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溫暖的故事。
清華83級水工32班勵學基金的設立,是為了紀念一位舐犢情深的老師,為了寄托一份30多年不變的同窗情誼,也是為了清華水利人“上善若水”精神的傳承。
當我們找到83級水利系32班的左傳長學長想了解這段故事,他卻一再說,同學們只是盡自己一份心而已,不必宣傳。說起來,這項勵學基金的設置,貌似是一份“無心”之舉,但這背後的故事和情誼,卻讓人動容。2013年,水工32班當年在校時的班主任何德芬老師不幸罹患癌症。班裏的 同學知道後,就商量著一起為老師盡一份心意。同學們自發捐款,為老師籌了近 20萬元用於治療。

何德芬教授夫婦與學生(中為何德芬老師)
“其實我們也知道老師並不一定缺這些錢,主要想表達我們的一份心意。”左學長說。這個班級同學間和師生間的感情之深,令人敬羨。在水工32班的博客裏,同學們將何老師稱為“老師、慈母和摯友”。透過一段段回憶老師的文字,那些值得追憶和感動的往事都躍然紙上。
“1983年秋,剛入學的學子都想念自己的家鄉父母,有的甚至想離開清華回到父母身邊。何老師為他們擦幹眼淚,想方設法聯系他們的父母親人一起作耐心細致的工作,使他們振作精神投入大學的學習生活中。
記得1983年中秋佳節,何老師推著自行車 從家裏帶來餃子面餡,和全班30多位同學歡聚包餃子,這是多麽大的工程啊!師生們像一大家人,有以何老師為中心幹活的,有在走廊裏說笑唱鬧的,不時到清華13號樓102號宿舍廚房看看包好的餃子,咽一咽口水,又不好意思地退出來。工程過半,何老師下令開火下餃子,大家高興啊!第一鍋下的餃子比煮餃子的水還多,餃子開口生氣了,大家見勢不妙趕緊出手打撈,吃的很香,無論生熟。何老師高興地笑了,就像慈祥的母親。
畢業20年校慶重返母校,大多數水工32班同學像長大的孩子又坐在何老師身邊,把各自工作生活的事情向親人暢談。大家決定水工32每年全班聚會一次。 轉眼又接近十年,水工32的同學都遵守著這個約定,每年一聚就像回家過年看親人,可是創建這家的媽媽卻走了,孩子們有理由相信:母親仍在清華園向著她的學子們微笑,因為她為她建造的水工32之家而驕傲!”
……
一段段文字,訴說著一份份思念,一份份真摯的情誼。2013年底,何老師病重不治,不幸去世。逝世前,她特意叮囑老伴、同在清華水利系執教的彭守拙教授,一定要將水工32班捐款的余款還給班集體,由同學們自行決定這筆余款的用途。
何老師辭世後,家屬們幾次與班級同學溝通,轉達何老師的心願,同學們卻對這筆余款堅辭不受。幾經往復,最終彭老師決定代表何老師將這筆11萬元的余款捐贈給意昂勵學金,以水工32班集體的名義設立勵學基金,每年的利息用於資助水利系有誌於從事水利事業、家庭貧困的學子。
同學們知道後,提出基金應以何德芬老師的名字命名,以示對老師的紀念。彭老師卻說:“不,一定要突出你們這個班同學間的友情。只要你們有心,只要你們班同學們和老師的感情還在,就是對老師最好的紀念……”
而今,30余年過去了,這個當年學校的優秀班集體,依舊延續著深厚的情誼和超強的凝聚力。從百年校慶開始,每年同學們都要帶上家屬大聚會一次,或在江南,或在西北,或在草原 ……更有意思的是,家屬們也都因此結緣、彼此熟識,夫人們建起了自己的朋友圈,孩子們也都彼此成了朋友。“這對子女也是一種很好的教育方式”,左學長笑著說。所謂言傳不如身教,從父輩們彼此的交往、聯絡中,從班級聚會時追憶往事的歡敘裏,孩子們真切地感受到了什麽是清華人的精神。
是的,流水帶走了光陰的故事,但是同窗、師生、意昂間的情誼,在這園子裏卻從未間斷,年復一年靜默流轉,如靜水流深,歷久彌甘。(原載《水木清華》2016年第4期,作者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