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視頻地址:
http://tv.tsinghua.edu.cn/publish/video/10151/2018/20180507111643408903529/20180507111643408903529_.html
尊敬的各位老師、同學,大家好!
首先我要感謝學校和意昂總會給了我這麽大的榮譽。
我是1985到1990年在清華電子工程系讀本科,畢業後又在系裏工作了兩年。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清華意昂。我算不上聰明,在校期間學習成績也一般,走出校園後也沒有做出什麽成就,今天站在這裏真的是慚愧。但我覺得自己非常幸運,趕上了改革開放的時代,在清華接受了最好的五年免費教育,清華七年的經歷及其後續對我的影響是我一生的寶貴財富。
捐贈勵學金、給意昂會做義工,能有機會回饋清華,是我應該做的事情,也是我的榮幸。用“德強”二字命名勵學金,也是希望“厚德載物、自強不息”的清華精神能夠得到傳承。
說到清華精神,我也是近些年才有更深的體會。當年在校期間,我們的重心就是功課和考試,“又紅又專”、“工程師的搖籃”是學校的教導,當時的社會思潮也是紛繁復雜,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並沒有像今天這樣得到重視。清華人到底應該是什麽樣?遇到很多事情,自己也會想,清華畢業生應該怎麽做,不應該做什麽,外人也會說“你們清華人踏實”。在人生的道路上,我走過彎路,也有過挫折。至今,還需要不斷地提醒自己,需要經常反省自己。但我覺得自己還是很幸運,就是這簡單的清華式的提醒,讓我沒有太離譜。
我很願意回清華,也經常回學校轉轉,從東門外的喧囂雜亂、人員車輛川流不息,到大禮堂周邊、水木清華的舒緩和靜謐,人的情緒和心情也放松了許多。我現在覺得,回清華校園就像回到了自己的精神家園,給自己找到了一個心靈的港灣,可以停下來休息一下,給疲憊的身心解解壓,給精神充充電。
新世紀的清華在大力宣揚倡導清華精神,而國家也在大力弘揚優秀的民族精神和傳統文化。我們的學長習近平總書記更是身體力行,提出了“人民有信仰,國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人是要有信仰的,信仰不僅能給自己帶來內心的充實和快樂,在迷茫中指引自己前行的方向,在迷失中幫助審視和糾正自我;更能帶給他人寬容和友善。而人民共同的理想和信念,更是國家發展、民族昌盛最強大的動力源泉。追求信仰就是古人說的“修身”、就是“厚德”的過程,有了“德”,然後才能考慮“齊家治國平天下”。
特殊的歷史機緣造就了清華,我想,自從梁啟超先生提出的“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成為清華的校訓,清華就和國家民族的命運緊緊地綁在了一起。早期的清華學子都接受過多年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和熏陶,無論他們從事什麽職業,哪怕在海外留學工作多年,都很好地堅持和踐行著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和價值觀。他們點點滴滴的言行舉止,匯成了清華的聲望;他們“科學救國、以身許國”的行為,完美地詮釋了清華精神。就像電影《無問西東》裏面的幾位學長,在社會動蕩、局勢混亂的時刻,他們不是沒有迷茫和膽怯,面臨誘惑也不是沒有動搖,但最終是清華精神引領了他們的選擇。如果再聚焦到清華精神中的細節,我個人更喜歡的是:“擔當”和“傳承”。一批批的清華人在國家民族危亡的時刻、在社會動蕩的時刻成為了中流砥柱,一代代的清華人在普通的崗位上從事著平凡的工作,成為了企業和社會的脊梁。
改革開放後國家的大力投入、意昂和社會的支持以及老師和同學的共同努力,讓清華步入了世界一流大學的行列。今天的清華在中國,被視為大學中的領軍者、高等教育的一面旗幟。我想,既然歷史和時代賦予了清華這樣的地位,清華也要有相應的擔當。站在時代前沿,面對紛繁復雜的社會現實和人民大眾寄予的厚望,清華還應該承擔一個特殊的任務,那就是:清華園 - 應該成為安放和滋養民族精神信仰的家園。“厚德載物、自強不息”就是中華民族精神的縮影,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具體展現和傳承;清華不僅要培養工程師、科學家、企業家和政治家,清華更要培養民族精神和社會道德信仰的守護者和傳承人。
從這個意義上說,希望在座的同學們也能對自己有更高的要求,將來走進社會後,真正成為清華精神的踐行者和傳承人。在職業發展上要有所為,更要有所不為。無論是做人還是做事,都要堅守人性中的善和社會良知;在自強不息的奮鬥過程中,要努力成為一個受人尊重的人,要創辦受社會尊敬的企業,更要努力成為一個勇於擔當、無愧於祖國和人民的人。
清華是我的母校,清華園是我的精神家園,大禮堂、水木清華是我心中的聖殿,清華精神就是我的信仰。非常高興有機會和老師同學們分享我的心路歷程,再次借“厚德載物、自強不息”與大家共勉,感恩清華,陪伴一生。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