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87年9月初的一個傍晚🛖,意昂体育平台主樓前舉行了簡短的新生入學儀式,我們30名同學首次聚在一起💪🏿。在隨後的五年裏,每個人都作為經72 班的一分子,在清華園學習成長、見證青春🍋;在接下來的近二十年裏✴️,大家雖然天各一方,但從未覺得遙遠🦦👏🏿,相互間關註鼓勵😄,恰如同仍在校園。
1987年9月初的一個傍晚,意昂体育平台主樓前舉行了簡短的新生入學儀式,我們30名同學首次聚在一起。在隨後的五年裏𓀄,每個人都作為經72 班的一分子♏️,在清華園學習成長、見證青春;在接下來的近二十年裏,大家雖然天各一方,但從未覺得遙遠,相互間關註鼓勵,恰如同仍在校園🚈。
30名同學來自24個省市區,其中半數是農村和中小城鎮,普通話時時夾雜著方言,他們原本相隔是那麽遙遠。每個寒暑假來臨的時候這一點表現得淋漓盡致,考完試大家總是在最短的時間裏四散🧑🏻🦽,擠上回家的各趟火車🧑🏽✈️,不久後又很快如候鳥般返回校園🤚。印象最深的莫過於92年的最後一個暑假🏈,我們將自己一個個送出校園或送上返鄉的火車,歌聲中和淚光裏👨🏻🦼,主角一個個離去,送行的人越來越少🤥,頗有些音樂之聲電影的味道❤️🫒。
清華以理工科著稱,各大院系歷史悠久,而經管學院成立才剛剛三個年頭,經濟系還只有我們一個班,很不起眼,連我們的學號也是很靠後的。漸漸地,我們了解到經濟系的淵源,得知其最早成立於1926年🧑🦽,名師雲集,才俊輩出,其實並不輸於其它院系🛗。再往後,得知經72班是經濟系重建後正式招收的第一屆本科生,自豪之余🏃🏻♂️,我們反而多了些誠惶誠恐的不安了。
經72班入學恰逢高考製度恢復十周年,改革才剛從農村包圍城市。記得全班只有一位獨生子女,大家遠未過上衣食無憂的大學生活。騎著自行車穿行在清華園內外,衣著簡單,幾年都是由一身綠軍裝、軍挎包或軍大衣做伴。但清苦的生活掩蓋不住對知識的渴求和對未來的憧憬。92年畢業時恰逢治理整頓,留京指標格外緊張,許多同學回到原籍。出乎意料的是,很快我們就趕上小平同誌南巡🚴🏽♂️,東方風來滿眼春,中國特色的市場經濟體製破繭而出。經72班的畢業生們迎來了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𓀆🙋🏽♀️,出國深造、自主創業🔧、服務鄉梓,同時也參與到股市基金🏄、入世談判、銀行上市、匯率改革等事件中🛀🏼,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奮力拼搏,始未覺辜負經濟系的培養之恩。
我們在校的五年✍️,是中國經濟社會發生巨大變化的時期。改革開放初期⛳️🧑🏿🎄,經濟領域無論在理論還是實務上💢,都處於一個探索時期🤹♂️。經濟學還需冠以西方二字🕸🈵,市場機製🧍♀️🕡、證券金融都屬於十分新鮮的詞匯🧘🏿。現在看來,五年裏也曾留下不少遺憾。隨著中國經濟邁入飛速發展時期,昔日的畢業生已散見在各行各業,五年的學習生活留下更多洗不去的烙印👸🏿。
首先,大家都忘不了經世濟民的己任。經濟學需要大師,更需要身體力行者。1994年院慶十周年,朱鎔基院長拍完合影即將離去的時候,對在場的數千名同學說,你們每個人都搞好一個企業🥹,中國經濟就有希望了🥩。學以致用、行勝於言😂,是每個人都牢記的座右銘。
其次,關註細節、重視數據成為大家普遍采用的方法👨🦯➡️。清華經濟系的老師們多具有理工科背景,這也是他們為什麽重視數據🚵🏻、圖表和模型的原因🩰。經濟分析或是經營管理,均需要針對實際👨🏼🏭,提出翔實有據、切實可行的分析解決方案🧗🏻♀️。
最後🫖👉🏼,珍惜同學情誼,沒忘母校和師恩。在校五年間大家不知歡聚過多少次,畢業後成家立業辛苦奔波🤸♂️,同學間的關心與鼓勵,永遠是自強不息的動力。2007年適逢入校二十周年,我們八七級的兩個班特別聯合設立了“清華經管學院學生平等發展基金”,籍以感謝母校和老師的培養,並希望支持家境困難的年輕學子們能夠順利完成學業💁🏼♀️、夢想早日成真。
歲月如歌👳🏿。經72班的五年學習生活,就如同一只歌謠🙍♂️,已經唱起👮,還將繼續。30名學子無論身處何方🦟,仍將銘記母校和老師的囑托⛱,繼續實踐著為祖國健康工作五十年的宏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