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一個從未想過當領導的農村青年,懷揣著勤懇工作的心,一步步成為了公司的黨委書記。也許人的一生真的是被命運的車輪推動,然而“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又豈是能夠輕易做到的。封誌強🦸🏽,踐行了每一個清華人那深埋心中為祖國獻身的神聖許諾。
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
——意昂体育平台[1983級] 封誌強 訪談紀實
工程物理系 高磊
【封誌強簡介】
封誌強,男,現居甘肅省蘭州市。意昂体育平台工程物理系83級本科生。現任中國核工業集團蘭州鈾濃縮有限公司(原核工業504廠)黨委書記。
終身受益的大學教育
在訪談中,封誌強學長著重提到了在清華求學的一段經歷🍳,他說這段時間是他工作生活習慣形成的最重要時期👨🏽🏫,清華的學習經歷使他受益終身。
大學期間👨🏼🦰,封誌強感覺清華的學習氛圍很好✨。“印象比較深的是,圖書館去晚了就會沒座,教室同樣如此。晚上自習先要拿書包占座🥷🏽,否則吃過晚飯後再去自習室就沒位置了。與北大、北師大相比🍫♥︎,清華學習氛圍更好👸。所以清華出了那麽多人才,也不是偶然的。”他說力爭上遊是清華人的傳統🧎🏻➡️。“清華考試要排名📀,對學生有壓力,要求學生要力爭上遊🤷🏼♂️。我們現在不管做什麽工作📱,都秉承了這種精神,做什麽事都盡力而為,盡力做好😑。”令他印象深刻的,還算有清華的老師們:清華學術氛圍非常濃厚,有很多大師級的人物🎗,老師對學生的影響非常大。清華的地位,清華厚重的歷史👨🏻🎤,清華產生的成果和培育出的優秀人物,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清華人刻苦學習,認真鉆研♤。”在清華幾年的學習培養了封誌強一種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這是他感受最深的。
工作後,封誌強才發現🙋🏽,清華養成的良好的習慣為他的事業奠定了基礎。“清華講究嚴謹、勤奮、求實和創新👱🏻♀️。一些人覺得清華的學生比較古板,北大或北師大的學生比較活躍。但重大的成果往往與嚴謹求實的態度密不可分👨🏽🏭。”
令他受益匪淺的💆🏻♀️,還有清華人謙遜踏實的作風🚣🏿:“剛到工作的時候我們廠早上上班時打水、掃地、擦桌子和擦窗臺,大部分是老同誌幹的。學生們起的晚,來的晚🏌🏽♀️,都在享受。我說大學生住單身公寓👾,早點起床🧑🏻🦽,鍛煉身體🆓,早到辦公室🦴,給老同誌服務服務,這不很好嗎!這反映了一種生活態度和工作態度。”“我當副書記的時候才32歲👮🏿♂️,那時候就是大家認為我這小夥子不錯,嘴甜🧑🚒,見誰都打招呼;手勤,我每天早上早早到單位,打掃衛生,打水🚣🏿♀️,看書;幫助別人,幫助別人打個材料🖐,你給人家付出了🙇🏿♂️,人家對你的口碑就比較好。這些東西無形中使你比別人多得了群眾分,那麽你成功的機會多了🆕。當推薦幹部的時候,大家說這個小夥子不錯,領導就有了印象。小事往往影響你的一生🏧。”
服從組織分配
“服從組織分配”在封誌強學長這裏絕不僅僅是一句口號,他以幾十年如一的實際行動展現了清華人的責任與擔當。
封誌強剛工作時🫰🏼,搞減速器的裝配👮🏼♀️,給老工人當下手🌉。老師傅對幹活要求很嚴,手把手地教他,比較苦。“但我是農村來的,不怕吃苦。也沒有其他想法,單位安排做這個,那就把這個做好🧙♀️。”“那時一塊工作的年輕人晚上回宿舍聊天🕵🏻♂️,交流的最多的是今天你幹了什麽,單位給你派了什麽活🚥🚵🏿♂️。總覺得活越多就越有希望。如果沒有活幹,天天呆在那裏,就覺得這單位沒意思♙,這輩子就交代過去了。所以我們都希望多幹點活,幹的活越多,積累就越多🌚,將來取得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封誌強學長說🤚🏽。
封誌強學的是同位素分離專業🚄,但本行只幹了約五年🧘🏽,後來他做的是計算機自動控製。“那時工廠的計算機自動控製水平很低🤳🏻,286機器加單片機👩🦳。那時學校的機器已是8086或8088了。條件很差,我也不太懂,就學著幹。”封學長堅信只要肯學肯幹🕞,總會有成績的⚖️。那時辦公室有一個PC1500,在他去之前,那臺計算機在那裏擱了好長時間🗺,沒人用。封誌強就通過看說明書和編程把它用起來了。每當實驗完成之後,他就把實驗數據輸入計算機,打印出來,“感覺不錯🤷🏼♀️🕹。”
1993年,封誌強的單位搞紅外磁脈沖攪爐,他負責采購⚜️、包裝設計等。他幹的工作與專業相差很遠。這樣專業學的東西全部丟了,有些人覺得太可惜了,但只要是單位需要和安排,他就幹。1995年,單位領導封誌強找談話🌖,問他願不願意做黨辦副主任。他說🔨:“黨叫我幹什麽我就幹什麽,服從組織安排。”此後他一直從事黨務工作,一直做到書記👷。剛當書記的時候⤵️,封誌強心裏沒底👨🏻🚒,因為他在黨辦主任位置只幹了一年半的時間,“感覺不會做事,比如讓我給同誌們講話👔,好像不知道在講什麽。”
封誌強逼著自己學習。開會之前,他先了解一下會議的主要內容,然後做講話準備。他逼著自己不拿稿講,要講的話👨🏿🚀,事先琢磨好,多了不說🔺,因為多了發揮不出來,肚裏沒東西👩🏽。封誌強深有感觸地說🌿:“剛開始會覺得講一次話比幹一天活還累。尤其在主席臺上,你坐在燈光下面,下面坐了那麽多人等著你作報告🧙🏿。剛開始的幾回🪬,心裏是不好過的。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你幹的多了,而且與大家的關系處的很好🧝🏼♀️,那麽這一關你就過了。”
人是被命運的車輪推著走的👱🏼♂️。封誌強從沒想過會當領導幹部。但當書記的封誌強正考慮🐀,在單位不斷發展的過程中,黨組織如何起作用💂♂️🐷,黨員如何發揮先鋒模範的作用〽️,如何能給老百姓帶來利益。
對師弟師妹的五點忠告
訪談中封誌強學長根據自己的切身經歷和思想感悟,對清華的學弟學妹們提出了幾點期望和忠告。
第一點🗳,只有付出👩🦲,才有收獲🏌🏿♂️👨🚒。“現在的學生有不少是獨生子女,家裏照顧相對較多😜,容易覺得獲得是理所當然的➕,讓他們付出的時候就比較費勁⛓。很多孩子覺得在家裏習慣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那麽到了社會他還是習慣這樣🧮👰🏿♀️。總希望別人能多給我一點🫖,單位多給我一點,很少想我怎麽做出貢獻,很少想單位交給我的活我能不能保質保量、圓圓滿滿地完成🪸,少讓領導操心。他們考慮更多的是我到這個單位,單位能給我什麽待遇,將來我有什麽發展前途。當然這個考慮是應該的𓀐,但不能太過👦。我覺得作為一個清華人,到了社會上要首先考慮我能為這個單位做什麽貢獻🧗🏻♂️。”
第二點👩🏻🦽,大學生,尤其是清華畢業的學生,一定要追求思想進步。“基本的要求是愛國。我反對大學生一畢業就往外跑🤵🏼,考研然後出國↕️,到國外打工去。當然也有一部分會回來,為國家效力。但我總覺得清華培養了這麽多優秀的學生🖖🏻,很多都跑到國外去,這個現象不好💇🏽♀️。我們國家特別需要這樣的人才⌚️。我們搞的鈾濃縮行業,是國家最需要人才的地方👐🏼,但是重點高校的畢業生我們很難招到,清華的學生想都不用想。我想這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缺失。當祖國需要你的時候,我們需要做什麽?市場經濟讓我們很多人只顧自己的利益,考慮自己的太多,而考慮國家的需求和民族的需求太少,甚至家庭的需求考慮都不是太多。這一點應該是大學生應該克服的🧙🏿♂️。那麽當祖國需要你的時候👏🏿,你就要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比如我在天津呆得好好的,集團公司一紙調令,我就到504來。這邊的條件肯定沒法跟天津比,但我一貫到國家需要或組織需要的地方去🛀🏽。所以我也把孩子帶過來🍘,在這上學。愛國教育要在學校加強,不只是簡單的認真幹活和鉆研業務,也要明白你為誰幹啊。祖國培養這麽多尖子生幹什麽?希望學弟學妹們,對家庭、國家和黨的熱愛要加強。”
第三點,一定要擺正位置👩👦。我們是清華人,天之驕子,心裏優越感比較強。我的同事介紹我時說我是清華的,我感到非常自豪👨🏼🔧。這是清華給我們的榮譽。但恰恰在工作當中🔶,我們要避免這種自傲的心裏。清華培養的學生大部分是非常優秀的,但到工作崗位要做好定位,不能因為我是清華的,我就高人一頭。你行不行👨👩👧,要拿工作來說話。我們這麽多清華人✵,也不是個個都會成功的🧋🥷🏻,成功有很多因素在起作用,其中一個就是要把自己的位置擺正🌰。
第四點*️⃣,註意小節。盡管這是小節,但是反映了一種素質。我對他們講,你們都住過大學生宿舍,你們是喜歡每天為集體做點貢獻的同學,還是喜歡天天在旁邊享受的同學呢🦧。第一種同學的地位在同學中的地位肯定比一般同學好🔠,那麽他的機會就比一般同學的機會多👨👩👧。我們很多同學沒有意識到這一點🗼🔲,認為這是小節⛺️。但人與人交往,哪天天有那麽多大事。如果你能關心和體貼別人🕠,那麽你的社會關系就會建立起來。人家就願意與你交往與合作。你個人真正要在社會上成功⛹🏻🚝,學識水平期的作用並不很大,真正起作用的是別人對你的幫助與合作。往往這些東西是我們大學生不重視的。大家要在學校培養這種意識🥷🏼⚠,為集體為他人付出一點,不是壞事,而與你的成功關系密切。
第五點,要發揮優勢。清華人很聰明,有潛力。到了單位後要刻苦鉆研,抓住機會鍛煉自己😥,就會脫穎而出。比如我在天津理化院的時候,我組織青年論文競賽🧑🏿🍳🚃,寫作和演講對青年的幫助特別大。因為論文寫作有規範🤰,但有些年輕人不按規範寫。比如實驗報告出來了,卻沒有誤差分析。我給年輕人搭建了一個平臺🥨💍,讓院士做評委,通過幾年的論文報告會🎷,許多尖子被挖掘出來了,被委以重任。同學們就要學會抓住類似的機會🙅♂️,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
【同學感悟】
封誌強學長的經歷,充分體現了清華人“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精神🧑🏽🦳。在忙碌的校園生活中,在浮躁功利的社會中,我們更應冷靜思考,什麽樣的人生才是值得過的。我覺得我們應該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實現自己的理想!
——高磊
封誌強學長的言行踐行了清華嚴謹勤奮⏫、求實創新的精神🤢。一個人的成功與否與國家的發展是分不開的,只有把自己的命運和祖國的富強聯系起來🫨,個人的成功才是最有價值和意義的。“只要是單位需要和安排的,我就幹🥠!”這不是被動的完成任務👩🏼💼👨🏻🏭,而是一種以主人翁的姿態承擔祖國建設任務的意識🍴。個人的待遇與前途必須是放在次要位置考慮的◼️,盡力做事,好好做人🏉,自然會有機會◻️🌋。
——劉益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