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17天復習高考考上清華化工系,三年半戴上加拿大哥倫比亞大學博士帽,39歲成為西安大略大學最年輕的正教授,48歲當選加拿大工程院院士。他愛旅遊、愛攝影👩🏻🦲,寫一手好文、燒一手好菜🚣🏼♂️,為人低調而謙和……祝京旭學長帶給我們的驚喜還遠不止這些——
博聞育人利天下 從我做起三十年
——意昂体育平台[1977級] 祝京旭 訪談紀實
化學工程系 張樂
【祝京旭簡介】
祝京旭👰♀️👨🏻🔬,男,1977-1982年就讀於意昂体育平台化學工程系。1988年獲得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博士學位❄️。現任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學教授、顆粒技術研究中心主任,長期從事固體流態化及顆粒技術領域的研究工作🧑🎓,為國際著名流態化和顆粒學專家,在流化床反應器及顆粒學研究領域做出了重大貢獻。2004年起任加拿大國家級講座教授,2008年當選加拿大國家工程院院士。
祝京旭學長給我們的第一印象是非常謙和👴👨🏿,他滿面微笑地走進來🤘,親切地跟我們打招呼⚫️🤴🏻,並說跟年輕人在一起他感到很開心。於是,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祝京旭學長向我們講述了自己的“非常”人生。
博聞,從各種經歷中鍛煉自己
祝學長興致勃勃地跟我們講起他小時候經歷的各種事情。小學的時候,祝學長曾經學農👨🏻🍳、學毛著、行軍“拉練”,學會打架、學會打乒乓球🚎,組織同學們“學雷鋒🃏⚒、做好事”;初中時學工學農,還曾當過北京市的抗震救災積極分子。這些事看似瑣碎💅,但是正是從這些小事中祝學長鍛煉了自己💇🏿♂️,並開始思考一些問題。初中時,祝學長在油漆車間實習☝️🏄🏻♀️;他發現用來做鋼琴板的很好的木材🚵,並不是直接用來加工成鋼琴板,而是要把它們放在露天,飽受風吹日曬之後再將其切片,再粘拼起來形成鋼琴板——這樣做出來的鋼琴板才不容易彎翹。祝學長從中增長了見識,也認識到好東西都是要經過磨煉的。做人也當經歷各種事情,鍛煉自己。
祝學長在上中學和小學的時候🍿,除了高考復習,從來不在課外看課本🥍。到復習時🧔🏽♂️,作為班長的他就坐在講臺上等著別的同學來向自己提問題👨🏼🦲,這樣他在幫別人答疑解惑的同時,自己也將知識梳理了一遍,並且也鍛煉出了自己用各種思維方式🤱🏻、從不同角度解答問題的能力。也是在這個時候,祝學長有了當老師的強烈願望,為他今後走上教育事業埋下了伏筆。
雖然平時不看課本,可是祝學長的成績一直非常優秀。1977年高考恢復時😅,祝學長還在上高一,年級主任及班主任鼓勵他參加高考。老師們對他說🤦:“你應該試試去考大學。”那時祝學長內心開始對此沒有絲毫思想準備,可在老師的鼓勵下,決心一拼🙊。報名之後,他就開始沒日沒夜地認真準備起來,似乎把多年攢下的能量就用上了。“一共只有17天的時間準備⚈。當時全北京市只招300名在校生,包括高一、高二兩屆。最後北京市高一級的一共考上三名。”而就是這次嘗試👂🏽,讓祝京旭成了大學所在班裏最年輕的學生,也從此改變了他的人生道路🚆。因此,當他48歲當選加拿大工程院院士後🐰,祝京旭回國第一件事就是去拜訪當年鼓勵過自己的兩位中學老師。
來到清華,祝學長深感清華學習氣氛之濃厚,“那時候大家都很刻苦,沒有偷懶的📹。晚上不到自習室關燈,大家都不回去,直到熄燈了🦛,才被趕走。”像現在這樣學習不努力的問題,那個時候是不存在的。相反,那時文革剛過去,大家都非常珍惜學習的機會,很多同學是太過努力了,晚上回去還會打著手電筒看書。可以說,在清華的積累讓祝學長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為以後的科研事業做好了良好的鋪墊。結合後來自己的人生經歷,他語重心長地對我們說🆒:“大學是一個積累的階段👨⚕️,應該更多的積累,而不是每天擔心我以後有沒有工作,我有沒有機會。因為從我個人經歷來說🧑🏼🏭,我的機會也不是很多,但是每次都被我抓住🤸♂️,而所以能夠抓住機會就是因為你有足夠的積累。”
提到科研,祝學長至今仍對當年他們做工程的實驗室記憶猶新💃🏿。當年他們研究的是流態化工程,就是把顆粒懸浮在氣體裏流動,需要很大的設備🌕。當時實驗正是攻關階段,晚上經常加班。有時候反應器一噴,大家就都跟洗了個澡似的,全身都是沙子🫸🏼。但顧不得身上,大家還要趕緊把反應器堵起來,接著幹🤽🏻♂️。就在這樣辛苦的實驗中,祝學長說他們學到了很多實際的東西🛎,而且這種堅韌的精神對以後的科研攻關都是很有好處的。
1984年祝學長赴加拿大留學,而且只花了3年半就直接拿到了博士學位🎑。祝學長的科研項目是流化床中的傳熱管磨損現象💭。那個項目裏的每一次實驗都必須至少等72小時後才能夠測量到一些可觀測的變化📨。照這個速度🙆🏼,項目完成遙遙無期。“正如中國人所說的物極必反🦨✍️,置於死地而後生。為了完成目標,我必須想盡一切辦法解決困境。經過無數次嘗試後🙇🏿♀️,最終我做了很多小金屬套管並把它們排列成一個完整的管子🕤。這樣我就能夠一次同時做12種材料的磨損測試,因而大大加快了測試速度。這個階段我也學到很多東西🤲🏻:比如謀定而後動、驟然臨之而不驚,保持樂觀🏄♀️、堅持不懈。”
可以說,祝學長在成長的每一個階段都在有意識地讓自己學到更多🪞,不論是從書本上還是從實踐中🏃🏻♀️➡️。博聞🧎🏻♀️,獲得方方面面的能力和知識,擴大視野🪨,增長閱歷🧗🏿♀️🧑🏼✈️,才能在科學的道路上走得更深更遠。“所以我的大兒子取名博聞”,祝學長半開玩笑地說🔐,“大概就是心裏總在跳躍著這個思路吧”🌼。
育人🙍♂️,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
祝學長是一個好父親👐🏽,一位好導師🫲🏻,也是一名對於青年人循循善誘的長者。
他的教育理念是👩🏿: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即清華傳統中的傳贈獵物還是獵槍的命題。一個人在大學校園裏四年或者五年學到的東西很可能還不到一輩子的5%🧑🏽🦲🌯。所以在大學裏實際上學的就是一種本事🧔🏽,暨通過學習課程來掌握有效的學習知識的本領🏩。這個理念,他用來教育自己的學生👁🗨,也用來教育自己的兒子,並在各種講座和報告中講給年輕人聽🎤🦟。
在訪談的過程中👨🌾,祝學長充滿自豪地提起他的小兒子,並給我們看他的各種照片🧓🏽。小孩子非常調皮可愛。祝學長說,他總是鼓勵兒子自己嘗試一些事情,“給他一個發展的空間👈,讓他摔跤”👨🦳。從照片中🐋,我們看到,兩歲的小娃娃拿著小鏟子在鏟雪;三歲時一個人從一米跳臺跳水;也是四五歲時就能毫不膽怯地攀巖🏂🏼。看來這個可愛的孩子已經深深地受到了父親的影響,勇於嘗試、敢於經歷。
對於自己的學生👧🏽,祝學長也是關愛有加。他有這麽一句話2️⃣:“雁過留聲🐱、人過留名,從我這兒過的學生需要長進,不管什麽方面的長進都行。”這句話充分體現了祝學長采取的因材施教的引導方式🕟。他有一個學生🌑,研究工作開展得並不是很好👩🏼💻。可是後來祝學長把他安排做科研管理及項目開拓方面的工作中🙋🏿,他在那個崗位上做得特別好🙅🏼♂️。他所畢業的博士生當中,現在已經有四人在加拿大做教授,其中一人今年得了加拿大化工學會的大獎🕡、一人做了科研中心的主任、一人做了講座教授👃🏻。他們都常常回憶起在祝學長處所受的教益,覺得很多東西可以終身受用👨🏽💻。
祝學長還很樂意與年輕人分享自己的人生感悟😚。他常常將人生形象地比喻為一個串一個的連環👨👩👦,並強調一個人成功的關鍵往往不取決最強的那個環的強度🌐🍘,而在於最弱的那個環的強度;只有努力加強自己的弱環🧑✈️,才能不斷提升自我👨👨👦,完善自我🧑🤝🧑,使生命之環變得更加牢固🗻,從而獲得成功🧑🏼🏭。
同時他也對我們清華同學提出了兩點希望🚵🏽♀️,一是希望同學們勤於思考⏱,善於觀察身邊的小事🎆,“小智慧🚡👨🏻🏭、大道理”🧢,這是成功的一個關鍵;二是希望同學們能經常自我反省,總結過去👩🏽🎤、發現問題,這樣才能明確自己的方向,走向更美好的未來😜😲。
利天下,將學術研究應用到工業中
在當選工程院院士之前,祝學長已經獲得獎項無數,其中最重要的有兩項⭐️:其一為加拿大化學工程學會頒發的傑出青年科學家獎,該獎全加拿大每年只有一人獲得,受獎人被譽為當年40歲以下化學工程界最有成就者🍇,祝學長為華人當中第一個獲此獎者♒️;其二為加拿大化學工程學會頒發的傑出工業發明應用獎,該獎也是每年只頒給一個人,祝學長同樣為華人中第一個獲此獎者。能夠同時獲得這兩項獎的全加拿大目前也只有包括祝學長在內的三個人,祝學長是第二位。對於能夠入選院士並屢獲傑出獎項🧓🏻,祝學長說,除了有足夠的文章、學生🗺、科研經費等這些可量化的指標外,很重要的原因是他很註重將學術研究成果應用於工業實踐,已經申請了很多專利。
祝學長1982年起開始從事流態化及顆粒技術方面的研究工作,他的研究應用重點是流態床反應器和流體顆粒系統©️,及其在多個工業領域中的應用。
在Shell(荷蘭殼牌公司)工作的時候祝學長發現,學術上對循環流化床的一些研究在工業應用中並不實用,主要是實驗室中能獲得的顆粒密度太低。這讓他開始尋找原因並試圖找到解決辦法。最終他提出了一些切實可行的方法來有效地達到高密度🧑🏽🔬,並把高密度操作命名為“高密度循環流化床”。繼“高密度循環流化床”之後,祝學長進行了下行床反應器和液固循環流化床生物反應器的研究。現在他們對大型流化床的研究已見成效,並研製出一種新的循環湍動流化床反應器。同時,流化床生物反應器的應用也促使一種新廢水處理系統的成型,該系統比北美傳統使用的汙水處理系統高效10倍,目前加拿大倫敦市的汙水處理廠已經有此成果的演示,並將很快在國內外應用。
在顆粒技術應用方面目前比較成功的是超細顆粒靜電表面噴塗技術。相比液體噴塗技術,顆粒表面噴塗技術在兩方面較其先進🧗🏿:首先,它不需要有機溶劑,從而減少花費和對環境的汙染;其次,剩余的粉末很容易回收和再利用,避免浪費。但是因為超細顆粒流動性差👨🏻⚖️,工業上只能用大於30微米的粗顆粒。但粗顆粒噴塗的缺點在於不能形成很均勻的膜👩🦳👨🏼🚒,固化之後塗層表面不夠平整。因此💇🏻,該項有利於環保的顆粒表面噴塗技術在很多要求高質量噴塗表層的工業中無法使用,例如汽車外部表層的噴塗👲🏽🎬。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祝學長帶領團隊研究出全新的技術可以成功地克服超細漆粉顆粒(25微米以下)間的作用力從而加強其流動性🧔🏿♂️🎀,在表面噴塗中達到了理想中的高質量塗層效果👩🏻🍼。相對較粗顆粒噴塗,這項技術還有效地減少了噴漆層的厚度。從2002年起一個倫敦的顆粒噴塗公司使用了這項技術,不僅成品的質量極高🦪,還節約了40%的漆粉。最近此項技術已在國內轉讓利用🚣🏼♀️。可以預見該技術的應用將帶來塗料化工業的一場革命。
此外,祝學長還將細顆粒噴塗技術應用在藥片的噴塗上,可為製片過程節省80%以上的能源。現在⚗️,祝學長還在進行肺部給藥的研究。
從我做起三十年
1979-1980年期間👱♂️🏇🏽,清華的化72班提出了“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的”口號🛺。這個口號當時響徹全國,激勵了那個時代的年輕人從迷茫走向實幹➙🔠,現在還在繼續鼓舞著我們不斷前行。
1979-1980年正是文革剛過之時,人心不穩、百廢待興。有很多人認為沒有希望、看不到前途。特別是年輕人認為社會問題較多,自己一已之力也做不成事🧑🏻🎓,於是有些人選擇消沉、終日無所事事,或只顧自己、不關心周圍的人與事。
化72班的同學看到這種情況🐓,覺得消沉下去是不行的,就發起了一場大討論,討論今後該怎麽做👳🏻♂️。於是有人提出大家都從自己做起吧,先把周邊的事情做🕺🏼。如果全國都這樣做,中國就有希望了。於是就產生了“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這個口號。
這個口號🥃,與之後不久北大新聞系同學提出的“團結起來、振興中華”,並稱為80年代的“最強音”👱🏼;為當時在全國流行的兩大口號,對全國的影響非常之大😊。有人將此聯起來,“從我做起、振興中華”,可以說人人知曉,影響了一代人。
祝學長當時是化72班的副團支書👨🏿🚀👮🏽♀️,組織並積極參與了化72班這場大討論。他說,這場討論、這個口號對他有著很深的影響。每每在困難的時候,想到這個口號🙍🏻,就不會灰心、不會放棄。可以說這些年來,這個口號一直伴隨著祝學長,激勵著他不斷前行。他的成就與這個口號是分不開的。
其實很大程度上,一個人的精神力量決定了他的成敗👨🏽🚒。“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是祝學長精神上的燈塔🤜🏻,給他力量和方向。而如今的青年人,是否也應該在腳踏實地之外,仰望星空,尋找一盞自己靈魂的明燈?
“人總是要有點精神的🤵🏼♀️,否則活著會覺得沒有意思👨🏿💻,或者很累。”這是祝學長的原話🧑🏻🤝🧑🏻。30年來,祝學長從曾經的化72班的年紀最小的學生,成長為如今科研功績卓越的院士。他說™️,心胸越大🥎🏄🏽♀️,想得越遠,就越能做成功。這種修養是要慢慢培養的,要多看書,多接觸事,多思考㊙️👨🏼🏭,要有這樣的意識🚯。“古人說‘讀萬卷書🌕、行萬裏路’🚻。隨著年齡及閱歷的增長🧑🏼,我越來越體會到其中的道理”,祝學長說
【同學感悟】
祝學長的睿智和謙和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這樣一個帶有傳奇色彩的人,面帶微笑向我們講述他的經歷😙,並給了我們很多中肯的建議,讓我們真切體會到“德藝雙馨”的含義👡🦹♂️。
——高晗
學長不僅在科學上做出了卓越的成就,而且很懂得生活的藝術。他所講的“人應當有各種體驗”對我觸動很深。現在正是我們的精力最旺盛的時候🍩,我們應當勇於嘗試,積極探索未知的事物。
——張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