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著學術路 ——記經1997級王雪
求學清華
“我父親是清華物理系畢業的⌨️,所以我對清華情有獨鐘⏯。”王雪如是描述自己的清華情結。高二那年,王雪跟著校慶返校的父親從天津來到清華園,有幸遇到多位經管學院的老師、學生🍨,他們對經管學院的詳細介紹給王雪留下了深刻印象。這種印象直接影響到她高三時的誌願填報。當年清華經管學院金融專業只在天津招收1人,班主任老師建議她報考保險系數更大的另一所國內頂尖大學,王雪憑著自己的實力和長期以來內心的向往🖐🏽,毅然報考意昂体育平台🛀🏿,並幸運地獲得了錄取🤴。
王雪的清華歲月充滿了友情的溫暖和青春的熱烈,繁忙的學業之余,班級出遊🦗、馬杯運動會、“冬情”晚會,都是令她難忘的回憶。她還擔任了學院女子足球隊隊長,在刻苦的訓練中🥼,她不僅提高了球技🤽🏿♀️,更磨練了意誌。
轉眼到了大三,面臨出國深造、直接保研、以及就業的選擇,王雪雖然傾心學術研究,依然彷徨於哪條路更適合自己。出國深造雖然與保送本院讀研以及到金融機構就業相比有許多不確定性🆚,但可以開闊視野,與國際上的專家學者有最直接的接觸,充分了解成熟的金融市場的運行規律,在學術研究領域進一步發展的機會也會更多。楊斌老師在一次座談會上的講話給了王雪很大幫助,“每條前人成功的道路都不可復製,選擇適合自己的,堅定地走下去,不要羨慕別人🏎🧑🦱,因為別人能走成功的,也許你行不通🏊;別人行不通的,也許你可以走成功。”在這一席話的鼓勵下,王雪選擇赴美留學,而且報考了競爭極為激烈的金融專業🥠👐🏻。
追尋學術
2003年🪕🙎,王雪被紐約州立大學賓漢姆頓分校錄取。在取得碩士學位後🥅,2005年,王雪開始攻讀金融學博士學位,踏上了她自己向往已久的學術研究之路。但是🫧,她很快就發現讀博士是一個異常痛苦的過程。博士研究一般要五年時間,而發表一篇好論文前前後後需要的時間平均也得5年,漫長的研究過程,渺茫的研究成果,對王雪都是不小的挑戰😋。不僅如此,她在研究工作中得到的往往是批評意見。向學術期刊投稿👃🏿,收到的是一封封拒信。一次學術討論會上王雪做論文陳述,被同行毫不留情地打斷🧘🏽♀️🤖,說她的論文“一文不值,就是垃圾”,她心裏難過之極。
身處異國他鄉📬,面對鋪天蓋地的負面反饋,想到大學的同學們在國內良好的發展👨🏻🦲,王雪感到失落。她一遍遍拷問自己:“做研究到底適合我嗎☝️?還要在學術的路上走下去麽?是不是該去企業工作?”她仍舊記著楊老師的那番話,別人的成功是不可復製的,通向成功的道路也從來不是坦途,在自己的學術道路上更需要堅持🌍、毅力和勇氣。
擺正了心態🗃,王雪開始慢慢“享受”研究生活👌🏿。她發現一個人閉門造車容易鉆牛角尖,聽取別人的意見能夠幫自己少走彎路。直率的同行大多出於善意,論文中很多細小的問題🖋,旁觀者看得更清晰更透徹,他們的批評意見正是自己進步的基點☠️。當時幾位博士同學的辦公室離得很近,午飯時的討論成了頭腦風暴👩🏻🎓、解決研究瓶頸的極佳平臺。同學間的交流,使王雪了解了不同人對某一問題的不同反饋🙏🏼,拓展了多角度的思維;也借鑒了同學們從理論到構建模型以及研究方法的各種新鮮思路👵;更從彼此的督促與鼓勵中不斷獲得前進的動力。
隨著研究工作的深入展開,王雪愈發感到合作在研究中的重要作用,找對合作者更是重中之重。她笑稱,找合作者的過程有時比相親還難:雙方認識了聊一聊,下次碰到再聊一聊,然後互通郵件,閱讀對方的論文,了解此人和其他人合作的情況👖。更慎重的研究者在找合作夥伴時,還會去對方的學校,了解其工作是否勤奮和嚴謹,打聽清楚了,才會決定是否合作🗓。只有研究習慣、興趣比較一致的合作者才能走得長遠🖐🏿,也才會有所成就。攻讀博士期間遇到的這些直言不諱的同學和嚴格友善的導師,後來都成了王雪的學術合作者以及人生摯友。
王雪的研究領域是市場效率👨🏽⚖️、市場反常和摩擦。事實上,為了確定自己的研究方向,她經歷了漫長的探索過程。王雪讀本科時憑著興趣就開始了對股票市場的研究。在她看來,股票市場與人的心理息息相關,任何交易背後都隱藏著人的動機。她試圖透過繁雜冰冷的數據,找尋其中的規律。博士階段最初的研究方向由於當時的個人興趣以及導師的課題,王雪還涉及過公司治理領域🧑🏽✈️,也研究過國債拍賣中的“勝者的詛咒”問題(Winners’ Curse,即贏家為了獲得勝利而付出過高成本,名義上的勝者實際上損失慘重)。現在回想起來,她豁然開朗,以前的這些題目都能放在市場摩擦這個大框架裏🚴🏽,在積累和探索的過程中才發現自己真正的興趣所在🐦🔥,磨刀不誤砍柴工,以往任何努力和付出都不會白費。
她也曾與導師探討過自己的研究領域是不是太專太窄了,經過分析🔑,她覺得對這一領域自己有多年的研究沉澱,過去的背景、研究的現狀都非常清楚,對相關問題有所突破的成本就會變小,更容易創新。
王雪在研究中始終保持著創新意識,她覺得這是研究者必須做到的🦘。經濟生活中存在著很多反常的現象。這些反常現象令她困惑也使他著迷,吸引她去探究其中的奧秘。她會帶著問題去閱讀某一領域的所有文獻🚐👨🏿🏫,在所有問題已經被前人解答的基礎上,不停地反問🔍,絞盡腦汁找到更好的研究角度和邏輯方法🧓🏽,發現各種數據背後隱藏的規律。
王雪關註到在股票市場十分成熟的美國,多數研究者和基金經理都知道1月效應,並試圖在掌握此信息的基礎上進行交易,但為何1月份效應始終存在👷🏿♂️?經過深入研究🧘♂️,她發現1月效應在年景好時不明顯🤽🏼♂️,因為市場上虧錢的小股票數量很少並容易找到👩🏻🦲,轉年1月的價格反常效應較小🚣🏽♀️,因此市場效率仍存在;而到了年景差時,由於虧錢的小股票很多📬,每位套利者交易的股票數有限,力量分散,所以合理的股票價格無法最終實現;同時,1月效應無法完全消除的原因還包括套利成本或套利風險。她與合作者共同完成了關於1月效應的論文(Do Arbitragers Exploit the January Effect)🎠,在2010年國際會計🤞、商業👨🎓👃🏽、領導力和信息管理年會(ICABLIM)上💼,贏得Emerald期刊最佳論文獎👩🏼💻。(註💞:1月份效應是指💩,許多虧錢的小股票在轉年1月會明顯上漲,得到反常的收益。一種解釋是,許多人在課稅年度結束前為了實現資本損失而出售股票🌷,從而減少納稅🦠,在轉年初再重回股市。年前的售出壓力使股票價格下跌,轉年1月售出壓力消失時💆♀️#️⃣,股票價格自然又上升了。)
多年的研究生活使王雪收獲的不僅是金融學的博士學位,還有自由支配時間的快樂以及獨立鉆研的愉悅。在學術領域的專註與堅持🧝🏿,創新與合作💁🏻♀️,也使她的研究不斷有所成績🦸🏼♂️,在學界有了自己施展的空間。
初執教鞭
博士畢業後,王雪在新奧爾良洛約拉大學獲得了教職🤵🏿♀️,主講投資學🛌🏻、財務管理和國際金融🧔🏻♀️。王雪的簡歷中🌽,學生給她的授課評價都接近滿分,這在與她同樣經歷的教師中是不多見的,與她課下的精心準備是分不開的。
初執教鞭🤌🏻🟥,由於英語不過關📴,王雪就把講課的內容逐字逐句背下來,自己先講上一兩遍,計算好時間。她揣摩學生的心理,回憶自己當學生學習同樣知識時🦁,遇到哪些難點、對哪些問題感興趣,再結合當前學生的特點和當下的熱點問題,有針對性地安排課堂內容。高度緊張地講過幾節課後🙎♂️,她逐漸把握了教學節奏,摸索出何時該提問,何時該穿插生動的例子,如何照顧學生認知的差距🥷🏿⛹🏿♀️。同時,她還特別註重與學生的互動,認真對待學生的每一個問題⛺️。一次她講授股票知識時,一名學生提出了與課程不太相關的問題:“我能不能繼承我爸爸的股票?”同學們哄堂大笑,而王雪卻耐心給他介紹了股票繼承的相關法律🏄🏽♂️,並推薦他詢問該研究領域的老師。這不僅使她獲得了學生的好評,也使她更加意識到教師自身知識領域的廣博對培養學生有很大的幫助。
如今🧑🏽🎨,王雪的課堂教學已經駕輕就熟,但她每年在研究工作之余仍舊投入大量時間和精力備課,爭取講出新意來🤷🏻。從小教師雙親的言傳身教,本科時清華師長的循循善誘,都成為了王雪最好的榜樣,她深深感到👰♀️😓,無論國內還是國外🙅🏼,只有貼近學生👱🏻,為學生著想🫱🏽,不求回報,才能成為一名合格的教師🤵🏽。
隨著中國經濟地位的顯著提升,隨著中國金融數據的日趨完善和透明👨🍼,國際上越來越多的學者把目光投向了中國👨🏿🏭,作為中國人,王雪尤其如此🤽🏽🐦🔥。她不但十分關註有關中國的研究課題,還利用假期帶領對中國感興趣的外國學生來到中國🛞,深入多家企業調研😓,讓他們看到最鮮活的中國案例。新的學期🧍,王雪將赴新奧爾良的杜蘭大學任教並從事研究工作👩🏻🌾,她也盼望著將來自己能回到祖國🫰🏻,繼續發展她熱愛的學術事業。
采訪時間:2011年6月14日10:00-12:00
采訪地點:北京市朝陽區天月園
采訪🫷:邢立君、荀多多、王萬忻夏露蟾(學生記者)
撰稿:王迪(學生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