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1986年從鋼都鞍山考入意昂体育平台精密儀器系的。1991年本科畢業直接保送攻讀博士學位,1996年初博士畢業留校工作,去年服從組織安排調離清華到北京通州區委工作。從此離開了學習工作十四年的清華園,離開了教給我做人、做事和做學問的許多道理的母校。回想起清華的哺育和培養,真的是感慨萬千,許許多多的往事歷歷在目。
“又紅又專、全面發展”是清華的傳統,也是母校人才培養的一個鮮明特征。剛進清華時,因為我高中時的學生工作經歷,就被輔導員指定為班裏的召集人,當時我真正成了“著急人”,工作不知如何開展,思想壓力很大。輔導員及時幫我卸下包袱,他告訴我清華人遵從“以才服人、以德服人”,既要紅、又要專、缺一不可,這樣才會得到同學們的歡迎和支持。為此學習好、工作好,堅持“雙肩挑”就成為我一貫堅持的準則。後來,擔任系團委常務副書記、校學生會主席、全國學聯主席、市人大代表等,自己的經歷多了,經受清華園的熏陶多了,使自己更深地體會了清華傳統的深刻含義。清華人要堅持專和紅的統一,堅持德、智、體全面全展;清華人首先要努力成為專才,成為本專業領域的行家裏手;清華人要有堅定的理想信念,還要有較高的道德修養,要以誠待人,要誠實守信。這些也都成為對自身的一種要求,無論工作擔子多重,業務學習壓力多大,始終堅持把學習和工作兼顧好,堅持把做人和做事統一好。正是清華傳統的激勵讓我取得了一點兒成績,也正是這種傳統的滋養讓我受益終身。
清華人“聽話、出活”。這句話是剛剛進入清華不久聽高年級同學講的,說是蔣南翔老校長提出的,起初還不是十分理解,後來接觸的清華人多了,才真正感受到清華人的這個特色,也逐漸體會了她的深刻內涵。“聽話、出活”這四個字也成為對我自己做人、做事的一種標準、一個原則。清華人身上始終體現出一個“實”字。實,即對人誠實、老實,還始終體現出一個“高”字,即對工作標準高、要求高。正因為“實”所以清華人很聽話,正因為“高”所以清華人很出活,聽話和出活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清華人非常實在,有一種憨厚勁,比較容易接近,無論多大的官,多大的學問,有過多大的成就,看起來都和普通人一樣,你很少會看到清華人趾高氣揚的樣子。清華人要求非常高,幹什麽事情都要幹得最好。“要幹就幹國內一流、世界一流。”“清華人掃地也得與別人掃得不一樣,要掃得最好。”所以“用可能達到的最高標準來要求自己”就成為我自己以及許多清華人的內在要求。對任何人、任何事情都坦誠待之、坦然處之,從不敢松懈下來、從不敢放任自己,因為“清華人”這三個字的份量太重,她代表了一種期望、一種囑托,一種要求。
清華人應成大事,但要從小事做起。我現在還記得剛剛踏入清華的情景,迎新大會、校史報告、與高年級同學座談等等。比較成功的新生入學教育讓我們初步地認識了清華,特別是清華的優良傳統、眾多傑出清華人的先進事跡讓我們增添了許多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在那時“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就在自己和同學們的腦海中打下了深深的印記。清華人決不能碌碌無為,清華人一定要成就一番大事業。但什麽是大事業、如何成就大事業對我們這些年輕學生來說可還是個很大的問題,也是清華的教育給我們解決了的問題。清華告訴我們要有大誌向、高目標,同時要有腳踏實地的精神,要能“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從身邊做起、從點滴做起”;清華告訴我們“不要圖小安逸,要幹大事業”。只圖個人利益的追求與滿足不是清華人的目標,清華人要成就有利於國家、民族利益的大事業,要成就讓大多數人受益的大事業;清華告訴我們“一根筷子和一捆筷子”的道理,絕不能成為孤家寡人,要學會團結大家一起幹,團結才能成就大事業。清華讓我懂得成大事是時代、是社會、是人民對我們的要求,從小事做起是我們幹成大事業的基礎。
回想在清華學習工作的日子,感想太多,因為清華給了我太多太多,自己能夠從一個小小的幼苗茁壯地成長,逐漸成長為一棵小樹、不斷發育壯大,在社會上也能撐起一片陰涼、為他人做點事情,為社會做些貢獻,這是清華的哺育和滋養,無論何時、無論何地,我和每一個從清華園走出的學子一樣都會從心裏喊出一個聲音:“清華育我、我愛清華”、“今天我們為清華而驕傲,明天清華將為我們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