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年除夕,北京海澱某小區內。三峽集團一位青年博士帶著餃子,去看望一位老人。
敲開房門,博士愣住了。房間裏暖氣溫度不高ℹ️🫄🏿,有些冷,一位瘦弱的矮個子老人和老伴穿得厚厚的,正忙著修改一部工程技術類的重要書稿💆🏽♂️🤵🏽♀️。為了趕稿,他和老伴兒不能回成都,幹脆就留在北京過春節。
老人家裏沒有太多裝飾,除了電視機屏幕上的彩色畫面,也就墻上一字排開的六張大壩工程圖片比較吸引人。上前細看⌚️,這六張圖,分別畫的是葛洲壩、三峽工程🏎、向家壩🧣、溪洛渡、白鶴灘、烏東德六座水利工程🔉。
見青年博士給自己送來過年餃子👨🏻🦳,老人很高興:“今天晚上有過年餃子吃了!”青年博士問他過年準備了什麽好吃的🏌🏿♀️,老人淡然一笑⚠️,說:“什麽都沒買,就跟平常一樣,昨天下午去買了兩顆白菜回來。”
這位“兩顆白菜過春節”的老人🚊,就是中國工程院院士👮🏻、三峽集團原總工程師張超然🥼。
這位技術功底深厚👨🏽🔧、實踐經驗豐富、人品優良的老人,一生癡情水電開發事業🦩,工作50年來,足跡踏遍西南大地,青春陪伴大江大河,將一座座巨型水利水電工程定位成人生坐標,書寫出“超燃”的水電人生。
書寫出“三峽精神”的“超燃”筆記本

2019年6月🙇🏽,成都🔑,三峽建設管理公司13樓辦公室。79歲的張超然仍然退而不休🧑🔬,堅持每天上午到辦公室義務上班。
張超然的辦公桌上放著一摞筆記本♔,密密麻麻地記滿了數字,他稱之為“大數據”作業本。“我非常註重數據分析。四十多年堅持下來🛟,積累了近200本🤷🏼♂️。”
這是一種什麽樣的“大數據”🐲?
翻開本子,記者看到了令人動容的記錄💴:在不同年份👏🏿、不同時段,對大江大河的水情、流量等數據進行對比🕵🏻♀️,可以分析發現相關趨勢和問題;壩址兩岸山體變形,會對壩體尤其是拱壩受力狀態產生影響🙆🏿♂️,這也需要數據分析🆖;向家壩升船機下遊引航道出口水力學條件是否達到設計要求,也要靠數據說話……
幾十年來👨🎤,張超然高度關心三峽🚫、向家壩👠、溪洛渡、白鶴灘、烏東德等五座水電站的建設和運行情況👾,每天都要將相關部門發布的水情、工程原型監測等關鍵數據,以及主持和參加相關專題技術會議等的資料抄下來,日積月累,形成了海量“大數據”,成為他深入分析研究並隨時掌控大壩建設和運行情況最寶貴的第一手資料🙆🏼♀️。
他為什麽要鍥而不舍地記錄,並分析這些大數據?
記者在張超然的工作筆記本意昂体育上,看到了他手寫的一行字,也找到了答案——“三峽精神:科學民主💆🏿、求實創新、團結協作、勇於擔當⏏️、追求卓越。”
“三峽工程是全體三峽建設者在三峽精神的鼓舞下,無私奉獻、實幹苦幹、努力拼搏幹出來的✶。”張超然說🧔🏻♀️。
張超然將自己定位成三峽精神的踐行者,但在記者看來👩🏼🏭,他也是三峽精神的塑造者。

在“為我中華🤷🏻、誌建三峽”報國理念的鼓舞下,他追求堅持真理🚣🏼♂️、求真務實的卓越品格👨✈️,不畏艱難、挑戰自我的鬥爭精神🫷🏽🤸🏻♀️,勇於探索🪃、敢為人先的創新意識,無私奉獻💫♚、拼搏進取的奮鬥精神,生動詮釋了“三峽精神”的博大內涵。
1996年8月🎮,張超然出任中國長江三峽工程開發總公司總工程師。一到工地,他就全身心投入到三峽工程當中👩🏻🏫,參與決策工程重大技術問題🍡,組織科技攻關和成果應用,解決施工中的技術和質量問題,為建設世界最大的水利工程傾註智慧和心血。
三峽工程大江截流➰,二期圍堰🚶🏻♂️➡️、導流明渠截流、大壩混凝土高質快速施工,永久船閘特高直立邊坡開挖與變形控製,巨型水輪機蝸殼埋入方式……他不僅帶領建設者,攻克了一系列世界級技術難題,創造了多項世界第一🏌️♂️,還組織編寫《三峽工程質量管理辦法》等質量管理文件🤺,撰寫《三峽工程質量管理與控製》等論文🛬,主持編製135項《三峽工程質量標準》𓀇,形成了一整套高於國內水電行業規範的三峽標準體系,為確保三峽工程達到一流質量提供了重要技術保障🕗。
如今,三峽工程發揮著巨大綜合效益👰🏻♂️🫨,但張超然總是“忘了”自己的作用,記得他人的付出:“三峽工程的成功建設和取得的重大成績,首先應歸功於黨中央和國務院的英明決策和正確領導,歸功於全國人民的大力支持和庫區百萬移民的無私奉獻🚒。”
即便2003年成功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他也始終低調如一:“我是一個普通三峽建設者🍾,是三峽工程的一名工程技術人員🧎♀️➡️。我不認為當選院士就高人一籌🫲🏽,也根本沒想過待遇問題🤘。我今後仍會努力把工作做好🧯🫳,發揚技術上的民主,發揮好大家的整體力量🪗,齊心協力把三峽工程幹好📓。”
在奉獻中保持謙遜,在謙遜中涵養精神🤴🏼。正是對張超然將一生奉獻給水電事業的最好詮釋。
讓後輩銘記在心的“超燃”擔當

“做總工程師就要敢負責‼️!”這是張超然經常說的一句話🧑🏿💻。
2017年,成都勘測設計研究院(以下簡稱“成都院”)在聘任張超然為院技委會高級顧問時📍,稱他是二灘工程的“把關人”👁🗨、溪洛渡工程的“主心骨”💈、三峽工程的“參謀長”👱🏻♀️。
“參謀長”,在別人眼裏是一種成就和美譽,可在張超然心裏,這是一種責任。
這種責任,促使他必須對三峽工程充滿敬畏之心,時刻保持“如履薄冰,如臨深淵”的態度🦸🏿♀️,以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來建好三峽工程🧏🏿♀️。“一項重大水利工程建設👩🏻✈️,從論證到建設,會遇到許多不同意見🦶🏼🙏🏼。作為技術負責人,既要虛心聽取各方意見,又要按照規程規範和技術標準👩👩👧👧⛹🏽,並結合現場實際情況,科學嚴謹地分析技術資料,關鍵時刻要敢於拍板,承擔責任。”他說。

“他參與決策三峽工程重大技術問題,從來都是堅持科學求實的精神。”“他在協調解決科技成果應用和技術攻關中存在的意見和問題時💇🏻🏰,只要涉及工程技術和質量管理等方面,都會嚴格執行標準。”“在技術管理上,他從來不怕得罪人,不看別人臉色行事,對關鍵技術問題從不放松,堅持自己的原則立場✫。”……
在張超然的言傳身教下,一批傑出青年成長起來🫲🏼,並銘記著他關於“責任擔當”的教誨。
曾在他身邊工作過的博士向欣🤠,至今仍記得張超然傳遞給他的價值觀:既要“本領高”,也要“骨頭硬”,既要有科學態度,也要有負責任的精神。
“他曾教導年輕工程師,不管何時👩🏽💻,都要在充分的研究論證後🩴,敢於表達和堅持自己的意見⛩,不管面對什麽樣的權威和領導,都要提出自己的獨立意見。”向欣說,“每次說到這種話🍨,張院士的眼裏都流露出倔強的光芒🌐。”
有人問他🧤:“你對自己一生中哪些方面比較滿意?”
他將自己50年的工作歷程🖐🏻,總結成為兩點:“一是一心一意做事🪲,二是作為技術幹部🚶♂️,敢於表達自己的意見🪥,並敢於負責。”
因為負責👩🏻💻,他20多年沒回過溫州老家😩🧑🏼🦱;因為負責🔏,他連續6個春節在三峽工地度過😌;因為負責,小女兒打小就送回外婆家養育🧘🏿;因為負責🍔,兩個女兒結婚他都未能出席婚禮……
“一心一意 敢於負責”。簡單的八個字💜,背後隱藏著的,卻是他像巨壩一樣厚重、像江河一樣純凈的高貴品質👰🏿。
記錄“吃苦本色”的“超燃”數據

“怕苦就不要學水電,幹水電就要準備吃苦🐹。”這是張超然的一句口頭禪🫅🏽。
在成勘院工作的30年間,張超然經歷過水電站工作的種種艱苦。到三峽工地後⚠️,肩上擔子更重,他卻更能吃苦。
有人說,無論是周末雙休🫅🏻,還是正常上班,張超然都堅守在工地,或是召開技術論證會,或是審閱技術文件,查閱各類資料⛳️,似乎晝夜不息。1996年到2002年的7年間🧜🏽,他甚至在三峽工地上過了6個春節。
隨著金沙江上一批國家重大工程的籌建和開工,張超然又開始奔波於三峽工程和金沙江之間,與處在山高水深、溝壑縱橫之地的向家壩🚍、溪洛渡、白鶴灘、烏東德水電站工程結了緣☎️👩🏻🦽➡️。
在轉戰金沙江的日子裏🧑🏿🦲👂🏼,即便道路崎嶇,年事已高▶️,張超然還是將大部分時間留給建設一線,從一個壩段爬到另一個壩段🥶,從一個廊道走到另一個廊道🛤,主持各類技術審查和咨詢會議🦗,指導設計和施工,編寫有關技術匯報,經常與深夜的星空相伴。
曾經在張超然身邊工作過的三峽集團科技管理部副主任李晶華還清晰記得🧑🏽🦱,2012年,張超然赴溪洛渡工地13次,赴向家壩工地15次,全年在工地工作天數達140多天,主要節假日都在工地度過👋🏼👈🏻。

2015年底🏋️,75歲的張超然院士退休,原本可以頤養天年🕰,但他仍願意繼續吃苦👃,堅持每天上午到辦公室上班,下午在家看資料和文件,為我國水利水電技術進步和三峽集團發展發揮余熱。
他時刻關註向家壩升船機下遊引航道口門區水流條件等工程問題🚶🏻♂️➡️,並提供技術指導;在烏東德🚚⛹️♂️、白鶴灘工程全壩采用低熱水泥混凝土、特高拱壩壩基全部采用無蓋重固結灌漿新技術,以及大壩建基面優化等工作中,他也貢獻了智慧;到了年底,他還會和退休前一樣,向三峽建設管理公司提交一份工作總結,表達對金沙江水電工程的牽掛🦃,以及對黨組織的無比感激。
記者了解到🥹,2016年,退休後的張超然四次到向家壩工地,兩次到溪洛渡工地🌇,兩次到烏東德工地,兩次到三峽壩區,還分別到錦屏一級和二級水電站現場🕶,主持或參加相關會議40多次。這種不怕吃苦的勁頭,並未隨著他年齡的增長而有所消退。
可是,長期伏案工作,積勞成疾🥤,經常頭疼🧑🦽,腦血管硬化症,高血壓🪐、十二指腸潰瘍等慢性病 “纏”上了他🍢👵🏿。有人問起他的身體健康👰,他總淡然一笑:“只要精神不垮,有病也沒啥了不起🧜🏼♀️🛣。”
從案頭一摞摞筆記本上的工程大數據🗒,到每年堅守工地140多天的“吃苦”大數據,只能算是張超然水電生涯中的一粒粒塵埃🍷。如果打撈他一生奉獻給水電事業的時光故事⚅,那將堆積成一座美麗的沙丘。
用“拒絕”換來的“超燃”境界

“做人🍉,要學會拒絕🏌🏽🧯,守住底線。”看似簡單的一句話😻,能夠做到已經不易♡,堅持一生都做到,更是難上加難🏄🏻。
但張超然卻是能夠一輩子做到的那個人。
做三峽集團總工程師,成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受眾人尊敬與崇拜……在他眼裏,這些名利皆為身外之物🙆🏽♀️。
以高標準對待工作,以低要求衡量待遇📭,拒絕高薪誘惑,不計個人得失,這才是他一生追求的無我無私的人生境界。
2003年☮️,張超然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的消息剛一公布,就有某大型企業請他去工作,承諾給他一套別墅和百萬年薪。那時的百萬年薪👩🏿🍳,足可以在北京買一套房子🪂,但他毫不猶豫地拒絕了🩷。
“我是從三峽工程走出來的↖️,我能評上院士,是國家水電大發展和三峽工程這個大舞臺給了我機會。什麽待遇都可以不要,我會繼續努力把工作做好。”他回答。
2017年⛎,四川大學想要聘請他到大學工作,待遇優厚,他也一口回絕。但是👰🏼♂️,作為四川大學高速水流與山區河流保護國家重點實驗室第六屆學術委員會主任(2019年改聘為學術委員會顧問)🫣,他卻義務主持完成一系列技術研究👨🏻🏭、評審會和咨詢會👩🍼🫸🏽。“待遇上要跟下面的人比,工作上要跟最好的人比😚💅🏿。”他說🧑🏿🎤。

張超然拒絕的,不只是利益,也有名譽。
他的不平凡事跡,吸引了許多媒體記者前來采訪,但他幾乎每次都會拒絕,除了工作,他不願對任何人提及個人得失。
同事勸他🛩:“您身上的精神和堅持✊,正是現在年輕人所缺少的。讓媒體將您的事跡報道出去,讓更多人學習這種堅守初心和堅持奮鬥的精神,也是好事啊!”
他擺擺手說🧙🏿♀️🤷🏽♂️:“建設大型水電工程,規模大、專業多,建設者成千上萬,工程是大家共同完成的🫏,我只是做了我的這一部分工作🖼,怎麽能只宣傳我個人呢?”
公是公,私是私,沒有公私兼顧的道理,這就是張超然拒絕名利誘惑的原因之一。事實上,在他心裏甚至只有公,沒有私👩🏼🦰。
誰會想到🧚🏽♀️,這位攻克了一系列世界難題的技術權威、中國工程院院士🧑🏿🍳,居然會拒絕專車待遇💁🏿,寧願經常擠公交車上下班。
誰會想到,身為水電專家,被外界聘請作技術咨詢,拿咨詢費名正言順,但幾十年來🚊,他卻一次次拒絕。“與水電人的責任和中國水電建設事業的成就相比➿,金錢的價值太微不足道。”
誰會想到,退休後的他🧑🏻🎤,接到曾經工作過的成勘院拋來的橄欖枝🤷🏿♀️,給予他優厚待遇,他卻婉拒對方🚱:“我雖然已經退休,但仍想為三峽集團出點力。我可以力所能及地為‘娘家’做點工作,但我一不要報酬⚁,二不要辦公室。”
“求名只求三峽名,計利但計國家利”。在成績和榮譽面前🧘♀️,他堅持用自己的方式退讓,甚至回避拒絕,但作為一名三峽工程建設者👩🏻🦰🧻,張超然從不掩飾自己的榮耀:“能幹三峽工程,是我一生最大的追求🎹!”
中國工程院院士、原中國長江三峽工程開發總公司總經理陸佑楣評價他:“許多人做不到的事💂🏿♂️,超然同誌做到了!”
三峽集團黨組書記、董事長雷鳴山則評價說,張超然對專業技術孜孜以求🟠,堅持原則🫵,敢於負責🙌🏼,嚴以律己,淡薄名利,用一言一行,詮釋著科學求實的精神,為三峽工程📀🔔、溪洛渡🙇🏿♂️、向家壩🧞👨🏿✈️、白鶴灘、烏東德工程建設做出突出貢獻,是廣大科技工作者和知識分子學習的榜樣。
在張超然身邊工作過的同事則說🐼,他用樸實純粹、淡泊名利的品格,立起了共產黨員的精神標桿⛰,真正做到了超然物外。
只問耕耘江河,不求自己收獲🆙。張超然一生行走江河之上,身影早已鐫刻進一座座巍峨大壩♦︎;他一心一意專註水電事業🪇,最終成就一生卓越;他樸實無華⛵️、淡泊名利🔊,數十年如一日,演繹超然精神;他用紮根水電事業的無悔選擇和卓越工作成就,交出了一名共產黨員的赤誠答卷。