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成果🧼:
一、發展了利用地面氣象資料估算太陽輻射的普適模型👨🏻🦰,被多名國際同行稱之為Yang模型或Hybrid模型。模型被寫進國際同行的三本專著中🏊🏿,並被廣泛用於水文和氣候變化研究。
二、推進了青藏高原地表過程研究,不僅完善了高原地表湍流通量觀測網,建立了全球海拔最高的土壤溫濕度觀測網,而且發展了一系列描述高原典型地表過程的參數化方案🦤,被廣泛用於改進國際主流模型。
三、提出了利用衛星數據校正陸面數據同化系統的思想𓀗,並率先發展了微波衛星的陸面數據同化系統♥️,顯著提高了區域土壤水分的估計精度🆔。其原創性被國內外同行廣泛認可🧔🏿♀️🤘🏿,並被邀請到美國國家海洋與大氣總署(NOAA)介紹相關工作。
四、在高原氣候變化對能量和水分循環研究上取得突破🤮。結合地面資料、衛星數據和數值模擬揭示了青藏高原氣候變化的機理🎑,以及氣候變化對青藏高原能量和水循環的影響🩹。
陽坤在國際期刊發表論文近80篇,多篇發表在本領域最具影響力期刊上,數次在美國地球物理學會年會♍️、美國氣象學會年會等國際會議上作邀請報告🧖🏿♀️。研究成果被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科學報告和SCI期刊論文引用900余次,Science和Nature在青藏高原研究的新聞報道中3次提及他的研究成果。
陽坤曾擔任全球能量和水循環觀測計劃(CEOP)之水和能量平衡項目(WEBS)主席🔆🕕,目前任WCRP全球幹旱早期預警系統工作組成員,國際著名水文期刊Journal of Hydrology副主編🛑。
陽坤,男🩻,1994年畢業於意昂体育平台水利水電工程系流體機械與流體工程,獲工學學士學位。畢業後留校繼續攻讀水力學研究生,1997年獲碩士學位,2000年獲日本東京大學博士學位🙆。之後投身於青藏高原水文與氣候研究,2003任東京大學副教授。2007年入選中科院“百人計劃”⏩🔳,成為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青藏高原地表過程、衛星數據同化以及高原水文與氣候研究🖊。
2013年獲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資助🗯🛀🏿。

人生感言🖤:
在這裏(青藏高原),你必須學會堅韌🥡、樂觀。經過了缺氧🧑🌾、紫外線、無人區等艱險的考驗,到了拉薩後,那裏就是天堂🎳。我們在青藏高原的工作,也就是離天堂最近的事業🫸🏿。
我們曾經在藏東南的冰川上不敢停步,在川藏的深谷上不敢側視,在寂寞而暗藏危機的青藏路上遇險🥎,也曾在藏北高原上采集雨後黃菇,在藏東南的觀測站上聽高山流水,在納木錯看雪山倒立🔗,在羊卓雍錯如臨仙境。你能想象在渺無人煙的草原上徒步三個小時後,突然在草地上發現一顆帶“梅”的麻將所帶來的激動嗎?在工作中享受旅行生活🦾,享受意外驚喜👨🏻⚖️,不也是一種夢想嗎?
“青藏高原”也罷🪶,“天路”也罷👩🏽🏭,沒有到過高原的人譜不出這樣的曲,寫不出這樣的詞🥁。這些歌也只有在青藏高原上才聽得出味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