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屆本科畢業典禮 劉旋/攝
不知不覺間,時間進入2017年,我們已經畢業十年了,2003級(2003-2007)的小夥伴們即將迎來屬於自己的第一個秩年返校日。
2003級的“一團火”散做“滿天星”已經十年了,過了而立之年,成家立業,結婚生子,在各自的領域打拼一片天地,當年的“小鮮肉”已經逐漸開始向“老臘肉”邁進了,三字班的同學們,你們如今在何方?過得還好嗎?

2003級開學典禮
你是否還記得,給我們傳道授業解惑的師長們,扈誌明老師的微積分、葛余博老師的概率論、肖傑老師的線性代數、高原寧老師的大學物理、湯榮銘老師的流體力學、範欽珊老師的材料力學、沈光球老師的大學化學、楊小京老師的復變函數……忘不了光球爺爺的抑揚頓挫,忘不了肖傑老師、湯榮銘老師一絲不苟的板書,更忘不了楊小京老師健碩的身材——只不過當時不知道他學不好數學的侄女叫楊冪。如今這些老師,有的還活躍在三尺講臺,有些已經退休了。

藍色西操 王建一/攝
你是否還記得,每年的3000米和引體向上是清華男生的獨特回憶,大學四年我曾經選過8門不同的體育課,包括在老射擊館學射擊、在西體遊泳館學射箭,在綜合體育館學擊劍。十年過去,新的射擊館已經啟用,西操也已經換上最先進的藍色塑膠,正在籌建的北體育館也將為清華學生冰上運動提供新的平臺。咱們畢業那年正好是“為祖國健康工作50年”提出50年,期待到口號提出100年的時候我們可以自豪地回到母校,向母校報告我們已經健康工作50年了。

紫荊公寓 郭海軍/攝
你是否還記得,我們入學時剛剛啟用的紫荊4-13號樓以及隨後啟用的紫荊園、桃李園。剛剛入學那會兒,不能理解十五食堂的麻辣燙究竟是啥美味,為啥會有那麽長的隊伍,後來麻辣燙搬家到桃李園,自己也加入排隊的長龍之中,每次等餐的隊伍幾乎都要排到煎雞蛋窗口。十年後的今天,麻辣香鍋成為校園“新寵”,每次去桃李園吃麻辣燙,看到師傅落寞的神情,心中暗想現在的小同學又有幾個知道當年他們的風光一時。

桃李美食節
還記得清東餐廳的小炒是6:40下課學生的最愛,七食堂的包子是早餐的首選,十五食堂的麻辣燙、十食堂的扣肉、紫荊園四層的小炒都是美好的回憶,如今清東餐廳已經變成小花園,七食堂更名為清芬園後就地重建,已經變成三層了,十五食堂先變成超市、後變成製作豆漿的加工間。隨著“名廚進清華”的舉辦一批又一批新菜品引入,很多當年的美味已經不在,不知舌尖上的清華還能否勾起你往昔的回憶?

六教 郭海軍/攝
你是否還記得,大一那會兒六教嶄新啟用,但不少人進去以後就會轉向兒,始終搞不清ABC區的連通關系。如今一教三層的CAD機房已經不復存在,變成學生科技興趣團隊的活動空間了。三教、四教的小教室還是班級活動最常借用的空間,每年的“挑戰杯”還是亙古不變地在五教進行終審答辯。每天主幹道的自行車流還是潮汐式湧動,每每看到上課時間的車流,就想到大學同學的感慨,“看這陣勢就覺得考上清華也不是啥難事”。

四季校園 張宇/攝
你是否還記得,春日翠綠的情人坡、夏日嫣紅的水木清華、秋日金黃的二校門、冬日潔白的荒島荷塘,留下了很多青春故事與回憶。我們是水木bbs衰落的見證者,也是校內網最早的一批用戶,也目睹了校內網更名為人人網之後的衰落歷程。
2003級的學生在高考前經歷了“非典”,經歷了非典型的高三畢業班生活進入大學,心態更加平和沉穩。大學四年,享受了清華優質的教育資源,第一次嘗試新生研討課,第一次使用第六教學樓。大學畢業以後,同學們在各條戰線默默耕耘,有紮根西藏十年的胡建平,有立誌造出中國大飛機的隋少春,有攜筆從戎的樂焰輝、楚科緯,還有更多在國際學術前沿、在創新創業一線、在祖國四面八方、各條戰線發光發熱的同學們,大家用自己的努力書寫著三字班的故事。

清小華與二校門 張宇/攝
十年一夢,白駒過隙。十年前,我們懷抱著夢想從清華畢業;十年後,我們繼續為著自己的夢想而打拼。回來吧,無論你身在何方,都期待你能在4月的意昂返校日回到春光明媚的清華園——讓我們一起紀念畢業十年,共同回憶往昔在園子裏的美好生活,一起分享過往十年的成長故事。
三生萬物。祝願三字班的同學們首個秩年快樂!期待同學們一起書寫三字班更多、更好的故事,講給更多的人聽。
作者簡介
邴浩,熱能工程系2003級本科生,畢業後留校工作。
圖片來源:意昂体育平台新聞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