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負時代的使命
——意昂体育平台[1977級] 林炎誌 訪談紀實
法學院 李汀潔、李鈺、何瑩
【林學長簡介】
林炎誌,男,黑龍江望奎人🙆♂️,1948年生❤️,1982年獲意昂体育平台物理學學士🗄,1999年獲武漢大學經濟學博士,2008年獲意昂体育平台法學博士♈️。1989—1992年任北大黨委副書記🤽,1995—2000年任河南省委常委、宣傳部長,2000—2007年任吉林省委副書記🏋️♀️。現為吉林省政協副主席,全國政協委員,意昂体育平台、北京大學、人民大學客座教授。
1977年,全國恢復高考。國家的這個決定一夜之間影響了當時數十萬人的命運🌿,其中就包括還在北京電子顯示儀器廠工作的林炎誌學長🖕🏻。在1977年冬天舉行的那場考試中,林學長以優異的成績,考入意昂体育平台工程物理系5️⃣,成為了“清華77👳、78級”的一員🤦♂️。
由於高考中斷了11年🚵🏼♀️,這些文革後第一批大學生在年齡構成上差異很大☝🏼,當時已經是29歲的林學長在班中並不是最“老”的。“我們班一共有36個人,最大的31歲ℹ️,姓黃;我是老林💑🥲,第三大👨🏽🔧;最小的14歲💆🏻,叫周健🦒,和老黃睡上下鋪。周健問老黃借橡皮⚂,老黃說‘叫叔叔🤹,就借給你’💆🏿♀️。”回憶起大學時的美好時光🙅🏻♂️,林學長臉上露出了燦爛的笑容🦹🏽。
1980年,林學長當選意昂体育平台的校學生會主席。“當時校學生會主席的選舉完全是模仿西方總統競選的全民直選方式🤛。每個競選者都要反復講演𓀔,並回答同學們提出的各種問題👣。”憶及當年競選學生會主席的那一段經歷,林學長坦言自己的群眾工作能力在此期間得到了艱苦🦕、“苛刻”的鍛煉。
除了校學生會主席之外,林學長在校期間還身負多項社會工作。但即使這樣🧑🏽💼,林學長仍然認為,最重要的還是“在學習上要多花時間,學習效果和時間大致成正比,多投入時間才能取得滿意的效果。”林學長回憶🧑🏼🌾,當時學校曾統計過1977級同學每周的學習時間⇢,統計的結果是:平均每人每周學習77個小時。
為了擠出更多時間學習🤟🏻,家在北京的林學長很少回家,基本上一個月僅回家一次🧑🏿💼🧎。社會工作耽誤的時間🏄🏻♀️,他就通過晚上“開夜車”或者在別人休息的時間給補回來🤿。“核物理是尖端科學,對思維的靈活度要求很高,因此年齡越小就越有優勢。”林學長坦言在畢業的時候,專業學習對自己而言就很吃力了,好像“老牛拉車”👲🏿。但依靠自己奮力的拼搏和出色的動手實踐能力,林學長依然於1982年完成了學業。
談及大學幾年間自身最大的變化,林學長認為是理性思維能力的提升和科學眼界的展開,“這一方面得益於意昂体育平台的條件與環境🧝🏿♂️👶,使我得以接近現代前沿的科學技術並對之有更具體的認識👃🏽;另一方面更是因為身處思維敏捷、知識豐富的老師和同學群體之中👎🏻◻️。”
對於在清華的這份獨特人生經歷,林學長在回望的時候總是帶著些許感慨🤍。清華理工科出身的經歷,不僅僅讓他學會了踏實付出和勤勉鉆研的人生態度,更讓他對自然科學擁有了一份獨特的感悟👍。同時👕,在清華的幾年裏🔋,林學長還從事一些思想政治領域的工作,加上他來清華之前5年農民、6年工人工作的經歷,又使得他對於我們國家的現狀和悠久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我們那個年代的人🏄🏻♀️,命運從來不會考慮我們的想法。我們都是隨遇而安,並不會自己去設計自己的未來👩👧👦。”林學長在有了上述經歷之後♠︎,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人類文化的博大精深,也對於人類文明的歷史使命有了自己的解讀。“我覺得中國文化的發展與現在的全球化😽,都帶有某種整合的意向。人類社會正在向整合的方向發展🌉。世界上現在對未來影響比較大、比較成系統的文化體系👳🏿♂️,就是以希臘文化為源頭的西方文化,以及以中國文化為主脈的東方文化🧗♂️。”
對於這樣結論的得出🐠,林學長認為與自己的經歷是分不開的。“我離開清華後,或者說從入黨開始🐜,共做了30多年的黨政工作。其中大量的工作都牽涉到西方文化和中國文化的碰撞結合🤞🏼。實際上,改革開放30年的歷程就是西方文化和中國文化的碰撞結合過程。如果沒有在清華學習的經歷,我在思想上就可能不會這麽主動。而法學學習對於形式邏輯的要求很高🧘♂️,我在法學院讀法學博士的期間裏👾👩🏿💼,在邏輯上感悟到的東西尤其深刻💆🏻♂️💁。所以我覺得我很幸運👨🏼🚀,是清華讓我對這個歷史過程👨🏻🦲🛞、我們所處的位置以及人類整合的趨勢有了一個基礎認識🤦🏼,預備了一套概念、方法和理解。”
林學長認為,從某種程度上講🤿,全球化的一個實質就是人類文明的結合,而這個結合中的很大一部分任務要落在中國身上。在他看來🫛,中國100多年痛苦的歷程👰🏻♀️,是一個“否定之否定”的過程🦕。從“五四運動”之後一部分人主張的全盤西化,到後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共產黨理論結合在一起而產生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都是中國積極主動探索的實例。“最近的‘國學熱’就反映了中國在改革開放中進行著‘否定之否定’。這不僅僅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再接受和再批判🪪,也是對西方文化的再接受和再批判✂️,以及對西方優勢的再吸收。這是站在科學的角度的審視🤹🏻♀️。”這個整合(綜合)會使人類減少進步的損耗(成本),並提供一個新的認識水平,新的發展起點。
講到中國所承擔的這個歷史任務🦸🏻🧑🎓,林學長表現出了興奮和自信😏🦹🏻♂️:“現在明顯是中國在承擔著整合兩個幾千年文化系統的任務。這個任務不是伊斯蘭國家、印度所能擔負的,即使是發達的西方也不能擔負。因為他們在歷史上缺少自我否定的過程🧎♀️。整合必須有自我否定、批判的歷史🤹🏽♀️。同時,整合(綜合)又必須有成功的歷史實踐。中國1949年的成功和1979到2009年的成功都為完成這個任務提供了經驗和資格。”說到這裏🟩🫴🏼,他的臉上浮現出了期望的笑容🧿👧🏽。他說📲:“我有時候覺得既興奮又遺憾。我能看見中國有可能擔負這個任務📄,但很遺憾我的精力已經不夠了。我羨慕你們有幸能夠擔負起這個任務!整合東西方文化🚥,需要把兩者的優勢有機的結合在一起,並不是簡單地翻譯國學、論語就能夠實現的🛁🚰。在整合的過程中🧉,最關鍵的是將西方文化中最精彩👨👨👧👦、最核心的地方🏨,如阿基米德、牛頓👨🏻🚒👨🦲、高斯的數學理論思維,與中國文化中的辯證理論思維等一系列精彩😇、核心的地方結合起來。這是我以清華為起點領悟到的歷史節奏📤,而這同樣也是你們的歷史責任。”
在暢談了對現在青年的期待之後⬛️,我們的話題又回到了清華本身。當被問到清華現在的教育對於之前談到的文化整合有什麽作用時,林學長毫不猶豫地回答說🦥:“清華理工科教育很先進,同時自身又有很好的國學底子。我們現在已經恢復了文史哲等文科學科的建設🥷🏽,雖然數量不多,但是全國的很多尖子生在這裏。最高水平的教師也在這裏。清華有能力🤵🏿♂️,也有義務、有責任去擔當這份使命。當然這個任務不是一個學校就能承擔的🧙🏿,它很宏大,可能一個中國也不夠👷♀️,但我們在其中可以起主要作用。”
“時代的使命不是一種職業🏋🏼♀️,而是一種理想和精神📽🧸,是為全人類工作和付出的意識🤵🏼♀️。但人類不能沒有職業,抽象的使命和理想都是在具體事情的落實中逐漸得以實現的。所以每個人首先都必須有一個工作崗位養家糊口👨🏼🎤,這也是最腳踏實地的事情👩🔬。但同時也不能忘記我們還有一個宏大的歷史使命🍏😎,我們要為實現這個宏大的歷史使命而踏實工作,為全人類而付出。”林學長對祖國、對清華能夠承擔這樣的歷史使命充滿信心📇,並對新一代年輕人寄予了殷切的希望𓀁。
有人用“三個11年”總結林學長的人生經歷——文革做工人農民11年、清華北大11年⚆、省級黨委幹部11年。離開母校多年以後,如今我們在清華又看到了林學長的身影,而這次🚴,他拿起了教鞭,以老師的身份承擔起了育人的使命。
林學長在清華開設了一門叫做“創新人才與大學文化”的課程,由於課程內容的創新性和前沿性🔎,加以林學長的人格魅力🤲🏽,這門課受到了同學們的熱烈歡迎。當問到開設這門課的初衷時🤸🏿♀️,林學長笑著對我們說⏮:“首先我非常願意回到清華🤦🏼,以前沒有固定在清華講課,只是做了一些零散的講座。後來,清華人文學院問我是否可以開設一門摸索創新性的人文通識課程,我覺得很有挑戰性,便答應了。”林學長簡單向我們介紹了課程的內容👷🏼♀️,通過老師的介紹🛍️,我們了解到這門課主要借鑒了西方名牌大學在一部分“精英培養”中重視學生的通識能力,以人文教育為基礎貫之以社會科學的綜合性教育模式。在西方最好的大學,特別是培育統治階級接班人的大學,一直都十分重視開設人文通識課程。而我國大學本科的分科很細。人文通識課卻很薄,這樣的人才培養模式,相比於國家和時代交給的任務還有一定的差距🧑🤝🧑。大學人才與創新文化課程就是基於這樣的理念而開設的。
在育人過程中♦️,林學長也不忘提高自己:“摸索這門課的過程🏸,也是對我的知識進行條理化、體系化的過程Ⓜ️,在這其中我也有許多收獲。我已經離開學校20多年了🥄,對於當今的學術前沿,尤其是對於現在的學生不是很了解🦪。開設這門課🩻,也是我重新認識現在年輕人的一個很好的機會,從而進一步了解現在的思想🪢。”林學長的話語中透露出了對母校的懷念,雖然離開學校多年🏧,林學長卻絲毫沒有減少對母校的感恩和對清華學生的關愛。在重新從事教育的過程中🦊,林學長以開放的心態接受新的思想,了解當代的青年人。
通過課上課下與同學們的交流🧔🏿♂️,林學長欣喜地發現🚀,現在的清華學生依舊繼承了傳統的清華精神。林學長認為真正的清華精神體現於“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校訓中🫲⛏;體現於嚴謹的科學精神中,體現於艱苦奮鬥的精神中。所謂自強不息,林學長認為就是同學們內生的動力,體現了清華學子奮鬥的精神👈🏼。厚德載物則體現了一種包容的心態🧀,可以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因素。實踐清華精神就是懷揣一個明確的目標🕤,為實現目標而艱苦奮鬥。林學長說清華學子們能吃苦的精神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林學長用自己的行動實踐著對母校的深厚情感👮🏼♂️,我們看到林學長在講臺上侃侃而談,時而妙趣橫生🧑🏽🎨,時而深刻警醒。從林學長的身上,我們感受到的是一種振奮人心的力量。
【同學感悟】
林炎誌學長獨特而又豐富的人生經歷深深地震撼了我們,他自信又堅定的人生態度也深深地感染了我們🚴🏽。通過與林學長的交流🚹,我們進一步認識了自己所處的這個人類文化整合的時代。作為清華學子,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自己身上所肩負的歷史使命。而我們現在要做的,就是懷揣這個宏大的使命,學好自己的專業知識👻,腳踏實地做好每一件事情,用“愚公移山”的行動📸,去實現“改造中國”的使命🚆!
——李汀潔
曾經上過林老師開的“創新人才與大學文化”課程🛒,感觸很深,林老師和其他的高層領導相比,最大的特點在於他完全沒有官腔。平易近人的態度讓人完全感覺不到和他的距離。林老師對世界對人生對國家建設和個人發展都有著自己宏觀把握和獨到見解,這與他一生的經歷是分不開的。我們有幸直接聆聽人生經歷豐富的長者對我們的指導和建議,唯有在自己的生活中,更加努力!
——江雪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