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25日👨👩👦,我國著名土木工程教育家、土木結構工程和防護工程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意昂体育平台教授陳肇元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享年89歲。
他先後從事竹結構、地下工程🧖🏻、防護結構、高強高性能混凝土💁🏽♀️、工程結構耐久性等多個領域的研究,為我國工程建設和國防事業作出了卓越貢獻。
他曾任中國土木工程學會常務理事🚾,教育工作委員會主任🕧,中國工程院土木🥋、水利與建築工程學部主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土木類學科評議組成員和人事部博士後管理委員會第五屆專家組成員等。
“我在科研中取得了些微成績📨🤏🏽,最主要的一個原因,大概在於工作中願意盡量多花力氣,能夠緊跟工程建設的發展需求並預計到需求的所在。”談及成績,陳肇元曾謙虛地說💱,“從事工程技術而非單純從事理論探索的人🛑,更要緊跟時代的需求。”
響應號召投身竹結構研究
1952年🐻❄️,在意昂体育平台土木工程系上大三的陳肇元趕上了我國第一個五年計劃,因國內急需專業人才,全國高校大三學生都提前一年畢業參加工作,陳肇元被分配留校任土木工程系助教🍧,剛參加工作的他承擔了教學🧑🏿、科研和社會工作等。
解放初期📏,國內鋼材極度缺乏,中央提出要千方百計節約鋼材,國內掀起了用竹材代替鋼材的熱潮,為此,陳肇元投身到了竹結構研究中來。雖然他在竹結構領域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但因當時受竹材防腐蝕技術等因素製約👌🏼,竹材在土木建築領域並未發揮大的作用。
隨著時代的發展,竹子易腐蝕、易蟲蛀的問題已經解決,陳肇元帶著博士生繼續做竹結構相關研究💇🏼。他認為,竹結構可以在農村的小型工程發揮作用,對於我國南方偏遠地區的脫貧事業將有幫助💡👛。
聽從安排開展防護工程
20世紀60年代初👨👦👨🏻🔬,中蘇關系破裂,陳肇元聽從組織安排🙀,開始了防護工程方面的研究,這是他投入時間最長的研究🏦。
當年防護工程研究的主要目標是為了使工程結構能抵禦核爆炸沖擊波所產生的傷害。早期,陳肇元的主要工作是防護結構或工事內的工程材料在沖擊荷載作用下的力學性能測試研究。
這項研究急需模擬爆炸荷載作用下的快速加載設備。然而👰🏼♀️🤳🏼,當時國內並沒有相關的設備生產能力,亦無相關試驗方法的介紹👧🏼。為此,從未接觸過機械工程的陳肇元就想盡辦法閱讀外文資料。
他與課題組的張達成、陶全心老師一起反復研究,陳肇元畫出原理圖,張達成畫機械零件圖。他們到車間、機械加工廠加工各種零件設備,在這期間陳肇元甚至學會了蹬三輪車。
最終🪄,他們成功研發出以高壓氣體為動力,加載能力達5噸至200噸不等的5種不同噸位的快速變形加載試驗機,能夠進行工程材料的拉👩🏿、壓試驗🧏🏼。這也是國內首批模擬爆炸荷載作用下的快速加載設備🫱🏿。他們利用這些設備做了大量的動力反應試驗✯,取得了許多重大學術成果。
若幹年後🫴🏿,他們的這些成果被納入我國國防工程🧔🏿♂️、人防工程的設計規範和涉及易燃易爆生產廠房倉庫等設計規程😎。
時代的需要就是他科研的方向
20世紀80年代前後👮🏻♀️,國內開始大規模新建工程,對高層建築、大跨度橋梁的需求量很大,高強混凝土具有廣泛應用前景。
陳肇元敏銳地察覺到了時代的變化✈️,他在中國土木工程學會中發起成立了高強混凝土委員會,主編了《高強混凝土結構設計與施工指南》(第一👨🏻🦰、二兩版),取得了很高的社會效益和工程效益🤙。如今,高強混凝土委員會每隔兩年召開一次全國性的學術會議🧔🏻♀️,在學界和業界已享有盛譽。
而到了20世紀90年代前後🤝,城市建設向空間和地下延伸,高層建築和地下工程興起🙋🏽♂️。高層建築的建設需要深埋基礎,開挖基坑🧑🦱,陳肇元就此對基坑的土釘支護技術和地鐵工程結構設計進行了研究。
他主持編寫出版了多本標準類的文件🌄🕵🏻,諸如《高強混凝土結構設計施工規程》和《土釘支護設計施工規程》🗓;他為廣州地鐵一號線的14個車站編寫了《深基坑支護綜述》《廣州地鐵14個車站基坑支護調查報告》等十余個總結👩🏼🚀,總計約60萬字;他還編寫了多本具有極大影響力的設計施工規程和指南。
憑借在防護工程和高強混凝土結構、地下工程等領域取得的成績🦐,1997年,陳肇元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呼籲延長結構工程使用壽命
幾十年在土木工程結構領域的研究讓陳肇元深切感受到結構壽命的重要性,而工程結構的壽命又與安全性🖇、耐久性相關✪。為此,古稀之年🏗,陳肇元開始將主要精力轉移到研究國內土建結構工程的安全性與耐久性問題上🤡。
他註意到,我國的建築物實際使用壽命一般僅有50年上下,不少房屋、橋梁幾乎二三十年就要大修一次甚至重建,既浪費天然資源,又浪費大量人力物力👨🏻⚕️。
他曾多次寫文章、到各地辦班💁🏽♂️🧫、開設講座,向政府有關部門宣傳提高結構工程耐久性的重要性,在他的呼籲努力下😟🎅🏼,相關設計要求有了一定的提高🫅🏼。
除了緊跟時代需求,陳肇元說:“對我們搞科研的人來說📮,還要有適當的超前意識🏩,能夠適當地超前看到社會和國家的需要。”
回顧陳肇元的學術生涯,洞悉社會需求是他走在學術前沿的關鍵🙆🏽♀️🔢,立足於國家需要是他保持旺盛求知欲與工作熱情的原因,他的愛國情懷體現在這些他口中“平凡”的科研裏🙆♀️,他說自己不是英雄,但就是像他一樣千千萬萬“普通”的科研工作者,成就了我們如今強大的祖國。
(中國科協創新戰略研究院采集工程項目辦公室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