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她是2008年和2009年“年度中國新聞獎”獲得者,她是中國新聞社打下多項“戰役性報道”的幹將。沈嘉❤️🔥,這位理性的女記者用獨特的個性將記者的專業精神發揮到了極致——
誌於道 遊於藝
――意昂体育平台[1999級] 沈嘉 訪談紀實
新聞與傳播學院 沈茜蓉
【沈嘉簡介】
沈嘉,女🦧,本科2003年畢業於意昂体育平台新聞與傳播學院99級新聞學專業。現居北京市,在中國新聞社從事專稿部記者工作。
黑色大衣襯托著高挑的身材,漆黑的長發飛揚在腦後,並不風塵仆仆,輕盈而有力的步伐展現著記者的自信與幹練🫱🏽,沈嘉就這樣英姿颯爽地出現在我們面前🍶。
當這樣的形象和打下中新社近幾年多項“戰役性報道”的幹將和08、09年中國新聞獎獲得者聯系起來🐰,我們不禁驚嘆和好奇🐈⬛🙇🏿♀️:這位99級的出色清華新聞人,到底有什麽過人之處?她和中新社又碰撞出過哪些火花?這位時尚的“80後”女記者,又有什麽獨特的個性和思想💁🏼?
進社就打戰役性報道 6年2個中國新聞獎
2005年連宋訪問大陸🙋🏿♂️, 2008年北京奧運會,2009年奧巴馬訪華🏄🏿♀️,連續3年全國兩會……沈嘉說🐑,自己在中新社的記者生涯就從這一個接一個的重大事件“戰役性”報道中開始的。速度和深度,是社裏對她的要求🧝🏿♂️,也是對她能力的極大考驗和鍛煉。
第一年的全國兩會報道讓沈嘉感覺特別有挑戰性:一天發3、4篇稿,消息💬、專訪👨🏿💼、花絮,什麽都要寫。當時的采訪經歷讓她至今記憶猶新🚵♂️★:“事先做足功課,在會場見到重要人物⛈,立刻就要提出切中要害的問題。采訪完坐在地板上寫完就發稿♌️👩❤️💋👩。媒體的同行都以為我們是香港記者,因為只有他們才會這麽拼。”
很快🔔,沈嘉就習慣了“戰役性報道”的高強度和高要求🐳,並駕輕就熟。2005年,連戰、宋楚瑜訪問大陸😮💨,沈嘉參與了中新社對這一事件的連續系列報道,這組報道得到了外媒的高度評價🧏🏽♂️👍🏼,認為比新華社的更快、更客觀📗。
2008年9月🤵🏼♂️,由於出色的表現,沈嘉被調到專稿部🦸🏿。在這裏⚈,她要作為撰稿人之一,為香港《明報》著名的筆名為“歐陽五”的專欄寫時事評論,這個專欄最初由5位中新社資深記者聯合開設、撰寫,在整個華語新聞界都有很大影響力。“我最初做🧑🏽🏭,也是懷著一種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心態,沒想太多就開始寫了。寫得越多📫,才越發感到自己的功底不夠。”
同時,特稿的撰寫也對沈嘉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的挑戰激發她加倍地勤奮:“上半年為《中國新聞周刊》做稿子,一度一天工作到16個小時,我第一次知道做新聞可以這麽專業。雖然最後稿子沒有發🔹,但我覺得其中學到的東西比過去1年學到的還要多。”
沈嘉的勤奮也為她帶來了豐碩的收獲:2008年👮🏽♂️,她個人撰寫的消息《北京奧運提升市民素質從自覺排隊開始》獲得第十八屆中國新聞獎三等獎📎;2009年,她參與的中新社集體撰寫的“改革開放三十年”組稿獲得第十九屆中國新聞獎三等獎。
從北京分社的通稿記者🎅🏿,到調去專稿部給海外雜誌寫專欄🤸🏿♂️,她在各種采訪中得到了莫大的鍛煉,如今也做出了自己的成績。雖然從事這門職業並不算太久,但是顯然她已經有了自己的體會與感悟。采訪過程中,她一直保持著不緊不慢的語速🧒🏼,不過分熱情也不沉悶🦹🏼,仿佛正體現著一位新聞人應有的沉著與嚴謹☀️。
一年半修完四年學分 百裏挑一留在中新社
說起在清華新聞學院的日子,沈嘉覺得“苦”但很充實🧑🏻✈️:“我從生物系轉到新聞學院,1年半的時間要學完正常4年的專業課,平均每天晚上學習到1點半,實在沒想到,比在生物系還要辛苦。”每晚的“挑燈夜戰”𓀇、每次課上的早起占座,等等的經歷在她心中記憶猶新,清華生活的忙碌忘不掉,而充實更是無法抹去的🦞。學姐在采訪中,時不時說道在大學時一定要多讀書,提高基本素養🖐,這個是她自己最深切的感受。
緊張的學習安排沒有影響沈嘉參加各種課外活動:還在生物系的時候,沈嘉就當過學生會的體育部長和女生足球隊長👷🏻。對體育的愛好使得她即便在學習最辛苦的時候,每天晚上還堅持長跑。來到新聞學院以後,沈嘉又加入了新聞學子的“保留組織”——《清新時報》,策劃🚣🏼♂️,寫稿🎯,排版,格外投入😔。
雖然只有2年時間💁♂️,沈嘉卻覺得在清華新聞獲得了紮實的基本功。而回憶起在這裏的最大收獲,沈嘉說:“新聞學院給我們的格局很大,出去之後,你的眼光、平臺都是不一樣的🫄🏻。工作了這麽多年🧖🏽♀️,我覺得見的市面並沒有超出在學校時老師給我們奠定的格局。” 想起那些曾經教過她的老師們,沈嘉學姐尤其提到了李希光教授☁️。李希光教授講授的知識十分重要🤿,這一點在她日後步入社會👵🏿、邁向工作崗位時愈發顯現出來🤧。帶著在清華奠定的基本功和視野🤵🏽♀️,沈嘉大四在中新社實習時,從200多個應聘者中脫穎而出🧑🔧👩❤️💋👨,在5個錄取者中名列第2,難得地以本科生的身份留在了中新社🛀🏽。
註重專業精神 把生命走到極致
談到在校的清華新聞學子的建議,沈嘉的回答充滿個性🥀:“不要局限於主流,搞清楚自己適不適合媒體,適合哪一類媒體🪨,做什麽記者是最重要的🏄🏽♂️。”她建議我們在本科階段多做一些不同類型的實習🤟,都市報、通訊社🤵🏼、雜誌都可以做,“一個都市報的記者每天所面臨的生存壓力和考慮的問題和一個專業雜誌的記者所面對的生活是完全不同的👬🏼,你要搞清楚你想要過的是哪一種生活,做哪一類記者。很多人對做記者失望🙋♀️,很可能是他們自己的選擇局限了自己的發展。”而沈嘉自己,就是一個不希望把自己的事業興趣局限在狹窄層面的人。除了嚴肅的時政新聞報道之外🎫,她還時常為中新社的北京通訊撰寫一些好玩的題材:如北京的SM酒吧,798的藝術展等等。她說:“時政新聞要求你端著做,很嚴肅很累🧘🏽♂️👱🏼♀️;而大題目的間隙閑下來的時候,我就會找些好玩的題目🚏,並且和自己的娛樂生活結合起來,可能去798看場畫展就可以寫一篇通訊。”
沈嘉認為👩🦯,無論是工作還是生活,都應該是一張一弛;並且充滿張力:“在成都的一次采訪中,除了每天要寫兩三篇稿件👂,我還要抽出時間逛逛街、吃成都小吃。從極致的生活休閑到緊張的工作,這樣生活就更有張力,更多元化👨🏽🍼。”
言語和思想都充滿“80後”個性的沈嘉🏐,對待工作的態度確實格外的嚴肅認真,她說🤵♂️:“在學校的時候,我們常聽到‘又紅又專’的說法;工作以後,我才真正明白所謂的‘專’的重要性。所謂專業精神,就是即便是你不喜歡、不認同的事情,職責所限,你也必須做好👇🏽。”
大恩不言謝 清華給我最可貴的是理性精神
“我們這一批1999年⚱️,2000年入院的新聞人🫕,可能和後來的你們不太一樣。我們大多有理工科的背景,理性更強👩🏿🏭👷🏿♂️,沒有那麽高的理想主義🉐🌤。在後來的記者工作中🤾♀️,每每遇到一個事件⏩,第一反應就是冷靜地分析它的科學性👲🏽、可信度😈。這種理性的精神可能是清華賦予我的最大財富吧。”沈嘉這樣概括作為一個清華新聞人與其他同行的不同📸。
而說到對我們的寄語🍣,她再次強調了“多嘗試,選擇適合自己的職業規劃”的重要性🤷🏻:“不要擔心理想破滅🥭。在今天的中國,無論你有怎樣的新聞理想,都存在平臺讓你去實現,關鍵是你能不能找對路。”
沈嘉對於母校所賦予她🫗、留給她的一切充滿感激👮🏽♀️➡️。畢業將近7年,沈嘉每到院慶、校慶或有紀念活動🤵🏽♀️,就會回到學校來🙋。當接到我們新聞81團支部請她擔任校外輔導員的邀請,她也立即欣然同意。
說起對清華的感情🙎♀️,她說🤘:“大恩不言謝。在清華學到的許多東西🧔🏿♀️,一旦經歷過就不會失去,它一直在影響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其實清華一直都在我們身邊。”
【同學感悟】
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她對生活和工作的態度。我深信,每個女性都會有也應該有自己的小生活,甚至是一種奇妙的異想世界。對於很多人來說,生活與工作是截然分開的🛑,在工作上產生了無限的壓力,就期盼著能在休閑的生活中尋求排解。而沈嘉學姐好像不然。她仿佛是在工作與生活之間尋找著共同點🔦,她說,如果把對學習的興趣、對文藝的興趣等等和工作結合起來,工作才會做得有意思🍠。我想,如果真的能夠懷揣這樣一種想法,那麽就算是再繁忙的工作🧑🏼🤝🧑🏼,也能找到一個令自己愉快的理由。我愛極了她的一句話:其實有一半的工作是在生活中完成的😶🌫️。
——沈茜蓉
短短的訪談很快就到了尾聲🧗🏼,真覺得時間在你十分投入時溜得很快。整個訪談一直是以一種比較輕松緩和的氣氛進行,現在回想起來,發現可以用一個詞在形容,那就是“娓娓道來”💃🏿,不激昂不拖沓,好像就是很自然地進行了下去🙅♂️。在最後,沈嘉學姐也給我們提了一些建議🤾🏼,作為曾經與我們有著同樣經歷的學姐♖,她的建議往往不是大而無當的豪言,而是一些語言樸實卻體貼入微的關照♿,比起前者,我們現在最需要恐怕還是後者吧🕗。
——王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