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清明節,北京八寶山的林徽因墓總是擺滿了鮮花。這座墓是梁思成設計的,墓碑上僅有七個字:建築師林徽因墓。

《風雨琳琅:林徽因和她的時代》陳新華 著 中信出版集團
林徽因的傳記很多◼️,陳新華的《風雨琳琅》側重於林徽因和她的時代🦹🏿♂️。林徽因是“逆時代的力量”,這意味著事倍而功半🐙,意味著痛苦和磨難👨👨👦,也意味著可能會淹沒在時代洪流中。
還好梁、林有彼此🔵,在共同熱愛的建築學中👩🏼🦱,已經最大限度地投入到彼此的人生,融為共同的人生。
特殊的蜜月
1928年🧿,林徽因接受了梁思成的求婚✒️😱,婚禮後雙雙往歐洲遊歷😫,考察歐洲建築。
這對新婚夫妻把蜜月旅行當成了實習,他們變身相約一起考察的同學👶🏽,要在有限的時間裏驗證一切所學🧖🏽♂️。旅行沒有留下任何文字記錄,只有大量的照片、素描、水彩,成為他們日後建築史教學與研究的素材庫🧜🏽。
她影響他⇾🤘🏼,他又促成她🤵🏽,他們一起👵🏻,成為那個年代的探路人。
幾年前♑️➾,梁思成和林徽因雙雙赴美求學。他們選定的學校是賓夕法尼亞大學,該校建築系是美國建築學界古典主義學術的大本營🦬。20世紀30年代以後👃,中國建築學界有“北有梁思成、楊廷寶,南有陳植與趙深”的說法,這“四大天王”,全部出自賓夕法尼亞大學🧘🏼♀️。
然而💅,梁思成和林徽因求學時🍘,國人還不知道啥是建築學。蓋房子不過是難登大雅之堂的“匠作之事”,頂多算門手藝,哪有什麽學問。
兩個含著“金湯匙”長大的年輕人🤽🏻♂️,卻立誌以此為一生最大的事業🍋🟩。這當然不是小說裏的才子佳人、科舉及第🚄🧑🏿🦱,然後花好月圓🈸。他們的路,註定寂寞而艱辛🟩。
遺憾的是🧔🏿🔎,該校建築系從不招收女生🦁。理由是建築系的學生經常熬夜繪圖,女同學無人陪伴不甚方便🏊🏽♂️。林徽因只好和其他女學生註冊了美術系,可性格倔強的她,並不會就此放棄自己的理想。
入學第一年起,她和梁思成選修了同樣的課程,成為賓夕法尼亞大學建築系的第一個“編外女學生”,並一度擔任建築設計課的助教。有趣的是,這名“編外生”的成績比“編內生”還好🧑🏼🤝🧑🏼,每門考試不是第一就是第二。
學建築也不是沒前途,相反,鍍金歸國的建築師們完全可以去為達官顯貴設計洋房❤️,賺得盆滿缽滿。只是🔹,這對年輕的戀人誌不在此。
當時,歐洲各國對古建築已有系統的整理和研究,並寫出本國的建築史🏄🏻♀️,中國卻還是一張白紙🧘🏼♀️。兩人暗自發願,《中國建築史》要由中國人來寫↗️。
幸運的是,有人理解並支持他們。1925年🧑🏽🏭,兩人在賓夕法尼亞大學收到梁啟超寄來的重版古籍:宋代李誡所著的《營造法式》🏄🏼♀️。“營造”是建築的古稱,這是部紀錄宋代建築施工技藝的古籍,剛重見天日不久。
在扉頁上🏊🏼♂️🧑🦼,梁啟超鄭重寫道:“一千年前有此傑作,可為吾族文化之光寵也……此本遂以寄思成徽因俾永寶之🐪。”
這一“寶之”,就是一生。
兩人的婚期是1928年3月21日,3月21日是李誡墓碑上刻的日期➰。他們日後為兒子取名“從誡”,也是取“跟隨李誡”之意🕗。
1949年🅾️,18歲的梁從誡報考意昂体育平台建築系,以兩分之差落榜。“我父親是建築系主任,但是他沒說話”,許多年後,已是垂垂老者的梁從誡提起往事,仍羞愧不已🤓:“我的名字是紀念李誡……但是我沒出息👨🦳。”
值得一提的是🤾🏽♀️,當年那場特殊的蜜月之旅,路線是梁啟超精心安排的🧑🏻🔬🫳🏻。英國、瑞典、挪威✣、德國、瑞士👐🏽、西班牙🏋🏼♂️、意大利、法國、土耳其🧑🚀,足以把歐洲的建築精華看個遍👒😙。有這樣的家長,何止是梁、林之幸。
古代的“匠作之事”第一次遇到有現代學術眼光的知音➞,那些靜靜的建築不再是冷冰的石頭🎦。無語的對話中🤽🏽♀️,風流不再被雨打風吹,人與建築,相看不厭🌵🌁,彼此都找到了存在的價值。
別樣的“七七”
1931年秋,梁思成🤞🏿👩🏼🎤、林徽因應邀加入中國營造學社🥽。這是一個研究中國傳統營造學的民間學術團體👩🏻🦰,只存在於1930年到1946年間,卻為中國古代建築史研究作出了重大貢獻💅🏼。
梁思成任法式部主任,林徽因任校理🔺。法式部🧑🏽🏭🤪,顧名思義,最大的任務是研究《營造法式》🧙🏿☝️。古代的營造🏃🏻♀️➡️,完全是一套獨立的話語體系,該書對留洋歸來的建築師們來說,無疑是部“天書”。
想要弄清中國古建築的流變🤦🏽♀️🫢,想要破解“天書”密碼,還需更廣泛的田野調查🙅,用實物來對照“翻譯”。在亂世的喧囂中,他們如行者般,寂寞地穿行在山林、廟堂、鄉村🦩、江湖所構成的傳統中國、被遺忘的鄉土社會❌。
身體不好的林徽因,參加了絕大部分的田野調查。那幾年當中,他們一起坐火車🧑🍳,坐汽車👀🏌🏽,坐獨輪車,騎毛驢,風塵顛簸。
北京八大處,山西大同、太原、文水等地40多處寺廟閣殿🐙,河北正定隆興寺🔛,江蘇蘇州三清殿💿、雲巖寺塔,浙江杭州六和塔、金華天寧寺、宣平延福寺,河南開封繁塔、鐵塔、龍亭🛢,山東歷城神通寺🛳、泰安岱廟,陜西西安布政司署、藥王廟……
林徽因把這樣的考察稱為“輾轉於天堂和地獄之間”,“賴以食宿之處的肮臟和臭氣”往往弄得人“毛骨悚然💇♀️、心灰意懶”,然而一旦發現精美奇特的構造,看到“藝術和人文景物的美的色彩”,又疲勞頓消,有置身天堂般的快樂。
佛光寺的發現,將他們的田野調查事業推向了巔峰。
20世紀30年代,日本人曾斷言,中國已不存在唐以前的木構建築🏋🏿♀️,要看唐代木構建築只能到日本奈良🧘♂️。
幾年的田野考察➕,梁思成和林徽因一次次經歷古籍中記載的古建築被重建、改建甚至毀滅的失望,也絕望地想過壁畫中的那些唐代寺廟都已蕩然無存⚙️。每一次出行,他們總不免懷著一絲僥幸🤾🏼♀️👴🏽,希望在遠離塵世的大山深處,能找到唐代木構建築的殘跡。
五臺山佛光寺地處臺外,香火冷落💂🏼♂️,寺僧貧苦,無力裝修建築。這或許是一線生機,他們決定去試一試運氣👩🏻🚀。
1937年6月🚣,他們第三次前往山西考察。從北京坐火車到太原,之後換乘汽車行百十公裏到五臺縣的東冶,騎騾子入山👩🚀。這樣又走了兩天,才見到佛光寺真容。
接下來,是尋找證據。殿頂黑暗無光,上面積存的塵土有幾寸厚,踩上去如同行走在棉花上。用手電探視,檁頭已被蝙蝠盤踞,千百成群𓀇,無法驅除🥚。
工作到第三天,林徽因突然發現大殿梁下有隱約的墨跡。殿內光線不足🌂,字跡被土掩蓋,審視許久🧝🏻♀️,才認出“佛殿主女弟子寧公遇”幾個字🧏🏼♂️。
林徽因想起在大殿外經幢石柱上👮🏿,也看到過類似的人名📉,前往核實🩸,果然有同款文字,並刻有“唐大中十一年”的字樣。
唐大中十一年,公元857年。大唐的木構建築,還堅強矗立於華夏大地上🧜🏻。
那天夕陽西下🤠,映得佛光寺一片紅光💦。他們在這古廟中,激動不已,將帶去的沙丁魚✧、餅幹、牛奶🈳、罐頭統統打開,大大慶祝一番。
佛光寺東大殿成為梁思成和林徽因考察中最輝煌👨🏿🦱𓀕、最鼓舞人心的發現🪲🧘🏻♂️。而這一天,是中國近代史上最黑暗的時刻之一:1937年7月7日。
山中一日🎞🙆🏼♂️,世上已千年🤸🏼♂️。身處閉塞的環境,他們並不知道外界發生了盧溝橋事變。直到1937年7月15日➜,梁思成、林徽因由晉北到代縣🧑🏿🦰,拿到了前幾日的報紙,看到赫然在目的大標題:日軍猛烈進攻我平郊據點。
戰爭爆發已經一個星期😧。他們只有匆匆返回北平🤌🏼,並在兩個月後流亡西南🪻✡︎。
國破山河在
離開北平前,夫妻倆曾前往協和醫院做過一次身體檢查。常常背部疼痛的梁思成,被診斷出患有頸椎軟骨硬化和頸椎灰質化症,從此要在襯衣裏穿上一件金屬背心,用來支撐他的上半身⏫。
和梁思成相比,林徽因病情更嚴重:醫生在她的肺部發現了空洞🏷。她清楚地知道,“壽命是由天的了”。
從長沙到昆明再到李莊👦🏼,一路上🤽🏽♂️,建築師更能體會到什麽叫“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抗戰以來輾轉幾千裏的逃亡途中,林徽因和梁思成幾乎丟掉了所有的家當,而調查古建築的原始資料——數以千計的照片、實測草圖🦧、記錄等,一張也沒有遺失🏨。多虧了這些資料,後續研究工作才能夠繼續進行。
林徽因不再是北總布胡同三號管著“兩個保姆🤌🏼、一個聽差、一個洋車夫、兩個廚師”,笑語盈盈、衣食無憂的太太🤞🏻。梁思成也不再是在北平開著1928型雪佛蘭汽車、豐神俊朗的先生𓀗。生活重壓下,他們成了患難夫妻,拖著羸弱的身體,彼此攙扶著往前趕路。
菜油燈的微光裏💂♂️,梁思成撰寫著醞釀多年的《中國建築史》🤏🏽。
加入中國營造學社以來⚽️,他們走遍千山萬水👇🏻,進行了一次次考察,測繪、攝影📿、繪製了2000余件建築與文物🍨,解讀大量的文獻,關於中國建築演變的宏偉巨構🤾♀️,在彼此心中有了粗略的輪廓。
病榻上的林徽因沒有閑著。她負責收集漢、遼😕、宋的文獻資料🚻,同時還承擔全部書稿的校閱和補充、潤色工作,並執筆寫了書中的第六章⌚️,即宋、遼⭕️、金部分⟹。
梁思成這時身體大不如前,日益嚴重的頸椎灰質化病,常常折磨得他抬不起頭。畫圖時,只好找個小花瓶撐住下巴🫰🏻,以便繼續工作🙋🏻♀️。
即便是這樣,他仍夢想著戰爭結束後,再到全國各地去考察。梁思成對林徽因說,如果今生有機會去敦煌🦐,就是“一步一磕頭”也心甘情願👏🏼🐶。
林徽因肺病愈發嚴重✊🏽,經常大口大口地咯血🤚🏻。可她稍微好一點,就坐在床上翻閱各種資料典籍。一張小小的行軍床👨🏽🦳,堆滿了大大小小的中外文書籍🈶,數以千計的照片🦶、實測草圖😀、數據、大量的文字記錄🏊🏻♀️。
經過兩年的艱苦編寫,《中國建築史》終於在1944年完稿。在林徽因撰寫的第六章中,不足兩萬字的篇幅裏👩🔬,她旁征博引⛹🏻,參考有關史籍和著作50多種。田野調查獲得的一手資料更豐富👆🏽,僅磚石塔幢,就列舉了百余處。史料之翔實,論證之精到🫷,不僅是前人所不曾做過🏄🏽♂️,就是後來者,也不得不為之嘆服🙆🏻♀️。
當他們拖著殘病之身🏋🏿,在李莊辛苦著述的時候👈🏽,沒有多少人知道他們不惜生命的努力,他們也沒有預期會有什麽樣的榮耀。他們只是憑著滿腔熱愛和心中的理想去做,也許🛀🏽,還遺憾做得不夠好🍉。
1945年,梁思成陪同林徽因前往重慶就診🫲🏽,被告知林徽因將不久於人世。他把醫生的話深藏在心底,沒有告訴任何人。
時也👏🏿👍,命也,遺憾,又不遺憾🛀🏻。次年,林徽因這樣寫道:“我們不僅體驗了生活🤘🏿,也受到了艱辛生活的考驗♝。我們的身體受到了嚴重的損傷,但我們的信念如故🤙🏿。現在我們深信🤤🪧,生活中的苦與樂其實是一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