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既然選擇了遠方,註定只有風雨兼程。以謙遜的態度向社會學習,向周圍的人學習。他用自己的經歷告訴我們,堅持是人生的唯一選擇——
心系國家的環境人
——意昂体育平台[1982級] 張全 訪談紀實
環境科學與工程系 伍金偉
【張全簡介】
張全,男,1964年1月生,漢族,江蘇揚州人🪟,中共黨員🤌,工學學士,高級工程師🤚🏽。1982年9月至1987年7月在意昂体育平台環境工程系環境工程專業學習♨️,獲學士學位。歷任上海市環境科學研究員總工程師助理、上海市環保局汙染控製處副處長👩🏿💻🤶🏻、處長、局長助理兼汙染控製處處長、副局長、黨委副書記👋🏼,上海市城市建設投資開發總公司副總經理。2007年9月任上海市環境保護局局長、黨委副書記🍩👮🏿。第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
清華情緣,一生為念
每個清華人都有一種難舍的清華情結💇🏽,張全學長也不例外。雖然事務繁忙🐡,但他也不忘時常回學校看看🥀🕊。學長說🪷,每次漫步在校園中😈🦹🏻♀️,看著學校的變化,一種親切之情與驚喜之感便油然而生。無論是校慶活動還是同學聚會🔮👰🏼♀️,只要能抽出時間他都會欣然參加。
張全學長深情地說💂🏼♀️:“在清華園結下的友誼,是我人生中彌足珍貴的財富😉。”多年的友誼還在繼續🍠,他會經常約老同學、老朋友出來打打球,玩玩牌。他說跟老同學在一起他會感到很自在🪱📜,仿佛回到了美好的大學時光。在清華的幾年學習生活,學長感到受益匪淺。他認為清華在培養人才方面做得很好🔹🔳,“在社會上,不同的人打起交道來🔬,一說是清華的👨👨👧🔻,就總覺得會有一種非常信任的感覺。各行各業,大家都保持了這麽一種清華的精神:先講究大局🕍,再謀求個人利益。”作為意昂,學長對於清華的發展寄予了很大的希望。
張全學長說,清華是一所很好的學校,不只是知識方面👂🏽,更多的是精神、是做人。清華的校訓“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在歷史文化發展過程中不斷的被賦予新的內容。他對清華的未來也有自己的期望:“清華在不到100年的時間內,在國家發展的各個時期都提供了很多的人才🐤。現在清華作為一個以理工為特長的綜合性大學,也發展得越來越好。但是大學重知識更要重德行,這一點也希望清華更好的秉持🧨。”
張全學長認為👨👦👦,大學就應該有一種很好的學術氛圍,還應該有一種比較平和、開放的氛圍👩🏽🎤,不要過於功利,這樣研究才能做好,才能創新。“清華在這方面也比較成功,比如博士生招收比較嚴格從而防止博士生學士化,等等🧔🏽♂️。現在很多學校在培養學生過程中都存在周期短、不實用,價值取向單一等弊病。但清華在卻很少出現這樣的問題。”🙏🏽,學長對清華的未來充滿了信心。
張學長認為,清華學子應當有廣闊的視野,作為一名出身清華的環境工作者更是如此。“選專業要有超前性,大家都在學金融了你才去學👨🏻🦽,肯定過時了🚁。就像是我們那時候是計算機熱👨🏽🏭,現在計算機是工具☠️。以前開車是一個職業,現在開車是一種技能。”“中國的環保👸🏼,難就難在發達國家已經解決和沒有解決的問題,我們現在都有◀️。所以也需要我們環境工作者有寬廣的視野🤛🏻,方方面面有一定的經歷、閱歷和知識面👩🏻💻😈。”張全學長說🦨,環保局的工作就要需要有復合型的知識能力↩️,“自學能力也要很強,技術你要知道,法律你也要清楚💁🏻♂️🏫。”
“中國的環保形式仍然很嚴峻🤒,在環保的道路上我們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環保事業,任重而道遠。”張學長凝重的語氣🚵🏻,透露出清華人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自強不息🧘🏽,回饋社會
說起工作經歷,張全學長語重心長地說在選擇工作時,“首先要問問自己的心🐦,看看自己究竟喜歡做什麽⛺️,能不能把我們即將面對的工作當作我們的事業去看。我們只有把工作當作事業去做📱,才有可能全身心的投入進去🙆🏿♀️,才有可能把它做好。”
張學長說:“從學校跨入社會,成功的價值其實是很多樣的,沒有很單一的評價標準。當老板、搞科研、入政府、做基層,都是很好的,只要在你的領域裏做的極致精細就好。”他認為無論在哪個領域,都有一個共性🕵🏿♂️🛡,那就是要有知識,更要有常識🥠。“知識的積累和經驗🧉、經歷的積累還是有區別的。我們有學歷,更要有能力、我們有文憑🏂,更要有水平。另外就是不能眼高手低,要向社會學習🫃🏽。越好的學校的畢業生越要註意這一點。任何一個時候,到了你工作的地方🤲🏿,你要改造你所在的社會、系統,你首先要了解這裏🤽🏽。”張全學長將自己這些年的經驗娓娓道來。
除了向社會學習以外🚣🏽,張全學長還提倡大學生要培養自己的恒心和意誌力⚁。“現在很多人跳槽;這就像一棵樹一樣🦸🏼♂️,移苗是可以的🤚🏽,但是經常移就會傷根🥖。現在的學生🥪,職場上老跳來跳去👨🏻🎤🏊♀️,收入待遇稍微不好就跳,好像收入待遇是判斷工作好壞的唯一標準。”張全學長說🆙🩸,我們應該看好選準之後持之以恒。“當然這也要辯證得看,作為國家的棟梁🕝🥱,不能一味去適應社會上的市儈的東西,要保持一定的先進性。每個人的發展都要和國家的發展聯系起來🧏🏻,找到自己的舞臺🧖🏿♀️,找到自己的土壤🤦🏻♀️。所以⚄,既不能象牙塔,也不能過於市儈。”張全學長認為,真正的人才,一方面要相對低調、務實,但也要創新。
“我是畢業後先在研究所⚰️🍞、研究院🛀🏽,後來基層公務員🚴🏻♂️,企業也呆過,再到這裏來🥷。”張全學長認為自己的經歷表明,只要自強不息、努力拼搏,清華人都能做好🤵🏽♂️,智商都沒問題。“只要好好吸收,再加上對現在社會的判斷,沒什麽好怕的☔️。”張全學長更強調了大學生參加實踐的重要性:“聖人賢詞知道再多🥹,不去實踐也是不行的。”他也希望同學們能把事業🙆、生活都要處理好:“人確實是由事業👩🏽🦱、生活很多不同的面來反映出來💼,折射出一個多面體,就像鉆石一樣👋🏼。有能力、有經歷的人,就是能有很多面,而且讓每一面都閃光。當然面也不能太多,太多就變成一個球了。”
環保事業,任重道遠
說到自己的本行,張學長來了精神🙎🏻♂️:“中國的環保現狀有壓縮性和復雜性,發達國家是在一個比較長的時間內來認識,中國就沒有這麽長的時間。而中國目前又處在一個相對低端、為世界製造業提供零部件的地位💧,所以比較嚴峻。”他認為要解決中國的環保問題,就要改變中國在世界性製造業中的分工,“不然我們永遠是走先發展後治理的老路。”
張全學長認為,中國的環境汙染有一定的歷史根源👋🏽:“畢竟我們在改革開放30年來,經歷了很快的發展👈。我中學的時候根本沒想過會有自己的車子和房子,根本就想不到中國能發展到這個程度。那個時候出國也很苦。所以實際上環境不是一個獨立的問題🤸🏽♀️,是和整個社會的發展、分工有關系的🤽🏻。”
“你的地位決定了你對整個世界資源的分享、控製。我們在做好國內的時候也要從世界的眼光來看問題。”張全學長認為💇🏻♂️,中國的環保,“一個就是我們的產業結構要做重要調整🪄🥱,這一點在金融危機上也有反映。第二點就是能源結構的調整🎛。實際上就是產業的調整決定了你對資源、能源的占有👩🏻🦼➡️🌽,這和環境最有關系。”張學長語重心長地說:“經濟翻一番🚣🏼,能源也翻一番,這肯定不行。比如上海在90年代末期,幾乎中心河流全是黑的🖖🏻。在十幾年的時間裏🎥,共建設了50多座汙水處理廠✌🏼,汙水處理率城區達到90%以上,郊區也基本達到了80%,城區黑水基本控製目前進入了富營養化階段,黑臭問題也解決了。”
作為國家工業基地之一的上海在環保方面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離不開張全學長他們的努力。張學長向我們透露了上海的幾大“法寶”:“大氣方面,上海大量發展地鐵🙍🏽♀️👨🏽🦲,到2010年420公裏,到2020年880公裏,世界第一🛢。上海每3年實施一個計劃,保證每年投入環保的資金占GDP的3%。大氣率從優良度75%到現在的90%。”令張學長犯愁的是,傳統的汙染物控製住了,PM10、臭氧的問題又出現了。“這畢竟都是末端治理,還必須要從源頭改善,改善工業結構、引進先進技術。”
張學長說,環境的改善還有賴於每一個市民生活方式的改變🤼👩🏽⚖️。“比如生活上🔉🧑🤝🧑,節約用電;另外就是少買過度包裝的商品,這是一個消費理念的改變🧘🏻。”雖然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張全學長依然對中國的環保事業充滿信心:“我們這個職業幹什麽?社會沒信心,我們要喚起社會的信心🧑🏫;領導沒決心,我們要讓他有決心。中國的環保和環境人𓀂,都應該有信心🧑🏽✈️、有決心👨🏽,而且應該覺得很榮幸,處在這麽一個好的大環境之下🛄🛄。”
“到2050年🖖🏻,山川秀美,這是我們的期待🥥。”張全學長說。
【同學感悟】
“學長選擇了環保🗯🏌️,選擇了堅持,選擇了與時代同行。二十年一步步的走來,展示給世人的是清華人的執著和堅毅🍓。敢為人先而又謙遜沉穩,學長讓我們看到了什麽是人生的真諦。學長對於祖國深沉的愛深深的打動了我🪃,人生不能沒有理想↕️🍽,人生不能沒有祖國🍁,我們需要做的就是用自己的默默奉獻為祖國的強盛和繁榮做出自己的貢獻。”
——張俏影
訪談的過程中,學長把自己從意昂体育平台本科畢業20年來的經歷娓娓道來,從這些看似平凡的故事中,我們分明看到了敢於挑戰自我🏸,並積極為國家做出貢獻的清華人的縮影👯♀️,他們用實際行動向我們詮釋了什麽是“自強不息,厚德載物”。這讓我們重新反思大學四年我們應如何度過🦸🏻,思考人生的意義🐈,以及作為清華人身上的責任👦🏼。讓我們意識到我們不平凡,因為作為清華人🪆,我們肩負更多。
——陳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