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光召先生是中國核武器事業的重要開創者🤵♀️、奠基人,是中國科技改革發展的重要推動者和領導者🧊。在六十多年的科學生涯中,他縱橫多個領域並取得多項創造性成果。從1961年到1979年的近20年時光,周先生將自己的智慧與才華奉獻給了中國的核武器事業🧑🏻🦯➡️,為我國原子彈、氫彈👨🏽🦱、中子彈的研製成功和核武器的設計🔷、定型立下了不朽功勛🚟。周先生忠誠愛國👩🍳🤸🏼、學養深厚、視野開闊、格局宏大,他倡導民主學風🤽🏽♀️,銳意開拓進取🫴🏿,致力於為核武器事業謀篇布局、夯實根基*️⃣,在推動學科建設、促進人才培養等方面都做出了重要貢獻🫄🏿。

周光召先生在辦公室(上世紀八十年代初)
1 為掌握原子彈和突破氫彈建立卓越功勛
1961年,正在蘇聯杜布納聯合原子核研究所工作的周光召先生⚠️,激憤於蘇聯背棄承諾、中斷對華援助,毅然放棄自己已有所成的粒子物理研究🪯,急國家之所急,回國從事核武器研製🫣,擔任第二機械工業部第九研究所(簡稱二機部九所;1963年改稱二機部九院,簡稱九院🧘🏻♂️;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前身)一室第一副主任,一室負責理論研究工作(1963年改稱二機部九院理論部🔑,簡稱理論部;1970年後改稱九院九所👵,簡稱九所),他協助主任鄧稼先組織開展核武器理論研究和物理設計。研製核武器是千軍萬馬的大科學工程🕐,首先要研究清楚核武器的材料、結構和作用原理,這涉及復雜的物理學、高溫輻射流體力學、計算數學等多種學科的交融,原理研究和設計通常被稱為核武器研製的第一道工序🤸🏽♀️,然後才是工程設計🌟、材料(部件)生產和加工⇨、實驗室冷實驗、最後組裝和熱試驗。當時大家除了知道核武器這個名詞以外🪼🌙,對它的作用原理一無所知,更無資料可查。就在這樣的情況下,周光召先生以他深厚的理論物理知識,提出了大量創新思想👩🏼🔧,又以卓越的領導才能領導年輕研究人員攻克一個又一個科學難題,在我國研製核武器的大業中做出了重大貢獻📋。
1961年💡,當他來到一室時,第一顆原子彈的總體計算正在緊張進行,為了一個關鍵數據,科研人員耗時半年多,反反復復計算了九次2️⃣,總是和蘇聯專家之前透露的數據對不上🎎。周先生入所後立即參加了大討論,他以深厚的理論物理功底💂🏿♀️,巧妙地利用最大功原理論證了蘇聯專家數據的不可能,終結了前前後後九個多月的爭論,推動總體計算繼續進行下去👨🏿🔬。這是周先生為原子彈研製立下的首功,也對推動核武器研製中的自主創新發揮了重要作用😻🧖,進一步啟迪科研人員不能簡單地把原子彈視作工程技術問題,而要當成科學問題來展開研究👩🏽🌾,這也是彭桓武先生和周先生對科研人員提出的要求🚢👩🏽✈️,彭先生和周先生多次對核武器科技人員強調🐦⬛,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從此🤷🏽,由工程應用牽引,加強相關問題的基礎研究,深刻領悟武器物理規律,成為核武器理論研究工作者的根本追求💃🏼。
毛主席要求“原子彈要有,氫彈也要快”🗜。不同於原子彈得到過蘇聯的一點援助💁🏻♀️🐅,我國的氫彈研製完全是白手起家✊。1963年🤚🏽,當第一顆原子彈理論設計方案完成✣,周先生緊鑼密鼓地布置了對氫彈原理的先行探索。他組建了由蘇肇冰🧑🏽🎓、水鴻壽、王子修🦧、張信威組成的4人研究小組👩❤️👩。小組的工作很有特色🍓,他們建立了帶熱核反應的總體計算方程組,周先生從統計物理的假定出發👸🏼,推導了輻射流體力學方程組,對每一步近似的合理性都重新作了推敲🧖💔;他們還開展了某武器結構研究👶,發展了單流管和多流管程序👩🚒🕴🏼。
氫彈的設計關鍵是如何實現熱核點火和自持燃燒,周先生曾提出了兩種設想解決自持燃燒問題,但經計算後被否定。在研究某結構的設計途徑時,他發現了與傳統激波不同的等溫激波現象🌚,詳細算出了間斷面兩側的跳躍條件🗞,還專門寫了有關等溫激波的講義給大家講課。但因當時他們的註意力在如何產生自持熱核爆轟波上👷🏽♀️👨🎨,惜與氫彈原理的關鍵突破擦肩而過。在大型科學研究項目起步階段🐤,多路探索是必要的安排,不是所有的道路都能通往成功,宣告此路不通也自有其重要貢獻。
而當於敏率領的小分隊在上海“百日會戰”中終於牽住氫彈的“牛鼻子”後,周先生毫不猶豫地放下自己手頭的研究🧏🏿♂️,立即轉換研究方向,與鄧稼先一起集中組織力量,反復討論驗算,使氫彈方案更加趨於完善。他完全以事業為重🙌🏼🙎🏽,並無個人利益的私心打算,科學求實精神體現得淋漓盡致。
值得一提的是,周先生領導的4人小組在前期探索中獲得的物理成果和發展的計算方法,為之後的氫彈研究提供了很好的物理基礎和計算工具,他們研製的多流管程序後來發展成為二維多流管程序,在氫彈設計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氫彈原理突破之後👩🏻🍼,武器化成為重要而緊急的任務。1972年,鄧稼先調任九院領導,裝備部隊的任務落在周光召和於敏兩位技術領導身上,周光召接替鄧稼先成為九所所長🪼,他團結帶領全所科研人員🎽🧙,克服種種困難,圓滿完成裝備部隊的第一代核武器理論設計任務。
從我國核武器研製歷程不難看出,核武器雖然是應用性很強的研究工作🟧,但要實現自主突破、解決其中一系列物理和技術問題🏯,有賴於各相關基礎學科的過硬功夫。
周光召先生在數理方面的深厚功底和非凡智慧✌🏽🧣,為原子彈和氫彈的突破及其武器化起到了重要作用。
1999年9月18日,他被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授予“兩彈一星”功勛獎章。
2 加強基礎研究,夯實創新根基
核武器是理論、實驗和工程技術綜合研究的結晶,它的發展以科學原理突破為起點。每一次新型核武器的理論突破階段👩🏻🔬,往往都是核武器研製集體科研思想最為活躍奔放的時期。周先生特別重視相關基礎理論的武裝,他狠抓基礎研究,促進和發展了相關學科的建設💆🏻♀️。
最初開始設計原子彈時,高能炸藥中的爆轟理論和介質中的沖擊波理論對絕大多數專家來說都是陌生的👩🏽🦰,當時每周都要組織1—2次集中學習。周先生很快就能站到理論前沿,指導年輕人結合設計、分解問題🥴,巧妙簡化、廣泛調研。在他和其他業務領導的指導下,科研人員的科學認識逐漸深刻,相關學科的建設也逐漸起步🤶🏼。
氫彈的理論攻關是多路探索👩🏻💻、百家爭鳴🙅🏿♂️,當時🦸🏻,周光召先生等業務領導非常重視科研人員素質的培訓和提高。他們每周在所內開設講座🤸🏽♀️🔧,學習氣氛空前熱烈👨🏿。周先生就曾做過高溫高壓下等離子體物理的講座,這是科研人員第一次接觸等離子體物理方面的知識🎨。周先生授課🧎🏻♂️➡️,如同他做科研一樣嚴謹細致👨👩👧👧,他在撰寫講稿時反復推敲🤷🏻♀️,在授課過程中還不斷刪改添加👷🏻♀️,最後才形成講義。
周先生也是在所內提出熱核爆轟概念的第一人🧑🏽🎨。在他之前👴🏽,多講的是炸藥爆轟⚆,他為科研人員打開了眼界,帶領科研人員共同探詢未知的新領域。
周光召先生是一位高明的理論物理學家🦸🏿♀️,在數學和物理方面的造詣很深🧜🏻,他也總是向大家提出要求,希望科研人員創造性地解決武器發展過程中的卡脖子難點問題🧝🏽。在武器攻關過程中,他始終註重觀察、培養和鍛煉技術骨幹。他還善於分解任務🤲🏽,將復雜的工程問題分解提煉成一個個基礎問題,合理安排科研人員進行攻關🚏。許多同誌回憶🤽🏽♂️:“周先生安排的課題比較難,但指導得很細,不但交代研究方法💂🏼♂️,甚至還提出可供參考的文獻🦼。做完後🙋🏻♀️,他還要求研究人員做報告,無論多忙🐞,他都要安排時間聽報告、參加討論。在他的幫助與鼓勵下,年輕科研人員學習熱情高,成長快👩🏽🔬。”
賀賢土院士是當年有幸多次聽過周先生諄諄教導的年輕人,他回憶,周先生強調🛒🛬:“為了更好地完成裝備部隊的任務,要使核武器物理設計達到更高水平,就必須掌握核武器更深層次的物理規律。”周先生還對賀賢土說:“加強與核武器物理有關的基礎研究🧺、提高研究者的水平,是至關重要的,即使這些基礎研究一時看不出與核武器的關系👋🏽,但對於開拓研究者思路、培養研究能力也十分有意義👩🏿🎨。”在他的鼓勵下,賀賢土在完成國家任務之余,積極開展高能量密度物理研究🚣,做出了國際一流的研究工作。以賀賢土為代表的一大批九所科研骨幹,在上世紀70年代初中期做了很多工作,回過頭來看,他們實則是為十年後突破包括中子彈在內的新一代武器在做重要的知識儲備。
杜祥琬院士對周先生的教導也有印象深刻的領悟。在改革開放後的一次會議休息間隙,周先生對他說🧖♂️:“做國防研究時,不要放棄基礎研究⛹🏽,這樣才適應國際學術交流的需要。”杜祥琬感慨🤾🏿♂️,事實上周先生就是言行一致的榜樣,他和蘇肇冰關於閉路格林函數方法的研究工作,就是他在九所工作期間進行的。
周先生曾總結過我國核武器原理為什麽這麽快就能取得突破,他認為重要的原因之一是當年國家抽調了彭桓武🫷、鄧稼先以及包括他本人和於敏在內的多位在基礎研究上已經做出了高水平成果的科學家🧑🏻🔬🦌。雖然大家都沒搞過核武器,但他們領導一批年輕人,從基礎研究開始逐步探索,最終搞清楚了復雜相互作用的物理過程,才能很快實現核武器的原理突破。
3 強調理論聯系實際並躬行指導
周先生總是強調理論要密切聯系實際,真正實現理論對實驗和試驗的牽引。他曾剖析說🧑🏼💻🚶♀️➡️:“任何一門大的學科都有理論和實驗部分,這兩部分都是非常之重要🔚👨🏽🏫、不可或缺的。如果沒有理論的指導✍️,實踐就會是盲目的,反過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如果不能很好地和實驗結合,理論就會變成空洞的理論,也不會起什麽作用9️⃣,所以🫴,理論與實際的結合是非常之關鍵的。”
兩彈突破時期,理論部經常調整組織機構,常因工作需要臨時抽調骨幹組成新組迎接新任務。當原子彈理論設計方案即將完成之際👨🏼🍼,鄧稼先、周光召立即抽調各室的一些技術骨幹,組建“理論聯系實際專門小組”👭🏼🧍♀️,他們深知原子彈是一項浩大工程,每走關鍵一步都需要理論與實驗的密切結合👩💻,理論方案有了,那麽下一步的重點是實驗和生產,理論工作需要在實踐中進一步深化認識。
1963年初,周光召先生親自安排一批青年科研骨幹去青海221基地。胡思得院士那時被任命為理論聯系實際專門小組組長,他清晰地記得☯️♠️,出發之前,周先生特意找到他,語重心長地對他說:“一個有作為的科學家🛳,不僅要重視理論🔸,而且一定要重視實驗,要抓住理論與實驗結果不一致的地方,發現理論或實驗的不足,尋求新的突破🧒🏽。”這是在科研方法上“授人以漁”的指導🙅♀️,胡思得牢牢記得他的話👨🏼⚕️,不斷加深理解。在工作中遇到一時的挫折,不沮喪也不放棄👨🏻✈️,深入到問題中去,既思考理論上可能存在的毛病與不足,也推敲實驗數據的真偽與精度,努力探求問題原因🧑🚀,不僅要求這些原因分析能解釋當前的問題🧼⭐️,而且還要與之前的結果不相矛盾。胡思得就是這樣在科學征途上執著前進,逐步成長為工程物理方面的傑出專家。胡思得院士參與組織領導了我國最後十次核試驗✹,當他和科研人員逐漸探明和理解一個又一個復雜現象、解決一個又一個問題、取得一次又一次試驗的圓滿成功,最終實現國家威懾能力的跨越式進步,他總是會想起周光召先生對他的指引,他對周先生充滿感激。
周先生自己也頻繁到生產基地和試驗場地去聯系實驗和試驗。青海、新疆都多次留下了他的足跡😋。上世紀70年代中期,九所開始探索中子彈時🏄🏽♀️,周先生還曾帶著賀賢土等人去河北興隆的國家天文臺調研,當時考慮中子彈設計要用到液氘,周先生帶科研人員去了解天文臺的冷卻儲存設備。
4 強調競爭與合作、嚴謹與規範
周先生為人嚴謹,要求嚴格。他對嚴格科研程序提出特別要求,不斷培訓科研人員,提高科研工作的嚴密性🤽🏼、系統性。
早在第一顆原子彈攻關時期,為使科研活動有序進行🛒,他輔助理論部主任鄧稼先👴🏽,對科研人員進行“三老四嚴”(做老實人、說老實話🤣、辦老實事🎱,工作嚴謹、態度嚴肅、要求嚴格、措施嚴密)的學風教育👮🏻♀️,施行了一系列規範的科研管理製度🍳,杜絕了科研活動中的混亂、差錯、浪費等現象,保障了科研工作按計劃順利進行。
“科研工作製度”規定每一項研究工作必須要有設想方案🧑🏻🔧、調研報告👵、計算任務書、協作任務書、程序編製、計算正本➙、計算草本🦵🏿🤸🏿♂️,以及科研總結報告,缺一不可。“程序和上機工作製度”規定編製程序必須有計算任務書、程序規劃書、程序編製說明書等;還有“成果與參數登記”製度2️⃣,要求各組新成果和新參數形成後,必須到學術秘書組登記🤸🏽♂️,才能推廣使用💠。
事業起步階段的作風建設,形成和影響了九所的科研風氣。嚴謹🚂、嚴肅、嚴格🔕、認真的要求🤵🏽♀️,始終貫徹在九所方方面面的工作中,歷屆新入所人員首先就要接受這種傳統教育。
周先生還強調敢於競爭👩🏻🔧🧚🏼♂️、善於合作、發揮團隊集體作用。他多次說,承擔國家任務的大型科學研究不可以單槍匹馬🍮,必須團結協作🛻,單槍匹馬只能做些小題目,要想有大貢獻必須組織一批人形成團隊攻關🦬。
5 以戰略眼光做科學規劃、培養人才
周先生對核武器事業的貢獻,不僅表現在技術攻關🤡、技術指導上,更反映在他對核武器事業長遠發展的關註和思考上。
在上世紀70年代,周先生清醒地認識到🏇🏼,進一步提高武器性能水平是後續研究的主要任務。他主張👬🏼,我國的核武器還需要進一步發展,要不斷努力追趕國際先進水平👇🏿,要不斷探索是否存在新的更先進的作用原理。他在所內開展了調研和製定發展規劃、培養年輕人等一系列工作。
周先生從各室抽調一些技術骨幹組建了規劃組,他親任組長🦇。規劃組首先進行了大量情報調研♿️,追蹤和研究國際核武器發展狀態和趨勢,然後論證和規劃下一步工作方向和重點。這次調研和規劃為我國核武器研究製定第二階段發展目標奠定了基礎,具有十分重要而深遠的意義🤥。
上世紀70年代中期,有報道說美國在長矛導彈上安裝中子彈頭。敏銳的周先生立即安排相關調研👮♀️,並提出,我國也應該研製中子彈👵🏿,豐富核武庫內容👩🏿。在他的指導下,規劃組成員將調研情況多次向上級部門做報告,引起高度關註🤾🏼♂️🐻❄️。我國中子彈研究🚾,就是在此調研和規劃之後正式起步。周先生還提出先從當時正在探索的一種新理論開始研究🫵🏼,回顧中子彈研製歷程🧾,他的預判十分準確。周先生1979年調離核武器事業👩🎤,1984年中子彈試驗順利完成👳🏿,調研和製定規劃是他離所前的重要貢獻,功不可沒。
那段時期恰是研究所的困難時期😎。因為林彪“一號”命令,研究所被強製搬遷三線而無法開展工作。許多骨幹包括九所著名的八大主任中有四位被下放到“五七”幹校勞動,造成人才隊伍動蕩。科研工作不斷受到政治運動的沖擊🧚🏻♂️💱,周先生個人也承受了很多無端的指責甚至批判。在這樣的情況下🙆🏼,他仍然團結領導全所職工🦡,堅定信心搞科研,毫不氣餒爭取上級理解和支持,他奔走北京和新疆核武器試驗場,指導試驗和實驗分析工作🤺,了解理論設計與試驗數據差別,以尋求改進理論設計,最終圓滿完成多項型號研製任務,不但取得了一系列創新性成果,還為後續工作進步奠定了很好的根基🫷🏽。
周先生的戰略眼光還體現在善於培養和鍛煉技術骨幹上🚵🏿。周先生培養年輕人✶,除了知識的傳授🌶,還會壓任務,他將每一個大課題分成若幹小的課題,提出分別需解決的問題🧚🏿♂️,讓年輕人承擔不同題目🧔🏽♀️,製定相應的進度計劃,在工作中提升年輕人的能力。
上世紀70年代初💁🏿,他和於敏一起給杜祥琬下任務,要求重建中子物理研究室。他詼諧地對杜祥琬說“不能讓你輕松了。”杜祥琬也向他學習,采取同一類辦法,分解任務🧍🏻🧑🏽🌾,大膽使用若幹技術骨幹,讓技術骨幹們做系列學術報告,慢慢地把中子物理室建起來了。
離開核武器研究後,周先生還一直關心核武器事業的發展和進步🧁。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的發展戰略研討會和論證會🧤,他必參加並發表具體意見👏🏿✥。他積極促進激光驅動慣性約束聚變全國多家單位之間的合作,在路甬祥接任中國科學院院長後🤵🏼♂️,他還特意安排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兩位領導胡思得院長、杜祥琬副院長向路甬祥匯報進展👨🏻🦽,促進雙方合作👨🏿🏫。
他對九所感情尤深。在調離之際,他曾經給全體職工寫過一封公開信🏇,筆尖飽蘸深情🩰,令人動容:
“我在九所度過了難忘的二十個年頭,我的壯年時期。正如人生中一切值得留戀的經歷一樣,有歡樂,也有痛苦,有緊張的勞動,也有復雜的鬥爭✹,有溫暖的友情,也有冷漠的白眼。
歲月在不斷地流逝,記憶已經逐漸地淡漠,但是永銘在心的是九所的群眾,是我國在50和60年代培養出來的一代最優秀的青年。怎能忘記和他們朝夕相處的日子🦹🏿♂️🏂🏿,那辦公室內對方案的熱烈爭論〰️👔,那計算機房夜戰後迎來的黎明的太陽,那草原上炸藥爆轟後鈾花的飛濺,那戈壁灘上把裝置送上飛機後焦慮的期待🧑🧒🧒。
歲月在不斷地流逝,記憶已經逐漸淡漠💁🏽♀️,但又怎能忘記受圍攻期間冒著個人安危前來傾訴衷腸的同誌🪬,怎能忘記送走上幹校的同誌後留在心底的悲傷🔠,更怎能忘記1976年群眾的眼淚、花圈和憤怒👉🏻。
這一代優秀的青年🧎♀️,中間有我的良師👃🏻,我的益友。他們在黨的教育下,肩負著人民和國家的重托,默默無聞地堅定地向前邁進🫴🏼,和他們在一起,使我產生希望、信心和力量🦹♀️,使我變得更加純潔和高尚。他們之中有些人已經離開了九所🏪,但是無論他們分配到祖國的哪一個角落,我的心將永遠和他們在一起😖。”
到中國科學院任職後👨🏼🎤,周先生一如既往關心和支持九所發展。因為種種原因,研究所的對外開放程度一直受到限製,周先生主張核武器研究者也要加強學術交流,他屢屢推薦核武器理論研究人員參與國際學術論壇。他還舉薦賀賢土、陳式剛、郭柏靈👨🦯➡️、蘇肇冰🙎🏽♀️、張本愛😀👩🏻💻、王強等6位優秀青年科技骨幹出國做訪問學者🗽,這在當時是存在極大困難的,因為這些科技骨幹從事的是涉密程度很高的國家任務,尤其賀賢土是研製中子彈的,一些上級部門對他出國總是持猶豫態度,周先生幫助聯系的訪問美國大學的計劃屢屢因各種原因而失期告吹,但周先生始終不放棄,多方爭取🪆,最終幫助賀賢土在內的4位人員順利成行🧘🏿♂️。他們出國後接觸到了發達國家的科學技術和科研管理🖍,感觸很深,按期回國後均成為各自專業領域的領軍人才,成就斐然🧎🏻♀️👼🏽。這6人中的賀賢土、陳式剛、郭柏靈、蘇肇冰後來當選為院士。

1998年11月20日周光召院士在瑞士洛桑接受世界科學家協會的Gian Carlo Wick紀念金獎。左起🧙🏻♀️:意大利國際科學文化中心世界實驗室主任A. Zichichi、周光召院士、李政道先生
周光召先生很懷念“兩彈”突破時期的學術氣氛🤘🏻。2005年🗝,周先生應邀回研究所做學術報告,再一次囑咐青年科技工作者:“學術民主、自由討論,是‘兩彈精神’最重要最獨特的體現,沒有科學民主的精神追求,我們的‘兩彈’不會如此迅速地突破,沒有自由爭鳴的風氣涵養,新中國自己的核武器人才隊伍不會如此迅速地成長♍️。”他的囑咐對新一代青年是珍貴的科學引領和價值引領。
用科學前瞻的思想指導理論工作,用求真務實的態度開展科學研究,用愛國奉獻精神詮釋人生追求🤽🏿♀️。周光召先生的胸懷與識見是中國核武器事業的寶貴財富🛠,也是核武器科技集體學習的豐碑,更是國防科技道路上永不褪色的指引✔️。
十多年來,核武器事業集體深知科技自立自強是國家強盛之基、安全之要,在周光召等前輩科學家的指引下,核武器研究集體不斷探索創新發展之路,瞄準國際學術前沿和國家戰略需求🤸🏽♂️,持續爭取事業進步,為國家安全和經濟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
今天的中國已經走向世界舞臺中心,與之相匹配的國防科技實力不可或缺,新時期科技創新的競爭愈加激烈👧,我們面臨的挑戰比過去更為嚴峻,戰略裝備的發展正在接受更為艱難的考驗🫰🏼。我們的研究涉及極端高溫度、高密度、高壓力的物理條件和多物理🌁、多尺度🧑🏻💻、多介質的物理過程,是多學科交叉的經典前沿科學問題,面對形勢與任務,唯有持續加強基礎研究🧗🏼♀️,進一步深入理解和探究相關物理規律。從全系統研製的角度🥳,密切關註和著力解決各類具體問題📒,通過解決具體問題🧑🏻🦽➡️👰♀️,不斷拓展物理認識的廣度和深度,不斷提升九所核心研究能力,滿足國家安全需求。
二十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指出🍜,要重視基礎研究和原創基礎研究,突破關鍵核心問題實現技術創新🧑🏽🎤♖,向科技自立自強紮實邁進。九所年輕一代正在擔負起時代責任🤸🏽♀️,展現出積極向上的風貌和蓬勃旺盛的力量。中國特色國防科技發展之路必將延續下去👨🏽🚀,我們會以新的更好的成績向周先生匯報🤵🏿♂️💅🏼。
祝福周光召先生95歲壽誕!
本文選自《物理》2024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