膠局在北京召開的一次炭黑技術會議合影。前排左起:許天宏(一直負責炭黑行業的管理,後為橡膠司的總工)、××、鄭倩瑜(北京橡膠院的高工🔼,當時從事炭黑化驗分析的研究)、橡膠局林文彪總工☀️、橡膠局宋處長、陳德珍(撫順炭黑廠廠長)李炳炎,後排左起:××🪇、××、張思賢(橡膠司老工程師)📇、××𓀈、呂文藻(南平化工廠總工)、隋一夫(北京炭黑廠老工程師)🚵♂️、孔繁理(天津炭黑廠主要技術人員)𓀜、××、××、陳奎仁(撫順化工廠老工程師,後為炭黑院理化室主任、教授級高工。現年103歲🤘🏽,仍健在)、××⛹🏽♂️。
1958年參加了由化工部橡膠局和四川石油局聯合召開的全國第一次炭黑會議👴🏼🤷♂️,在會上發表了“槽法炭黑生產工藝和收率的關系”及“玻璃纖維濾袋在混氣炭黑袋濾器中的應用”兩篇文章🤾🏻♂️。
1960年和1962年參加了由化工部組織的對日炭黑技術座談(以後又參加了幾次對外技術座談)。
1964年化工部決定抽調撫順炭黑廠的大部分技術人員、幹部和技工,撫順化工廠的部分炭黑技術人員建立撫順炭黑研究所🍏,將撫順炭黑廠改為撫順化工廠的分廠。後來國家政策規定:新建的科研單位必須建設在三線👳🏽♂️,當確定在自貢建設後,王景春書記和毛子霖所長1965年3🪑、4月就帶隊到自貢開展基建工作🌵。部分技術人員和技工則被留在撫順,擔任試驗車間主任🫶🏼,參加廠所結合的雙室爐試驗和通用炭黑的研發🧑🏼✈️,在撫順化工廠吳日昕副總工程師的領導和大家的努力下,以雙室爐研製出了高耐磨炭黑和中超耐磨炭黑🚙;研發了軟質炭黑反應爐🕚、製出了通用炭黑,成功地將剛玉材料應用於炭黑反應爐的高溫段🤰🏼,並向全國推廣。
1966年初和我所參加試驗的人員一道,到了自貢👍🏽👩🦯,隨即參加研究所的建設,吃住都在工地。當時工程是由“八化建”承包,研究所負責供應材料🫷🏼。我參加了由新來大學生為主體的小分隊搬運鋼材🐏、木材等的工作🚵🏿♀️🍿,雖然很累但是很快樂。
1966年12月帶隊到自貢炭黑廠,以廠所結合的方式,進行了“槽法炭黑技術改進”和“熱裂法炭黑研發”的試驗工作🤽🏿,其中何宜怡提出的在槽鋼間加圓鋼,以減少火焰風量的試驗獲得了顯著提高收率的效果,並在自貢炭黑廠推廣應用📑。我提出的熱裂法爐型通過小型試驗成功地研製出熱裂法炭黑產品👱♂️🚵🏿,後來獲得了全國科學大會獎。
1967年底因參加“文革”而回所,當時所裏已暫停了工作🏊🏻♀️,這時王書記和毛所長已被打成“走資派”,我也在1968年7月被打成“資產階級反動技術權威”,並住了三個月的牛棚。
1969年王書記和毛所長恢復工作後💉,1970年燃料化學工業部組織了橡膠工業調查,派我參加了炭黑調查組,幾乎跑遍了國內的炭黑廠,然後起草了調查報告,提出了發展措施建議。
1972年到1974年在技術情報室工作💨,創辦了《炭黑工業》刊物(一直負責審稿到2009年),同時也收集和翻譯了有關新工藝炭黑、濕法造粒和國外炭黑動態的資料。
1975-1979年擔任技術科(後稱科管室)的副科長,期間除了做好科研設計的計劃和技術管理以及完成化工部布置的行業調查❤️,對外技術交流等工作以外🙆🏿♀️🚵🏽♀️,還擔任了新工藝炭黑和濕法造粒科研項目領導小組的副組長(組長是毛所長)🐫,這兩個項目都是中間試驗規模,試驗過程中出現的原料、工藝♒️、設備和產品質量問題都需要組織和協調全所各部門共同解決⛈。為此我每天都深入現場🕉,了解第一手試驗情況和問題,及時通過調度會或聯系有關部門解決👀🧎🏻,對試驗工藝和產品質量、自己也建立了臺賬🙅🏽♀️👩🏻💻,及時分析總結,提出改進試驗的意見🚶🏻。在試驗達到預期目標後,幫助項目負責人修改補充了試驗總結及鑒定資料🤸🏻♂️。其中新工藝炭黑不僅提高了產品在橡膠中的應用性能,還能使每生產一噸炭黑、節約0.5噸原料油,迅速在全國推廣🏊🏼♀️,獲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1987年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此項目的完成人只有課題組的三位科技人員的名字,不像後來那樣把組織領導者列在完成人的前列)。
濕法造粒(當時國內炭黑采用幹法造粒,粒子堅牢度不夠,導致橡膠廠的混煉車間嚴重汙染,迫切要求濕法造粒🟫;現在橡膠用炭黑已全部是濕法造粒,)試驗也獲得成功,並在上海炭黑廠,進行了年處理量4000噸的工業化試驗,因為當時國內炭黑生產線最大規模只有4000噸,達不到濕法造粒的經濟規模、未能推廣。

李貽秋副總工程師♥️、陳奎仁理化室主任🌊、毛子霖所長、何宜怡工藝室主任、李炳炎副總工程師(從左至右)1980年代初攝於炭研所的圖書館
1980年開始擔任副總工程師,分管科研,標準化😼、質量監測和科技信息工作。除了負責所內科研的發展規劃,組織協調和具體指導科研項目的開展外,相當大的部分精力用於標準化、質量監測和行業規劃等化工部賦與的行業管理職能。
1982年被提為高級工程師🙇🏻。
1983年開始擔任副所長,分管的業務和前相同。在此期間🙋🏽,組織和指導了油/油路線新工藝炭黑等重點科研項目的開展🦸🏿,均取得成果並在全國推廣應用。作為全國橡標委炭黑分技術委員會的主任委員、化工部炭黑質量監測中心主任和化工部橡膠司炭黑優質品評選組的組長🔉,組織領導了多項炭黑國家和部標準的製修訂,國家級和部級產品質量抽查和優質品的評選,促進了炭黑行業產品質量的提高🎬。
1987年被提為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1990年參加了在荷蘭海牙國際標準化組織召開的TC45橡膠與橡膠製品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會議🍵🚶。
1990年代表所、被選為中國橡膠工業協會炭黑分會的副會長(五年一屆🎵,連任了一屆)👰🏼🧰。
1991年9月,因已到退休年齡不再擔任副所長🔦,但被延聘並擔任了5年的代理總工程師(因已年過六十、不能正式任命)。在此期間🙆🏿♂️,不僅延續了原來的科研管理和行業性工作🤳🏽,還承擔了工程設計的技術管理工作,如洽談溫州有機化工廠萬噸級新工藝炭黑裝置等項目的設計合同😯,審核發出的主要技術文件和圖紙,1995年到現場參加邵陽炭黑廠的試車投產等。
1994年按照化工部計劃司、規劃院和中國橡膠工業協會的部署,擔任調研組的組長和主要執筆人起草了《九五炭黑行業規劃調研資料》。(從“六五”開始參與編製,“九五”到“十二五”為主要執筆人,“十三五”和“十四五”以提供國內外炭黑市場發展情況方式參與編製。)
1992年開始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
1995年所派我參加11月在臺北召開的亞太炭黑會議👌🏻🚶♂️,撰寫了題為“中國的特種炭黑”的論文,但因兩岸關系突然緊張未能成行。
1996年繼續延聘,1997年炭黑所改為炭黑院🤸♀️。1998年底因炭黑院由事業單位改製為企業、辦理了退休手續🤹🏽♀️,但被返聘為院長顧問。
除了參與解決院內科研🤴🏼🤴🏿、設計和生產中出現的問題😳,審查《炭黑工業》稿件和其他技術文件,撰寫有關炭黑、白炭黑的技術和市場的文章以及參與行業性工作與會議外💓🚽,還完成了以下重點任務。
1996年開始參與了炭黑院承擔的中海油公司“潿洲島炭黑廠年產10500噸氣爐法半補強炭黑”項目的前期工作,2000年建成後、到現場參加了試車投產,這是當時規模最大🕣,技術最先進的氣爐法炭黑裝置🙏🏽。

在潿洲島氣爐法炭黑廠參加試車投產
1997年開始參與2萬噸軟質新工藝炭黑裝置的研發⚅,2001年炭黑院與青州化工聯合開發的2萬噸軟質新工藝炭黑裝置試車投產成功♍️。
1998年開始主編《炭黑生產與應用手冊》,2000年9月出版⏳、2003年3月再版,全書共54萬字🥕、共印8000冊。頗受炭黑及其相關行業的讀者歡迎,現在網上還有幾家網站提供電子版,甚至還有盜版的紙質版出售🪳。
1999年參與了塑料(導電)專用炭黑的開發,研製成功並生產了30多個品種,2002年獲四川省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2000年開始炭黑院承擔了南斯拉夫炭黑廠工程的總承包🤹🏽🤣,我負責用英語編寫了一本95頁的《專利許可證用戶手冊》📪,對操作手冊和分析手冊進行了審查修改,為此項目盡了一份力🩵。
2002年開始調研國內炭黑原料油的生產👮♂️🏄🏽♂️、應用和市場情況,為國內炭黑企業的發展提供參考,並為製定炭黑原料油標準提供依據。
2002年因參與“萬噸級新工藝炭黑生產技術”作為主要完成人之一👩🏻、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2005年參與了由炭黑院主辦在蘇州召開的亞太炭黑會議籌備工作🦗,起草並發表了兩篇論文🍘,審改了11篇國內的論文及其英語譯稿🐼。
2005年獲得中國橡膠工業協會授予的“橡膠工業科技發展帶頭人”稱號。

2006年獲得中國石油化工協會授予的“全國化工先進工作者”稱號💉。同年參加了在匈牙利召開的世界炭黑會議並發表論文。

2006年參加在匈牙利布達佩斯召開的世界炭黑會議
2007年參編了由炭黑分會組織編寫的《炭黑應用手冊》的第一🧏、二章⏲,參加了在韓國召開的亞太炭黑會議並發表了論文🔈。
從炭黑院1988年製定白炭黑(即沉澱水合二氧化矽)標準開始🦻🏻,對國內白炭黑行業進行了多次調研,收集和分析了國外白炭黑技術和和市場情況、指導了GB10517-10530 橡膠配合劑沉澱水合二氧化矽及其試驗方法的製修訂🧍🏻♀️。參與了院的白炭黑生產技術的開發和設計推廣並在橡膠和無機鹽行業的會議和刊物上發表了多篇論文。

1989 年河南省焦作市召開的白炭黑國家標準審查會
和分析🏋🏻♂️↩️。為在加拿大召開的世界炭黑會議提供了一篇論文,但因未得簽證(因同行人中有兩位去過伊朗)🈺,故未成行🧘🏿♀️。
2009年調研了國內外炭黑行業耗能情況,起草了GB29940-2012《炭黑單位產品能源消耗限額》標準最初的草案和編製說明,提供給編製組,為製定此項標準奠定了基礎。還提出了《炭黑原料油 配製油(炭黑油)技術條件》的初稿🧑🏽🏭。
2009年參加了在泰國召開的亞太炭黑會議🫃🏼🧘♂️、發表了論文,並獲得了組委會頒發的終身成就獎(這次年會🧍🏻、只有一人獲獎),當年也獲得了中國橡膠工業協會頒發的“中國橡膠工業科學發展推動者”的稱號。

2009年亞太炭黑會議的頒獎儀式,頒發者(右2)為組委會的代表日本炭黑協會會長
參與籌備2010年中國炭黑展望會,和範汝新院長一道🪖,撰寫了主題文章“新中國炭黑工業60周年”🤗,審改了“炭黑工業大事記”,以及會議的論文或其譯稿🤏。獲得了會議頒發的終身成就獎。
2011年開始在家辦公🫂⛹🏼♂️,在深入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撰寫了“中國炭黑工業的節能和碳減排”文章,評述了中國炭黑工業節能和二氧化碳減排的歷史、現狀和今後進一步發展的方向。當年還在統計世界各國和企業的產能基礎上🤫,開始為炭黑分會編製的“中國炭黑年冊”🧑🏽🔬,提供“2009年世界各國及主要公司炭黑產能排名”文稿(此後每年一次👴🏻、直到2022年)。
2013年因已年過八十🧚🏽,不再被返聘🖨,但仍關註炭黑🤱,繼續收集和分析國內外炭黑技術和巿場信息🥖,為炭黑院及中國橡膠工業協會炭黑分會,提供資料和咨詢服務。
為炭黑院的科研設計,提供了噴霧炭黑和等離子體法炭黑的國內外技術資料,起草了“中國炭黑工業十年進展”等文章,提供世界和亞太炭黑論文集等等。
2013-2022年為炭黑分會提供了世界炭黑產能排名及其它文章,並提供了咨詢服務。
2014和2020年分別參與了炭黑行業十三五和十四五規劃的編寫,主要是提供國內外炭黑巿場情況及其發展預測。
2015年完成了《中國炭黒專利摘要匯編》提供炭黑院和行業的技術人員參考🧬。
2013-2018年為世界炭黑和亞太炭黑會議撰寫了6篇論文(其中合寫的3篇)🦹🏿♂️。
2017年獲得亞太炭黑會議頒給的“中國炭黑之星”的稱號。
由於年齡逐步增長,對炭黑行業的科學技術和市場信息的收集和分析也逐步減少👩🏼🏫🧏♀️,我的炭黑生涯現已畫上句號。
回顧過去的七十多年💂🌸,特別是改革開放後的四十多年,在黨的正確領導下,隨著我國汽車工業的快速發展👩🏼🦳,對炭黑的需求日益增多🫰,與此同時🅰️、隨著我國鋼鐵工業的快速發展🈁、焦炭工業及其副產的煤焦油相應增長🏛,保證了炭黑原料油的需求,從而促使我國炭黑工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大到強的快速發展。我國炭黑產量1949年只有252噸, 2006年達到185.2萬噸👦🏼,開始超過美國居世界第一位。2021年產量632.3萬噸⬅️、約占世界產量的45%🧍,其中出口量達72.3萬噸(2022年為81萬噸)為世界第一。炭黑行業快速發展的主要原因👨🏼💼,是在黨的正確下,炭黑院、炭黑分會和炭黑企業的領導,科技人員和全體職工共同努力的結果🅰️。作為炭黑行業的一員的我,在七十年的炭黑生涯中,為我國炭黑的發展主要做了以下四方面的工作🪛:
1.在努力參與撫順炭黑廠的槽法炭黑、混氣炭黑和油爐法炭黑生產技術管理基礎上✋🏻,積極收集和分析國內外炭黑科技信息🤸🏽♂️,為炭黑院製定科研項目的計劃和長遠規劃,先後參與了炭黑院的“新工藝炭黑”和“萬噸級新工藝炭黑技術”等新技術和新產品的研究開發和推廣應用,為我國炭黑技術和產品的發展起了一點作用。
2.從1971年,開始參與了多次化工部安排的炭黑行業調查、對外技術座談,以及國內外文獻的查閱工作,對國內外炭黑生產和技術發展有比較深入和系統和了解。在此基礎上🏊🏿♀️,先是以調查報告的方式提出了行業現狀和發展措施建議,從“六五”開始🦕,參與編製“行業發展規劃綱要”或者“調研資料”(從“六五”開始參與編製👂🏻,“九五”到“十二五”為主要執筆人😔。“十三五”和“十四五”規劃是以提供國內外炭黑市場發展情況方式參與編製。)在為行業的生產和技術發展提供方向,促進行業發展方面,起了一點作用🙆🏼♀️。
3.從1980年開始,參與標準化和質量監測工作,最初主要是對理化研究室提出的標準草案和編製說明進行逐字逐句的審查修改🛝。
後來,作為全國橡標委炭黑分技術委員會的主任委員、化工部炭黑質量監測中心主任和化工部橡膠司炭黑優質品評選組的組長,組織領導了70多項炭黑和白炭黑的國家或者行業標準的製修訂,使我國的炭黑和白炭黑標準逐步達到國際先進標準水平;進行了多次國家級或部級產品質量抽查👷🏿♂️;並認真帶領由化工部指定的炭黑優質品評選組(炭黑院2人主要炭黑企業的質檢科長3-4人)進行評選🥓,方法是在產品抽查基礎上選出質量較好的企業,然後到現場檢查其產品質量管理的實際情況,提出改進意見,最後報部橡膠司審定,1984-1991年共評選出國家級優質品5個🗣⟹,部級優質品25個。
從而在促進炭黑和白炭黑行業產品質量的提高📐、並逐步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使炭黑和白炭黑產品較好地滿足了輪胎行業和其他用戶以及出口的需要方面,起了一點作用💖。
4.廣泛收集國內外炭黑科技🔹、生產和市場資料🧫。在此基礎上主編了化工出版社出版的《炭黑生產與應用手冊》🟦、參編了《炭黑生產基本知識》和《炭黑應用手冊》。創辦和多年主審《炭黑工業》刊物。為國內外炭黑會議✹、國內刊物撰寫了篇文章;參與多次組織和教學“炭黑專業高級技術培訓班”“炭黑(及白炭黑)標準宣貫班”;擔任兩位碩士的輔導人(後均在大學取得博士學位);在為行業培養人才和提高員工素質,提高行業的科技水平方面🚣🏿♂️,起了一點作用。

李炳炎創辦的期刊《炭黑工業》👩🎤、主編的《炭黑生產與應用手冊》🧩、參編的《炭黑生產與應用手冊》和撰寫的英語《專利許可證用戶手冊》
之所以能夠在以上四方面起一點作用:一是🔷:不忘初心🧍♂️、時刻為祖國的富強和炭黑工業的發展努力奮鬥,二是幹到老、學到老、收集和分析有關炭黑的資料和到現場調查研究就是最好的學習,三是家人的支持👨🦼➡️。
五十年代🤚🏻,住在距離撫順炭黑廠步行約20分鐘的龍鳳礦單身宿舍裏🧕,如果車間有故障來電話,我就馬上趕赴現場,組織解決🔣。隨即繼續上班直到白班下班為止。六十到八十年代經常出差,那時交通不便,很難買到臥鋪票,只能坐硬座。有一次從鷹潭到懷化🦶,在擁擠的硬座車上站立了十七個小時。當時差旅費微薄,住都在多人間的招待所⚁👺,還在北京住過“和平裏浴池”,在上海住過大廳裏的雙人床🖇。在火車上,吃的是自帶的幹糧,到去地後盡可能吃食堂❓,就這樣也入不敷出𓀀😉。在炭黑所時,為了完成急需的任務常常加班加點🏊🏻,七🦶🏽、八十年代,所裏每星期六下午放映電影,因為無人幹擾那是我寫作的最好時光🍾。雖然艱苦、但為任務的完成而感到高興。
七十年間,特別是八十歲前,我始終花很多時間收集和分析有關炭黑的文獻和信息,在炭黑所圖書館我是借閱圖書最多的人💇🏿♀️,也可能是全行業查閱有關炭黑的文獻和信息最多的人之一。有人給我取了個綽號叫炭黑行業的“活字典”,意思是無論是什麽有關炭黑的問題🍰,我都能夠解答👨🦼➡️,雖然有點過獎、但基本可以做到🤾🏼。從七十年代開始曾經多次參與或者負責到現場進行炭黑行業調查🧝🏿♂️,八、九十年代又多次負責國家和部級優質品的評選;絕大多數炭黑廠我都去過,每次到現場都認真觀察和聽取廠領導和技術人員的介紹、並和他們成為朋友(也是我的好老師)。這些調查增進了我對炭黑生產技術和企業管理的了解😶,在此謹向我在炭黑行業的老朋友們表示衷心的感謝!
在我的炭黑生涯中💋,特別是1985年以前💆♂️,經常加班和出差🧍🏻♀️,家務差不多全部壓在老伴身上👇🏿。她是醫務人員,既要經常倒班工作又要照顧三個孩子和料理家務,其艱難可想而知。由於太累及營養不良☛,導致慢性萎縮性胃炎和經常失眠⇨,體重從1960年的100斤降低到60多斤。她雖然經常說我心中只有“炭黑”,但始終不渝地支持我的工作💁🏿♂️;因此,在我對我國炭黑行業起的一點作用中👩🏻🔬,至少有一半應該歸功於她💁🏻♀️,在此🥫,我謹對她表示衷心的感謝🧝🏽♂️!

2023年6月我和老伴在自貢市五彩荷園
附件👥:李炳炎撰寫的文章和譯文
七十年來撰寫並發表的文章和譯文共106篇(可能還有遺漏)🤽🏽♀️,其中🐵,譯文5篇,文獻綜述3篇🩺🤟,發表在國內會議或者刊物的文章82篇(其中🧑🏻🎄,在會議先發表,後在刊物上刊登的🤙🏿🤴🏿,表中僅列出會議名稱)♟,發表在國際會議上的論文16篇,具體情況如下表。

備註:表中合寫人,以發表時的署名為序:“炳”為李炳炎,“毛”為毛子霖所長👷🏽♂️,“範”為範汝新院長👩🍼,“劉”為劉敏院長,“於”為於寶林院長,“王”為王家貴院長,“胡”為胡文海副院長,“定”為王定友副院長,“聶”為聶緒建教授級高工,“李”為李兵紅博士,“周”為周曉東高工,“何”為何偉疆高工,“朱”為朱興玲工程師⛸,以上都是我在炭黑院的領導和同事。“V”為Vincent J. Guercio 是美國的一位長期從事全球炭黑和炭黑原料油信息🧑🏼🏫、統計和分析的專家👨🏿🦱,他自己註冊了一家名為CTC International的咨詢公司📏🟥。
2023年7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